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季宣殘碑》考
關燈
小
中
大
鄭季宣碑,今存上截。額字滅盡,翁方綱〔2〕見穿左有直紋一線,知是陽文。碑文行存十七字,以《隸續》〔3〕所載文補之,每行三十一字至三十八字不等。蓋所注阙字之數轉刻有誤,碑又失其下半,無以審正。今可知者第十二行“卒”至“是路”間,洪雲阙四字,碑實阙五字。第十七行“賴祉”至“”字間,洪雲阙六字,碑實阙七字。銘辭甯成為韻,四字為句,則“達”至“顯奕世”間當阙六字,而洪雲五字。又第七行“據”洪作“折”,第九行“燠”洪作“亻田丌”,第十三行“”洪作“”,并誤。其舊拓可見而《隸續》所阙者:第四行“阝”半字,第五行“郎中”二字,第六行“帝”字“特”字,第七行“未”字“波”字,第十行“汰”字,第十二行“徽”字,“能惠”二字阙半,第十三行“立丨”字“約殁”二字,第十六行“庭”字,第十七行“目洪”二字,凡多得十六字又二半字也。碑陰,洪寫作二列,跋雲四橫,今存上二列,列廿人,與《隸續》所載前半略相合。惟第二列第十七行“邯鄲”,洪作“(阙三字)邵訓(阙)張”,頗不同。第三橫,當亦二十人,則洪雲末有“直事幹”四人,正在第三列之末。最後有“(上阙)音伯字”三字,當即造碑者所識文。然則第四列當為“直事小史”三人,“門下小史”一人也。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标題、标點。寫作時間未詳。《鄭季宣殘碑》,全稱《漢尉氏令鄭季宣碑》,在山東濟甯學宮,東漢中平二年(185)四月辛酉立。碑側刻有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十六日黃易題記:“漢尉氏令鄭季宣碑,正面向壁,其下久埋土中。翁詹事方綱欲顯全文,屬衛河通判黃易升碑向外。乃與知濟甯直隸州事劉永铨、州判王所禮成其事。碑字複全露,殊可快也。”〔2〕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順天大興(今屬河北)人,清代學者。官至内閣學士。着有《兩漢金石記》、《複初齋詩文集》等。《鄭季宣碑》側刻有翁方綱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一段題識:“壬子三月,翁方綱按試過此,與秋盦摩挲是碑,穿左有直紋一線,知額是陽文也。”按秋盦,黃易的字。
〔3〕《隸續》輯錄漢、魏石刻文字的字書,續《隸釋》而作,宋代洪适輯,二十卷。《鄭季宣碑》見于卷十九。洪适(1117—1184),字景伯,鄱陽(今屬江西)人,宋代學者。官至尚書右仆射、觀文殿學士。着有《隸釋》、《隸續》、《盤洲集》。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标題、标點。寫作時間未詳。《鄭季宣殘碑》,全稱《漢尉氏令鄭季宣碑》,在山東濟甯學宮,東漢中平二年(185)四月辛酉立。碑側刻有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十六日黃易題記:“漢尉氏令鄭季宣碑,正面向壁,其下久埋土中。翁詹事方綱欲顯全文,屬衛河通判黃易升碑向外。乃與知濟甯直隸州事劉永铨、州判王所禮成其事。碑字複全露,殊可快也。”〔2〕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順天大興(今屬河北)人,清代學者。官至内閣學士。着有《兩漢金石記》、《複初齋詩文集》等。《鄭季宣碑》側刻有翁方綱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一段題識:“壬子三月,翁方綱按試過此,與秋盦摩挲是碑,穿左有直紋一線,知額是陽文也。”按秋盦,黃易的字。
〔3〕《隸續》輯錄漢、魏石刻文字的字書,續《隸釋》而作,宋代洪适輯,二十卷。《鄭季宣碑》見于卷十九。洪适(1117—1184),字景伯,鄱陽(今屬江西)人,宋代學者。官至尚書右仆射、觀文殿學士。着有《隸釋》、《隸續》、《盤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