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3

關燈
說人話? “可是還想什麼,火車已經很近,沒工夫想了。

    我提起已經不怎麼亮了的提燈,拼命沿着鐵軌跑去,站在兩條鐵軌當中,拼命搖提燈。

     “還有什麼好說的。

    我攔住火車,虧得風大,它開得很慢,慢速行車。

    我攔住火車,熟識的司機從司機室的窗口伸出身子來,因為風大我聽不見他的問話。

    我對司機喊,有人攻擊鐵路信号室,殺人槍劫,強盜就在家裡,叔叔同志,保護保護我們吧,急需救援。

    我說話的時候,從取暖貨車上下來幾名紅軍戰士,問我出了什麼事,列車為什麼夜裡停在樹林裡的陡坡上。

     “他們知道出了什麼事後,便從地窖裡把強盜拖出來、他用比彼堅卡還尖細的聲音求他們饒了他。

    ‘好心的人,’他說,‘别殺死我,我再也不敢了。

    ’他們把他拖到路基上,手腳綁在鐵軌上,火車從他肚子上軋過去——處以私刑。

     “我沒回去取衣服,那兒太可怕了。

    我請求叔叔們把我帶上火車。

    他們便把我帶走了。

    此後,我不吹牛,帶着流浪兒的名聲,走遍半個俄國和半個外國,什麼地方都到過了。

    經過童年的痛苦,我才懂得什麼是幸福和自由。

    當然也有過不少過錯和災難。

    那都是以後發生的事了,我下次再講給你們聽吧。

    我剛才說的那天夜裡,一個鐵路職員走下火車,走進馬爾福莎的院子,接收了政府的财産,做了安置馬爾福莎大嬸的指示。

    聽說她後來在瘋人院裡發瘋死了。

    也有人說她病好出院了。

    ” 戈爾東和杜多羅夫聽完塔尼娜講的經曆後,默默地在草地上徘徊了很久。

    後來卡車開來了,笨拙地從大道上拐進林間空地。

    人們開始往卡車上裝箱子。

    戈爾東說: “你明白這個洗衣員塔尼姐是難嗎?” “嗅,當然明白。

    ” “葉夫格拉夫會照顧她的。

    ”他沉默了一會兒又補充道,“曆史上這種事已經發生過幾次了。

    高尚的、理想的、深沉的變粗俗了,物質化了。

    這樣希臘成為羅馬,這樣俄國教育變成俄國革命。

    你不妨對比一下布洛克的話‘我們是俄國恐怖年代的孩子們’,馬上便能看出兩個時代的區别。

    布洛克說這話的時候,應當從轉意上、從形象意義上來理解。

    孩子并不是孩子,而是祖國的兒女,時代的産物,知識分子,而恐怖并不可怕,不過是天意,具有啟示錄的性質而已,這是不同的事物。

    而現在,一切轉意的都變成字面上的意義了,孩子就是孩子,恐怖是可怕的,不同就在這裡。

    ” 又過了五年或十年、一個甯靜的夏天傍晚,戈爾東和杜多羅夫又聚在一起,坐在高樓敞開的窗口前,俯視着在暮色漸漸變濃中的遼闊無垠的莫斯科。

    他們正翻閱葉夫格拉夫編輯的尤裡耶夫的著作集。

    他們不止讀過一遍了,其中的一半都能背誦。

    他們交換看法,陷入思考之中,讀到一半的時候天黑了,他們看木清字體,不得不點上燈。

     莫斯科在他們腳下的遠方,這座作者出生的城市,他的一半遭遇都發生在這裡。

    現在,他們覺得莫斯科不是發生這類遭遇的地點,而是長篇故事中的一個主角。

    今晚,他們手中握着著作集已經走近故事的結尾。

     盡管戰後人們所期待的清醒和解放沒有伴随着勝利一起到來,但在戰後的所有年代裡,自由的征兆仍然彌漫在空氣中,并構成這些年代唯一的曆史内容。

     已經變老的兩位朋友坐在窗前還是覺得,心靈的這種自由來到了,正是在這天晚上,在他們腳下的街道上已經能感觸到未來了,而他們自己也步入未來,今後将永遠處于未來之中。

    想到這神聖的城市和整個地球,想到沒有活到今晚的這個故事的參加者們和他們的孩子們,他們心中便感到一種幸福而溫柔的平靜,而這種平靜正把幸福的無聲的音樂撒向周圍。

    而他們手中的這本書仿佛知道這一切,支持并肯定他們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