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迎刃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科派四出,吏胥易為奸。
倘費集而駕不果至,則奈何?”他邑用執炬夫役以千計,伺侯彌月,有凍餓死者。
轸命維炬榆柳間,以一夫掌十炬。
比駕夜曆境,炬伍整饬反過他所。
時中使絡繹道路,恣索無厭。
轸計中人陰懦,可懾以威,乃率壯上百人,列舟次,呼諾之聲震遠近,中使錯愕,不知所為。
轸麾從人速牽舟行,頃刻百裡,遂出泗境。
後有至者,方斂敢不敢私,而公複禮遇之。
于是皆咎前使而深德公。
武宗至南都,谕令泗州進美女善歌吹者數十人。
蓋中使銜轸而以是難之也。
轸奏“泗州婦女荒陋,且近多流亡,無以應敕旨。
乃拘所募桑婦若幹人,倘蒙納之宮中,俾受蠶事,實于王化有裨。
”诏且停止。
【譯文】 明武宗時,庶吉士汪應轸因在武宗皇帝南巡之時,率領同為庶吉士的舒芬等人上疏谏止,幾乎被杖打至死,随後出任泗州知州。
泗州的老百姓不知道農桑之事,汪應轸到任後,便鼓勵他們耕田,然後從州裡支出錢從湖南買來桑樹,教他們種植,又招募一些婦女去采桑,并教給他們養蠶的技術。
一天,驿站的使者馳馬來報,說武宗皇帝即将到達泗州。
附近的州府聽到這消息都驚慌失措,使勁敲詐勒索民财,以作為迎駕的費用,弄得老百姓甚至堵死門窗,逃往外地躲藏。
汪應轸卻鎮靜如常。
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說:“我和州義的士人、百姓素來都是互相信任的,既使皇上果然到來,一切費用早晚間便可籌措好。
現在皇上何時來還沒有定期,就匆匆忙忙去籌辦,差官吏四處活動。
很容易共同作弊。
如果忙到時候費用湊齊而皇上卻未來,那可怎麼辦?” 當時别的州府用上千人手執火把在夜間等候迎接皇上,足足有一個月,不少人因此被凍死、餓死。
汪應轸命令人站在榆樹柳樹間,一個人手拿十束火把。
等到禦駕夜裡經過泗州時,持火把的隊伍整齊有序,絲毫不亂。
禦駕經過别的州府時,一路上宮廷使者絡繹不絕,任意敲詐勒索,毫不滿足。
汪應轸估計這些人實際上内心很虛弱,可以用威力震服之,于是率領百名壯士,排列在他們的船旁,大聲呼喊答應,聲音傳遍了遠遠近近的地方。
宮廷使者們都感到震驚,不知他們要幹什麼。
汪應轸指揮随從的人衆急速拉船前行,頃刻之間,已過百裡,很快出離了泗州地界,這樣,後面到來的使者,也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不敢私自勒索,而汪應轸一概以禮待之。
于是,他們都譴責前面的使者,而十分贊賞汪應轸。
武宗皇帝到了南都後,又傳下聖旨,命令泗州進獻幾十名善長歌舞的美女,這是因為宮使們懷恨汪應轸而使的報複手段。
汪應轸上奏說:“泗州的婦女沒有才藝姿色,而且最近大都逃亡了,沒有辦法應诏。
隻有進獻過去所招募的采桑養蠶婦女若幹人,如果蒙皇上收納到宮中,使他們采桑養蠶,實在有補于王化。
”武宗皇帝看了汪應轸的奏書,隻好下诏泗州暫停進獻美女。
沈(--口+山) 世宗皇帝當幸楚,所從水道,則南京具諸樓船以從,具而上或改道,耗縣官金錢;不具而上猝至,獲罪。
尚書周用疑以問工部主事沈(--口+山)(字子由,吳江人)。
(--口+山)曰:“召商需樹于龍江關,急驿上所從道,以日計,舟可立辦。
夫舟而歸直于舟,不舟而歸材于商,不難也。
上果從陸,得不費水衡錢矣。
”中貴人修皇陵,錦衣朱指揮者往視。
(--口+山)乘間謂朱曰:“高皇帝制:皇陵不得動寸土,違音死。
今修不能無動土,而死可畏也。
”朱色懾,言于中貴人而止。
【譯文】 明朝嘉靖年,世宗皇帝想往湖北安陸祭其生父之陵。
如果走水道,南京就需要準備各種樓船以聽從朝廷的派遣。
但若準備了皇帝又改道,就要耗費縣府的金錢;不準備的話,皇帝突然來到,就要獲罪,因此吏部尚書周用對此拿不定主意,問于工部主事沈(--口+山)。
沈(--口+山)說:“可以召集商船泊于南京西邊的龍江關以待運木材,并急命驿站探聽皇帝所經過的道路。
每天都進行傳報,如有消息,可以再立即躁辦舟船。
如果皇帝乘船走水路,我們讓這些舟船服役後再計算工錢發給他們1;如果皇帝不乘船走水路。
我們就把木材歸還給商人,這件事便不難處理了。
而且,皇帝果然從陸上行走。
還不費朝廷國庫的銀錢呢。
” 有宮中太監來要求修皇陵,錦衣衛的朱指揮也一同來視察。
沈(--口+山)找一個機會對朱指揮說道:“當初,太祖皇帝留有诏令:皇陵不得動寸土,違者死。
現在修皇陵不能不動土,而死是可怕的呀。
”朱指揮聽後面露懼色,勸說宮中太監停止了修皇陵。
範- 景藩役興,王舟涉淮。
從彭城達于寶應,供頓千裡,舳舻萬餘艘,兵衛夾途,錦纜而牽者五萬人。
兩淮各除道五丈,值民廬則撤之-傍廬置敝舡覆土闆上,望如平地,居者以安。
時諸郡括丁夫俟役,呼召甚棘-略不為儲待,漕撫大憂之,召為語-謾曰:“明公在,何慮那?”漕撫怫然曰:“乃欲委罪于我。
我一老夫,何濟?”曰:“非敢然也。
獨仰明公,斯易集耳。
”曰:“奈何?”-曰:“今王舡方出,糧缸必不敢入閘。
比次坐侯,日費為難。
今以旗甲守舡,而用其十人為夫。
波利得僦直,趨役必客,第須一紙牌耳。
”曰:“如不足何?”曰:“今鳳陽以夫數萬,協濟于徐,役畢必道淮而反。
若乘歸途之便,資而役之,無不樂應者,則數具矣。
”都禦史大喜稱服-進曰:“然而無用也!”複愕然起曰:“何故?”曰:“方今上流蓄水,以濟王舟,比入黃,則各閘皆洩,勢若建瓴,安用衆為?”曰:“是固然矣,彼肯恬然自去乎?”曰:“更計之,公無憂。
”都禦史歎曰:“君有心計,吾不能及也。
”先是光祿寺劄沿途郡縣具王-,食品珍異,每頓直數千兩-袖《大明會典》争于撫院曰:“王舟所過州縣,止供雞鵝柴炭,此明證也。
且光祿備萬方玉食以辦,此窮州僻縣,何緣應奉乎?”撫按然之,為咨禮部。
部更奏,令第具膳直每頓二十兩,妃十兩,省供費巨萬計。
(邊批:具直則宵小無所容其詐矣。
)比至,-遣人持錠金逆于途,遺王左右曰:“水悍難泊,唯留意。
”于是王舟皆窮日行,水漂疾如激箭。
三泊供止千三百,比至儀真,而一夕五萬矣。
(評注:多少難題目,到此公手,便是一篇絕好文字。
) 【譯文】 明朝嘉靖年間,景王朱載圳離京師赴封地德安,他乘坐的舟船渡過淮河,船隊從彭城到達寶應,沿途千裡到處都張羅着給他們提供各種費用。
整個船隊中僅各種大船就達一萬餘艘,錦團花簇,華麗無比,所到之處,兵衛夾途,連拉船的纖繩都是以錦制成,而拉纖者更達五萬人以上。
為讓他們通行,沿淮河兩岸各要擴清道路五丈寬,沿途所遇民房則一律拆除。
在範-所轄的地段上,凡遇臨江民房,他都讓在民房相近的江邊上放一隻破廢的船隻,上面加闆并覆黃土,這樣看上去就和平地一樣,民房故此不用折毀,百姓得到了安甯。
當時,沿途各郡都在大肆征調丁夫,以侯景王,呼召甚急。
範-卻一點兒也不做此等準備,漕撫為此事大為憂慮,叫來範-相問。
範-開玩笑他說:“有明公您在,還有何憂慮呢?”漕撫不高興他說:“你這是想把罪名推卸給我。
我隻是一個老頭子,能濟保事?”範-說:“不是我敢這樣做。
實際上隻要仰仗明公,那些丁夫是很容易聚集來的。
”漕撫愕然道:“為什麼?”範-說:“現在景王的船隊已經出發,運糧的船隊必不敢進入河道。
他們一日接一日地空坐等候,耗費錢糧,必很為難。
現在我們可以讓他們以旗甲守船,其餘每船用十人為夫。
他們得到雇金,來服役必定喜歡,隻要按次數發給他們一張紙牌為憑證就行了。
”漕撫問:“如還不夠怎麼辦?”範-說:“現在鳳陽來應差的有數萬人,他們是一塊兒來到這淮河中下遊地方的,服役完畢後必還要順淮河河道而返。
如果我們乘歸途之便,出錢雇傭他們,不會不樂意應役的,這樣就可有數倍于應準備的人數了。
”漕撫大喜稱服。
範-又說:“然而這樣做是不會有用處為。
”漕撫又一次愕然而起,問:“因為什麼?”範-說:“現今黃河上流的水都已經蓄了起來,用以接濟景王的船隊。
等到船隊進入黃河,則各閘一齊洩開,其勢如高屋建瓴,怎麼能用得上衆多的人夫呢?”漕撫說:“固然如此,他們能夠輕易自去嗎?”範-說:“到時再計議吧,您不必憂慮。
”漕撫感歎他說:“你真有心計,我比不上你呀。
” 開始的時候,光祿寺要求沿途郡縣給景王準備的膳食,都是珍異的食品,每頓都值數千兩白銀。
範-拿着《大明會典》到撫院争執,說:“王舟所過州縣,僅隻供應雞鵝柴炭,這部《大明會典》就是明證。
而且光祿寺院要我們準備萬方玉食以躁辦此事,我們這窮州僻縣,拿什麼按照你們的要求應奉啊?”撫按同意了,并為此事到禮部商議。
之後,部分地更改了他們的請求,令他們隻管按每頓飯,王二十兩、妃十兩的價值準備膳食,僅此,就省去了供費達巨萬計。
等景王的船隊到了他們的界段,範-又派人拿着成錠的金子逆河而上,送給景王身邊的人員,并對他們說:“我們這裡水勢兇猛,難以停泊,希望你們小心、留意。
”于是,景王船隊在此地段都是整日行走,船在水面上漂流疾如激箭。
雖然停泊了三次,但供費僅隻一千三百兩,等船隊到了儀真地界,一夜就使其花費了五萬兩。
張瀚 張瀚知廬州府,再補大名。
庚戍羽當薄都門,诏遣司馬郎一人,持節征四郡兵入衛。
使昔馳至真定,諸守相錯愕,且難庭谒禮,躊躇久之。
瀚聞報,以募召遊食,饑附飽揚,不可用,披所屬編籍,選丁壯三十之一,即令三十人治一人饷,得精銳八百人。
(邊批:兵貴精不良多。
)馳謂諸守:“此何時也,而與使者争苛禮乎?司馬郎誠不尊于二千石,顧《春秋》之義,以工人先諸侯,要使令行威振耳。
借令傲然格使者,其謂勤王何!”諸守色動,遂俱入谒。
瀚首請使者閱師。
使者!”(上山,下-)然曰:“何速也:“比閱師則人人精銳,絕出望外,使者乃歎服守文武才。
【譯文】 張瀚是明嘉靖年間進士,先為廬州知州,後又為大名知府。
嘉靖庚戌年,鞑靼首領俺答不斷侵擾京師北部的幾個州縣,故皇帝下诏,派遣兵部郎中一人,持節征調真定、順德、廣平、大名四府兵馬入京護衛,當使者急馳至真定府報告此消息後,各府的知府感到慌亂無措,不知如何對兵部郎中行庭褐禮,躊躇良久,無以定奪。
張瀚聞報後,就開始召募無業遊蕩之民來充兵,對其中遊手好閑、不守規律者不用,按所屬編籍,三十選一,并令其三十人供應一個人的兵饷,組成了一支八百人的精銳之師。
然後他急馳至真定對幾個知府們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你們還和使者争求繁瑣的禮節呢?司馬郎既使沒有太守的官職高,不過《春秋》之書中就有這樣的道理,國王的使者先于諸侯,排在前面,重要的是使令行威振。
現在你們憑借自己職位高就傲慢地對使者不融洽,還如何勤王啊!”各府知府聞言均改變了态度,遂俱以下禮谒見了使者。
張瀚首先請使者檢閱軍隊。
使者驚訝他說道:“好快的速度呀!”等到檢閱中看到人人精銳,大喜過望,使者于是歎贊張瀚真是文武之才。
韓琦 英宗初即位,慈壽一日送密劄與韓魏公,谕及上與高後不奉事,有“為孀婦作主”之語,仍敕中貴俟報。
公但曰:“領聖旨。
”一日入劄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
臨後,上殿獨對,(邊批:君臣何殊朋友!)謂:“官家不得驚,有一文字須進呈,說破隻莫洩。
上今日皆慈壽力,恩不可忘,然既非天屬之親,但加承奉,便自無事。
”上曰:“謹奉教。
”又雲:“此文字,臣不敢留。
幸宮中密燒之。
若洩,則讒間乘之矣。
”上唯之。
自後兩宮相歡,人莫窺其迹。
(評注:宋盛時,賢相得以盡力者,皆以動得面對故。
夫面對則畏忌消而情誼洽,此肺腑所以得罄,而雖宮闱微密之嫌,亦可以潛用其調停也。
此豈章奏之可收功者那?雖然,面對全在因事納忠,若徒唯唯諾諾一番,不免辜負盛典,此果聖主不能霁威而虛受耶,抑亦實未有奇謀碩畫,足以聳九重之聽乎?請思之。
) 【譯文】 明代英宗是仁宗的養子,他即位初期,曹太後一天給韓琦送去了一封密信,信中告訴韓琦說,皇上與高皇後對她不侍奉,沒有盡子道,信中甚至有“為孀婦作主”的話語。
太後還一再囑咐太監等候韓琦的答複。
韓琦隻是說:“領聖旨。
” 這一天,韓琦向皇帝内宮進了一道奏禮,以仁宗皇帝的喪葬之事作遮蓋,求皇上讓他在晚上哭吊仁宗皇帝後,獨自上殿和皇上奏對,皇上批準了他的請求,韓琦對皇帝說:“我這兒有一封信,不能驚動朝中文武大臣們,但需要向陛下進呈說破此事。
皇上有今日,都是太後之力,此恩不可忘啊。
雖然你們不是親生母子關系,但隻要勤加奉承,是不會有什麼事情的。
” 英宗說:“謹奉指教。
”韓琦又道:“這封信,臣是不敢留的。
請陛下看後到宮中秘密地燒掉吧。
此事如果洩露,那些饒舌的小人又要乘間挑弄是非了。
”英宗點頭稱是。
自此後,太後、皇後兩宮互相歡娛,外人都看不出有什麼矛盾了。
趙令郯 崇甯初,分置敦宗院于三京,以居疏冗,選宗于之賢者莅治院中。
或有尊行,治之者頗以為難,令郯初除南京敦宗院,登對,上問所以治宗子之略。
對曰:“長于臣者以國法治之,幼于臣者以家法治之。
”上稱善,進職而遣之。
郯既至,宗子率教,未嘗擾人,京邑頗有賴焉。
【譯文】 宋崇甯初年,皇帝分别在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南京(宋州,今商丘)設置敦宗院,以安居親緣關系較遠且在官府空食俸祿的宗室子弟,并挑選宗子之中品行端莊者去領導敦宗院。
但他們遇到輩分較高者,時便頗以為難,趙令郯剛被授南京敦宗院時,上殿應對,皇上問他準備以什麼謀略治理宗子。
趙令郯回答說:“長以臣者的以國法治之,幼于臣者的以家法治之。
”皇上,久頭稱善,讓他進朝授了官職,派他到南京上任。
趙令郯到了南京後,宗子們遵循他的勸導,沒有再蚤擾民衆,京邑賴此也頗為安甯了。
倘費集而駕不果至,則奈何?”他邑用執炬夫役以千計,伺侯彌月,有凍餓死者。
轸命維炬榆柳間,以一夫掌十炬。
比駕夜曆境,炬伍整饬反過他所。
時中使絡繹道路,恣索無厭。
轸計中人陰懦,可懾以威,乃率壯上百人,列舟次,呼諾之聲震遠近,中使錯愕,不知所為。
轸麾從人速牽舟行,頃刻百裡,遂出泗境。
後有至者,方斂敢不敢私,而公複禮遇之。
于是皆咎前使而深德公。
武宗至南都,谕令泗州進美女善歌吹者數十人。
蓋中使銜轸而以是難之也。
轸奏“泗州婦女荒陋,且近多流亡,無以應敕旨。
乃拘所募桑婦若幹人,倘蒙納之宮中,俾受蠶事,實于王化有裨。
”诏且停止。
【譯文】 明武宗時,庶吉士汪應轸因在武宗皇帝南巡之時,率領同為庶吉士的舒芬等人上疏谏止,幾乎被杖打至死,随後出任泗州知州。
泗州的老百姓不知道農桑之事,汪應轸到任後,便鼓勵他們耕田,然後從州裡支出錢從湖南買來桑樹,教他們種植,又招募一些婦女去采桑,并教給他們養蠶的技術。
一天,驿站的使者馳馬來報,說武宗皇帝即将到達泗州。
附近的州府聽到這消息都驚慌失措,使勁敲詐勒索民财,以作為迎駕的費用,弄得老百姓甚至堵死門窗,逃往外地躲藏。
汪應轸卻鎮靜如常。
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說:“我和州義的士人、百姓素來都是互相信任的,既使皇上果然到來,一切費用早晚間便可籌措好。
現在皇上何時來還沒有定期,就匆匆忙忙去籌辦,差官吏四處活動。
很容易共同作弊。
如果忙到時候費用湊齊而皇上卻未來,那可怎麼辦?” 當時别的州府用上千人手執火把在夜間等候迎接皇上,足足有一個月,不少人因此被凍死、餓死。
汪應轸命令人站在榆樹柳樹間,一個人手拿十束火把。
等到禦駕夜裡經過泗州時,持火把的隊伍整齊有序,絲毫不亂。
禦駕經過别的州府時,一路上宮廷使者絡繹不絕,任意敲詐勒索,毫不滿足。
汪應轸估計這些人實際上内心很虛弱,可以用威力震服之,于是率領百名壯士,排列在他們的船旁,大聲呼喊答應,聲音傳遍了遠遠近近的地方。
宮廷使者們都感到震驚,不知他們要幹什麼。
汪應轸指揮随從的人衆急速拉船前行,頃刻之間,已過百裡,很快出離了泗州地界,這樣,後面到來的使者,也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不敢私自勒索,而汪應轸一概以禮待之。
于是,他們都譴責前面的使者,而十分贊賞汪應轸。
武宗皇帝到了南都後,又傳下聖旨,命令泗州進獻幾十名善長歌舞的美女,這是因為宮使們懷恨汪應轸而使的報複手段。
汪應轸上奏說:“泗州的婦女沒有才藝姿色,而且最近大都逃亡了,沒有辦法應诏。
隻有進獻過去所招募的采桑養蠶婦女若幹人,如果蒙皇上收納到宮中,使他們采桑養蠶,實在有補于王化。
”武宗皇帝看了汪應轸的奏書,隻好下诏泗州暫停進獻美女。
沈(--口+山) 世宗皇帝當幸楚,所從水道,則南京具諸樓船以從,具而上或改道,耗縣官金錢;不具而上猝至,獲罪。
尚書周用疑以問工部主事沈(--口+山)(字子由,吳江人)。
(--口+山)曰:“召商需樹于龍江關,急驿上所從道,以日計,舟可立辦。
夫舟而歸直于舟,不舟而歸材于商,不難也。
上果從陸,得不費水衡錢矣。
”中貴人修皇陵,錦衣朱指揮者往視。
(--口+山)乘間謂朱曰:“高皇帝制:皇陵不得動寸土,違音死。
今修不能無動土,而死可畏也。
”朱色懾,言于中貴人而止。
【譯文】 明朝嘉靖年,世宗皇帝想往湖北安陸祭其生父之陵。
如果走水道,南京就需要準備各種樓船以聽從朝廷的派遣。
但若準備了皇帝又改道,就要耗費縣府的金錢;不準備的話,皇帝突然來到,就要獲罪,因此吏部尚書周用對此拿不定主意,問于工部主事沈(--口+山)。
沈(--口+山)說:“可以召集商船泊于南京西邊的龍江關以待運木材,并急命驿站探聽皇帝所經過的道路。
每天都進行傳報,如有消息,可以再立即躁辦舟船。
如果皇帝乘船走水路,我們讓這些舟船服役後再計算工錢發給他們1;如果皇帝不乘船走水路。
我們就把木材歸還給商人,這件事便不難處理了。
而且,皇帝果然從陸上行走。
還不費朝廷國庫的銀錢呢。
” 有宮中太監來要求修皇陵,錦衣衛的朱指揮也一同來視察。
沈(--口+山)找一個機會對朱指揮說道:“當初,太祖皇帝留有诏令:皇陵不得動寸土,違者死。
現在修皇陵不能不動土,而死是可怕的呀。
”朱指揮聽後面露懼色,勸說宮中太監停止了修皇陵。
範- 景藩役興,王舟涉淮。
從彭城達于寶應,供頓千裡,舳舻萬餘艘,兵衛夾途,錦纜而牽者五萬人。
兩淮各除道五丈,值民廬則撤之-傍廬置敝舡覆土闆上,望如平地,居者以安。
時諸郡括丁夫俟役,呼召甚棘-略不為儲待,漕撫大憂之,召為語-謾曰:“明公在,何慮那?”漕撫怫然曰:“乃欲委罪于我。
我一老夫,何濟?”曰:“非敢然也。
獨仰明公,斯易集耳。
”曰:“奈何?”-曰:“今王舡方出,糧缸必不敢入閘。
比次坐侯,日費為難。
今以旗甲守舡,而用其十人為夫。
波利得僦直,趨役必客,第須一紙牌耳。
”曰:“如不足何?”曰:“今鳳陽以夫數萬,協濟于徐,役畢必道淮而反。
若乘歸途之便,資而役之,無不樂應者,則數具矣。
”都禦史大喜稱服-進曰:“然而無用也!”複愕然起曰:“何故?”曰:“方今上流蓄水,以濟王舟,比入黃,則各閘皆洩,勢若建瓴,安用衆為?”曰:“是固然矣,彼肯恬然自去乎?”曰:“更計之,公無憂。
”都禦史歎曰:“君有心計,吾不能及也。
”先是光祿寺劄沿途郡縣具王-,食品珍異,每頓直數千兩-袖《大明會典》争于撫院曰:“王舟所過州縣,止供雞鵝柴炭,此明證也。
且光祿備萬方玉食以辦,此窮州僻縣,何緣應奉乎?”撫按然之,為咨禮部。
部更奏,令第具膳直每頓二十兩,妃十兩,省供費巨萬計。
(邊批:具直則宵小無所容其詐矣。
)比至,-遣人持錠金逆于途,遺王左右曰:“水悍難泊,唯留意。
”于是王舟皆窮日行,水漂疾如激箭。
三泊供止千三百,比至儀真,而一夕五萬矣。
(評注:多少難題目,到此公手,便是一篇絕好文字。
) 【譯文】 明朝嘉靖年間,景王朱載圳離京師赴封地德安,他乘坐的舟船渡過淮河,船隊從彭城到達寶應,沿途千裡到處都張羅着給他們提供各種費用。
整個船隊中僅各種大船就達一萬餘艘,錦團花簇,華麗無比,所到之處,兵衛夾途,連拉船的纖繩都是以錦制成,而拉纖者更達五萬人以上。
為讓他們通行,沿淮河兩岸各要擴清道路五丈寬,沿途所遇民房則一律拆除。
在範-所轄的地段上,凡遇臨江民房,他都讓在民房相近的江邊上放一隻破廢的船隻,上面加闆并覆黃土,這樣看上去就和平地一樣,民房故此不用折毀,百姓得到了安甯。
當時,沿途各郡都在大肆征調丁夫,以侯景王,呼召甚急。
範-卻一點兒也不做此等準備,漕撫為此事大為憂慮,叫來範-相問。
範-開玩笑他說:“有明公您在,還有何憂慮呢?”漕撫不高興他說:“你這是想把罪名推卸給我。
我隻是一個老頭子,能濟保事?”範-說:“不是我敢這樣做。
實際上隻要仰仗明公,那些丁夫是很容易聚集來的。
”漕撫愕然道:“為什麼?”範-說:“現在景王的船隊已經出發,運糧的船隊必不敢進入河道。
他們一日接一日地空坐等候,耗費錢糧,必很為難。
現在我們可以讓他們以旗甲守船,其餘每船用十人為夫。
他們得到雇金,來服役必定喜歡,隻要按次數發給他們一張紙牌為憑證就行了。
”漕撫問:“如還不夠怎麼辦?”範-說:“現在鳳陽來應差的有數萬人,他們是一塊兒來到這淮河中下遊地方的,服役完畢後必還要順淮河河道而返。
如果我們乘歸途之便,出錢雇傭他們,不會不樂意應役的,這樣就可有數倍于應準備的人數了。
”漕撫大喜稱服。
範-又說:“然而這樣做是不會有用處為。
”漕撫又一次愕然而起,問:“因為什麼?”範-說:“現今黃河上流的水都已經蓄了起來,用以接濟景王的船隊。
等到船隊進入黃河,則各閘一齊洩開,其勢如高屋建瓴,怎麼能用得上衆多的人夫呢?”漕撫說:“固然如此,他們能夠輕易自去嗎?”範-說:“到時再計議吧,您不必憂慮。
”漕撫感歎他說:“你真有心計,我比不上你呀。
” 開始的時候,光祿寺要求沿途郡縣給景王準備的膳食,都是珍異的食品,每頓都值數千兩白銀。
範-拿着《大明會典》到撫院争執,說:“王舟所過州縣,僅隻供應雞鵝柴炭,這部《大明會典》就是明證。
而且光祿寺院要我們準備萬方玉食以躁辦此事,我們這窮州僻縣,拿什麼按照你們的要求應奉啊?”撫按同意了,并為此事到禮部商議。
之後,部分地更改了他們的請求,令他們隻管按每頓飯,王二十兩、妃十兩的價值準備膳食,僅此,就省去了供費達巨萬計。
等景王的船隊到了他們的界段,範-又派人拿着成錠的金子逆河而上,送給景王身邊的人員,并對他們說:“我們這裡水勢兇猛,難以停泊,希望你們小心、留意。
”于是,景王船隊在此地段都是整日行走,船在水面上漂流疾如激箭。
雖然停泊了三次,但供費僅隻一千三百兩,等船隊到了儀真地界,一夜就使其花費了五萬兩。
張瀚 張瀚知廬州府,再補大名。
庚戍羽當薄都門,诏遣司馬郎一人,持節征四郡兵入衛。
使昔馳至真定,諸守相錯愕,且難庭谒禮,躊躇久之。
瀚聞報,以募召遊食,饑附飽揚,不可用,披所屬編籍,選丁壯三十之一,即令三十人治一人饷,得精銳八百人。
(邊批:兵貴精不良多。
)馳謂諸守:“此何時也,而與使者争苛禮乎?司馬郎誠不尊于二千石,顧《春秋》之義,以工人先諸侯,要使令行威振耳。
借令傲然格使者,其謂勤王何!”諸守色動,遂俱入谒。
瀚首請使者閱師。
使者!”(上山,下-)然曰:“何速也:“比閱師則人人精銳,絕出望外,使者乃歎服守文武才。
【譯文】 張瀚是明嘉靖年間進士,先為廬州知州,後又為大名知府。
嘉靖庚戌年,鞑靼首領俺答不斷侵擾京師北部的幾個州縣,故皇帝下诏,派遣兵部郎中一人,持節征調真定、順德、廣平、大名四府兵馬入京護衛,當使者急馳至真定府報告此消息後,各府的知府感到慌亂無措,不知如何對兵部郎中行庭褐禮,躊躇良久,無以定奪。
張瀚聞報後,就開始召募無業遊蕩之民來充兵,對其中遊手好閑、不守規律者不用,按所屬編籍,三十選一,并令其三十人供應一個人的兵饷,組成了一支八百人的精銳之師。
然後他急馳至真定對幾個知府們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你們還和使者争求繁瑣的禮節呢?司馬郎既使沒有太守的官職高,不過《春秋》之書中就有這樣的道理,國王的使者先于諸侯,排在前面,重要的是使令行威振。
現在你們憑借自己職位高就傲慢地對使者不融洽,還如何勤王啊!”各府知府聞言均改變了态度,遂俱以下禮谒見了使者。
張瀚首先請使者檢閱軍隊。
使者驚訝他說道:“好快的速度呀!”等到檢閱中看到人人精銳,大喜過望,使者于是歎贊張瀚真是文武之才。
韓琦 英宗初即位,慈壽一日送密劄與韓魏公,谕及上與高後不奉事,有“為孀婦作主”之語,仍敕中貴俟報。
公但曰:“領聖旨。
”一日入劄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
臨後,上殿獨對,(邊批:君臣何殊朋友!)謂:“官家不得驚,有一文字須進呈,說破隻莫洩。
上今日皆慈壽力,恩不可忘,然既非天屬之親,但加承奉,便自無事。
”上曰:“謹奉教。
”又雲:“此文字,臣不敢留。
幸宮中密燒之。
若洩,則讒間乘之矣。
”上唯之。
自後兩宮相歡,人莫窺其迹。
(評注:宋盛時,賢相得以盡力者,皆以動得面對故。
夫面對則畏忌消而情誼洽,此肺腑所以得罄,而雖宮闱微密之嫌,亦可以潛用其調停也。
此豈章奏之可收功者那?雖然,面對全在因事納忠,若徒唯唯諾諾一番,不免辜負盛典,此果聖主不能霁威而虛受耶,抑亦實未有奇謀碩畫,足以聳九重之聽乎?請思之。
) 【譯文】 明代英宗是仁宗的養子,他即位初期,曹太後一天給韓琦送去了一封密信,信中告訴韓琦說,皇上與高皇後對她不侍奉,沒有盡子道,信中甚至有“為孀婦作主”的話語。
太後還一再囑咐太監等候韓琦的答複。
韓琦隻是說:“領聖旨。
” 這一天,韓琦向皇帝内宮進了一道奏禮,以仁宗皇帝的喪葬之事作遮蓋,求皇上讓他在晚上哭吊仁宗皇帝後,獨自上殿和皇上奏對,皇上批準了他的請求,韓琦對皇帝說:“我這兒有一封信,不能驚動朝中文武大臣們,但需要向陛下進呈說破此事。
皇上有今日,都是太後之力,此恩不可忘啊。
雖然你們不是親生母子關系,但隻要勤加奉承,是不會有什麼事情的。
” 英宗說:“謹奉指教。
”韓琦又道:“這封信,臣是不敢留的。
請陛下看後到宮中秘密地燒掉吧。
此事如果洩露,那些饒舌的小人又要乘間挑弄是非了。
”英宗點頭稱是。
自此後,太後、皇後兩宮互相歡娛,外人都看不出有什麼矛盾了。
趙令郯 崇甯初,分置敦宗院于三京,以居疏冗,選宗于之賢者莅治院中。
或有尊行,治之者頗以為難,令郯初除南京敦宗院,登對,上問所以治宗子之略。
對曰:“長于臣者以國法治之,幼于臣者以家法治之。
”上稱善,進職而遣之。
郯既至,宗子率教,未嘗擾人,京邑頗有賴焉。
【譯文】 宋崇甯初年,皇帝分别在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南京(宋州,今商丘)設置敦宗院,以安居親緣關系較遠且在官府空食俸祿的宗室子弟,并挑選宗子之中品行端莊者去領導敦宗院。
但他們遇到輩分較高者,時便頗以為難,趙令郯剛被授南京敦宗院時,上殿應對,皇上問他準備以什麼謀略治理宗子。
趙令郯回答說:“長以臣者的以國法治之,幼于臣者的以家法治之。
”皇上,久頭稱善,讓他進朝授了官職,派他到南京上任。
趙令郯到了南京後,宗子們遵循他的勸導,沒有再蚤擾民衆,京邑賴此也頗為安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