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範巨卿雞黍死生交
關燈
小
中
大
配土,取其重厚也。
聖人雲:‘大車無輗,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又雲:‘自古旨有死,民無信不立。
’巨卿既己為信而死,吾安可不信而不去哉?弟專務農業,足可以奉老母。
吾去之後,倍加恭敬;晨昏甘旨,勿使有失。
”遂拜辭其母曰:“不孝男張劭,今為義兄範巨卿為信義而亡,須當往吊。
己再三叮吟張勤,令侍養老母。
母須早晚勉強飲食,勿以憂愁,自當善保尊體。
劭于國不能盡忠,于家不能盡孝,徒生于天地之司耳。
今當辭去,以全大信。
”母曰:“吾兒去山陽,幹裡之遙,月餘便回,何放出不利之語?”劭曰:“生如淳漚,死生之事,旦夕難保。
”恸哭而拜。
弟曰:“勤與兄同去,若何?”元伯曰:“母親無人侍季,汝當盡力事母,勿令吾憂。
”灑淚别弟,背一個小書囊,來早便行。
有詩為證: 辭親别弟到山陽,千裡迢迢窖夢長。
豈為友朋輕骨肉?隻因信義迫中腸。
沿路上饑不擇食,寒不思衣。
夜宿店舍,雖夢中亦哭。
每曰早起趕程,恨不得身生兩翼。
行了數日,到了山陽。
問巨卿何處住,徑奔至其家門首。
見門戶鎖着,問及鄰人。
鄰人曰:“巨卿死己過二七,其妻扶靈樞,往郭外去下葬。
送葬之人,尚自未回。
”劭問了去處,奔至郭外,望見山林前新築一所土牆,牆外有數十人,面面相觑,各有驚異之狀。
劭汗流如雨,走往觀之。
見一婦人,身披重孝。
一子約有十七八歲,伏棺而哭。
元伯大叫曰:“此處莫非範巨卿靈樞乎?”其婦曰:“來者莫非張元伯乎?”張曰:“張劭自來不曾到此,何以知名姓耶?”婦泣曰:“此夫主再一之遺言也。
夫主範巨卿,自洛陽回,常談賢叔盛德。
前者重陽曰,夫主忽舉止失措。
對妻曰:‘我失卻元伯之大信,徒生何益!常聞人不能行千裡,吾甯死,不敢有誤雞黍之約。
死後且不可葬,持元伯來見我屍,方可人士。
今日己及二七,人勸雲:“元伯不知何曰得來,先葬訖,後報知未晚。
’因此扶樞到此。
衆人拽植入金井,并不能動,因此停住墳前,衆都驚怪。
見叔叔遠來如此慌速,必然是也。
”元怕乃哭倒于地。
婦亦大恸,送殡之人,無不下淚。
元伯于囊中取錢,令買祭物,香燭紙帛,陳列于前。
取出祭文,酹酒再拜,号泣而讀。
文曰: 維某年月曰,契弟張劭,謹以炙雞絮酒,緻祭于仁兄巨卿範君之靈曰:于維巨卿,氣賃虹霓,義高雲漢。
幸傾蓋于窮途,締盍淳于荒店。
黃花九日,肝矚相盟;青劍三秋,頭顱可斷。
堪憐月下凄涼,恍似曰司眷戀。
弟今辭母,來尋碧水青松;兄亦囑妻,仁望素車自練。
故友那堪死别,誰将金石盟寒?大夫自是生輕,欲把昆吾锷按。
曆幹百而不磨,期一言之必踐。
倘靈爽之憂存,料冥途之長伴。
嗚呼哀哉!尚飨。
元伯發棺視之,哭聲恸地。
回顧嫂曰:“兄為弟亡,豈能獨生耶?囊中己具棺椁之費,願嫂垂憐,不棄鄙賤,将劭葬于兄側,乎生之大幸也。
”嫂曰:“叔何放出此言也?”勳曰:“吾志己決,請勿驚疑。
”言訖,掣佩刀自則而死。
衆皆驚愕,為之設祭,具衣棺營葬于巨卿墓中。
本州太守聞知,将此事表奏。
明帝憐其信義深重,兩生雖不登第,亦可褒贈,以勵後人。
範巨卿贈山陽伯,張元伯贈汝南伯。
墓前建廟,号“信義之祠”,墓号“信義之墓。
”旌表門闾。
官給衣糧,以膳其子。
巨卿子範純绶,及第進士,官鴻胪寺卿。
至今山陽古迹猶存,題詠極多。
惟有無名氏《踏莎行》一詞最好,詞雲: 千裡途遙,隔年期遠,片首相許心無變。
甯将信義托遊魂,堂中雞黍空勞勸。
月暗燈昏,淚痕如線,死生雖隔情何限。
靈輀若候故人來,黃泉一笑重相見。
聖人雲:‘大車無輗,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又雲:‘自古旨有死,民無信不立。
’巨卿既己為信而死,吾安可不信而不去哉?弟專務農業,足可以奉老母。
吾去之後,倍加恭敬;晨昏甘旨,勿使有失。
”遂拜辭其母曰:“不孝男張劭,今為義兄範巨卿為信義而亡,須當往吊。
己再三叮吟張勤,令侍養老母。
母須早晚勉強飲食,勿以憂愁,自當善保尊體。
劭于國不能盡忠,于家不能盡孝,徒生于天地之司耳。
今當辭去,以全大信。
”母曰:“吾兒去山陽,幹裡之遙,月餘便回,何放出不利之語?”劭曰:“生如淳漚,死生之事,旦夕難保。
”恸哭而拜。
弟曰:“勤與兄同去,若何?”元伯曰:“母親無人侍季,汝當盡力事母,勿令吾憂。
”灑淚别弟,背一個小書囊,來早便行。
有詩為證: 辭親别弟到山陽,千裡迢迢窖夢長。
豈為友朋輕骨肉?隻因信義迫中腸。
沿路上饑不擇食,寒不思衣。
夜宿店舍,雖夢中亦哭。
每曰早起趕程,恨不得身生兩翼。
行了數日,到了山陽。
問巨卿何處住,徑奔至其家門首。
見門戶鎖着,問及鄰人。
鄰人曰:“巨卿死己過二七,其妻扶靈樞,往郭外去下葬。
送葬之人,尚自未回。
”劭問了去處,奔至郭外,望見山林前新築一所土牆,牆外有數十人,面面相觑,各有驚異之狀。
劭汗流如雨,走往觀之。
見一婦人,身披重孝。
一子約有十七八歲,伏棺而哭。
元伯大叫曰:“此處莫非範巨卿靈樞乎?”其婦曰:“來者莫非張元伯乎?”張曰:“張劭自來不曾到此,何以知名姓耶?”婦泣曰:“此夫主再一之遺言也。
夫主範巨卿,自洛陽回,常談賢叔盛德。
前者重陽曰,夫主忽舉止失措。
對妻曰:‘我失卻元伯之大信,徒生何益!常聞人不能行千裡,吾甯死,不敢有誤雞黍之約。
死後且不可葬,持元伯來見我屍,方可人士。
今日己及二七,人勸雲:“元伯不知何曰得來,先葬訖,後報知未晚。
’因此扶樞到此。
衆人拽植入金井,并不能動,因此停住墳前,衆都驚怪。
見叔叔遠來如此慌速,必然是也。
”元怕乃哭倒于地。
婦亦大恸,送殡之人,無不下淚。
元伯于囊中取錢,令買祭物,香燭紙帛,陳列于前。
取出祭文,酹酒再拜,号泣而讀。
文曰: 維某年月曰,契弟張劭,謹以炙雞絮酒,緻祭于仁兄巨卿範君之靈曰:于維巨卿,氣賃虹霓,義高雲漢。
幸傾蓋于窮途,締盍淳于荒店。
黃花九日,肝矚相盟;青劍三秋,頭顱可斷。
堪憐月下凄涼,恍似曰司眷戀。
弟今辭母,來尋碧水青松;兄亦囑妻,仁望素車自練。
故友那堪死别,誰将金石盟寒?大夫自是生輕,欲把昆吾锷按。
曆幹百而不磨,期一言之必踐。
倘靈爽之憂存,料冥途之長伴。
嗚呼哀哉!尚飨。
元伯發棺視之,哭聲恸地。
回顧嫂曰:“兄為弟亡,豈能獨生耶?囊中己具棺椁之費,願嫂垂憐,不棄鄙賤,将劭葬于兄側,乎生之大幸也。
”嫂曰:“叔何放出此言也?”勳曰:“吾志己決,請勿驚疑。
”言訖,掣佩刀自則而死。
衆皆驚愕,為之設祭,具衣棺營葬于巨卿墓中。
本州太守聞知,将此事表奏。
明帝憐其信義深重,兩生雖不登第,亦可褒贈,以勵後人。
範巨卿贈山陽伯,張元伯贈汝南伯。
墓前建廟,号“信義之祠”,墓号“信義之墓。
”旌表門闾。
官給衣糧,以膳其子。
巨卿子範純绶,及第進士,官鴻胪寺卿。
至今山陽古迹猶存,題詠極多。
惟有無名氏《踏莎行》一詞最好,詞雲: 千裡途遙,隔年期遠,片首相許心無變。
甯将信義托遊魂,堂中雞黍空勞勸。
月暗燈昏,淚痕如線,死生雖隔情何限。
靈輀若候故人來,黃泉一笑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