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崔待诏生死冤家

關燈
玉待诏,問:“這塊玉堪做甚麼?”内中一個道:“好做一副勸杯。

    ”郡王道:“可惜恁般一塊玉,如何将來隻做得一副勸杯!”又一個道:“這塊玉上尖下圓,好做一個摩侯羅兒。

    ”郡王道:“摩侯羅兒,隻是七月七日乞巧使得,尋常間又無用處。

    ”數中一個後生,年紀二十五歲,姓崔,名甯,趨事郡王數年,是升州建康府人。

    當時叉手向前,對着郡王道:“告恩王,這塊玉上尖下圓,甚是下好,隻好碾一個南海觀音。

    ”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就叫崔甯下手。

    下過兩個月,碾成了這個玉觀音。

    郡王即時寫表進上禦前,龍顔大喜,崔甯就本府增添情給,遭遇郡王。

     不則一日,時遇春天,崔待诏遊春回來,入得錢塘門,在一個酒肆,與三四個相知方才吃得數杯,則聽得街上鬧吵吵。

    連忙推開樓窗看時,見亂烘烘道:“井亭橋有遺漏!”吃不得這酒成,慌忙下酒樓看時,隻見: 初如螢人,次若燈光,千條蠟燭焰難當,萬座替盆敵不住。

    六丁神推倒寶天爐,八力士放起焚山火。

    骊山會上,料應褒姒逞嬌容;赤壁礬頭,想是周郎施妙策。

    五通神牽住火葫蘆,宋無忌趕番赤騾子。

    又不曾瀉燭澆油,直恁的煙飛火猛。

     崔待诏望見了,急忙道:“在我本府前不遠。

    ”奔到府中看時,已搬摯得磬盡,靜悄悄地無一個人。

    崔待诏既不見人,且循着左手廊下人去,火光照得如同白日。

    去那左廊下,一個婦女,搖搖擺擺,從府堂裡出來。

    自言自語,與崔甯打個胸厮撞。

    崔甯認得是秀秀養娘,倒退兩步,低身唱個喏。

    原來郡王當日,嘗對崔甯許道:“待秀秀滿日,把來嫁與你。

    ”這些衆人,都撺掇道,“好對夫妻,”崔甯拜謝了,不則一番。

    崔甯是個單身,卻也癡心。

    秀秀見恁地個後生,卻也指望。

    當日有這遺漏,秀秀手中提着一帕子金珠富貴,從主廊下出來。

    撞見崔甯便道:“崔大夫,我出來得遲了。

    府中養娘各自四散,管顧不得,你如今沒奈何隻得将我去躲避則個。

    ”當下崔甯和秀秀出府門,沿着河,走到石灰橋。

    秀秀道:“崔大夫,我腳疼了走不得。

    ”崔甯指着前面道:“更行幾步,那裡便是崔甯住處,小娘子到家中歇腳,卻也不妨。

    ”到得家中坐定。

    秀秀道:“我肚裡饑,崔大夫與我買些點心來吃!我受了些驚,得杯酒吃更好。

    ”當時崔甯買将酒來,三杯兩盞,正是:三杯竹葉穿心過,兩朵桃花上臉來。

    道不得個“春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秀秀道:“你記得當時在月台上賞月,把我許你,你兀自拜謝。

    你記得也下記得?”崔甯叉着手,隻應得“喏”。

    秀秀道:“當日衆人都替你喝采,‘好對夫妻!’你怎地到忘了?”崔甯又則應得“喏”。

    秀秀道:“比似隻管等待,何下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你意下何如?”崔甯道:“豈敢。

    ”秀秀道:“你知道不敢,我叫将起來,教壞了你,你卻如何将我到家中?我明日府裡去說。

    ”崔甯道:“告小娘子,要和崔甯做夫妻不妨。

    隻一件,這裡住不得了,要好趁這個遺漏人亂時,今夜就走開去,方才使得。

    ”秀秀道:“我既和你做夫妻,憑你行。

    ”當夜做了夫妻。

     四更已後,各帶着随身金銀物件出門。

    離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迄逦來到衢州。

    崔甯道:“這裡是五路總頭,是打那條路去好?不若取信州路上去,我是碾玉作,信州有幾個相識,怕那裡安得身。

    ”即時取路到信州。

    住了幾日,崔甯道:“信州常有客人到行在往來,若說道我等在此,郡王必然使人來追捉,不當穩便。

    不若離了信州,再往别處去。

    ”兩個又起身上路,徑取潭州。

    不則一日,到了潭州,卻是走得遠了。

    就潭州市裡讨間房屋,出面招牌,寫着“行在崔待诏碾玉生活”。

    崔甯便對秀秀道:“這裡離行在有二千餘裡了,料得無事,你我安心,好做長久夫妻。

    ”潭州也有幾個寄居官員,見崔甯是行在待诏,日逐也有生活得做。

    崔甯密使人打探行在本府中事。

    有曾到都下的,得知府中當夜失火,下見了一個養娘,出賞錢尋了兒日,下知下落。

    也下知道崔甯将他走了,見在潭州住。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也有一年之上。

    忽一日方早開門,見兩個着皂衫的,一似虞候府幹打扮。

    入來鋪裡坐地,問道:“本官聽得說有個行在崔待诏,教請過來做生活。

    ”崔甯分付了家中,随這兩個人到湘潭縣路上來。

    便将崔甯到宅裡相見官人,承攬了玉作生活,回路歸家。

    正行間。

    隻見一個漢子頭上帶個竹絲笠兒,穿着一領白段子兩上領布衫,青白行纏找着褲子口,着一雙多耳麻鞋,挑着一個高肩擔兒。

    正面來,把崔甯看了一看,崔甯卻不見這僅面貌,這個人卻見崔甯:從後大踏步尾首崔甯來。

    正是:誰家稚子嗚榔闆,驚起鴛鴦兩處飛。

    這漢子畢竟是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竹引牽牛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

     玻璃盞内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

     休懊惱,且開懷,平生赢得笑顔開。

     三千裡地無知己,十萬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