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雜、三院禦史入。

    次引文班一品二品入、次學士并節度使入,立于右省班前。

    通事舍人分引宰臣、親王、使相、參知政事入,并東西相向對立。

    皇帝鞾袍垂拱殿坐,内侍鳴鞭。

    内侍都知押班供奉官已下,帶禦器械等,其餘祗應諸司使、副使等并公服系鞵作一班,四拜起居訖,次呈進目客省合門使、副使,次通喝對立覺察失儀通事舍人,次宿衛諸班,次殿前諸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次行門指揮使,并依朔望常例。

    殿前都指揮使已下起居畢,換窄衣,祗候引駕。

    次通事舍人引樞密、宣徽使、三司使、副使、樞密直學士、内客省使已下、諸司使已下至醫官、侍诏、及修起居注官二員大起居訖,諸司使已下并先退。

    其合系排立供奉官已下,并先赴文德殿,于文武百官班北,東西排立。

    有司進辇,皇帝乘辇。

    樞密使已下至合門使、殿前都指揮使已下并前導。

    至文德殿門,樞密、宣徽使、副樞密、直學士、内客省使至合門副使、樞密承旨至諸房副承旨各歸殿上侍立位。

    修起居注官夾香案分左右北向立于螭階之下。

    通事舍人二員,殿庭北向對立。

    其餘系祗候、通事舍人,并于殿下稍東侍立。

    天武官等各衣繡分東西排立。

    司天監奏時刻,合門奏班齊,皇帝自後合出,殿上索扇,升坐,内侍鳴鞭,扇開簾卷,儀鸾使焚香。

    舍人喝天武官等拜奏聖躬萬福。

    又喝拜,再拜,随拜呼萬歲。

    喝各祗候依舊排立。

    雞人唱時。

    通事舍人一員就彈奏禦史立位稍東西喝拜大起居,喝各祗候訖。

    彈奏禦史分左右,由文武班後轉至彈奏禦史位對立。

    次左右金吾将軍二人合班于奏事石位南,躬東南對立。

    通事舍人喝拜,大起居訖。

    班首奏軍國内外平安。

    又喝拜,再拜,随拜呼萬歲。

    喝祗候分歸東西押伏位,東西對立。

    通事舍人進至宣制石位南,北向立。

    以後通班西面對立。

    舍人退于西階。

    次通事舍人分揖宰臣、親王已下。

    躬《文獻通考》作「躬奏」。

    通事舍人通文武百寮臣某姓名已下起居。

    舍人通訖,退歸侍立位。

    通事舍人分引宰相已下橫行,諸軍将校不橫行。

    合門使喝拜大起居訖。

    舍人引宰臣至奏事石位南,俛伏跪緻詞祝月。

    其辭雲:文武百寮宰臣全銜臣某姓名等言:仲春之吉,伏惟尊号皇帝陛下,膺受時祉,與天無窮。

    臣等無任歡呼抃蹈之至。

    俛伏,興,引歸位。

    合門使喝拜,再拜,搢笏舞蹈。

    俛伏,興,再拜。

    喝各祗候、合門使揖宰臣、參知政事由東階升殿,樞密使帶平章事已上由西階升殿,侍立。

    給事中一員複歸左省位立。

    轉對官立給事中之南,吏部侍郎及刑法官立于轉對官之南。

    兵部侍郎立于右省官與吏部侍郎東西相向對立。

    其吏部侍郎候到位搢笏,各出班簿置笏上。

    親王、使相、學士、台省官等并分班出,次引轉對官于奏事石位南,宣徽使殿上承旨宣答,并失儀彈奏,并如常儀。

    如宰臣、親王、使相、參知政事失儀,并左右彈奏禦史合班彈奏。

    轉事官奏事舉,出。

    次吏部、兵部侍郎及刑法官對揖出。

    次彈奏禦史對揖出。

    次給事中右位南躬,通事舍人喝祗候出。

    次起居注官合班于奏事石南躬,通事舍人喝各祗候分班出。

    次排立供奉官已下合班于奏事石位南,舍人喝各祗候分班出。

    次通事舍人喝天武官等門外祗候,應喏出。

    殿上索扇,簾垂,皇帝降坐乘辇還内,内侍鳴鞭。

    通事舍人當殿承旨放仗。

    四色官鞾急趨至宣制石位南,稱奉勑放仗。

    金吾将軍并殿中省官對拜訖,随仗出。

    親王、使相、節度使至刺史、學士、台省官、文武百寮、諸軍将校等并叙班于朝堂,喝賜茶酒,門謝畢進。

    皇帝禦垂拱殿坐,中書、樞密及請對官奏事如常儀。

    合門更不引見,謝辭,班崇政殿。

    亦不視事。

    如遇有德音、制書、禦劄,俟皇帝垂拱殿再坐,制箱方出付外。

     元豐四年,始罷正衙常參。

     侍禦史知雜滿中行劄子:「伏見本台見行儀制内,兩省官、文武百官日赴文德殿東兩相向對立,宰臣一員押班,聞傳不坐,則再拜而退,謂之常朝。

    遇休假,并三日已上,應内殿起居官畢集,謂之橫行。

    自宰臣、親王已下應見謝辭者,皆赴文德殿,謂之過正衙。

    然在京厘務之官,例以别勅免參。

    宰臣押班,近年已罷。

    而武班諸衛,本朝又不常置,故今之赴常朝者獨禦史台官與蕃官待次階官而已。

    其武班既無本品,因今使臣十員假攝以實之。

    臣嘗終始考求,蓋以循乎唐制而失之者也。

    按唐制:京司文武職事官,省朔參望參,有五日參。

    唯職事官五品并供奉官八品已上及員外郎、監察禦史、太常博士,則每旦參,蓋職彌觀者,參彌數也。

    今垂拱内殿,宰臣已下既已每日參矣,而文德常朝,仍複不廢。

    又使待次攝班之人數十員,以應文武百官,而冒常參之名,舛謬倒置,莫此為甚。

    至于橫行參假,與夫見謝辭官,先過正衙,雖沿唐之故事,然必俟天子禦殿之日行之可也。

    自唐室衰,宣政視朝之禮廢,應謝辭者,始與常參之官同至正衙叙班,以應故事。

    五代沿襲,不複改正。

    遇入合日,則正衙先拜,而後喚仗。

    五日内殿起居,則見謝辭官,先退而後入。

    因陋習謬,轉相傳承,失之益遠,持之益固,是以曆數百年而未有以正其非也。

    竊考周官:天子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