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關燈
相見,惟思遠路風霜,休得過劄。

    ”命童兒看坐。

    東坡坐下,偷看詩稿,貼于對面。

    荊公用拂塵往左一指道:“子瞻,可見光陰迅速,去歲作此詩,又經一載矣!”東坡起身拜伏于地,荊公用手扶住道:“子贍為何?”東坡道:“晚學生甘罪了!”荊公道:“你見了黃州菊花落瓣麼?”東坡道:“是。

    ”荊公道:“目中未見此一種,也怪不得子瞻!”東坡道:“晚學生才疏識淺,全仗老太師海涵。

    ”茶罷,荊公問道:“老夫煩足下帶瞿塘中峽水,可有麼?”東坡道:“見攜府外。

    ” 荊公命堂候官兩員,将水甕擡進書房。

    荊公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

    命童兒茶竈中煨火,用銀铫汲水烹之。

    先取白定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于内。

    候湯如蟹眼、急取起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

    荊公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道:“巫峽。

    ”荊公道:“是中峽了。

    ”東坡道:“正是。

    ”荊公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述土人之言“三峽相連,一般樣水”,“晚學生誤聽了,實是取下峽之水!老太師何以辨之?”荊公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

    老夫若非親到黃州,看過菊花,怎麼詩中敢亂道黃花落瓣?這瞿塘水性,出于《水經補注》。

    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

    惟中峽緩急相半。

    太醫院宮乃明醫,知老夫乃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

    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

    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

    ”東坡離席謝罪。

     荊公道:“何罪之有!皆因子瞻過于聰明,以緻疏略如此。

    老夫今日偶然無事,幸子瞻光顧。

    一向相處,尚不知子瞻學問真正如何。

    老夫不自揣量,要考子瞻一考。

    ”東坡欣然答道:“晚學生請題。

    ”荊公道:“且住!老夫若遽然考你,隻說老夫恃了一日之長。

    子瞻到先考老夫一考,然後老夫請教。

    ”東坡鞠躬道:“晚學生怎麼敢?”荊公道:“子瞻既不肯考老夫,老夫卻不好僭妄。

    也罷,叫徐倫把書房中書櫥盡數與我開了。

    左右二十四櫥,書皆積滿。

    但憑于左右櫥内上中下三層,取書一冊,不拘前後,念上文一句,老夫答下句不來,就算老夫無學。

    ”東坡暗想道:“這老甚迂闊,難道這些書都記在腹内?雖然如此,不好去考他。

    ”答應道:“這個晚學生不敢!”荊公道:“咳!道不得個‘恭敬不如從命’了!”東坡使乖,隻揀塵灰多處,料久不看,也忘記了,任意抽書一本,未見簽題,揭開居中,随口念一句道:“如意君安樂否?”荊公接口道:“‘竊已啖之矣。

    ’可是?”東坡道:“正是。

    ”荊公取過書來,問道:“這句書怎麼講?”東坡不曾看得書上詳細。

    暗想:“唐人譏則天後,曾稱薛敖曹為如意君。

    或者差人問候,曾有此言。

    隻是下文說,‘竊己吠之矣’,文理卻接上面不來。

    ”沉吟了一會,又想道:“不要惹這老頭兒。

    千虛不如一實。

    ”答應道:“晚學生不知。

    ”荊公道:“這也不是什麼秘書,如何就不曉得?這是一樁小故事。

    漢未靈帝時,長沙郡武岡山後有一狐穴,深入數丈内有九尾狐狸二頭。

    日久年深,皆能變化,時常化作美婦人,遇着男子往來,誘入穴中行樂。

    小不如意,分而亡之。

    後有一人姓劉名玺,善于采戰之術,入山采藥,被二妖所擄。

    夜晚求歡,劉玺用抽添火候工夫,枕席之間,二狐快樂,稱為如意君。

    大狐出山打食,則小狐看守。

    小狐出山,則大狐亦如之。

    日就月将,并無忌憚。

    酒後,露其本形。

    劉玺有恐怖之心,精力衰倦。

    一日,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求其雲雨,不果其欲。

    小狐大怒,生啖劉玺于腹内。

    大狐回穴,心記劉生,問道,‘如意君安樂否?’小狐答道:‘竊已啖之矣。

    ’二狐相争追逐,滿山喊叫。

    樵人竊聽,遂得其詳,記于‘漢末全書’。

    子瞻想未涉獵?”東坡道:“老太師學問淵深,非晚輩淺學可及!” 荊公微笑道:“這也算考過老夫了。

    老夫還席,也要考子瞻一考。

    子瞻休得吝教!”東坡道:”求老太師命題平易。

    ”荊公道:“考别件事,又道老夫作難。

    久聞子瞻善于作對,今年閏了個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個兩頭春。

    老夫就将此為題,出句求對,以觀子贍妙才。

    ”命童兒取紙筆過來。

    荊公寫出一對道:“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東坡雖是妙才,這對出得跷蹊,一時尋對不出,羞顔可掬,面皮通紅了。

    荊公問道:“子瞻從湖州至黃州,可從蘇州潤州經過麼?”東坡道:“此是便道。

    ”荊公道:“蘇州金阊門外,至于虎丘,這一帶路,叫做山塘,約有七裡之遙,其半路名為半塘。

    潤州古名鐵甕城,臨于大江,有金山,銀山,玉山,這叫做三山。

    俱有佛殿僧房,想子瞻都曾遊覽?”東坡答應道:“是。

    ”荊公道:“老夫再将蘇潤二州,各出一對,求于瞻對之。

    蘇州對雲:‘七裡山塘,行到半塘三裡半。

    ’潤州對雲,‘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東坡思想多時,不能成對,隻得謝罪而出。

    荊公曉得東坡受了些腌贊,終惜其才。

    明日奏過神宗天子,複了他翰林學士之職。

     後人評這篇話道:以東坡天才,尚然三被荊公所屈。

    何況才不如東坡者!因作詩戒世雲: 項托曾為孔子師,荊公反把子瞻嗤。

     為人第一謙虛好,學問茫茫無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