卷一 建隆元年(庚申,960)
關燈
小
中
大
起太祖建隆元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辛醜朔,鎮、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契丹合。
周帝命太祖領宿衛諸將禦之。
太祖自殿前都虞侯再遷都點檢,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從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固已歸之。
於是,主少國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議。
壬寅,殿前司副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太原慕容延釗(延釗,初以殿前都虞侯見顯德五年三月,不著邑裡。
)將前軍先發。
時都下讙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晏然不知。
癸卯,大軍出愛景門,紀律嚴甚,眾心稍安。
軍校河中苗訓者號知天文,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久相磨盪,指謂太祖親吏宋城楚昭輔曰:「此天命也。
」 是夕,次陳橋驛,將士相與聚謀曰:「主上幼弱,未能親政。
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
」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義。
匡義時為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即與處耘同過歸德節度掌書記薊人趙普,(普,初見顯德三年二月。
)語未竟,諸將突入,稱說紛紜,普及匡義各以事理逆順曉譬之,曰:(趙普飛龍記雲:處耘亦同普曉譬諸將。
按國史,處耘見軍中謀欲推戴,即遽白太宗,與王彥昇謀,遂召馬仁瑀【一】、李漢超等定議。
然則曉譬諸將獨普與太宗耳,處耘必不在也。
今削去處耘名。
)「太尉忠赤,必不汝赦。
」諸將相顧,亦有稍稍引去者。
已而復集,露刃大言曰:「軍中偶語則族。
今已定議,太尉若不從,則我輩亦安肯退而受禍。
」普察其勢不可遏,與匡義同聲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圖,爾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聽命。
普復謂曰:「外寇壓境,將莫誰何,盍先攘卻,歸始議此。
」諸將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門,若竢寇退師還,則事變未可知也。
但當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賊不難。
太尉苟不受策,六軍決亦難使向前矣。
」普顧匡義曰:「事既無可奈何,政須早為約束。
」因語諸將曰:「興王易姓,雖雲天命,實繫人心。
前軍昨已過河,節度使各據方面,京城若亂,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轉生變。
若能嚴敕軍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搖,則四方自然寧謐,諸將亦可長保富貴矣。
」皆許諾,乃共部分。
夜,遣衙隊軍使郭延贇(延贇,不詳何許人。
建隆二年七月,鐵騎左廂第二都指揮使郭延贇領信州刺史。
)馳告殿前都指揮使浚儀石守信、殿前都虞侯洛陽王審琦。
(審琦,初見顯德三年。
)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太祖者也。
將士環列待旦【二】。
太祖醉臥,初不省。
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聲震原野。
普與匡義入白太祖,諸將已擐甲執兵,直扣寢門曰:「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太祖驚起披衣,未及酬應,則相與扶出聽事,或以黃袍加太祖身,且羅拜庭下稱萬歲。
太祖固拒之,眾不可,遂相與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
匡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
(舊錄禁剽劫都城,實太祖自行約束,初無納說者。
今從新錄。
)太祖度不得免,乃攬轡誓諸將曰:「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眾皆下馬,曰:「惟命是聽。
」太祖曰:「少帝及太後,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淩暴。
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
不然,當族誅汝。
」眾皆拜。
乃整軍自仁和門入【三】,秋毫無所犯。
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見執政諭意,又遣楚昭輔慰安家人。
殿前都點檢公署在左掖門內,時方閉關,設守備。
及昭輔至,石守信開關納之。
宰相早朝未退,聞變,範質(質,宗城人【四】,初見開運元年。
案宋史質傳作宗城人。
)下殿執王溥(溥,榆次人,初見乾祐二年。
案宋史王溥傳作并州祁人。
)手曰:「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
」爪入溥手,幾出血。
溥噤不能對。
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在京巡檢太原韓通,(通,初見顯德元年。
)自內廷惶遽奔歸,將率眾備禦。
散員都指揮使蜀人王彥昇(彥昇,初見顯德三年。
)遇通於路,躍馬逐之,至其第,第門不及掩,遂殺之,并其妻子。
諸將翊太祖登明德門,太祖令軍士解甲還營,太祖亦歸公署,釋黃袍。
俄而將士擁質等俱至,太祖嗚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質等未及對,散指揮都虞侯太原羅彥瓌挺劍而前曰:「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
」太祖叱之,不退。
質等不知所為,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從之,遂稱萬歲。
太祖詣崇元殿行禪代禮【五】。
召文武百官就列,至晡,班定,獨未有周帝禪位制書【六】,翰林學士承旨新平陶穀(穀,初見乾祐元年,邠州人。
)出諸袖中,進曰:「制書成矣。
」遂用之。
宣徽使引太祖就龍墀北面拜受。
(國史、實錄及他傳記並無宣徽使姓名,疑即昝居潤也。
)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東序,還即位。
羣臣拜賀。
奉周帝為鄭王,太後為周太後,遷居西京。
(蘇轍龍川別志言:韓通以親衛戰闕下,敗死。
太祖脫甲詣政事堂,範質見太祖,首陳禪代議。
與國史及飛龍記、司馬光記聞、朔記等所載都不同,恐別志誤。
韓通倉卒被殺,未嘗交鋒。
而太祖實歸府第,將士即擁範質等至,質等見太祖必不在政事堂。
其約束將士不得加無禮於太後、少帝,固先定於未入城時,非緣質請也。
惟執王溥手出血及光所記質不肯先拜,當得其實。
今參取刪修。
) 乙巳,詔因所領節度州名,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改元,大赦,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內外馬步軍士等第優給。
命官分告天地、社稷。
遣中使乘傳齎詔諭天下,諸道節度使,又別以詔賜焉。
(遣使齎詔諭天下,國史在己酉,今從實錄。
告祀,實錄在己酉,今從國史。
二事一體,必同施行,恐不容相先後五日也。
別賜諸道節度使詔,其日乃戊午,今并書。
眉山蘇軾曰: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緻之。
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秦、晉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殺不已,故或合而復分,或遂以亡國焉。
龜鑑曰:戰國交爭而合於秦,民苦秦暴,秦不能一,而漢一之。
南北分裂而合於隋,人厭隋亂,隋不能一,而唐一之。
五季之餘分閏位,天下紛紛而未一也。
我太祖得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故天下一於宋。
真人勃起,開創大業,是又跨唐、虞,越漢、唐,而與帝王匹體也。
亦知宋興之由乎?我太祖之生,蓋天成二年丁亥歲也。
祥光瑞采,流為精英。
異芳幽馥,鬱為神氣。
帝王之興,自有珍符,信不誣也。
居有雲氣,出有日暈,天心之眷顧篤矣。
俚語稱「趙神言誇宋」,人心之向慕久矣。
天與之,人與之,而太祖則不知也。
方其北面周朝,奉命征討,赫聲濯靈,所向輒克。
顯德之七年,太祖生三十有四年矣。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時蓋正月之上日也。
是日也,京師已有推戴之語,而內庭未之知。
「我出我車,於彼牧矣」,時蓋是月之三日也。
是日也,將士又有推戴之語,而太祖未之聞。
越翌日甲辰,寢門未闢,擁逼者至,太祖未及語而黃袍已加之身矣。
噫!南河之避,舜猶有辭;大坰之至,湯猶有待。
事勢至此,聖人不得以遊乎舜、湯之天矣,奈之何哉?則亦有毋虐臣主之誓而已,有毋掠民庶之誓而已。
三遜三辭,黽勉而受之,能律將士以保周宗,而不能使周禪之不歸,能擇長者房州之奉,而不能遏陳橋之逼。
天實為之,吾其奈何!歐陽記五代史也,書梁、漢曰亡,書晉曰滅,至周則大書之曰:「遜於位,宋興。
」嗚呼!我宋之受命,其應天順人之舉乎!受命之日,市不易肆,仁之至也。
臥榻之側,他睡不容,義之盡也。
) 汴都仰給漕運,故河渠最為急務。
先是,歲調丁夫開浚淤淺,糗糧皆民自備。
丁未,詔悉從官給,遂著為式。
又以河北仍歲豐稔,穀價彌賤,命高其價以糴之。
上之入也,閭巷姦民往往乘便攘奪,於是索得數輩斬於市,被掠者官償其貲。
戊申,贈韓通中書令【七】,以禮葬之,嘉其臨難不苟也。
初,周鄭王幼弱,通與上同掌宿衛,軍政多決於通。
通性剛愎,頗肆威虐,眾情不附,目為韓瞠眼。
其子微有智略【八】,幼病傴,時號韓橐駞,見上得人望,每勸通早為之所,通不聽,卒死於難。
王彥昇之棄命專殺也,上怒甚,將斬以徇,已而釋之,然亦終身不授節鉞。
其後,上幸開寶寺,見壁上有橐駞及通畫像,遽令掃去之【九】。
(記聞雲:上初欲斬王彥昇,以初授命,故不忍。
然終身廢之不用,蓋誤也,但不授節鉞耳。
) 賜唐主李景詔,諭以受禪意。
己酉,復置安遠軍於安州,鎮國軍於華州,泰寧軍於兖州。
辛亥,石守信自義成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為歸德節度使、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常山高懷德自寧江節度使【一○】、馬步軍都指揮使(按宋史作江寧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一一】。
)為義成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厭次張令鐸自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為鎮安節度使、馬步軍都虞侯,王審琦自殿前都虞侯、睦州防禦使為泰寧節度使【一二】、殿前都指揮使,遼人張光翰自虎捷左廂都指揮使、(按虎捷左廂,宋史及宋史記皆作虎捷右廂。
)嘉州防禦使為寧江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按寧江,宋史及宋史記皆作江寧。
)安喜趙彥徽自虎捷右廂都指揮使、嶽州防禦使為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官爵階勳並從超等,酬其翊戴之勳也。
壬子,賜文武近臣、禁軍大校襲衣、犀玉帶、鞍勒馬有差。
癸醜,放周顯德中江南降將周成等三十四人復歸於唐。
(成,未見。
) 乙卯,遣使往諸州賑貸。
丁巳,命宗正少卿郭〈王已〉祀周廟及嵩、慶二陵,因詔有司以時朝拜,著於令。
(堒,未見。
) 天雄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魏王宛邱符彥卿(彥卿,初見天成元年。
) 上表乞呼名,詔不允。
彥卿宿將,且前朝近親,皇弟匡義汝南郡夫人又彥卿女也,上每優其禮遇雲。
先是,鎮安
周帝命太祖領宿衛諸將禦之。
太祖自殿前都虞侯再遷都點檢,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從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固已歸之。
於是,主少國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議。
壬寅,殿前司副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太原慕容延釗(延釗,初以殿前都虞侯見顯德五年三月,不著邑裡。
)將前軍先發。
時都下讙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晏然不知。
癸卯,大軍出愛景門,紀律嚴甚,眾心稍安。
軍校河中苗訓者號知天文,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久相磨盪,指謂太祖親吏宋城楚昭輔曰:「此天命也。
」 是夕,次陳橋驛,將士相與聚謀曰:「主上幼弱,未能親政。
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
」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義。
匡義時為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即與處耘同過歸德節度掌書記薊人趙普,(普,初見顯德三年二月。
)語未竟,諸將突入,稱說紛紜,普及匡義各以事理逆順曉譬之,曰:(趙普飛龍記雲:處耘亦同普曉譬諸將。
按國史,處耘見軍中謀欲推戴,即遽白太宗,與王彥昇謀,遂召馬仁瑀【一】、李漢超等定議。
然則曉譬諸將獨普與太宗耳,處耘必不在也。
今削去處耘名。
)「太尉忠赤,必不汝赦。
」諸將相顧,亦有稍稍引去者。
已而復集,露刃大言曰:「軍中偶語則族。
今已定議,太尉若不從,則我輩亦安肯退而受禍。
」普察其勢不可遏,與匡義同聲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圖,爾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聽命。
普復謂曰:「外寇壓境,將莫誰何,盍先攘卻,歸始議此。
」諸將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門,若竢寇退師還,則事變未可知也。
但當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賊不難。
太尉苟不受策,六軍決亦難使向前矣。
」普顧匡義曰:「事既無可奈何,政須早為約束。
」因語諸將曰:「興王易姓,雖雲天命,實繫人心。
前軍昨已過河,節度使各據方面,京城若亂,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轉生變。
若能嚴敕軍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搖,則四方自然寧謐,諸將亦可長保富貴矣。
」皆許諾,乃共部分。
夜,遣衙隊軍使郭延贇(延贇,不詳何許人。
建隆二年七月,鐵騎左廂第二都指揮使郭延贇領信州刺史。
)馳告殿前都指揮使浚儀石守信、殿前都虞侯洛陽王審琦。
(審琦,初見顯德三年。
)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太祖者也。
將士環列待旦【二】。
太祖醉臥,初不省。
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聲震原野。
普與匡義入白太祖,諸將已擐甲執兵,直扣寢門曰:「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太祖驚起披衣,未及酬應,則相與扶出聽事,或以黃袍加太祖身,且羅拜庭下稱萬歲。
太祖固拒之,眾不可,遂相與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
匡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
(舊錄禁剽劫都城,實太祖自行約束,初無納說者。
今從新錄。
)太祖度不得免,乃攬轡誓諸將曰:「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眾皆下馬,曰:「惟命是聽。
」太祖曰:「少帝及太後,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淩暴。
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
不然,當族誅汝。
」眾皆拜。
乃整軍自仁和門入【三】,秋毫無所犯。
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見執政諭意,又遣楚昭輔慰安家人。
殿前都點檢公署在左掖門內,時方閉關,設守備。
及昭輔至,石守信開關納之。
宰相早朝未退,聞變,範質(質,宗城人【四】,初見開運元年。
案宋史質傳作宗城人。
)下殿執王溥(溥,榆次人,初見乾祐二年。
案宋史王溥傳作并州祁人。
)手曰:「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
」爪入溥手,幾出血。
溥噤不能對。
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在京巡檢太原韓通,(通,初見顯德元年。
)自內廷惶遽奔歸,將率眾備禦。
散員都指揮使蜀人王彥昇(彥昇,初見顯德三年。
)遇通於路,躍馬逐之,至其第,第門不及掩,遂殺之,并其妻子。
諸將翊太祖登明德門,太祖令軍士解甲還營,太祖亦歸公署,釋黃袍。
俄而將士擁質等俱至,太祖嗚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質等未及對,散指揮都虞侯太原羅彥瓌挺劍而前曰:「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
」太祖叱之,不退。
質等不知所為,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從之,遂稱萬歲。
太祖詣崇元殿行禪代禮【五】。
召文武百官就列,至晡,班定,獨未有周帝禪位制書【六】,翰林學士承旨新平陶穀(穀,初見乾祐元年,邠州人。
)出諸袖中,進曰:「制書成矣。
」遂用之。
宣徽使引太祖就龍墀北面拜受。
(國史、實錄及他傳記並無宣徽使姓名,疑即昝居潤也。
)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東序,還即位。
羣臣拜賀。
奉周帝為鄭王,太後為周太後,遷居西京。
(蘇轍龍川別志言:韓通以親衛戰闕下,敗死。
太祖脫甲詣政事堂,範質見太祖,首陳禪代議。
與國史及飛龍記、司馬光記聞、朔記等所載都不同,恐別志誤。
韓通倉卒被殺,未嘗交鋒。
而太祖實歸府第,將士即擁範質等至,質等見太祖必不在政事堂。
其約束將士不得加無禮於太後、少帝,固先定於未入城時,非緣質請也。
惟執王溥手出血及光所記質不肯先拜,當得其實。
今參取刪修。
) 乙巳,詔因所領節度州名,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改元,大赦,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內外馬步軍士等第優給。
命官分告天地、社稷。
遣中使乘傳齎詔諭天下,諸道節度使,又別以詔賜焉。
(遣使齎詔諭天下,國史在己酉,今從實錄。
告祀,實錄在己酉,今從國史。
二事一體,必同施行,恐不容相先後五日也。
別賜諸道節度使詔,其日乃戊午,今并書。
眉山蘇軾曰: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緻之。
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秦、晉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殺不已,故或合而復分,或遂以亡國焉。
龜鑑曰:戰國交爭而合於秦,民苦秦暴,秦不能一,而漢一之。
南北分裂而合於隋,人厭隋亂,隋不能一,而唐一之。
五季之餘分閏位,天下紛紛而未一也。
我太祖得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故天下一於宋。
真人勃起,開創大業,是又跨唐、虞,越漢、唐,而與帝王匹體也。
亦知宋興之由乎?我太祖之生,蓋天成二年丁亥歲也。
祥光瑞采,流為精英。
異芳幽馥,鬱為神氣。
帝王之興,自有珍符,信不誣也。
居有雲氣,出有日暈,天心之眷顧篤矣。
俚語稱「趙神言誇宋」,人心之向慕久矣。
天與之,人與之,而太祖則不知也。
方其北面周朝,奉命征討,赫聲濯靈,所向輒克。
顯德之七年,太祖生三十有四年矣。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時蓋正月之上日也。
是日也,京師已有推戴之語,而內庭未之知。
「我出我車,於彼牧矣」,時蓋是月之三日也。
是日也,將士又有推戴之語,而太祖未之聞。
越翌日甲辰,寢門未闢,擁逼者至,太祖未及語而黃袍已加之身矣。
噫!南河之避,舜猶有辭;大坰之至,湯猶有待。
事勢至此,聖人不得以遊乎舜、湯之天矣,奈之何哉?則亦有毋虐臣主之誓而已,有毋掠民庶之誓而已。
三遜三辭,黽勉而受之,能律將士以保周宗,而不能使周禪之不歸,能擇長者房州之奉,而不能遏陳橋之逼。
天實為之,吾其奈何!歐陽記五代史也,書梁、漢曰亡,書晉曰滅,至周則大書之曰:「遜於位,宋興。
」嗚呼!我宋之受命,其應天順人之舉乎!受命之日,市不易肆,仁之至也。
臥榻之側,他睡不容,義之盡也。
) 汴都仰給漕運,故河渠最為急務。
先是,歲調丁夫開浚淤淺,糗糧皆民自備。
丁未,詔悉從官給,遂著為式。
又以河北仍歲豐稔,穀價彌賤,命高其價以糴之。
上之入也,閭巷姦民往往乘便攘奪,於是索得數輩斬於市,被掠者官償其貲。
戊申,贈韓通中書令【七】,以禮葬之,嘉其臨難不苟也。
初,周鄭王幼弱,通與上同掌宿衛,軍政多決於通。
通性剛愎,頗肆威虐,眾情不附,目為韓瞠眼。
其子微有智略【八】,幼病傴,時號韓橐駞,見上得人望,每勸通早為之所,通不聽,卒死於難。
王彥昇之棄命專殺也,上怒甚,將斬以徇,已而釋之,然亦終身不授節鉞。
其後,上幸開寶寺,見壁上有橐駞及通畫像,遽令掃去之【九】。
(記聞雲:上初欲斬王彥昇,以初授命,故不忍。
然終身廢之不用,蓋誤也,但不授節鉞耳。
) 賜唐主李景詔,諭以受禪意。
己酉,復置安遠軍於安州,鎮國軍於華州,泰寧軍於兖州。
辛亥,石守信自義成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為歸德節度使、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常山高懷德自寧江節度使【一○】、馬步軍都指揮使(按宋史作江寧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一一】。
)為義成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厭次張令鐸自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為鎮安節度使、馬步軍都虞侯,王審琦自殿前都虞侯、睦州防禦使為泰寧節度使【一二】、殿前都指揮使,遼人張光翰自虎捷左廂都指揮使、(按虎捷左廂,宋史及宋史記皆作虎捷右廂。
)嘉州防禦使為寧江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按寧江,宋史及宋史記皆作江寧。
)安喜趙彥徽自虎捷右廂都指揮使、嶽州防禦使為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官爵階勳並從超等,酬其翊戴之勳也。
壬子,賜文武近臣、禁軍大校襲衣、犀玉帶、鞍勒馬有差。
癸醜,放周顯德中江南降將周成等三十四人復歸於唐。
(成,未見。
) 乙卯,遣使往諸州賑貸。
丁巳,命宗正少卿郭〈王已〉祀周廟及嵩、慶二陵,因詔有司以時朝拜,著於令。
(堒,未見。
) 天雄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魏王宛邱符彥卿(彥卿,初見天成元年。
) 上表乞呼名,詔不允。
彥卿宿將,且前朝近親,皇弟匡義汝南郡夫人又彥卿女也,上每優其禮遇雲。
先是,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