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知微卷五

關燈
(評注:聖無死地,賢無敗局;縫禍于渺,迎祥于獨;波昏是違,伏機自觸。

    集《知微》。

    ) 箕子 纣初立,始為象箸。

    箕子歎曰:“彼為象著,心不盛以上簋,将作犀玉之杯。

    玉杯象著,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則錦衣九重,高台廣室。

    稱此以求,天下不足矣!遠方珍怪之物,輿馬宮室之漸,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幾,造鹿台,為瓊室玉門,狗馬奇物充其中,酒池肉林,宮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譯文】 殷纣王剛即位,生活便開始奢侈起來,使用起了象牙筷子。

    對此,纣王的叔父箕子歎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東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

    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會再吃羹藜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質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鋪頂的房屋之下了,則要求身披錦衣九重、挪雀咛ü闶搖;秤姓庋的要求,整個天下也滿足不了他了!遠方的珍怪之物,輿馬宮室等等都逐漸齊備,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滅亡!?p>沒過多久,纣王便開始建造鹿台,瓊室玉門,豪華富麗,狗馬奇物充滿其中,還有酒池肉林,宮中街市,供他窮奢極欲。

    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殷長者 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武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

    殷長者對曰:“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

    ”及期弗至,武王怪之。

    周公曰:“吾已知之矣。

    此君子也,義不非其主。

    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已以此告王矣。

    ” 【譯文】 周武王占領殷後,聽說殷有個淳厚寬讓的長者,武王就去拜訪他,向他尋問殷之所以會滅亡的原因。

    這個長者回答說:“大王想知道這個,那麼就讓我在中午的時候來告訴你吧。

    ”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長者卻沒有來,武王因此很生氣,暗暗責怪他。

    周公說:“我已經知道了,這個長者真是位君子呀!他義不诽主。

    他故意約會而不至,許諾而不守信,他就是用這個來說明殷之滅亡的原因的呀。

    他已經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大王了。

    ” 周公太公 太公封于齊,五月而報政。

    周公曰:“何族同速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

    ”伯禽至魯,三年而報政。

    周公曰:“何遲也?”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而後除之。

    ”周公曰:“後世其北面事齊乎?夫政不簡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曰:“尊賢而尚功。

    ”周公曰:“後世必有篡弑之臣!”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曰:“尊賢而尚親。

    ”大公曰:“後寝弱矣!” (評注:二公能斷齊、魯之敝于數百年之後,而不能預為之維;非不欲維也,治道可為者止此耳。

    雖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後之人而已,故孔子有“變齊、變魯”之說,陸葵日曰:“使夫子之志行,則姬、呂之言不驗”。

    夫使孔子果行其志,亦不過變令之齊、魯為昔之齊、魯,未必有加于二公也。

    二公之孫子,苟能日儆懼于二公之言,又豈俟孔子出而始議變乎?) 【譯文】 姜太公呂尚被周王封于齊後,過個五個月就來向周王報告說政事安排好了。

    當時周公攝政,問他道:“怎麼這麼快?”姜太公說:“我隻是簡化了他們君臣上下之禮儀,又不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

    所以政治局面很快得到安定。

    ”而周公的兒子伯禽到魯國去,三年才來報告說政事安排好了。

    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遲呢?”伯禽答道:“我改變了他們的風俗,革除了他們的禮儀,讓他親喪三年而後才能除掉孝服。

    ”周公說:“這樣下去,魯國的後代們會北面事齊、向齊稱臣了吧?國政如果繁瑣而不簡要,尊嚴而不平易,則百姓們将不能和其君主相親近;君主如果平易而近民,則民必歸附他。

    ” 周公問大公用什麼辦法治理齊國,大公說道:“尊重賢聖之人而推崇有功績之人。

    ”周公說:“那麼齊國後世必有篡權弑君之臣!”太公反之問周公用什麼辦法治理魯國,周公說:“尊重賢聖之人并且尊崇公族親屬。

    ”太公說:“那麼,他們公室的勢力将逐漸衰弱了!” 辛有 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适伊川,見披發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及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

     猶秉周禮,仲孫蔔東魯之興基;其禮先亡,辛有料伊川之戎禍。

     【譯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國都的時候,周大夫辛有往伊川去,路上見有人披發袒身在田野上祭祀先人,便說:“不及百年,這裡将為戎人之地!其禮儀制度先亡呀!”等到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兩國果,然把居于陸渾的戎族引誘到了伊川。

     何曾 何曾字穎考,常恃武帝宴,退語諸子曰:“主上創業垂統,而吾每宴,乃未聞經國遠圖,唯說平生常事,後嗣其殆乎?及身而已,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

    ”指諸孫曰:“此輩必及于亂!”及綏被誅于東海王越,嵩哭曰:“吾祖其大聖乎!”(嵩、綏皆邵子,曾之孫也。

    ) 【譯文】 何曾字穎考,晉武帝時任大尉,他經常陪着武帝赴宴,回來後告訴幾個兒子說:“皇上創建了基業,并要把基業傳給後世子孫,然而我每次在宴會上,卻從未聽他說過治理國家和圖謀久遠的謀略,隻是說些平生的常事,他的後代恐怕就很危險了吧?他的太平基業也僅就到他個人一身而已,他的子孫真夠擔憂的呀!你們還可以安然無事。

    ”他又指着自己的幾個孫子說道:“你們這一輩人必秧及禍亂!” 後來,經“八王之亂”,何曾的孫子何綏被東海王司馬越誅殺。

    他的另一個孫子何嵩哭着說:“我的祖父真是大聖人啊!” 管仲 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對曰:“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

    ”公曰:“易牙烹其子以謙寡人,猶尚可疑那?”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

    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豎刁自宮以近寡人,猶尚可疑耶?”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

    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審于死生,能去苛病,猶尚可疑那?”對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

    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無不為也!”(邊批:造言感衆。

    )公又曰:“衛公子啟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歸哭,猶尚可疑那?”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父也。

    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曰:“諾。

    ”管仲死,盡逐之,食不甘,宮不治,苛病起,朝不肅。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過乎!”于是皆複召而反。

    明年,公有病,常之巫從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

    ”(邊批:所謂無不為也。

    )易牙、豎刁、常之巫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公求飲不得。

    衛公子啟方以書社四十下衛,公聞亂,慨然歎,涕出,曰:“嗟乎!聖人所見豈不遠哉!” (評注:昔吳起殺妻求将,魯人谮之;樂羊伐中山,對使者食其子,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夫能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測也。

    天順中,都指揮馬良有寵。

    良妻亡,上每慰問。

    适數日不出,上問及,左右以新娶對。

    上怫然曰:“此厮夫婦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

    宣德中,金吾衛指揮傅廣自宮,請效用内廷。

    上曰:“此人已三品,更欲何為?自殘希進,下法司問罪!”噫!此亦聖人之遠見也!) 【譯文】 管仲生病了,齊桓公去看望他,問他道:“您生病了,還有什麼話指教我嗎?”管仲回答說:“希望君主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

    ”齊桓公說:“易牙把他的兒子都烹了,以讓我嘗嘗人肉的味道,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一個人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這是人之常情。

    易牙連他的兒子都不愛,又怎麼能愛大王呢?”齊桓公又說:“豎刁自己閹割了自己,以來侍奉我,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答道:“一個人沒有不愛惜自己身體的,這是人之常情。

    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又怎麼能愛惜大王呢?”齊桓公又說:“常之巫能占蔔生死、去病除災,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生死有命,災病無常,大王不聽任命運,固守其本來的常道,而隻是依賴常之巫,那麼他将因此而驕橫跋扈,無所不為。

    ”齊桓公又說:“衛公子啟方服事我已經有十五年了,他父親死的時候他都不願意回去哭喪,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父親的,他連他的父親都不愛,還能愛大王嗎?”齊桓公說:“好吧。

    ”管仲死後,齊桓公就把這些人都驅逐走了。

     可是不久,齊桓公就覺得飯不香甜,起居不舒服,病魔纏身了,并且,宮中的治理松散了,朝中的秩序也不穩了。

    這樣過了三年,齊桓公說:“管仲是不是太過份了。

    ”于是又把那四個人都召回了宮裡。

     第二年,齊桓公病了,就是常之巫從中搗的鬼。

    他從宮中出來對人說:“桓公将在某月某日死。

    ”易牙、豎刁、常之巫他們相互勾結,一起作亂,他們關上宮門,築起高牆,隔斷了宮中同外界的聯系。

    齊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沒人給他。

    衛公子啟方帶着千戶齊民降歸了衛國。

    齊桓公聽說他們叛亂了,不禁長歎了一口氣,流着淚後悔說:“唉,管仲的見識還有不遠大的嗎?” 伐衛伐莒 齊桓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

    退朝而入,衛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衛君之罪。

    公問故,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

    見妾而色動,伐衛也。

    ”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

    管仲曰:“君舍衛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

    臣是以知之。

    ” 齊桓公與管仲謀伐宮,謀未發而聞于國。

    公怪之,以問管仲。

    仲曰:“國必有聖人也!”桓公歎曰:“嘻!日之役者,有執拓杵而上視者,意其是那?”乃令複役,無得相代。

    少焉,東郭垂至,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傧者延而進之,分級而立。

    管仲曰:“子言伐莒那?”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曰伐莒?”對曰:“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也。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色:優然喜樂者,鐘鼓之色;愀然清靜者,——之色;勃然充滿者,兵革之色。

    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滿,此兵革之色。

    君籲而不吟,所言者伐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者莒也。

    臣竊意小諸侯之未服者唯莒,故言之。

    ” (評注:桓公一舉一動,小臣婦女皆能窺之,殆天下之淺人與?是故管于亦以淺輔之。

    ) 【譯文】 齊桓公早朝時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

    退朝回宮後,一名從衛國獻來的妃子看見了他,就走過來連拜了幾拜,問齊桓公衛國有什麼過失。

    齊桓公很驚奇,問她為什麼這樣問,那個妃子說:“我望見大王進來的時候,腳擡得高高的,步子邁得大大的,臉上有一種強橫的神氣,這都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迹象。

    并且,大王看到我,臉色就突然變了,這明顯是要攻打衛國。

    ” 第二天早朝時,齊桓公沖着管仲一揖,召他進來。

    管仲說:“大王不想攻打衛國了嗎?”齊桓公問:“您怎麼知道的?”管仲說:“大王上朝的時候,做了一揖,并且很謙恭,說話的聲調也緩和,見到我而面有愧色,因此我知道。

    ” 齊桓公與管仲商量伐莒,還沒有商量出結果此事就被國人知道了,齊桓公對此事有些奇怪,便以此問管仲。

    管仲說:“國内必有聖人!”齊桓公歎,包了一聲,說:“嘻!今天我到城牆上巡視在下邊幹活的民工,有一個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視我,估計就是他吧?”于是命令這些人重新來服役,并且不得由他人代替。

    沒過多長時間,衛士們帶上了一個叫東郭的人。

    管仲說:“此必是要找的人!”于是,命令迎賓侍者站立台階兩邊,把東郭迎接進來。

     管仲說:“是您說我國要伐莒的嗎?”他說:“是的。

    ”管仲說:“我沒有說過要伐莒的話,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東郭回答說:“君子善于謀斷,小人善于揣測。

    這是我暗中推測出來的。

    ”管仲說:“我沒有說要代莒,您怎麼去推測呢?”東郭回答道:“我聽說君子有三種臉色:悠閑自得、宴享喜樂的時候,是鐘鼓之色;愁悶悲傷、清靜無為的時候,是喪服之色;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