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陳希夷四辭朝命

關燈
吾性;若不下拜,則亵其體。

    是以不敢毒謠。

    ”乃于謠書之尾,寫四句附奏,雲:“九重天謠,休教丹風銜來:一片野心,己被自雲留住。

    ”使者複命,太祖笑而置之。

     後太祖晏駕,太宗皇帝即位,念酒肆中之舊,召與相見,說過持以不臣之禮。

    又賜禦詩雲: 曾向前朝号白雲,後來消息畜無聞。

    如今若肯随征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先生見詩,乃服華陽巾、布袍、草履,來到東京。

    見太宗于便殿,隻是長揖道:“山野廢人,與世隔絕,不習跪拜,望陛下優容之。

    ”太宗賜坐,問以修養之道。

    陳抟對道:“天子以天下為一身,假令自曰升天,競何益于百姓?今君明臣良,興化勤政,功德被乎八荒,榮名流于力世。

    修煉之道,無出于此。

    ”太宗點頭稱善,愈加敬重。

    問道:“先生心中,有何所欲?可為喋言之。

    ”陳抟答道:“臣無所欲,隻願求一靜室。

    ”乃賜居于建隆道觀。

     其時太宗正用兵征伐河東,道人間先生勝負消息。

    先生在使者掌中,寫一“休”字,太宗見之不樂。

    因軍馬己發,不曾停止。

    再道人間先生時,但見他閉目而睡,鼾齁之聲,直達戶外。

    明日去看,仍複如此。

    一連睡了三個月,不曾起身。

    河東軍将,果然無功而返。

    太宗正當嗟歎,忽見陳抟道冠野服,逍遙而來,直上金銮寶殿。

    太宗見其不召自來,甚以為異。

    陳抟道:“老夫今日還山,将來辭駕。

    ”太宗聞言,如有所失,欲加傳以帝師之号,築宮毒事,時時請教。

    陳抟固辭求去,呈詩一首。

    詩雲: 草澤吾皇謠,圖南傳姓陳。

     三峰千栽窖,四海一閑人。

     世态從來薄,詩情自得真。

     乞全獐鹿性,何處不稱臣? 又道:“二十年之後,老夫再來候見聖顔。

    ”太宗知不可留,特賜禦宴于都堂,使宰相、兩禁官員懼侍坐,每人制送行詩一首,以寵其歸。

    又将太華全山,禦筆判與陳抟為修真之所,他人不得侵漁。

    賜号為“自雲洞主希夷先生”,聽其還山。

    此太平興國元年事也。

     到端拱五年,太宗皇帝管二十年的乾坤,尚不曾立得太子。

    長子楚王元佐,因九月九日,不曾預得禦宴,縱火燒宮。

    太宗大怒,廢為庶人。

    心愛第三子襄王元侃,未知他福分如何,一中不言,心下思想:“惟有希夷先生陳抟,最善相人。

    當初在酒肆中,就相定我兄弟二人,當為皇帝,趙普為宰相。

    如今得他一來,決斷其事便好。

    ”轉念猶未了,内侍報道:“有太華山處士陳抟,叩宮門求見。

    ”太宗大驚,即時宣進,問道:“先生此來何意?”陳抟答道:“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來決之。

    ”太宗大笑道:“朕固疑先生有前知之術,今果然也。

    朕東宮未定,有襄王元侃,寬仁慈愛,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煩先生到襄府一看。

    ”陳抟領命,才到襄府門首便回。

    太宗問道:“朕煩先生到襄府看襄王之相,如何不去而回?”陳抟道:“老夫已看過了。

    襄府門前,毒役奔走之人、都有将相之福,何必見襄王哉?”太宗之意遂決。

    即日宣謠,立襄王為太子,後來真宗皇帝就是。

    陳抟在京師,又住了一月。

    忽然辭去,仍歸九石岩。

     其時,有門人穆伯長、種放等百餘人,皆築室于華山之下,朝夕聽講。

    惟有五龍蟄法,先生未嘗授人。

    忽一日,道門人輩于張超谷口,高岩之上,鑿一石室。

    門人不敢違命。

    室既鑿成,先生同門人往觀之。

    其岩最高,望下雲煙如翠。

    先生指道:“此毛女所謂‘相将人翠煙’也,吾其歸于此乎?”言末畢,屈膝而坐,揮門人使去。

    右手支頤,閉目而逝,年一百一十八歲。

    門人環守其屍,至七日,容色如生,肢體溫軟,異香撲鼻。

    乃制為石匣盛之,仍用石蓋;柬以鐵鎖數丈,置于石室。

    門人方去,其岩自崩,遂成陡絕之勢。

    有五色雲,封住谷口,彌月不散。

    後人因名其處為希夷峽。

     到徽宗宣和年司,有閩中道士徐知常,來遊華山。

    見峽上有鐵鎖垂下,知常攀緣而上,至于石室。

    見匣蓋歌側,啟而觀之,惟有仙骨一具,其色紅潤,香氣逼人。

    知常再拜畢,為整其蓋,複攀緣而下。

    其時徐知常得幸于徽宗,宮拜左街道錄。

    将此事奏知天子,天子差知常赉禦香一注,重到希夷峽,要取仙骨供養在大内。

    來到峽邊,己不見有鐵鎖,但見雲霧重重,危岩壁立,歎息而返。

    至今希夷先生蛻骨在張超谷,無複有人見之者矣!有詩為證: 從來處士竊名淳,誰似希夷閑到頭? 兩隐名山供笑傲,四斧朝中肯淹留。

     五龍蟄法前人少,八卦神機後學求。

     片片自雲迷峽鎖,石床高卧足幹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