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

關燈
酒,事有湊巧,正來到司馬長卿肆中。

    見當垆之婦,乃是主翁小姐,吃了一驚。

    慌忙走回臨邛,報與員外知道。

    員外滿面羞慚,不肯認女,但杜門不見賓客而已。

     再說相如夫婦賣酒,約有半年。

    忽有天使捧着一紙诏書,問司馬相如名字,到于肆中,說道:“朝廷觀先牛所作《于虛賦》,文章浩爛,超越古人。

    官裡歎賞,飄飄然有淩雲之志氣,恨不得與此人同時,有楊得意奏言:“此賦是臣之同裡司馬長卿所作,見在成都閑居。

    ’天子大喜,特差小官來征召。

    走馬臨朝,不許遲延。

    ”相如收拾行裝,即時要行。

    文君道:“官人此行富貴,則怕忘了瑞仙亭上!”相如道:“小生受小姐大恩,方恨未報,何出此言?”文君道:“秀才們也有兩般,有那君子儒,不論貧富,志行不移;有那小人儒,貧時又一般,富時就忘了。

    ”相如道:“小姐放心!”夫妻二人,不忍相别。

    臨行,文君又囑道:“此時已遂題橋志,莫負當垆滌器人!” 且不說相如同天使登程。

    卻說卓王孫有家僮從長安回,聽得楊得意舉薦司馬相如,蒙朝廷征召去了。

    自言:“我女兒有先見之明,為見此人才貌雙全,必然顯達,所以成了親事。

    老夫想起來,男婚女嫁,人之大倫。

    我女婿不得官時,我先帶侍女春兒同往成都去望,乃是父于之情,無人笑我。

    若是他得了官時去看他,教人道我趨時奉勢。

    ”次日帶同春兒徑到成都府,尋見文君。

    文君見了父親,拜道:“孩兒有不孝之罪,望爹爹饒恕!”員外道:“我兒,你想殺我!從前之話,更不須提了。

    如今且喜朝廷怔召,正稱孩兒之心。

    我今日送春兒來伏侍,接你回家居住。

    我自差家僮往長安報與賢婿知道。

    ”文君執意不肯。

    員外見女兒主意定了,乃将家财之半,分授女兒,于成都起建大宅,市買良田,憧仆三四萬人。

    員外伴着女兒同住,等候女婿佳音。

     再說司馬相如同大使至京師朝見,獻《上林賦》一篇。

    天子大喜,即拜為著作郎.待诏金馬門。

    近有巴蜀開通南夷諸道,用軍興法轉槽繁冗,驚擾夷民。

    官裡聞知大怒,召相如議論此事,令作谕巴蜀之檄。

    官裡道:“此一事,欲待差官,非卿不可。

    ”乃拜桐如為中郎将,持節而往,令劍金牌,先斬後奏。

    相如謝恩,辭天子出朝,一路馳驿而行。

    到彼處,勸谕已蜀已平,蠻夷清靜,不過半月,百姓安甯,衣錦還鄉。

    數日之間,已達成都府。

    本府官員迎接。

    到十新宅,文君出迎。

    相如道:“讀書不負人,今日果遂題橋之願。

    ”文君道:“更有一喜,你丈人先到這裡迎接。

    ”相如連聲:“不敢,不敢!”老員外出見,相如向前施禮。

    彼此相謝,排筵賀喜。

    自此遂為成都富室。

    有詩為證。

     夜靜瑤台月正圓,請風浙瀝滿林巒。

     朱弦慢促相思調,不是知音不與彈。

     司馬相如本是成都府一個窮儒,隻為一篇文字上投了至尊之意,一朝發迹。

    如今再說南宋朝一個貧士,也是成都府人,在濯錦江居住。

    亦因詞篇遭際,衣錦還鄉。

    此人姓俞名良,字仲舉,年登二十五歲,幼喪父母,娶妻張氏,這秀才日夜勤攻詩史,滿腹文章。

    時當春榜動,選場開,廣招天下人才,赴臨安應舉。

    俞良便收拾琴劍書箱,擇日起程。

    親朋餞送。

    分付渾家道:“我去求官,多則三年,少則一載。

    但得一官半職,即便回來。

    ”道罷,相别,跨一蹇驢而去。

    下則一日,行至中途。

    偶染一疾,忙尋客店安下,心中煩惱。

    不想病了半月,身邊錢物使盡。

    隻得将驢兒賣了做盤纏。

    又怕誤了科場日期,隻得買雙草鞋穿了,自背書囊而行。

    不數日,腳都打破了。

    鮮血淋漓,于路苦楚。

    心中想道:“幾時得到杭州!”看着那雙腳,作一詞以述懷抱,名《瑞鶴仙》: 春閑期近也,望帝京迢遞,猶在天際。

     懊恨這雙腳底,不慣行程,如今怎免得拖泥帶水。

     痛難禁,芒鞋五耳倦行時,着意溫存,笑語甜言安慰。

     争氣扶持我去,選得宮未,那時賞你穿對朝靴,安排在轎兒裡。

     擡來擡去,飽餐羊肉滋味,重教細膩。

    更尋對小小腳兒,夜間伴你。

     不則一日,已到杭州,至貢院前橋下,有個客店,姓孫,叫做孫婆店,俞良在店中安歇了。

    過下多幾日,俞良入選場已畢,俱各伺候挂榜。

    隻說舉子們,元來卻有這般苦處。

    假如俞良八千有餘多路,來到臨安,指望一舉成名,争奈時運未至,龍門點額,金榜無名。

    俞良心中好悶,眼中流淚。

    自尋恩道:“幹鄉萬裡,來到此間,身邊囊箧消然,如何勾得回鄉?”不免流落杭州。

    每日出街,有些銀河,隻買酒吃,消愁解悶。

    看看窮乏,初時還有幾個相識看觑他,後面蒿惱人多了,被人憎嫌。

    但遇見一般秀才上店吃酒,俞良使入去投谒。

    每日吃兩碗餓酒,爛醉了歸店中安歇。

    孫婆見了,埋冤道:“秀才,你卻少了我房錢不還,每日吃得大醉,卻有錢買酒吃!”俞良也不分說。

    每日早間,間店小二讨些湯洗了面,便出門。

    “長篇見宰相,短卷谒公卿”,搪得幾碗酒吃,吃得爛醉,直到昏黑,便歸客店安歇。

    每日如是。

     一日,俞良走到衆安橋,見個茶坊,有幾個秀才在裡面,俞良便挨身人去坐地。

    隻見茶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