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序、傳
關燈
小
中
大
傳易圖序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夫孟子好學者,豈獨忽於《書》哉?蓋其自傷不得親見聖人之作,而傳者失其真,莫可考正而雲也。
然豈獨無《書》之如此,餘讀《經解》,至其引《易》曰「差若毫厘,謬以千裡」之說,又讀今《周易》有「何謂」、「子曰」、者,至其《係辭》則又曰「聖人設卦」「係辭焉」,欲考其真而莫可得,然後知孟子之歎,蓋有激雲爾。
說者言當秦焚書時《易》以蔔筮得獨不焚。
其後漢興,他書雖出,皆多殘缺,而《易經》以故獨完。
然如《經解》所引,考於今《易》亡之,豈今《易》亦有亡者耶,是亦不得為完書也。
昔孔子門人追記其言作《論語》,書其首必以「子曰」者,所以別夫子與弟子之言。
又其言非一事,其事非一時,文聯屬而言難次第,故每更一事必書「子曰」以起之。
若《文言》者,夫子自作,不應自稱「子曰」。
又其作於一時,文有次第,何假「子曰」以發之?乃知今《周易》所載,非孔子《文言》之全篇也。
蓋漢之《易》師,擇取其文以解卦體,至其有所不取,則文斷而不屬,故以「子曰」起之也。
其先言「何謂」而後言「子曰」者,乃講師自為答問之言爾,取卦體以為答也,亦如公羊、穀梁傳《春秋》,先言「何」、「曷」,而後道其師之所傳以為傳也。
今《上係》凡有「子曰」者,亦皆講師之說也。
然則今《易》皆出乎講師臨時之說矣,幸而講師所引者,得載於篇,不幸其不及引者,其亡豈不多邪?嗚呼!歷弟子之相傳,經講師之去取,不徒存者不完,而其偽謬之失其可究邪! 夫係者,有所係之謂也,故曰係辭焉,以斷其吉兇。
是故謂之爻,言其為辭各聯屬其一爻者也。
是則孔子專指爻辭為係辭。
而今乃以孔子讚《易》之文為上、下《係辭》者,何其謬也!卦爻之辭,或以為文王作,或以為周公作。
孔子言聖人設卦係辭焉,是斥文王、周公之作為係辭,必不復自名其所作又為《係辭》也。
況其文乃概言《易》之大體,雜論《易》之諸卦,其辭非有所係,不得謂之《係辭》也。
必然自漢諸儒已有此名,不知從何而失之也?漢去周最近,不應有失。
然漢之所為《係辭》者,得非不為今之《係辭》乎? 《易&bull需》之辭曰:「需於血,出自穴。
」《艮》之辭曰:「艮其限,列其夤。
」《睽》之辭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
」是皆險怪奇絕,非世常言,無為有訓故、考證,而學者出其臆見,隨事為解,果得聖人之旨邪?《文言》、《係辭》有可考者,其證如此,而其非世常言無可考者,又可知矣。
今徒從夫臆出之說,果可盡信之邪?此孟子所歎其不如亡者也。
《易》之傳注比他經為尤多,然止於王弼。
其後雖有述者,不必皆其授受,但其傳之而已。
大抵《易》至漢分為三:有田何之《易》,焦贛之《易》,費直之《易》。
田何之《易》傳自孔子,有上、下二篇,又有《彖》、《象》、《係辭》、《文言》、《說卦》等,自為十篇,而有章句。
凡學有章句者,皆祖之田氏。
焦贛之《易》無所傳授,自得乎隱者之學,專於陰陽占察之術。
凡學陰陽占察者,皆祖之焦氏。
費直之《易》亦無所授,又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
凡以《彖》、《象》、《文言》等參入卦中者,皆祖之費氏。
田、焦之學,廢於漢末。
費氏獨興,遞傳至鄭康成。
而王弼所注,或用康成之說,是弼即鄭本而為注。
今行世者,惟有王弼《易》,其源出於費氏也,孔子之古經亡矣。
詩譜補亡後序 歐陽子曰:昔者聖人已沒,六經之道幾熄於戰國,而焚棄於秦。
自漢已來,收拾亡逸,發明遺義,而正其訛繆,得以粗備,傳於今者,豈一人之力哉!後之學者,因跡前世之所傳,而較其得失,或有之矣。
若使徒抱焚餘殘脫之經,倀倀於去聖千百年後,不見先儒中間之說,而欲特立一家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然則先儒之論,苟非詳其終始而牴牾,質於聖人而悖理害經之甚,有不得已而後改易者,何必徒為異論以相訾也? 毛、鄭於《詩》,其學亦已博矣。
予嘗依其箋、傳,考之於經而證以序、譜,惜其不合者頗多。
蓋《詩》述商、周,自《生民》《玄鳥》,上陳稷、契,下迄陳靈公,千五六百歲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獸、草木、魚蟲之名,
」夫孟子好學者,豈獨忽於《書》哉?蓋其自傷不得親見聖人之作,而傳者失其真,莫可考正而雲也。
然豈獨無《書》之如此,餘讀《經解》,至其引《易》曰「差若毫厘,謬以千裡」之說,又讀今《周易》有「何謂」、「子曰」、者,至其《係辭》則又曰「聖人設卦」「係辭焉」,欲考其真而莫可得,然後知孟子之歎,蓋有激雲爾。
說者言當秦焚書時《易》以蔔筮得獨不焚。
其後漢興,他書雖出,皆多殘缺,而《易經》以故獨完。
然如《經解》所引,考於今《易》亡之,豈今《易》亦有亡者耶,是亦不得為完書也。
昔孔子門人追記其言作《論語》,書其首必以「子曰」者,所以別夫子與弟子之言。
又其言非一事,其事非一時,文聯屬而言難次第,故每更一事必書「子曰」以起之。
若《文言》者,夫子自作,不應自稱「子曰」。
又其作於一時,文有次第,何假「子曰」以發之?乃知今《周易》所載,非孔子《文言》之全篇也。
蓋漢之《易》師,擇取其文以解卦體,至其有所不取,則文斷而不屬,故以「子曰」起之也。
其先言「何謂」而後言「子曰」者,乃講師自為答問之言爾,取卦體以為答也,亦如公羊、穀梁傳《春秋》,先言「何」、「曷」,而後道其師之所傳以為傳也。
今《上係》凡有「子曰」者,亦皆講師之說也。
然則今《易》皆出乎講師臨時之說矣,幸而講師所引者,得載於篇,不幸其不及引者,其亡豈不多邪?嗚呼!歷弟子之相傳,經講師之去取,不徒存者不完,而其偽謬之失其可究邪! 夫係者,有所係之謂也,故曰係辭焉,以斷其吉兇。
是故謂之爻,言其為辭各聯屬其一爻者也。
是則孔子專指爻辭為係辭。
而今乃以孔子讚《易》之文為上、下《係辭》者,何其謬也!卦爻之辭,或以為文王作,或以為周公作。
孔子言聖人設卦係辭焉,是斥文王、周公之作為係辭,必不復自名其所作又為《係辭》也。
況其文乃概言《易》之大體,雜論《易》之諸卦,其辭非有所係,不得謂之《係辭》也。
必然自漢諸儒已有此名,不知從何而失之也?漢去周最近,不應有失。
然漢之所為《係辭》者,得非不為今之《係辭》乎? 《易&bull需》之辭曰:「需於血,出自穴。
」《艮》之辭曰:「艮其限,列其夤。
」《睽》之辭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
」是皆險怪奇絕,非世常言,無為有訓故、考證,而學者出其臆見,隨事為解,果得聖人之旨邪?《文言》、《係辭》有可考者,其證如此,而其非世常言無可考者,又可知矣。
今徒從夫臆出之說,果可盡信之邪?此孟子所歎其不如亡者也。
《易》之傳注比他經為尤多,然止於王弼。
其後雖有述者,不必皆其授受,但其傳之而已。
大抵《易》至漢分為三:有田何之《易》,焦贛之《易》,費直之《易》。
田何之《易》傳自孔子,有上、下二篇,又有《彖》、《象》、《係辭》、《文言》、《說卦》等,自為十篇,而有章句。
凡學有章句者,皆祖之田氏。
焦贛之《易》無所傳授,自得乎隱者之學,專於陰陽占察之術。
凡學陰陽占察者,皆祖之焦氏。
費直之《易》亦無所授,又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
凡以《彖》、《象》、《文言》等參入卦中者,皆祖之費氏。
田、焦之學,廢於漢末。
費氏獨興,遞傳至鄭康成。
而王弼所注,或用康成之說,是弼即鄭本而為注。
今行世者,惟有王弼《易》,其源出於費氏也,孔子之古經亡矣。
詩譜補亡後序 歐陽子曰:昔者聖人已沒,六經之道幾熄於戰國,而焚棄於秦。
自漢已來,收拾亡逸,發明遺義,而正其訛繆,得以粗備,傳於今者,豈一人之力哉!後之學者,因跡前世之所傳,而較其得失,或有之矣。
若使徒抱焚餘殘脫之經,倀倀於去聖千百年後,不見先儒中間之說,而欲特立一家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然則先儒之論,苟非詳其終始而牴牾,質於聖人而悖理害經之甚,有不得已而後改易者,何必徒為異論以相訾也? 毛、鄭於《詩》,其學亦已博矣。
予嘗依其箋、傳,考之於經而證以序、譜,惜其不合者頗多。
蓋《詩》述商、周,自《生民》《玄鳥》,上陳稷、契,下迄陳靈公,千五六百歲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獸、草木、魚蟲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