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元豐壬戌五月朔,上禦文德殿視朝,仗衛如式。

    既退,三省已下職事官各厘新務,蓋一時之榮遇也。

     初三日,诏曰:「先王以道在天下,列而為事,陳而為法。

    人各有分然後安,官各有守然後治。

    三代以降,累世相仍,寖迷本原,遂亂名實。

    餘斯積,其流及今。

    朕闵古弗還,因時改造。

    是正百職,建複六聯。

    先後重輕,粗獲條次。

    大小貴賤,疊相維持。

    差擇羣材,分委成憲。

    伫觀來効,共緻丕平。

    敢有弗欽,将底厥罪。

    新除省、台、寺、監官詳定官制所已,着所掌職事。

    如被選之人,不循分守,敢有僭紊,其申論中外,違是令者,執政官委禦史台彈奏,尚書已下聽長官糺劾以聞。

    」诏自内出,非學士之辭也。

     尚書省官:左仆射王公珪,右仆射蔡公确,左丞蒲公宗孟,右丞王公安禮,吏部尚書李清臣,戶部尚書安焘。

    四曹阙:吏部左選侍郎蘇頌,右選侍郎何正臣,尋出知潭州,除李承之,戶部左曹侍郎陳安石,右曹侍郎李定,禮部侍郎謝景溫,兵部侍郎許将,刑部侍郎崔台符,工部侍郎熊本。

    郎中員外互置不備員。

    左司郎中吳雍,右司員外郎王震,吏部郎中曾肇,員外郎劉奉世,司封員外郎王祖道,司勳郎中穆珣,考功員外郎範峋、蔡京,戶部郎中劉珵,員外郎黃好謙、王陟臣、馬珫,度支員外郎陳珦,金部員外郎晁端彥,倉部郎中韓正彥,禮部郎中劉贽,員外郎王子韶,祠部郎中趙令铄,主客郎中元英忝冒焉。

    膳部郎中魯有開,兵部員外郎潘良器,職方員外郎黃萃,駕部郎中王欽臣,庫部郎中林積,刑部郎中胡授、杜纮,都官員外郎韓宗良,比部員外郎宇文昌齡,司門員外郎王谔,工部郎中範子奇,員外郎高遵惠,屯田員外郎張叙,虞部員外郎李闶,水部郎中李文卿。

    未逾月,而兵部、都官、屯田三員外相繼以病卒。

    于是杜常、許安世補兵部員外郎屯田阙。

    六月,勑吏部增員外郎一員,除文及甫。

    潞公之子也。

     主客所掌諸番,東方有四:其一曰高麗,出于夫餘氏。

    殷道衰弱,箕子去之朝鮮,是其地也。

    在漢為樂浪郡。

    其二曰日本,倭奴國也。

    自以其國近日所出,故改之。

    其三曰渤海靺鞨,本高麗之别種。

    其四曰女貞,渤海之别種。

    西方有九:其一曰夏國,世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慶曆中,冊命為夏國。

    其二曰董氈,居青唐城,與回鹘、夏國、于阗相接。

    其三曰于阗,西帶蔥嶺,與婆羅門接。

    其四曰回鹘,本匈奴别裔,唐号回纥,居甘、沙、西州。

    其五曰龜茲,住居延城,回鹘之别種,其國主自稱師子王。

    其六曰天竺,舊名身毒,亦曰摩伽陀,又曰婆羅門。

    其七曰瓜沙門,漢炖煌故地。

    其八曰伊州,漢伊吾郡也。

    其九曰西州,本高昌國,漢車師前王之地。

    有高昌城,取其地勢高、人昌盛以為名。

    正觀中,按宋人避諱改貞為正。

    平其地為西州。

    南方十有五:其一曰交趾,本南越之地,唐交州緫管也。

    其二曰渤泥,在京都之西南大海中。

    其三曰拂菻,一名大秦,在西海之北。

    其四曰住辇,在廣州之南,水行約四十萬裡,方至廣州。

    其五曰真臘,在海中,本扶南之屬國也。

    其六曰大食,本波斯之别種,在波斯國之西。

    其人目深,舉體皆黑。

    其七曰占城,在真臘北。

    其八曰三佛齊,蓋南蠻之别種,與占城為鄰。

    其九曰阇婆,在大食之北。

    其十曰丹流睂,在真臘西。

    其十一曰陀羅離,南荒之國也。

    其十二曰大理,在海南,亦接川界。

    其十三曰層檀,東至海,西至胡盧沒國,南至霞勿檀國,北至利吉蠻國。

    其十四曰勿巡,舟船順風泛海二十晝夜至層檀。

    其十五曰俞盧和,地在海南。

    又有西南五蕃,曰羅、龍、方、張、石,凡五姓,本漢牂柯郡之地。

    又有荊湖路溪洞及邛部黎、雅等蠻傜。

    北方曰契丹,匈奴也。

    别隸樞密院,朝廷所以待遠人之禮甚厚,皆着例錄,付之有司。

    而諸蕃入貢,蓋亦無虛歲焉。

     尚書新省兵部未畢。

    凡寓治四所:一曰舊三司,為仆丞都堂,而吏部戶部寓焉。

    二曰舊司農寺,戶部右曹寓焉。

    三曰舊尚書省、兵部、刑部、工部寓焉。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