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知微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奮發、躊躇滿志的時候,是兵革之色。
那一天,我望見國君在城台之上,臉色勃然滿志,這是兵革之色。
國君嘴動而不發聲,所說的是“莒”的口形;國君舉手臂而指,指的方向與你所指的都同樣是莒國。
我私下猜測現在我們周圍未臣服的小諸侯國隻有莒國,所以這樣說。
” 臧孫子 齊攻宋,宋使臧孫子南求救于荊。
荊王大悅,許救之甚歡。
臧孫子憂而反,其禦曰:“索救而得,子有憂色,何也?”臧孫子曰:“宋小而齊大,夫救小宋而患于大齊,此人之所以憂也。
而荊王悅,必以堅我也。
我堅而齊敝,荊之所利也。
”臧孫子歸,齊拔五城于宋,而荊救不至。
【譯文】 公元前328年,戰國宋君偃自立為王,遭到齊國的反對,并起兵來攻伐宋國,宋國派臧孫子做使者到南方向楚荊求救。
楚王十分高興,很痛快地答應了,可臧孫子卻面帶憂慮之色地返了回來。
他的車夫問他:“你求救而得,應當高興,怎麼還面帶憂慮之色呢?”臧孫子說:“宋是小國而齊是大國,為救一個小國而得罪一個大國,這是人所應當憂慮的。
可楚王對此卻很高興,便必定是要堅定我們的信心。
我們堅決地抵抗而使齊國有所削弱,這是對楚國有好處的。
” 臧孫子回國後,齊國連拔了宋的五座城市,而楚國的救軍也沒有來。
南文子 智伯欲伐衛,遺衛君野馬四百、壁一。
衛君大悅,君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
衛君曰:“大同交歡,而子有憂色何?”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
野馬四百、壁一,此小國之禮,而大國緻之,君其圖之!”衛君以其言告邊境。
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反,曰:“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評注:韓、魏不受萬家之邑以驕智伯,此亦壁馬之遺也。
智伯以此蠱衛,而還以自蠱,何哉?) 【譯文】 春秋末期,晉國國王智伯想讨伐衛國,就給衛國國君送去野馬四百匹、壁一塊。
衛國國君十分高興,朝臣們也都向他祝賀,隻有大夫南文子面現憂色。
衛國國君說:“大國與我們交歡,是一件好事,而你卻面有憂色,這是為什麼呢?”南文子說:“無功而受賞,沒有出力而得到禮遇,這是不能不察其本意的。
四百匹野馬和一塊壁玉,是小國向大國進獻禮品的規格,而晉國這個大國卻給我們送來這種規格的禮品,大王你要防備他呀!”衛國君就把南文子的話告訴了邊境上的部隊。
以後,智伯果然起兵襲擊衛國,到了衛國邊境,見其已有準備,就返了回去,并說:“衛國一定有賢能的人,他能預先知道我的計謀。
” 智過-疵 張孟談因朝智伯而出,遇智過轅門之外。
智過入見智伯曰:“二主殆将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孟談于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
”智伯曰:“不然,吾與二主約謹矣。
破趙,三分其地,必不欺也。
子勿出于口。
”智過出見二主,入說智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今殺之!”智伯曰:“兵著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而飨其利,乃有他心,不可。
子慎勿複言!”智過曰:“不殺,則遂親之。
”智伯門:“來之奈何?”智過曰:“魏桓子之謀臣曰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是皆能移其君之計。
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
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智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智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進去不見。
張孟談(邊批:正是智過對手。
)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智過于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智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出擊,必後之矣。
”襄子曰:“諾。
”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
智伯軍救水而亂。
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而擒智伯。
智伯身死、國亡、地分,智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評注:按《綱目》:智果更姓,在智宣子立瑤為後之時,謂瑤“多才而不仁,必滅智宗”。
其知更早。
)智伯行水,魏桓子、韓康子駿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時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也-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
合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其言告二子,(邊批:蠢人。
)二子曰:“此讒臣欲為趙氏遊說,使疑二家而懈于攻趙也,不然,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此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疾趨,知臣得其情故也。
” 【譯文】 公元前453年,晉國專權的智伯帥韓康子、魏桓子之兵攻伐趙襄子甚急,趙襄子派大臣張孟談以朝見智伯為名而私會韓、魏二人,勸說二人聯合攻智伯。
謀既定,張孟談又朝拜智伯出來,正被智伯的族人智過在轅門外遇見。
智過就進去見智伯說:“魏、韓将有變化。
”智伯問:“怎麼了?”智過說:“我剛才在轅門外遇到張孟談,他顯得很骛持并且顯得很得意。
”智伯說:“不對,我已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約好了,打下趙後就三分其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不要妄說。
”智過出來後總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見了魏、韓二人,回來對智伯說:“魏韓二人色動意變,一定将不利于大王。
不如現在殺了他們!”智伯說:“我們兵駐晉陽已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趙而分享好處,怎麼能有其它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說了。
”智過說道:“如果不殺,就快去親近他們。
”智伯問:“怎麼親近呢?”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菱,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
這兩個人是都能改變他們君主的意見的。
大王應當與他們約定,破趙後就封二人一人一座萬戶的城池。
這樣,魏韓二人之心可以不變,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所想要的了。
”智伯說:“破趙後要三分其地,現在又要分給他們兩人各萬戶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這樣!”智過見自己的計謀不被采納,說的話智伯又不聽,就逃走了,并改姓輔氏。
張孟談聽說了,就去見趙襄子說:“我在智伯的轅門外遇見了智過,看來他對我有了懷疑。
他進去見智伯,出來就改了姓,所以我有這樣的懷疑。
今天晚上如不攻智,必有後患。
”趙襄子說:“好吧。
”于是派張孟談去見魏韓二人,約定晚上殺掉守堤的官兵,然後放水淹智伯的軍隊。
智伯的軍隊被水一沖,都慌着去救水,一陣大亂。
這時,魏韓兩支軍隊從兩側圍攻,趙襄子率軍隊正面迎擊,大敗智伯軍隊,活擒智伯。
智伯後來被殺,國家也亡了,土地也被趙、魏、韓三分了,智氏滿門盡滅,唯有輔氏保存了下來。
在智伯統帥魏韓的軍隊攻打趙襄子時,曾決水淹晉陽。
當時,智伯巡行看水勢,魏桓子和韓康子與他同車前往。
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是可以亡人國的啊!”魏桓子以時觸了觸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韓的都邑平陽。
此後,智伯的大臣-疵對智伯說:“韓、魏必定會反叛我們!”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疵回答說:“我是從人情事故上知道的:我們統率韓、魏一起攻趙,而趙亡,必禍及韓、魏。
現在約定了勝趙後要三分其地,但在降城已經有日的時候,他二人卻憂慮重重,沒有一點兒歡喜的表情,這不是反叛還是什麼呢?” 第二天,智伯卻把-疵的這些話告訴了魏桓子、韓康子二人,他二人說:“這是讒言的小人想為趙氏遊說,使您懷疑我們二家而松懈對趙的攻伐。
不然的話,我們二家豈不是放棄朝夕間即可分趙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難不可成的事情嗎?” 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出來後,-疵進去見智伯說:“君主怎麼把我說的話告訴他們二人呢?”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疵回答說:“我見他們看到我時臉色嚴肅而急速離走,這是他們知道我已得知他們的實情的緣故。
” 諸葛亮 有客至昭烈所,談論甚惬。
諸葛忽入,客遂起如廁。
備對亮-客,亮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盼數,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急追之,已越牆遁矣。
【譯文】 三國時,有一位客人來到昭烈帝劉備的住處,主客二人談論得十分愉快,這時,諸葛亮忽然走了進來,那位客人就馬上起身上廁所。
劉備對諸葛亮誇獎客人,諸葛亮說:“我看客人臉上眉飛色舞,而神情似有所畏懼,眼睛看着低處,眼珠子有好幾次往四下裡亂轉,外表露出了好形,内裡包藏着邪心,此人必定是曹躁派來的刺客了!”劉備急忙派人去追拿,那人已經翻牆逃跑了。
梅衡湘 少司馬梅公衡湘(名國祯,麻城人。
)總督三鎮。
虜酋忽以鐵數镒來獻,曰:“此沙漠新産也。
”公意必無此事,彼幸我馳鐵禁耳,乃慰而遣之,即以其鐵鑄一劍,镌雲:“某年月某王贈鐵”。
因檄告諸邊:“虜中已産鐵矣,不必市釜。
”其後虜缺釜,來言舊例,公曰:“汝國既有鐵,可自冶也。
”外族使者嘩言無有,公乃出劍示之。
虜使叩頭服罪,自是不敢欺公一言。
(評注:按公撫雲中,值虜王款塞,以靜鎮之,遇華人盜夷物者,置之法,夷人于賞額外求增一絲一粟,亦不得也。
公一日大出獵,盛張旗幟,令諸将盡甲而從,校射大漠。
縣令以非時妨稼,心怪之而不敢言。
後數日,獲虜諜雲:虜欲入犯,聞有備中止。
令乃歎服。
公之心計,非人所及。
) 【譯文】 明代的梅國桢(号衡湘)作少司馬,也就是兵部侍郎的時候,總督三鎮。
有一天,外族的酋長忽然獻來了數镒鐵,并說:“這是沙漠新産的。
”梅國桢料想必無此事,隻不過是希望對他們松馳不準私自售鐵的禁令罷了。
于是用安慰、鼓勵的話把他們打發走了,随即又用這些鐵鑄了一把劍,并在劍上镌下這些字:“某年某月某王贈鐵”。
接着便向各邊塞發出檄文:“虜中已經産鐵,不必再對其出售釜。
” 後來,此族因缺釜,派使者來請求仍按舊例,梅國桢說:“你們的國家既然有鐵,可以自己冶煉制造呀。
”外族使者一本正經地聲稱他們沒有鐵,梅國桢便拿出了那把劍給外族使者看。
外族使者這才叩頭服罪,從此再也不敢對梅國桢說一句謊話了。
魏先生 隋未兵興,魏先生隐梁、宋間。
楊玄感戰敗,謀主李密亡命雁門,變姓名教授,與先生往來。
先生因戲之曰:“觀吾子氣沮而目亂,心搖而語偷,今方捕蒲山黨,得非長者乎?”李公驚起,捉先生手曰:“既能知我,豈不能救我與?”先生曰:“吾子無帝王規模,非将帥才略,乃亂世之雄傑耳。
”(邊批:數句道破李密一生,不減許子将之評孟德也。
)因極陳帝王将帥與亂世雄傑所以興廢成敗,曰:“吾嘗望氣,汾晉有聖人生,能往事之,富貴可取。
”李公拂衣而言曰:“豎儒不足與計!”事後脫身西走,所在收兵,終見敗覆,降唐複叛,竟以誅夷。
(評注:魏先生高人,更勝嚴子陵一倍。
) 【譯文】 隋朝未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亂,這時,魏先生隐居在梁、宋之間。
當隋的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反隋,戰敗被殺後,其謀主李密亡命雁門,隐姓埋名,混迹子教書先生之中,并與魏先生有了往來。
一天,魏先生用開玩笑的口氣對李密說:“觀閣下你氣色沮喪而目光迷亂,心搖曳而語混濁。
現在到處都在搜捕蒲山黨人,莫非你就是其黨之首李密嗎?”李密驚跳而起,拉住魏先生的手說:“您既然能知道我,難道不能幫助我嗎?”魏先生說:“閣下你沒有帝王的氣度和心胸,也沒有将帥的才略,隻能是一個亂世中的雄傑。
”接着,魏先生向李密非常細緻、中肯地分析和論述了帝王将帥與亂世雄傑之所以興廢成敗的關系與區别,最後說:“我曾經仰望天文,發現在汾晉之間有聖人出現,你如果能夠前往投奔他,将來可以取得富貴。
” 聽過魏先生的話,李密拂衣而起,不屑他說:“這等凡庸無志的書生,是不足以一塊兒商讨大計的!”事後他脫身西走,投奔了瓦崗農民起義軍,雖有
那一天,我望見國君在城台之上,臉色勃然滿志,這是兵革之色。
國君嘴動而不發聲,所說的是“莒”的口形;國君舉手臂而指,指的方向與你所指的都同樣是莒國。
我私下猜測現在我們周圍未臣服的小諸侯國隻有莒國,所以這樣說。
” 臧孫子 齊攻宋,宋使臧孫子南求救于荊。
荊王大悅,許救之甚歡。
臧孫子憂而反,其禦曰:“索救而得,子有憂色,何也?”臧孫子曰:“宋小而齊大,夫救小宋而患于大齊,此人之所以憂也。
而荊王悅,必以堅我也。
我堅而齊敝,荊之所利也。
”臧孫子歸,齊拔五城于宋,而荊救不至。
【譯文】 公元前328年,戰國宋君偃自立為王,遭到齊國的反對,并起兵來攻伐宋國,宋國派臧孫子做使者到南方向楚荊求救。
楚王十分高興,很痛快地答應了,可臧孫子卻面帶憂慮之色地返了回來。
他的車夫問他:“你求救而得,應當高興,怎麼還面帶憂慮之色呢?”臧孫子說:“宋是小國而齊是大國,為救一個小國而得罪一個大國,這是人所應當憂慮的。
可楚王對此卻很高興,便必定是要堅定我們的信心。
我們堅決地抵抗而使齊國有所削弱,這是對楚國有好處的。
” 臧孫子回國後,齊國連拔了宋的五座城市,而楚國的救軍也沒有來。
南文子 智伯欲伐衛,遺衛君野馬四百、壁一。
衛君大悅,君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
衛君曰:“大同交歡,而子有憂色何?”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
野馬四百、壁一,此小國之禮,而大國緻之,君其圖之!”衛君以其言告邊境。
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反,曰:“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評注:韓、魏不受萬家之邑以驕智伯,此亦壁馬之遺也。
智伯以此蠱衛,而還以自蠱,何哉?) 【譯文】 春秋末期,晉國國王智伯想讨伐衛國,就給衛國國君送去野馬四百匹、壁一塊。
衛國國君十分高興,朝臣們也都向他祝賀,隻有大夫南文子面現憂色。
衛國國君說:“大國與我們交歡,是一件好事,而你卻面有憂色,這是為什麼呢?”南文子說:“無功而受賞,沒有出力而得到禮遇,這是不能不察其本意的。
四百匹野馬和一塊壁玉,是小國向大國進獻禮品的規格,而晉國這個大國卻給我們送來這種規格的禮品,大王你要防備他呀!”衛國君就把南文子的話告訴了邊境上的部隊。
以後,智伯果然起兵襲擊衛國,到了衛國邊境,見其已有準備,就返了回去,并說:“衛國一定有賢能的人,他能預先知道我的計謀。
” 智過-疵 張孟談因朝智伯而出,遇智過轅門之外。
智過入見智伯曰:“二主殆将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孟談于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
”智伯曰:“不然,吾與二主約謹矣。
破趙,三分其地,必不欺也。
子勿出于口。
”智過出見二主,入說智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今殺之!”智伯曰:“兵著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而飨其利,乃有他心,不可。
子慎勿複言!”智過曰:“不殺,則遂親之。
”智伯門:“來之奈何?”智過曰:“魏桓子之謀臣曰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是皆能移其君之計。
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
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智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智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進去不見。
張孟談(邊批:正是智過對手。
)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智過于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智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出擊,必後之矣。
”襄子曰:“諾。
”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
智伯軍救水而亂。
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而擒智伯。
智伯身死、國亡、地分,智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評注:按《綱目》:智果更姓,在智宣子立瑤為後之時,謂瑤“多才而不仁,必滅智宗”。
其知更早。
)智伯行水,魏桓子、韓康子駿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時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也-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
合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其言告二子,(邊批:蠢人。
)二子曰:“此讒臣欲為趙氏遊說,使疑二家而懈于攻趙也,不然,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此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疾趨,知臣得其情故也。
” 【譯文】 公元前453年,晉國專權的智伯帥韓康子、魏桓子之兵攻伐趙襄子甚急,趙襄子派大臣張孟談以朝見智伯為名而私會韓、魏二人,勸說二人聯合攻智伯。
謀既定,張孟談又朝拜智伯出來,正被智伯的族人智過在轅門外遇見。
智過就進去見智伯說:“魏、韓将有變化。
”智伯問:“怎麼了?”智過說:“我剛才在轅門外遇到張孟談,他顯得很骛持并且顯得很得意。
”智伯說:“不對,我已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約好了,打下趙後就三分其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不要妄說。
”智過出來後總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見了魏、韓二人,回來對智伯說:“魏韓二人色動意變,一定将不利于大王。
不如現在殺了他們!”智伯說:“我們兵駐晉陽已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趙而分享好處,怎麼能有其它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說了。
”智過說道:“如果不殺,就快去親近他們。
”智伯問:“怎麼親近呢?”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菱,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
這兩個人是都能改變他們君主的意見的。
大王應當與他們約定,破趙後就封二人一人一座萬戶的城池。
這樣,魏韓二人之心可以不變,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所想要的了。
”智伯說:“破趙後要三分其地,現在又要分給他們兩人各萬戶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這樣!”智過見自己的計謀不被采納,說的話智伯又不聽,就逃走了,并改姓輔氏。
張孟談聽說了,就去見趙襄子說:“我在智伯的轅門外遇見了智過,看來他對我有了懷疑。
他進去見智伯,出來就改了姓,所以我有這樣的懷疑。
今天晚上如不攻智,必有後患。
”趙襄子說:“好吧。
”于是派張孟談去見魏韓二人,約定晚上殺掉守堤的官兵,然後放水淹智伯的軍隊。
智伯的軍隊被水一沖,都慌着去救水,一陣大亂。
這時,魏韓兩支軍隊從兩側圍攻,趙襄子率軍隊正面迎擊,大敗智伯軍隊,活擒智伯。
智伯後來被殺,國家也亡了,土地也被趙、魏、韓三分了,智氏滿門盡滅,唯有輔氏保存了下來。
在智伯統帥魏韓的軍隊攻打趙襄子時,曾決水淹晉陽。
當時,智伯巡行看水勢,魏桓子和韓康子與他同車前往。
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是可以亡人國的啊!”魏桓子以時觸了觸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韓的都邑平陽。
此後,智伯的大臣-疵對智伯說:“韓、魏必定會反叛我們!”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疵回答說:“我是從人情事故上知道的:我們統率韓、魏一起攻趙,而趙亡,必禍及韓、魏。
現在約定了勝趙後要三分其地,但在降城已經有日的時候,他二人卻憂慮重重,沒有一點兒歡喜的表情,這不是反叛還是什麼呢?” 第二天,智伯卻把-疵的這些話告訴了魏桓子、韓康子二人,他二人說:“這是讒言的小人想為趙氏遊說,使您懷疑我們二家而松懈對趙的攻伐。
不然的話,我們二家豈不是放棄朝夕間即可分趙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難不可成的事情嗎?” 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出來後,-疵進去見智伯說:“君主怎麼把我說的話告訴他們二人呢?”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疵回答說:“我見他們看到我時臉色嚴肅而急速離走,這是他們知道我已得知他們的實情的緣故。
” 諸葛亮 有客至昭烈所,談論甚惬。
諸葛忽入,客遂起如廁。
備對亮-客,亮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盼數,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急追之,已越牆遁矣。
【譯文】 三國時,有一位客人來到昭烈帝劉備的住處,主客二人談論得十分愉快,這時,諸葛亮忽然走了進來,那位客人就馬上起身上廁所。
劉備對諸葛亮誇獎客人,諸葛亮說:“我看客人臉上眉飛色舞,而神情似有所畏懼,眼睛看着低處,眼珠子有好幾次往四下裡亂轉,外表露出了好形,内裡包藏着邪心,此人必定是曹躁派來的刺客了!”劉備急忙派人去追拿,那人已經翻牆逃跑了。
梅衡湘 少司馬梅公衡湘(名國祯,麻城人。
)總督三鎮。
虜酋忽以鐵數镒來獻,曰:“此沙漠新産也。
”公意必無此事,彼幸我馳鐵禁耳,乃慰而遣之,即以其鐵鑄一劍,镌雲:“某年月某王贈鐵”。
因檄告諸邊:“虜中已産鐵矣,不必市釜。
”其後虜缺釜,來言舊例,公曰:“汝國既有鐵,可自冶也。
”外族使者嘩言無有,公乃出劍示之。
虜使叩頭服罪,自是不敢欺公一言。
(評注:按公撫雲中,值虜王款塞,以靜鎮之,遇華人盜夷物者,置之法,夷人于賞額外求增一絲一粟,亦不得也。
公一日大出獵,盛張旗幟,令諸将盡甲而從,校射大漠。
縣令以非時妨稼,心怪之而不敢言。
後數日,獲虜諜雲:虜欲入犯,聞有備中止。
令乃歎服。
公之心計,非人所及。
) 【譯文】 明代的梅國桢(号衡湘)作少司馬,也就是兵部侍郎的時候,總督三鎮。
有一天,外族的酋長忽然獻來了數镒鐵,并說:“這是沙漠新産的。
”梅國桢料想必無此事,隻不過是希望對他們松馳不準私自售鐵的禁令罷了。
于是用安慰、鼓勵的話把他們打發走了,随即又用這些鐵鑄了一把劍,并在劍上镌下這些字:“某年某月某王贈鐵”。
接着便向各邊塞發出檄文:“虜中已經産鐵,不必再對其出售釜。
” 後來,此族因缺釜,派使者來請求仍按舊例,梅國桢說:“你們的國家既然有鐵,可以自己冶煉制造呀。
”外族使者一本正經地聲稱他們沒有鐵,梅國桢便拿出了那把劍給外族使者看。
外族使者這才叩頭服罪,從此再也不敢對梅國桢說一句謊話了。
魏先生 隋未兵興,魏先生隐梁、宋間。
楊玄感戰敗,謀主李密亡命雁門,變姓名教授,與先生往來。
先生因戲之曰:“觀吾子氣沮而目亂,心搖而語偷,今方捕蒲山黨,得非長者乎?”李公驚起,捉先生手曰:“既能知我,豈不能救我與?”先生曰:“吾子無帝王規模,非将帥才略,乃亂世之雄傑耳。
”(邊批:數句道破李密一生,不減許子将之評孟德也。
)因極陳帝王将帥與亂世雄傑所以興廢成敗,曰:“吾嘗望氣,汾晉有聖人生,能往事之,富貴可取。
”李公拂衣而言曰:“豎儒不足與計!”事後脫身西走,所在收兵,終見敗覆,降唐複叛,竟以誅夷。
(評注:魏先生高人,更勝嚴子陵一倍。
) 【譯文】 隋朝未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亂,這時,魏先生隐居在梁、宋之間。
當隋的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反隋,戰敗被殺後,其謀主李密亡命雁門,隐姓埋名,混迹子教書先生之中,并與魏先生有了往來。
一天,魏先生用開玩笑的口氣對李密說:“觀閣下你氣色沮喪而目光迷亂,心搖曳而語混濁。
現在到處都在搜捕蒲山黨人,莫非你就是其黨之首李密嗎?”李密驚跳而起,拉住魏先生的手說:“您既然能知道我,難道不能幫助我嗎?”魏先生說:“閣下你沒有帝王的氣度和心胸,也沒有将帥的才略,隻能是一個亂世中的雄傑。
”接着,魏先生向李密非常細緻、中肯地分析和論述了帝王将帥與亂世雄傑之所以興廢成敗的關系與區别,最後說:“我曾經仰望天文,發現在汾晉之間有聖人出現,你如果能夠前往投奔他,将來可以取得富貴。
” 聽過魏先生的話,李密拂衣而起,不屑他說:“這等凡庸無志的書生,是不足以一塊兒商讨大計的!”事後他脫身西走,投奔了瓦崗農民起義軍,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