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墓誌銘
關燈
小
中
大
兵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杜公墓誌銘
慶曆三年,盜起京西,掠商、鄧、均、房,叛兵燒光化軍,逐守吏,吏不能捕。
天子患之,問宰相誰可任者。
宰相言度支判官、尚書虞部員外郎杜某,名家子,好學通知古今,宜可用,乃以君為京西轉運按察使。
居數月,賊平,叛兵誅死。
明年,廣西歐希範誘白崖山蠻蒙趕,襲破環州,陷鎮寧、帶溪、普義,有眾數千,以攻桂管。
宰相又言前時杜某守橫州,言蠻事可聽,宜知蠻利害。
天子驛召君,見便殿,所對合意,即除君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廣南西路轉運、按察,安撫等使。
君至宜州,得州人吳香及獄囚歐世宏,脫其械,使入賊峒說其酋豪,君乘其怠急擊之,破其五峒,斬首數百級。
復取環州,因盡焚其山林積聚,希範窮迫,走荔波洞,蒙趕率偽將相數十人以其眾降。
君與將佐謀曰:「夫蠻,習險恃阻,如捕猩猱,而吾兵以苦暑難久,是進退、遲速皆不可為,故常務捐厚利以招之。
蓋威不足以制,則恩不能以懷,此其所以數叛也。
今吾兵雖幸勝,然蠻特敗而來耳,豈真降者邪?啖之以利,後必復動。
」乃慨然歎曰:「蠻知利而不知威久矣,吾將先威而後信,庶幾信可立也。
」乃擊牛為酒,大會環州,戮其坐中者六百餘人,而釋其尫病、脅從與其非因敗而降者百餘人。
後三日,兵破荔波,擒希範至,並戮而醢之,以醢賜諸溪峒。
於是叛蠻無噍類,而君威震南海。
言事者論君殺降,為國失信於蠻貊,天子置之不問,詔書諭君,賜以金帛,君即上書引咎。
六年,徙為兩浙轉運使,築錢塘堤,自官浦至沙陘,以除海患。
明年,又徙河北轉運使。
召見,奏事移刻,天子益知其材,賜金紫服以遣之。
是歲夏,拜天章閣待制,充環慶路兵馬都部署、經略安撫使、知慶州。
君言殺降,臣也,宜得罪,將吏惟臣所使,其勞未錄,不敢先受命。
天子為君悉錄將吏,賞之,乃受命。
自元昊稱臣聽誓,而數犯約撓邊,邊吏避生事,縱不敢爭。
君始至,其酋孟香率千餘人內附,事聞,詔君如約。
君言如約當還,而孟香得罪夏人,勢無還理,遣之必反為邊患。
議未決,夏人以兵入界,求孟香,孟香散走自匿。
夏兵驅殺邊戶,掠奪羊馬,而求孟香益急。
朝議責君急索而還之,君言夏人違誓舉兵,孟香不可與。
因與檄夏人,不償所掠則孟香不可得。
夏人不肯償所掠,君亦不與孟香,夏人後亦不敢復動。
君治邊二歲,有威愛。
皇祐二年五月甲子,疾卒於官,享年四十有六。
天子震悼,賻恤其家,以其子炤為秘書省校書郎。
君以蔭補將作監主簿,累官至尚書兵部員外郎,階朝奉郎,勳護軍。
嘗以太子中舍知建陽縣,除民無名租,歲以萬計。
閩俗貪嗇,有老而生子者,父兄多不舉,曰:「是將分吾資。
君上書請立伍保,俾民相察,置之法,由是生子得免。
閩人久之以君為德,多以君姓字名其子,曰:「生汝者杜君也。
」 君諱杞,字偉長,世為金陵人。
其曾伯祖昌業,仕江南李氏,為江州節度使。
江南國滅,杜氏北遷,今為開封府開封人也。
曾祖諱某,贈給事中。
祖諱鎬,官至龍圖閣學士、尚書禮部侍郎。
父諱某,贈尚書工部侍郎。
君初娶蔣氏,封某縣君,後娶徐氏,封東海縣君。
女六人,其二適人,四尚幼。
子男一人,炤也。
杜氏自君皇祖侍郎以博學為世儒宗,故其子孫皆守儒學而多聞人。
君尤博覽強記,其為文章多論當世利害,甚辯。
有文集十卷,奏議集十二卷。
其居官以精敏明幹,所至有聲。
君學問之餘,兼喜陰陽數術之說,常自推其數曰:「吾年四十六死矣。
」其親戚朋友莫不聞其說,至其歲,果然。
嗚呼,可謂異矣!所謂命者果有數邪?其果可以自知邪?皇祐六年某月日,其兄駕部員外郎植與其孤葬君於某縣某鄉某原。
銘曰: 其敏以達,其果以決。
其守不奪,其摧不折。
其終一節,茲謂不沒。
尚書工部郎中歐陽公墓誌銘 歐陽氏世為廬陵人,廬陵於五代時屬偽吳,故歐陽氏在五代無聞者。
淳化三年,修仲父府君始以進士中乙科,其後為禦史,有能名。
真宗嘗自擇禦史,府君以秘書丞召見。
見者數人皆進,自稱薦,惟恐不用。
府君獨立墀下,無所說。
明日,拜監察禦史。
中丞王嗣宗指曰:「是獨立墀下者,真禦史也。
」會絳州守齊化基犯法,製劾其事。
化基,嗣宗素所惡者,諷之,欲使蔓其獄。
府君曰:「如詔而已。
」嗣宗怒,及獄上奏,用他吏覆之,索其家,得銅器十數。
府君坐鞫獄不盡,免官。
明年,復得禦史,監蘄州稅。
又明年,遷殿中侍禦史、左巡使。
居二歲,奏事殿中,真宗識之,勞曰:「禦史久矣,亦勞乎!」問何所欲,府君謝不任職而已。
後數日,真宗語宰相與轉運,使宰相疑其
天子患之,問宰相誰可任者。
宰相言度支判官、尚書虞部員外郎杜某,名家子,好學通知古今,宜可用,乃以君為京西轉運按察使。
居數月,賊平,叛兵誅死。
明年,廣西歐希範誘白崖山蠻蒙趕,襲破環州,陷鎮寧、帶溪、普義,有眾數千,以攻桂管。
宰相又言前時杜某守橫州,言蠻事可聽,宜知蠻利害。
天子驛召君,見便殿,所對合意,即除君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廣南西路轉運、按察,安撫等使。
君至宜州,得州人吳香及獄囚歐世宏,脫其械,使入賊峒說其酋豪,君乘其怠急擊之,破其五峒,斬首數百級。
復取環州,因盡焚其山林積聚,希範窮迫,走荔波洞,蒙趕率偽將相數十人以其眾降。
君與將佐謀曰:「夫蠻,習險恃阻,如捕猩猱,而吾兵以苦暑難久,是進退、遲速皆不可為,故常務捐厚利以招之。
蓋威不足以制,則恩不能以懷,此其所以數叛也。
今吾兵雖幸勝,然蠻特敗而來耳,豈真降者邪?啖之以利,後必復動。
」乃慨然歎曰:「蠻知利而不知威久矣,吾將先威而後信,庶幾信可立也。
」乃擊牛為酒,大會環州,戮其坐中者六百餘人,而釋其尫病、脅從與其非因敗而降者百餘人。
後三日,兵破荔波,擒希範至,並戮而醢之,以醢賜諸溪峒。
於是叛蠻無噍類,而君威震南海。
言事者論君殺降,為國失信於蠻貊,天子置之不問,詔書諭君,賜以金帛,君即上書引咎。
六年,徙為兩浙轉運使,築錢塘堤,自官浦至沙陘,以除海患。
明年,又徙河北轉運使。
召見,奏事移刻,天子益知其材,賜金紫服以遣之。
是歲夏,拜天章閣待制,充環慶路兵馬都部署、經略安撫使、知慶州。
君言殺降,臣也,宜得罪,將吏惟臣所使,其勞未錄,不敢先受命。
天子為君悉錄將吏,賞之,乃受命。
自元昊稱臣聽誓,而數犯約撓邊,邊吏避生事,縱不敢爭。
君始至,其酋孟香率千餘人內附,事聞,詔君如約。
君言如約當還,而孟香得罪夏人,勢無還理,遣之必反為邊患。
議未決,夏人以兵入界,求孟香,孟香散走自匿。
夏兵驅殺邊戶,掠奪羊馬,而求孟香益急。
朝議責君急索而還之,君言夏人違誓舉兵,孟香不可與。
因與檄夏人,不償所掠則孟香不可得。
夏人不肯償所掠,君亦不與孟香,夏人後亦不敢復動。
君治邊二歲,有威愛。
皇祐二年五月甲子,疾卒於官,享年四十有六。
天子震悼,賻恤其家,以其子炤為秘書省校書郎。
君以蔭補將作監主簿,累官至尚書兵部員外郎,階朝奉郎,勳護軍。
嘗以太子中舍知建陽縣,除民無名租,歲以萬計。
閩俗貪嗇,有老而生子者,父兄多不舉,曰:「是將分吾資。
君上書請立伍保,俾民相察,置之法,由是生子得免。
閩人久之以君為德,多以君姓字名其子,曰:「生汝者杜君也。
」 君諱杞,字偉長,世為金陵人。
其曾伯祖昌業,仕江南李氏,為江州節度使。
江南國滅,杜氏北遷,今為開封府開封人也。
曾祖諱某,贈給事中。
祖諱鎬,官至龍圖閣學士、尚書禮部侍郎。
父諱某,贈尚書工部侍郎。
君初娶蔣氏,封某縣君,後娶徐氏,封東海縣君。
女六人,其二適人,四尚幼。
子男一人,炤也。
杜氏自君皇祖侍郎以博學為世儒宗,故其子孫皆守儒學而多聞人。
君尤博覽強記,其為文章多論當世利害,甚辯。
有文集十卷,奏議集十二卷。
其居官以精敏明幹,所至有聲。
君學問之餘,兼喜陰陽數術之說,常自推其數曰:「吾年四十六死矣。
」其親戚朋友莫不聞其說,至其歲,果然。
嗚呼,可謂異矣!所謂命者果有數邪?其果可以自知邪?皇祐六年某月日,其兄駕部員外郎植與其孤葬君於某縣某鄉某原。
銘曰: 其敏以達,其果以決。
其守不奪,其摧不折。
其終一節,茲謂不沒。
尚書工部郎中歐陽公墓誌銘 歐陽氏世為廬陵人,廬陵於五代時屬偽吳,故歐陽氏在五代無聞者。
淳化三年,修仲父府君始以進士中乙科,其後為禦史,有能名。
真宗嘗自擇禦史,府君以秘書丞召見。
見者數人皆進,自稱薦,惟恐不用。
府君獨立墀下,無所說。
明日,拜監察禦史。
中丞王嗣宗指曰:「是獨立墀下者,真禦史也。
」會絳州守齊化基犯法,製劾其事。
化基,嗣宗素所惡者,諷之,欲使蔓其獄。
府君曰:「如詔而已。
」嗣宗怒,及獄上奏,用他吏覆之,索其家,得銅器十數。
府君坐鞫獄不盡,免官。
明年,復得禦史,監蘄州稅。
又明年,遷殿中侍禦史、左巡使。
居二歲,奏事殿中,真宗識之,勞曰:「禦史久矣,亦勞乎!」問何所欲,府君謝不任職而已。
後數日,真宗語宰相與轉運,使宰相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