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書
關燈
小
中
大
不知此,而莫以易者,蓋常俗所為積習已牢。
而不得以更之也。
然士或同師友,締交遊,以道誼相期者,尚有手書勤勤之意,猶為近古。
噫!候問請謝,非公之事,有狀牒之儀以施於尊貴長吏,猶曰非古之宜用,況又用之於肩從齒序,跪拜起居如兄弟者乎?豈足下不以道義交遊期我,而惜手書之勤邪?將待以牽俗積習者,而姑用世禮以遇我之勤邪?不然,是為浮道以陽相尊也。
是以不勝拳拳之心,謹布左右。
與黃校書論文章書 修頓首啟。
蒙問及丘舍人所示雜文十篇,竊嘗覽之,驚歎不已。
其《毀譽》等數短篇尤為篤論,然觀其用意在於策論,此古人之所難工,是以不能無小闕。
其救弊之說甚詳,而革弊未之能至。
見其弊而識其所以革之者,才識兼通,然後其文博辯而深切,中於時病而不為空言。
蓋見其弊,必見其所以弊之因,若賈生論秦之失,而推古養太子之禮,此可謂知其本矣。
然近世應科目文辭,求若此者蓋寡,必欲其極緻,則宜少加意,然後煥乎其不可禦矣。
文章繫乎治亂之說,未易談,況乎愚昧,惡能當此?愧畏愧畏!修謹白。
與謝景山書 昨送馬人還,得所示書並《古瓦硯歌》一軸,近著詩文又三軸,不勝欣喜。
景山留滯州縣,行年四十,獨能異其少時雋逸之氣,就於法度,根蒂前古,作為文章,一下其筆,遂高於人。
乃知駔駿之馬奔星覆駕,及節之鑾和以駕五輅,而行於大道,則非常馬之所及也。
古人久困不得其志,則多躁憤佯狂,失其常節,接輿、屈原之輩是也。
景山愈困愈刻意,又能恬然習於聖人之道,賢於古人遠矣。
某嘗自負平生不妄許人之交,而所交必得天下之賢才,今景山若此,於吾之交有光,所以某益得自負也,幸甚幸甚。
與君謨往還書,不如此何以發明?然何必懼人之多見也?若欲衒長而恥短,則是有爭心於其中,有爭心則意不在於謀道也。
荀卿曰,「有爭氣者,不可與辯」,此之謂也。
然君謨既規景山之短,不當以示人,彼以示人,景山不當責之而欲自蔽也,願試思之。
與曾鞏論氏族書 修白。
貶所僻遠,不與人通,辱遣專人惠書甚勤,豈勝愧也!示及見托撰次碑文事,修於人事多故,不近文字久矣,大懼不能稱述世德之萬一,以滿足下之意。
然近世士大夫於氏族尤不明,其遷徙世次多失其序,至於始封得姓,亦或不真。
如足下所示,雲曾元之曾孫樂,為漢都鄉侯,至四世孫據,遭王莽亂,始去都鄉而家豫章。
考於《史記》,皆不合。
蓋曾元去漢近二百年,自元至樂,似非曾孫,然亦當仕漢初。
則據遭莽世,失侯而徙,蓋又二百年,疑亦非四世。
以《諸侯年表》推之,雖大功德之侯,亦未有終前漢而國不絕者,亦無自高祖之世至平帝時,侯才四傳者。
宣帝時,分宗室趙頃王之子景,封為都鄉侯。
則據之去國,亦不在莽世,而都鄉已先別封宗室矣。
又樂、據姓名,皆不見於《年表》,蓋世次久遠而難詳如此。
若曾氏出於鄫者,蓋其支庶自別有為曾氏者爾,非鄫子之後皆姓曾也,蓋今所謂鄫氏者是也。
楊允恭據國史所書,嘗以西京作坊使為江浙發運、制置、茶鹽使,乃至道之間耳,今雲洛苑使者,雖且從所述,皆宜更加考正。
山州無文字尋究,不能周悉。
幸察。
與郭秀才書 僕昨以吏事至漢東,秀才見僕於叔父家,以啟事二篇偕門刺先進。
自賓階拜起旋辟,甚有儀。
坐而語語甚謹。
讀其辭,溫密華富,甚可愛。
視秀才待僕之意,甚勤而禮也。
古人之相見,必有歡欣交接之誠而不能達,乃取羔羊雉鶩之類緻其意為贄。
而先既緻其意,又恥其無文,則以虎豹之皮、繪畫之布以飾之,然後意達情接。
客既贄,而主人必禮以答之,為陳酒肴、幣篚、壺矢、燕樂之具將其意,又為賦詩以陳其情。
今秀才好學甚精,博記書史,務為文辭,不以羔禽皮布為飾,獨以言文其身,而其贄既美,其意既勤矣,宜秀才責僕之答厚也。
僕既無主人之具以為禮,獨為秀才賦《詩&bull女曰雞鳴》之卒章曰:「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
」取其知客之來,豫儲珩璜琚瑀之美以送客,雖無此物,猶言之以緻其意厚也。
僕誠無此物,可謂空言之爾。
秀才年且少,貌厚色揚,志銳學敏,因進其業,修其辭,暴練緝織之不已,使其文采五色,澗澤炳鬱。
若贄以見當世公卿大人,非惟若僕空言以贈也,必有分庭而禮,加籩豆,實幣篚,延為上賓者。
惟勉之不已!不宣。
而不得以更之也。
然士或同師友,締交遊,以道誼相期者,尚有手書勤勤之意,猶為近古。
噫!候問請謝,非公之事,有狀牒之儀以施於尊貴長吏,猶曰非古之宜用,況又用之於肩從齒序,跪拜起居如兄弟者乎?豈足下不以道義交遊期我,而惜手書之勤邪?將待以牽俗積習者,而姑用世禮以遇我之勤邪?不然,是為浮道以陽相尊也。
是以不勝拳拳之心,謹布左右。
與黃校書論文章書 修頓首啟。
蒙問及丘舍人所示雜文十篇,竊嘗覽之,驚歎不已。
其《毀譽》等數短篇尤為篤論,然觀其用意在於策論,此古人之所難工,是以不能無小闕。
其救弊之說甚詳,而革弊未之能至。
見其弊而識其所以革之者,才識兼通,然後其文博辯而深切,中於時病而不為空言。
蓋見其弊,必見其所以弊之因,若賈生論秦之失,而推古養太子之禮,此可謂知其本矣。
然近世應科目文辭,求若此者蓋寡,必欲其極緻,則宜少加意,然後煥乎其不可禦矣。
文章繫乎治亂之說,未易談,況乎愚昧,惡能當此?愧畏愧畏!修謹白。
與謝景山書 昨送馬人還,得所示書並《古瓦硯歌》一軸,近著詩文又三軸,不勝欣喜。
景山留滯州縣,行年四十,獨能異其少時雋逸之氣,就於法度,根蒂前古,作為文章,一下其筆,遂高於人。
乃知駔駿之馬奔星覆駕,及節之鑾和以駕五輅,而行於大道,則非常馬之所及也。
古人久困不得其志,則多躁憤佯狂,失其常節,接輿、屈原之輩是也。
景山愈困愈刻意,又能恬然習於聖人之道,賢於古人遠矣。
某嘗自負平生不妄許人之交,而所交必得天下之賢才,今景山若此,於吾之交有光,所以某益得自負也,幸甚幸甚。
與君謨往還書,不如此何以發明?然何必懼人之多見也?若欲衒長而恥短,則是有爭心於其中,有爭心則意不在於謀道也。
荀卿曰,「有爭氣者,不可與辯」,此之謂也。
然君謨既規景山之短,不當以示人,彼以示人,景山不當責之而欲自蔽也,願試思之。
與曾鞏論氏族書 修白。
貶所僻遠,不與人通,辱遣專人惠書甚勤,豈勝愧也!示及見托撰次碑文事,修於人事多故,不近文字久矣,大懼不能稱述世德之萬一,以滿足下之意。
然近世士大夫於氏族尤不明,其遷徙世次多失其序,至於始封得姓,亦或不真。
如足下所示,雲曾元之曾孫樂,為漢都鄉侯,至四世孫據,遭王莽亂,始去都鄉而家豫章。
考於《史記》,皆不合。
蓋曾元去漢近二百年,自元至樂,似非曾孫,然亦當仕漢初。
則據遭莽世,失侯而徙,蓋又二百年,疑亦非四世。
以《諸侯年表》推之,雖大功德之侯,亦未有終前漢而國不絕者,亦無自高祖之世至平帝時,侯才四傳者。
宣帝時,分宗室趙頃王之子景,封為都鄉侯。
則據之去國,亦不在莽世,而都鄉已先別封宗室矣。
又樂、據姓名,皆不見於《年表》,蓋世次久遠而難詳如此。
若曾氏出於鄫者,蓋其支庶自別有為曾氏者爾,非鄫子之後皆姓曾也,蓋今所謂鄫氏者是也。
楊允恭據國史所書,嘗以西京作坊使為江浙發運、制置、茶鹽使,乃至道之間耳,今雲洛苑使者,雖且從所述,皆宜更加考正。
山州無文字尋究,不能周悉。
幸察。
與郭秀才書 僕昨以吏事至漢東,秀才見僕於叔父家,以啟事二篇偕門刺先進。
自賓階拜起旋辟,甚有儀。
坐而語語甚謹。
讀其辭,溫密華富,甚可愛。
視秀才待僕之意,甚勤而禮也。
古人之相見,必有歡欣交接之誠而不能達,乃取羔羊雉鶩之類緻其意為贄。
而先既緻其意,又恥其無文,則以虎豹之皮、繪畫之布以飾之,然後意達情接。
客既贄,而主人必禮以答之,為陳酒肴、幣篚、壺矢、燕樂之具將其意,又為賦詩以陳其情。
今秀才好學甚精,博記書史,務為文辭,不以羔禽皮布為飾,獨以言文其身,而其贄既美,其意既勤矣,宜秀才責僕之答厚也。
僕既無主人之具以為禮,獨為秀才賦《詩&bull女曰雞鳴》之卒章曰:「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
」取其知客之來,豫儲珩璜琚瑀之美以送客,雖無此物,猶言之以緻其意厚也。
僕誠無此物,可謂空言之爾。
秀才年且少,貌厚色揚,志銳學敏,因進其業,修其辭,暴練緝織之不已,使其文采五色,澗澤炳鬱。
若贄以見當世公卿大人,非惟若僕空言以贈也,必有分庭而禮,加籩豆,實幣篚,延為上賓者。
惟勉之不已!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