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元豐甲子正月五日,宴北遼國信使于紫宸殿。

    酒七行,不作樂,以魯國大長公主在殡故也。

    是時,上元節,有司已設山樓,诏撤之,罷禦端闱。

    魯國,仁皇帝之女,恩禮加隆焉。

     熙甯二年,朝延始命兩浙、福建等路轉運司,招接高麗入貢時舟人傅旋,至彼國述朝廷之意。

    王徽喜甚。

    次年二月十五日,然燈如中華上元。

    旋适在彼,見徽賦《感天朝招接拟侍中華然燈夜述懷詩》雲:「宿罪應深近契丹,曆年徒貢事多般。

    忽蒙舜日龍綸召,便侍堯天佛會觀。

    燈豔似蓮裝阙焰,月華如水洩雲寒。

    夷身幸入華胥境,甚惜今宵漏滴殘。

    」福建路轉運使張徽上其事雲。

     以開封府推官祖無頗為駕部郎中,以開封府判官胡宗愈為吏部郎中。

    又以司勳員外郎蘇注為郎中。

    二月五日,太師緻仕文公自西京造朝修謝,對于垂拱。

    诏是日特開宴,酒五行,命禦藥院内侍梁從政,特以大觞酌禦樽酒以賜之。

    且命飲,侍臣拭目以觀恩禮之隆遇焉。

     慈聖光獻太皇太後,天聖中冊為皇後。

    其文,丞相呂公夷簡之辭。

    元豐二年,奉上尊谥,诏同知樞密院事呂公着撰冊文,丞相之子也。

    樞密公亦自陳遭遇,中外莫不感異雲。

     滕正議甫知安州,苦風眩,久不差。

    有一道人贈藥方,名筠遇丹,因修合服之,舊恙頓愈,自此遂常服。

    既罷官,赴阙,至都城,久之未有除授。

    因旦服筠遇丹,謂其門人雲:「久服此藥,豈非得筠州邪」不數日,遂知筠州。

    禮部何員外,正議子壻也。

    質之信然。

     三月二日,太師潞公西歸。

    诏宰相、執政官、三省近臣、學士、待制宴餞于瓊林院,賜禦詩以寵行。

    前此,令有司不得收河東印節。

    又令都水具舟,由洛河以歸。

    清明日,特宴于玉津園,唯執政官得預。

    太師以詩述感遇之意以遺丞相。

    次日,賜禦詩,俯同元韻。

    恩數之隆蓋如此,公卿聳羨雲。

     十八日,集英殿大宴,再坐,延安郡王侍立。

    百官稱賀廷中,既升殿,上遣内侍引王揖宰相輔臣,皆再拜以謝。

    酒再行,方還内。

    在位瞻覩,莫不悅怿抃蹈,共釂賜觞焉。

     四月初五日,禮部試饒州童子朱天錫,年十一,念《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論語》、《孟子》凡七經,各五道,背全,通無一字少誤者。

    是日,禮部侍郎召本曹郎官赴坐,左右觀者數百人,此童諷誦自若,略無懾懼。

    後數日,召至睿思殿,賜五經出身。

    昔晏元獻公名貫撫州,近年何正臣名占臨江,皆童子舉。

    江南多奇偉,亦山川之秀使然邪以陝西轉運副使範純粹為左司員外郎,補曾伉緻仕阙。

    又以倉部員外郎王兢為郎中,以湖南轉運判官鄒極為度支員外郎,以司門郎中範百祿為吏部郎中,以太常丞呂升卿為司門員外郎。

     杜甫為左拾遺,作《紫宸殿退朝》詩雲:「宮中每出歸東省,會送夔龍集鳳池。

    」東省,門下也,鸾台在焉。

    鳳池在中書省。

    杜詩不應有誤,恐唐朝别有故事,又恐是時政事堂适在右省耳。

     五月,戶部尚書李承之以憂去官。

    以龍圖合直學士、知開封府王存為兵部尚書,尋改戶部。

    以戶部侍郎蹇周輔為寶文合待制、知開封。

    以刑部侍郎楊汲為戶部侍郎。

     景靈宮天元殿考宮之初,靈芝産于殿栱。

    今歲孟夏朝獻,車駕詣宮。

    前數日,芝又産于殿門。

    近臣賀于齋殿,右仆射賦詩,命禮曹郎官屬和焉。

     登聞鼓院,未知起于何代。

    因讀《唐會要》,見顯慶五年有抱屈人赍鼓于朝堂訴,遂令東西都各置登聞鼓,自此始也。

     六月,吏部侍郎蘇頌以憂去官,以知桂州熊本為吏部侍郎,以庫部員外郎王子韶為考功員外郎,以路昌衡為右司員外郎,以左司員外郎範純粹為河東轉運使,以工部郎中範子奇為左司郎中。

     禮部上言:「郊廟親祠儀注:祭日,皇帝并服靴袍至大次,于禮意未協。

    謹按《禮記郊特牲》曰:『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

    』報,謂小宗伯告時告備,若今請中嚴奏外辦也。

    韋彤《五禮精義》,以通天冠,猶古之皮卉齋服也。

    伏請太廟圓丘祭之日,服通天冠、绛紗袍,自齋殿赴大次,以應皮卉以聽祭報之儀。

    」勑依。

     新制:寺監丞、簿皆輪宿直。

    長貳每五日一點宿。

    有一卿長,每點宿,亦令丞、簿自依日赴直。

    謂長貳點宿,乃點檢之義。

    按學士、舍人新拜官,有儤直,舊官間數日乃點檢,直欲新來者稍休也,豈點檢之謂邪士大夫不可以不知故事,一點字,其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