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親郊七日戒之後,三日宿之時,宿太廟以告。

    宿北郊以祭,宿南郊以祀。

    所以先太廟者,告祖為配也。

    所以先北郊者,先卑後尊也。

    然雖自北郊至南郊相去為遠,則中道不可以無舍,請為帷宮,止而後進。

    」王存議曰:「國家用冬夏至遣官攝事于二郊,蓋周禮未嘗廢也。

    其三年一有事于南郊,實同漢制。

    若因三歲之期,漸辍郊丘之祀,間有事于北郊,如先朝親耕祫享之比,則不失恭事天地之意。

    」陸佃議曰:「今或冬日至親祠昊天上帝,因即圓丘之北,别祠地祇,不崇朝而天地之祠畢舉矣。

    」張璪議曰:「竊謂陽生于十一月,陰生五月,則陰陽之生,天地緻用之始。

    故天神地祇,可得而禮。

    然當今萬乘儀衛,加倍于古。

    方盛夏之時,不可以躬行。

    臣以謂宜即郊祀之歲,于夏至之日,盛禮容,具樂舞,遣冢宰攝事。

    雖未能皆當于禮,庶幾先王之遺意猶有存焉。

    」勑如璪議。

    其親祠南郊,罷皇地祇并從祀位。

    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夏至,适當親祀之歲,于是左相王公攝事,禮部黃尚書、太常李少卿為亞、終獻,中書蔡舍人讀冊文,且用備樂。

    愚以謂祠官當給本品鹵簿,方可為盛禮容也。

     禮都黃尚書上言:伏覩覆定臣寮谥議,其法:質明入内,廢務一日,假故既頻,事易停壅。

    欲乞自今集官覆谥,午刻入省。

    勑依,乃罷酒食。

    故事:尚書省集請谥之家,自設醪馔。

    舊從官給,今方罷之。

     吏部頒給印曆,六曹尚書、侍郎、左右仆射、左右丞批,都司、郎官、左右丞批,二十四司郎中、員外、本曹尚書、侍郎批,以書逐考功過焉。

     六月二日,三省官集于吏部寓治都聽講求,奉上仁宗皇帝、英宗皇帝徽号。

    初四日,兩省官與尚書省左有司郎已上又赴門下、中書都堂再議,執政官在中,設羣官位,重行,皆北向焉。

     《晉志》雲:袴褶之制,未詳所起。

    近代車駕親戎,中外戒嚴,則服之。

    唐制:三品以上紫褶,五品已上绯褶,通用細绫。

    七品已上綠褶,九品已上碧褶,通用小绫,《玉藻》雲:禅為絅,音扃。

    引急也。

    帛為褶,今袷也。

    鄭雲:單為絅,有衣裳而無裡者也。

    帛為褶,有表裡而無著者也。

    周遷《輿服雜事》雲:趙武靈王缦胡之纓;戎服有袴褶之制,始自漢武。

    近世服以從戎。

    隋制:缵嚴,文武百官鹹服之。

    車駕親戎,則縛袴,使不舒散。

    皇朝導駕官袴褶,蓋馬上之服也。

     太子太師張公升,大中祥符八年歲在乙卯登科。

    熙甯九年丙辰終于許州陽翟縣裡。

    公起布衣,緻使相,自初仕至薨謝,曆一甲子,近世所無也。

     真宗皇帝東封選,次太平驿,賜從臣辟寒丸。

    仁宗每崇政殿親試進士,亦賜大臣七寶茶。

    至今以為故事。

     以禮部尚書黃履為禦史中丞。

     詳定禮文所言:謹按《儀禮》曰:夫婦一體,故昏禮則同牢而食,合卺而飲,終則同穴,祭則同幾、同祝、同馔,明夫婦一體,未有異廟者也,恭惟孝惠皇後,太祖皇帝元妃。

    淑德皇後,太宗皇帝元妃。

    章懷皇後,真宗皇帝元妃。

    而孝章皇後,實太祖皇帝繼後,當時議者,或以其未嘗正位中宮,或以其繼而不許其配。

    有司因循不究其實,皆祭以别廟。

    在禮未安。

    伏請升袝太廟,以時配享。

    勑恭依,仍于今年大禮前更不行孟冬薦享。

    止俟升袝禮畢,遍享太廟。

    并祭七祀配享功臣。

    其太廟祏室,三省看詳,合以配繼先後為序雲。

     以太常少卿李常為禮部侍郎,以司勳郎中葉均為秘書少監,以戶部員外郎黃好謙為司勳員外郎,以提點開封府界當平倉張詢為戶部員外郎。

     《通典》:梁禦史中丞,給威儀十人,其八人武冠绛鞴,一人缃衣執鞭杖,依行列行。

    七人唱呼入殿,引喤音橫。

    至階。

    一人執青儀囊,不喤。

    國朝故事:禦史中丞告官,呵引至朝堂門,兩朱衣吏告引入朝堂,至文德殿門止。

    蓋亦引喤之比也。

     長安隐士曰高繹,有古人絕行。

    慶曆中,召至京師,朝廷欲命以官,固辭歸山。

    特賜安素處士。

    家甚貧,妻子寒餒,終不以困故受鄉人财,閉門讀書而已。

    昔王霸憐其子蓬發投耒,愧卧不起,前賢之所難,而處士蹈之有餘裕也。

    嘗見古老說:種放隐終南山,召拜起居舍人,賜告西歸,有一高士,隐居三世,以野蔌一盤、詩一篇贈放雲:「接得山人号舍人,朱衣前引到蓬門。

    莫嫌野菜無多味,我是三追處士孫。

    」放國史有傳。

    若夫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惟安素可以無慚矣。

     舊三司使廳屏風,崔白畫蘆雁,用意極工。

    昨為仆丞都堂,此屏在後合。

    及遷都省,左仆射命移于尚書令廳後,亦近世之奇筆也。

     閏六月,以新差權知曹州井亮采為戶部員外郎。

     二十四日,尚書令廳集三省官上仁宗皇帝、英宗皇帝徽号,奏議羣官雜壓,非故事也。

    愚以謂布仆射當坐東偏南向,門下侍郎次之,左省官列于東北壁下,重行,南向。

    右仆射坐西偏南向,中書侍郎次之,右省官于西北壁下,重行,南向。

    左丞東相對。

    如學士、太常卿皆赴,即坐于正南北向。

    雖未必盡合舊儀,猶愈于雜壓也。

     七月十二日,後升袝于太廟。

    兵部黃麾仗、太常鼓吹一千八百餘人,重翟車四乘。

    是日五鼓,神主自後廟升彩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