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禦選古文淵鑒卷六十一目録
宋
朱熹
詩集傳序
呂氏家塾讀詩記後序
大學章句序
中庸章句序
漳州教授防壁記
轉運司蠲免鹽錢記
名堂室記
衢州江山縣學記
靜江府學記
江陵府曲江樓記
建甯府崇安縣學田記
鄂州社稷壇記
婺州金華縣社倉記
衡州石鼓書院記
福州州學經史閣記
學校貢舉私議
觀心説
欽定四庫全書
禦選古文淵鑒卷六十一
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徐【幹學】等奉
防編注
宋
朱熹
詩集傳序
或有問于餘曰詩何為而作也餘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于咨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而不能巳焉此詩之所以作也曰然則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
所以為教也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于鄉黨闾巷其言粹然無不出于正者聖人固巳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至于列國之詩則天子巡狩亦必陳而觀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寖以陵夷至于東遷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于其時既不得位無以行帝王勸懲黜陟之政于是特舉其籍而讨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戒者則亦刋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逺使夫學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以其政雖不足行于一時而其教實被于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曰然則國風雅頌之體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裡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于言者樂而不過于淫哀而不及于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者于此焉變矣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寛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闵時病俗之所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猶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備于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曰然則其學之也當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于雅以大其規和之于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防也于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诂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隠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問者唯唯而退餘時方輯詩傳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雲呂氏家塾讀詩記後序【陳氏曰呂氏讀詩記三十二卷博采諸家存其名氏先列訓诂後陳文義意有所發明則别紀之然自公劉以後條例未竟學者惜之】
詩自齊魯韓氏之説不得傳【韓嬰孝文時博士作詩内外傳其語頗與齊魯間殊隋止存外傳】而天下之學者盡宗毛氏毛氏之學傳者亦衆【陳氏曰有大毛公小毛公後漢儒林傳以為毛苌】而王述之類【王肅述毛而非鄭】今皆不存則推衍其説者又獨鄭氏之箋而巳【鄭?作詩箋正義雲鄭于諸經皆言注獨詩言箋鄭遵毛學表明毛言故稱箋】唐初諸儒為作疏義因訛踵陋百千萬言而不能有以出乎二氏之區域至于本朝劉侍讀歐陽公王丞相蘇黃門河南程氏【皇祐中莆田劉宇有詩折衷二十卷歐陽修有詩本義十六卷熙甯中王安石有新經詩義三十卷蘇轍詩解二十卷】橫渠張氏始用己意有所發明雖其淺深得失有不能同然自是之後三百五篇之微詞奧義乃可得而尋繹葢不待講于齊魯韓氏之傳而學者巳知詩之不専于毛鄭矣及其既久求者益多同異紛纭争立門戶無複推讓祖述之意則學者無所适從而或反以為病今觀呂氏家塾之書兼總衆説巨細不遺挈領提綱首尾該貫既足以息夫同異之争而其述作之體則雖融會通徹渾然若出于一家之言而一字之訓一字之義亦未嘗不謹其説之所自及其防以己意雖或超然出于前人意慮之表而謙讓退托未嘗敢有輕議前人之心也嗚呼如伯恭父者真可謂有意乎溫柔敦厚之教矣學者以是讀之則于可羣可怨之旨其庶幾乎雖然此書所謂朱氏者實熹少時淺陋之説而伯恭父誤有取焉其後歴時既久自知其説有所未安如雅鄭邪正之雲者或不免有所更定則伯恭父反不能不置疑于其間熹竊惑之方将相與反複其説以求真是之歸而伯恭父巳下世矣嗚呼伯恭父已矣若熹之衰頽汨沒其勢又安能複有所進以獨決此論之是非乎伯恭父之弟子約既以是書授其兄之友丘侯宗卿而宗卿将為闆本以傳永久且以書來屬熹序之熹不得辭也乃畧為之説因并附其所疑者以與四方同志之士共之而又以識予之悲恨雲爾淳熙壬寅九月己夘新安朱熹序
大學章句序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葢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禀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知能盡其性者出于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複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繇設也三代之隆其法浸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學人生八嵗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學校之説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彜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頽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诏後世若曲禮少儀内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着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葢莫不聞其説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于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于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髙過于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説與夫百家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肓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天運循環無往不複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子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粲然複明于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已意補其阙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僣逾無所逃罪然于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已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雲
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葢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複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葢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于形氣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于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