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迎刃卷四

關燈
危巒前厄,洪波後沸,人皆棘手,我獨掉臂。

    動于萬全,出于不意,遊刃有餘,庖丁之技。

    集《迎刃》。

     子産 鄭良霄既誅,國人相驚,或夢伯有(良霄字。

    )介而行,曰:“壬子餘将殺帶,明年壬寅餘又将殺段!”驷帶及公孫段果如期卒,國人益大懼。

    子産立公孫洩(洩,子孔子,孔前見誅)及辰止(良霄子)以撫之,乃止。

    子太叔問其故,子産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

    吾為之歸也。

    ”太叔曰:“公孫何為?”子産曰:“說也。

    ”(以厲故立後,非正,故并立洩,比于繼絕之義,以解說于民。

    ) (評注:不但通于人鬼之故,尤妙在立洩一着。

    鬼道而人行之,真能務民義而不惑于鬼神者矣。

    ) 【譯文】 春秋鄭簡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時,大夫良霄因專權,被驷帶、公孫段等諸大夫群起而誅殺。

    然七年之後,鄭國又有人因此事受到驚擾。

    有人在夢中見伯有(良霄字伯有)全身胄甲,披挂而來,對其說道:“壬子日我要把驷帶殺掉,明年的壬寅日我還要殺死公孫段!”而驷帶與公孫段果然在這兩天相繼死去,于是,與誅殺良霄有關連的人們更加震驚恐懼起來。

     子産是良霄被誅後立為鄭國執政的。

    這些事情發生後,他把良霄的兒子辰止和以前也被誅殺的大夫子孔的兒子公孫洩重新立為大夫,以安撫他們,這些事情才不再發生。

     子産的兒子太叔問其緣故,子産回答:“死人的鬼魂沒有歸宿,就成為無主遊魂,并成為厲鬼而攪擾人。

    把他們的兒子重新立為大夫,就是為了能夠有人祭祀他們,使他們有歸宿。

    ”大叔又問:“那麼立公孫洩為大夫是為什麼?”子産說:“是為了以繼絕的名義向國人解說。

    ” 田叔 (二條) 梁孝王使人刺殺故相袁盎。

    景帝召田叔案梁。

    具得其事,乃悉燒獄詞,空手還報。

    上曰:“梁有之乎?”對曰:“有之。

    ”“事安在?”叔曰:“焚之矣。

    ”上怒,叔從容進曰:“上無以梁事為也。

    ”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後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

    ”于是上大賢之,以為魯相。

     叔為魯相,民訟王取其财物者百餘人。

    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二十,餘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汝主耶?何敢言!”魯王聞之,大慚,發中府錢,使相償之。

    相複曰:“王使人自償之;不爾,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

    ”又王好獵,相常從。

    王辄休相出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王數使人請相休,終不休,曰:“我王暴露,我獨何為就舍?”王以故不大出遊。

     (評注:洛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以十數,終不聽。

    住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

    解謂日:“吾聞洛陽諸公居間,都不聽。

    今子幸聽解,解奈何從他邑奪賢士大夫權乎?”徑夜去,屬曰:“俟我去。

    令洛陽豪居間。

    ”事與田叔發中府錢類。

    王祥事繼母至孝。

    母私其子覽而酷待祥。

    覽谏不聽,每有所虐使,覽辄與祥俱,飲食必共。

    母感動,均愛焉。

    事與田叔暴坐侍王類。

    ) 【譯文】 西漢景帝時梁孝王很受太後寵愛,他派人刺殺了過去的丞相袁盎,于是景帝召見田叔,讓他去調查審理這件案子,然當田叔完全掌握了案情後,卻把此案的供詞全部焚燒,空着手回到朝廷彙報。

    景帝問他:“梁孝王有這件事嗎?”田叔回說:“有這件事。

    ”景帝又問:“供詞在哪裡?”田叔說:“我把它燒了。

    ”景帝大怒。

    田叔卻不慌不忙地說道:“皇上請不要再追究梁孝王這件事了。

    ”景帝問:“為什麼呢?”田叔答道:“現在不殺梁孝王,漢朝的法律就無法施行;如果殺了梁孝王,皇太後會吃不好飯,睡不好覺,那時陛下就要擔憂了。

    ”于是,景帝認為田叔十分賢良,讓他做了魯國的丞相。

     田叔為魯國丞相後,有百餘民衆狀告魯王奪取他們的财物。

    田叔抓住了他們其中二十個領頭者,各鞭笞了二十下,其餘衆人各打了二十下,爾後又怒氣沖沖地向他們斥責道:“魯王不是你們的君主嗎?為何敢說他的不是!”魯王聽說了這件事後,大感慚愧,拿出了府中所藏之錢,讓丞相給百姓賠償。

    丞相回答道:“大王,您自己找人賠償吧,不然的話,是大王做惡事而丞相做善事了啊。

    ” 另外,魯王喜愛狩獵,丞相常常随從。

    魯王總是讓丞相離開館舍回去休息,丞相出去以後,常常露天坐在魯王的苑圃外等候。

    魯王幾次讓人請丞相去休息,他始終不回去,說:“我們的大王還在外邊暴曬,我自己為什麼回房舍?”魯王因此就不大出外遊獵了。

     主父偃 漢患諸侯強,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其封号。

    漢有厚恩而諸侯漸自分析弱小雲。

     【譯文】 西漢時武帝憂患諸侯勢力強盛,主父偃出謀令各諸侯王可以推施皇帝的恩澤,将自己的封地劃開,再分給自己的子弟,隻要由漢王為其确定封号就行。

    自此,漢室有了廣厚的恩澤而各諸侯逐漸分崩離析勢力弱小了。

     裴光庭 張說以大駕東巡,恐突厥乘間入寇,議加兵備邊,召兵部郎中裴光庭謀之。

    光庭曰:“封撣,告成功也。

    今将升中于天而戎狄是懼,非所以昭盛德也。

    ”說曰:“如之何?”光庭曰:“四夷之中,突厥為大,比屢求和親,而朝廷羁縻未決許也。

    今遣一使,征其大臣從封泰山,彼必欣然承命。

    突厥來,則戎狄君長無不皆來,可以偃旗卧鼓,高枕有餘矣!”說曰:“善!吾所不及。

    ”即奏行之,遣使谕突厥。

    突厥乃遣大臣阿史德颉利發入貢,因扈從東巡。

     【譯文】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宰相張說考慮到天子大駕東去泰山封禅,恐怕突厥乘機侵犯邊境,主張加派軍隊守備邊防,他找來兵部郎中裴光庭一同商量這件事。

    裴光庭說:“天子封禅,是向天下表明治國的成功。

    現在将要宣告成功的時候卻害怕突厥的入侵,這就顯示不出大唐的強盛和功德了。

    ”張說問道:“那怎麼辦呢?”裴光庭答道:“四方的夷國之中,突厥是個大國,他們屢次要求與朝廷和親,可是朝廷一直猶豫不決沒答應。

    現在派遣一名使者,征求突厥國派一名大臣,随從天子封禅泰山,他們必定欣然從命。

    隻要突厥來人,那麼其他外族的君長就沒有不來的了。

    這樣,邊境上可以偃旗息鼓,高枕無憂了!”張說道:“對!你的見解是我所不及的。

    ”張說立即向天子奏明,按裴光庭的建議執行,派遣使者知會突厥。

    突厥于是派遣大臣阿史德颉利發入朝進貢,接着随從天子去泰山封禅。

     崔-甫 德宗即位,淄青節度李正己表獻錢三十萬缗。

    上欲受,恐見欺;卻之,則無詞,宰相崔-甫請遣使:“使慰勞淄青将士,因以正己所獻錢賜之,使将士人人戴上恩,諸道知朝廷不重财貨”。

    上從之,正己大慚服。

     神策軍使王駕鶴,久典禁兵,權震中外。

    德宗将代之,懼其變,以問崔-甫-甫曰:“是無足慮。

    ”即召駕鶴,留語移時,而代者白志貞已入軍中矣。

     【譯文】 唐德宗李适即位,淄州、青州節度使李正已上表稱要獻錢三萬萬文。

    德宗想接受,恐怕被李正己所欺騙;想拒絕,卻又找不到理由。

    宰相崔-甫請求德宗派使者,他說:“讓使者去慰勞淄、青将士,就用李正已所獻的錢賞賜給他們,使将士們都感戴天子的恩德,其他各道的節度使也能知道朝廷不重财貨。

    ”德宗采納了崔-甫的意見,李正己十分慚愧而又佩服。

     王駕鶴是德宗時的神策都知兵馬使、右領軍大将軍,他主管禁兵已很長時間了,權勢炙手,震撼中外各邦。

    德宗想派人取而代之,又懼怕王駕鶴發生兵變,因此去問崔-甫-甫說:“這是不足慮的。

    ”德宗打消了顧慮。

    立即召王駕鶴入宮,留他說話,拖延時間,而代替他職務的白志貞已經到軍中任職去了。

     王旦 (三條) 馬軍副都指揮使張-,被旨選兵,下令太峻,兵懼,謀為變。

    上召二府議之。

    王旦曰:“若罪-,則自今帥臣何以禦衆?急捕謀者,則震驚都邑。

    陛下數欲任-以樞密,今若擺用,使解兵柄,反側者當自安矣。

    ”上謂左右曰:“旦善處大事,真宰相也!” 契丹奏請歲給外别假錢币,真宗以示王旦。

    公曰:“東封甚迫,車駕将出,以此探朝廷之意耳。

    可于歲給三十萬物内各借三萬,仍谕次年額内除之。

    ”契丹得之大慚,次年複下有司:“契丹所借金帛六萬,事屬微未,仰依常數與之,今後永不為例。

    ” (評注:不借則違其意,徒借又無其名,借而不除則無以塞僥幸之望,借而必除又無以明中國之大,如是處分方妥。

    ) 西夏趙德明求糧萬斛。

    王旦請敕有司具粟百萬于京師,而诏德明來取。

    德明大慚,曰:“朝廷有人。

    ”乃止。

     【譯文】 北宋時,掌握護衛京城重任的馬軍副都指揮使張-,遵照聖旨挑選士兵,但他對士兵每每下的命令都太過嚴厲,兵士們因懼怕而計劃嘩變,皇上為此召集有關部門商議這件事情。

    王旦說道:“如果處罰張-,那麼帥臣今後還怎麼制衆?但馬上就捕捉謀劃嘩變的人,那麼整個京城都會震驚。

    陛下幾次都想任用張-為樞密,現在如果提拔任用,使他解除了兵權,反叛他的人們自當安心了啊。

    ”皇上對左右的人衆說:“王旦善于處理大事,真是當宰相的人才呀!” 契丹王奏請宋真宗,要在每年給契丹送貢的銀缗之外再向宋借些錢币,真宗把這個文件讓王旦看。

    王旦說:“陛下東巡封禅之事已十分迫近,随駕的車隊即将出發,這個時候契丹提出此事是有試探我朝之意了。

    可以在給契丹的三十萬銀缗内各借給他三萬,并且告訴他們所借的這些在明年的貢品數額内除去。

    ”契丹得之後大感慚愧。

    到了次年,真宗又給有關部門下命令:“契丹所借的六萬金帛,事屬微未,望今年還依照常數給他們貢品,今後這樣的事情就永不為例了。

    ” 西夏王趙德明向宋朝要求借給他們十萬鬥糧。

    王旦請皇上命令主管部門在京師準備百萬升糧食,而下诏書讓趙德明來取。

    趙德明對此大感慚愧,說:“宋朝真有人才啊。

    ”于是不再提借糧之事。

     嚴可求 烈祖輔吳,四方多壘,雖一騎一卒,必加姑息。

    然群校多從禽,聚飲近野,或搔擾民庶。

    上欲糾之以法,而方借其材力,思得酌中之計,問于嚴可求。

    可求曰:“無煩繩之,易絕耳。

    請敕泰興、海鹽諸縣,罷采鷹,可不令而止。

    ”烈祖從其計,期月之間,禁校無複遊墟落者——《南唐近事》。

     【譯文】 五代時期,南唐烈祖李弁在為吳國執政的時候,四面八方戰事不息,所以既使一個騎士一個乓卒,國家也十分珍惜而對他們寬容遷就。

    然而這樣使得那些武将們驕橫起來,很多武将放鷹行獵,在郊外聚衆豪飲,又經常地蚤擾百姓。

    烈祖想對他們繩之以法,然而國家正值用人之際,還要借重他們的力量。

    為得到一個不偏不倚的妥當辦法,烈祖去問嚴可求。

    嚴可求說:“不用那麼麻煩的用法去限制他們,這是容易杜絕的。

    可以請皇上下一道诏書,使泰興、海鹽諸縣禁止伺養鷹-,這種事情便可不令而止。

    ”烈祖聽從了嚴可求的計謀,一年多的時間之間,再沒有出現到村落之間縱恣遊蕩的武将們了。

     陳平 燕王盧绾反,高帝使樊哙以相國将兵擊之。

    既行,人有惡哙者,高帝怒,曰:“哙見吾病,乃幾吾死也!”用陳平計,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平乘馳傳載勃代哙将。

    平至軍中,即斬哙頭!”二人既受诏行,私計曰:“樊哙,帝之故人,功多,又呂後女弟女-夫,有親且貴。

    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即恐後悔,(邊批:精細。

    )甯囚而緻上,令上自誅之。

    ”平至軍,為壇,以節召樊哙。

    哙受诏節,即反接載檻車詣長安,而令周勃代,将兵定燕。

    平行,聞高帝崩,平恐呂後及呂-怒,乃馳傳先去。

    逢使者,诏平與灌嬰屯于榮陽。

    平受诏,立複馳至宮,哭殊悲,因奏事喪前。

    呂太後哀之,曰:“君出休矣!”平因固請得宿衛中,太後乃以為郎中令,曰:“傅教帝。

    ”是後呂-讒乃不得行。

     (評注:讒禍一也,度近之足以杜其謀,則為陳平;度遠之足以消其忌,則又為劉琦。

    宜近而遠,宜遠而近,皆速禍之道也。

     劉表愛少子琮,琦懼禍,謀于諸葛亮,亮不應。

    一日相與登樓,去梯,琦曰:“今日出君之口,入吾之耳,尚未可以教琦耶?”亮曰:“子不聞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悟,自請出守江夏。

    ) 【譯文】 西漢初,燕王盧绾發動叛亂,高帝(高祖)劉邦正在生病,就命令樊哙以相國的身份領兵進擊。

    即将出發的時候,有人散布流言蜚語,誣告樊哙,劉邦發怒了,說:“樊哙見我生病,竟然盼望我死!”便用陳平的計謀,召绛候周勃二人受诏于床前,命令道:“陳平駕馭急命驿車,速載周勃到樊哙軍中去代替他的職務。

    陳平到樊哙軍之後,要立即将樊哙斬首。

    ”陳周二人受過诏後,私下商議說:“樊哙是皇帝的故親,平生功績頗多,又是呂後妹妹呂-的丈夫,既親且貴,皇帝在激憤的情緒之中想處斬樊哙,就恐怕他以後後悔。

    我們不如把樊哙拘禁起來而送交皇帝,使皇帝自己把樊哙誅殺。

    ” 陳平到了樊啥軍中後,令人做壇,以節杖召來樊哙。

    樊哙拜受诏節後,就反縛其臂乘坐囚禁犯人的檻車到長安去,于是周勃代替樊哙領兵定燕。

    陳平囚樊哙行之路上,聽說皇帝駕崩,恐怕呂後和呂-遷怒于他,就讓囚車先去長安。

    後來,陳平遇到朝廷使者,命令陳平與灌嬰駐守榮陽。

    陳平接受诏書後,立刻急馳進宮,大聲痛哭,趁着出喪之前向太後禀奏前事。

    呂太後對陳平表示了同情,說:“你出去的這件事就算了吧!”陳平趁此堅持請求太後讓他任住宿宮中的護衛一職,于是太後任命他為郎中令,負責掌管宮殿護衛,太後并且說:“你還要教導、輔佐皇帝。

    ”但此後因受到呂-的讒言而未能這樣執行。

    (youth校注:此處似是說因陳平得到了宮中的郎中令職務使呂-的讒言沒有得到實行。

    ) 宋祖曹彬 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間于周主。

    遣使遺太祖書,饋以白金三千。

    太祖悉輸之内府,間乃不行。

     周遣閣門使曹彬以兵器賜吳越,事畢亟返,不受饋遺。

    吳越人以輕舟追與之,至于數四,彬曰:“吾終不受,是竊名也。

    ”盡籍其數,歸而獻之。

    後奉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