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知微卷五

關燈
許多響應者,最終還是失敗,降唐以後又叛亂,最後遭到誅殺。

     夏翁尤翁 夏翁,江陰巨族,嘗舟行過市橋,一人擔糞,傾入其舟,濺及翁衣。

    其人舊識也,僮輩怒,欲毆之。

    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甯肯相犯!”因好語遣之。

    及歸,閱債籍,此人乃負三十金無償,欲因以求死,翁為之折券。

     長洲尤翁開錢典,歲底,聞外哄聲,出視,則鄰人也。

    司典者前訴曰:“某将衣質錢,今空手來取,反出署語,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遜,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過為過新年計耳。

    此小事,何以争為?”命檢原質,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禦寒不可少。

    ”又指道袍曰:“與汝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

    ”其人得二件,嘿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訟經年。

    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

    或問尤翁:“何以預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則禍立至矣。

    ”(邊批:名言可以喻大。

    )人服其識。

     (評注: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裡,海内仰之如山鬥。

    有鄉人醉而詈之,公戒仆者勿與較。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始悔之,日:“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

    吾但欲存厚,不謂養成其惡,陷人于有過之地也。

    ”議者以為仁人之言。

    或疑此事與夏、尤二翁相反。

    子猶曰:不然,醉吾者惡習,理之所有,故可創之使改,若理外之事,亦當以理外容之,智如活水,豈可拘一轍乎!) 【譯文】 夏翁是江陰的大族,有一次他乘船經過市橋下面,一個挑糞的人從橋上把糞倒進了夏翁的船中,糞湯濺到了夏翁的衣服上。

    那個挑糞的人還是夏翁過去認識的,氣得夏翁的仆人們要打那個人,夏翁說:“他的行為出于不知道我經過這裡,要是他知道我在這裡,怎麼會冒犯我呢?”于是用好話安慰了他一番把他放走了,等到夏翁回到家裡查看帳簿,這個人欠他三千兩銀子還沒有償還,想要故意冒犯他來求一死。

    夏翁就替他毀掉了債券。

     長洲尤翁是開當鋪的,有一年底的一天,忽然聽見外面有吵鬧的聲音,他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個鄰人。

    這時,當鋪夥計前來向他訴說道:“這人前些時候拿了些衣服來貸款,現在空着手來取衣服,不但不還錢,還胡亂罵人,哪有這樣的道理!”其人悍然不遜,仍然糾纏吵鬧不休。

    尤翁不緊不慢地對這人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不過是年關窘迫而已。

    這樣的小事,值得來吵鬧嗎?”說着,他讓夥計把其人典當的四五件衣物拿出來,指着棉衣說:“這是禦寒不可少的。

    ”又指着長袍說:“這你也拿去為拜年用,其它的東西不是急用,可先留下來。

    ”那人得了二件衣服,一聲不哼地走了。

    然而,當天夜裡,這人卻死在了别人家裡,雙方為此打官司有一年。

    原來,此人因負債過多,事先已服毒,知道尤翁有錢,想訛詐,沒達目的,就轉移到别人家了。

     有人問尤翁:“你怎麼能預先知道此事而對他忍讓呢?”尤翁說:“我并非預知。

    但大凡非理相加的人,其中必有所恃,我們在小的地方不忍讓,則災禍必會立即到來。

    ”那人由此很佩服尤翁的見識。

     隰斯彌 隰斯彌見田成子,田成子與登台四望,二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樹蔽之,田成子亦不言。

    隰子歸,使人伐之,斧才數創,隰子止之。

    其相室曰:“何變之數也?”隰子曰:“諺雲:‘知淵中之魚者不祥’。

    田子将有事,事大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

    不伐樹,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 (評注:又是隰斯彌一重知微處。

    ) 【譯文】 春秋末期,齊國的隰斯彌曾經去見田成子。

    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望。

    三面的視線都暢通無阻,隻有南面被隰斯彌家的樹木所擋住,田成子也沒有說什麼。

     隰斯彌回到家裡,讓人把樹砍倒,斧頭剛砍了幾下,隰斯彌又不讓砍了。

    他的仆人問:“為何幾次變故呀?”隰斯彌說:“諺語雲:‘知淵中之魚者不祥。

    ’田成子将要發動大事變了,大事發動之前而我要顯示出知道他的細微,我必然要危險了。

    不伐樹,不會有罪;知道人所不能明言的事情,罪就大了,所以,我不伐樹。

    ”- 成子- 成子為魯聘于晉,過衛,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陳樂而不樂,酒酣而送之以壁,顧反,過而弗辭,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歡,今侯渫過而弗辭。

    ”-成子曰:“夫止而觞我,與我歡也;陳樂而不樂,告我憂也;酒酣而送我以壁,寄之我也。

    若是觀之,衛其有亂乎?”倍衛三十裡,聞甯喜之難作,右宰谷臣死之。

    還車而臨,三舉而歸;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異之,分祿而食之,其子長而反其壁。

    孔子聞之,曰:“夫知可以微謀,仁可以托财者,其-成子之謂乎!” 【譯文】 春秋後期,魯國大夫-成子為和晉國通好而訪問晉國。

    他路過衛國的時候,衛國大夫右宰谷臣把他挽留并設家宴招待,宴會上,雖然有家樂助興,可右宰谷臣的臉上卻沒有一點兒喜色,喝到最後,右宰谷臣還送給-成子一塊壁玉。

     等到-成子從晉國回來,路過衛國時,卻沒有向右宰谷臣辭行,随從問他:“來的時候,右宰谷臣那樣盛情地招待你,如今回來你為何不去向他辭行呢?”-成子說:“他設家宴招待我,是要我快樂;排出家樂而自己沒有笑容,是告訴我他有憂愁;酒到濃時送給我壁玉,是對我有所寄托。

    這樣看來,衛國難道不是要有變亂嗎?”等到他們離開衛國有三十裡以後,聽說衛國發生了“甯喜之難”。

    即衛國獻公因憂患甯喜專權,聯合其他大夫發動兵變,擒殺甯喜并陳屍子朝的事件。

    在這個事件中,右宰谷臣也因受牽連而被殺。

    聽到這個消.-成子立即調轉車頭,回到右宰谷臣的府上,在他靈前三次哭吊,然後才返回。

     回到魯國後,-成子又讓人把右宰谷臣妻子和孩子接來,把自己的宅院分出一部分讓他們居住,把自己的俸祿分出一部分以供他們的費用,右宰谷臣的兒子長大後,-成子還把那塊壁玉送還給了他們。

     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概他說:“這件事情,從智慧方面可以看出右宰谷臣籌謀的細微,其仁能夠對之托孤寄财的,隻能是-成子呀!” 龐仲達 龐仲達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有奇節,隐居教授,仲達先到侯之,棠不交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兒孫伏于戶下。

    主薄白以為倨,仲達曰:“彼欲曉太守耳。

    水者,欲吾清;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歎息而還,自是抑強扶弱,果以惠政得民。

     【譯文】 東漢的寵仲達在為漢陽太守時,聽說本郡人任棠氣節高尚,是一位奇人,現隐居在鄉間以教書為生,到任後就先去看望、拜訪他。

    可任棠卻對龐太守沒說一句話,隻是在門口的屏風前放置了一大棵菜和一盆水,并抱着自己的孩子趴在門下。

    随從的主簿認為他倨傲無禮,龐仲達卻說:“他這是在曉喻本太守呀。

    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正;拔出一大棵菜,是要我嚴懲橫行鄉裡的強勢宗室;抱孩子擋住門戶,是要我體恤孤弱呀!”于是,龐太守感歎不已,返身回府。

    自此後抑強扶弱,公正清廉,果然以惠政得到了民衆的擁戴。

     張安道 富鄭公自毫移汝,過南京。

    張安道留守,公來見,坐久之,公徐曰:“人固難知也!”安道曰:“得非王安石乎?亦豈難知者。

    往年方平知貢舉,或薦安石有文學,宜辟以考校,姑從之。

    安石既來,一院之事皆欲紛更。

    方平惡其人,即檄以出,自此未嘗與語也。

    ”富公有愧色。

     (評注:曲逆之宰天下,始于一肉;荊公之紛天下,兆于一院。

    善觀人者,必于其微。

     寇準不識丁謂,而王旦識之,富弼、曾公亮不識安石,而張方平、蘇洵、鮮于、李師中識之。

    人各有所明暗也。

     洵作《辨奸論》,謂安石“不近人情”,-則以沽激,師中則以眼多白。

    三人決法不同而皆驗。

     或薦宋莒公兄弟(郊、祁)可大用。

    昭陵曰:“大者可,小者每上殿,則廷臣無一人是者。

    ”已而莒公果相,景文竟終于翰長。

    若非昭陵之早識,景文得志,何減荊公!) 【譯文】 北宋中期,丞相富弼封鄭國公。

    當時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富弼因政見不合,先貶毫州,又判汝州,在他赴汝州任途中,經過南京,即現在的商邱。

    時張安道(名方平)為南京留守,富鄭公來見張安道,他們談了很長時間話。

    富鄭公歎了一口氣,慢慢他說:“人是很難了解的啊!”張安道說:“你說的莫非是王安石嗎?這又怎麼難以了解了。

    往年我主持貢舉時,有人舉薦王安石有文才,可以征召為考校,我姑且同意了。

    但王安石來就任後,對整個翰林院的事情都想一一更改。

    我厭惡這個人了,就發出文告,把他趕了出去,從此後就再也不曾與他說過話。

    ” 富鄭公聽後,臉有愧色。

     陳- 陳忠肅公因朝會,見蔡京視日,久而不瞬,每語人曰:“京之精神如此,他日必貴,然矜其禀賦,敢敵太陽,吾恐此人得志,必擅私逞欲,無君自肆矣。

    ”及居谏省,遂攻其惡。

    時京典辭命,奸惡未彰,衆鹹謂公言已甚,京亦因所親以自解。

    公誦杜詩雲:“射人先射馬,擒賊須擒王!”攻之愈力。

    後京得志,人始追思公言。

     【譯文】 北宋陳忠肅(陳-的谥号)在朝會的時候,見蔡京注視太陽,能很長時間而不眨眼睛,他便時常向人說:“蔡京的精神能如此集中,他日必定富貴。

    但是他仗恃自己的禀賦,敢于抵視太陽,我恐怕此人以後得志,必會擅私逞欲,目無君王。

    ”等到徽宗初年,陳-任職司谏後,就多次進言,大張蔡京的惡習。

    當時蔡京為翰林學士承旨,執掌起草朝廷的诏诰,其各種惡行還未顯露,所以人們都認為陳-的言語太過份,蔡京對此也到處向人解釋。

    對此,陳-吟誦着杜甫的詩句;“射人先射馬,擒賊須擒王!”對蔡京的攻擊更加起勁。

     後來,到蔡京得志,獨攬朝政,罪惡昭彰時,人們開始追思陳王-的言語了。

     王禹- 丁謂詩有“天門九重開,終當掉臂入”。

    王禹偶讀之,曰:“入公門,鞠躬如也,天門豈可掉臂入乎!此人必不忠!”後如其言。

     【譯文】 宋朝詩人丁謂有“天門九重開,終當掉臂入”的詩句。

    當時的大文人王禹俗讀過此詩句後,說道:“入諸侯國君之朝門,還要斂身鞠躬呢,入天門怎麼可以仰首擺臂呢!此人必定不是平庸之輩!” 後來,丁謂果然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何心隐 何心隐,隆、嘉間大俠也,而以講學為名,善禦史耿定向,遊京師與處。

    适翰林張居正來訪,何望見便走匿。

    張聞何在耿所,請見之,何辭以疾。

    張少坐,不及深語而去。

    耿問不見江陵之故,何曰:“此人吾畏之。

    ”耿曰:“何為也?”何曰:“此人能躁天下大柄。

    ”耿不謂然。

    何又曰:“分宜欲滅道學而不能,華亭欲興道學而不能,能興滅者,此子也。

    子識之,此人當殺我!”後江陵當國,以其聚徒亂政,卒捕殺之。

     (評注:心隐一見江陵,便知其必能躁柄,又知其當殺我,可謂智矣,卒以放浪不檢,自陷罟獲,何哉?王-州《朝野異聞》載,心隐嘗遊吳興,幾誘其豪為不軌,又其友呂光年多遊蠻中,以兵法教其酋長,然則心隐之死非在也。

    而李卓吾猶以不能容心隐為江陵罪,豈正論乎! 李臨川先生《見聞雜記》雲:陸公樹聲在家日久,方出為大宗伯,不數月,引疾歸。

    沈太史一貫當晚攜-報國寺訪之,訝公略無病意,問其亟歸之故。

    公曰:“我初入都,承江陵留我閣中具飯,甚盛意也。

    第飯間,江陵從者持鬃抿刷雙鬓者再,更換所穿衣服數四,此等舉動,必非端人正士,且一言不及政事,吾是以不久留也。

    ”噫,陸公可謂“見幾而作”矣!) 【譯文】 何心隐是明朝嘉靖、隆慶年間的一位異人,他主張人民不拘貴賤,一律平等,其思想當時被視為“異端”。

    他以講學為名,結識了許多好友,其中也與禦史耿定向友好,旅行到京師時還住在耿禦史家中,碰巧翰林張居正來訪,而何心隐一望見他便趕快躲了起來。

    張居正聽說何心隐現在耿定向家中,就請他出來相見,何心隐稱身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