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回 政以賄成貝勒受謗 路歸國有川民争權

關燈
話說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殉難,轟轟烈烈之曆史,已震動全球。

    國内革命時勢,是愈演愈烈。

    而滿清一班親貴,尚困在鼓裡,漠不關心,最貪得無厭的是慶親王奕匡,這時尚貪得無厭。

    他見隆裕太後将捐官的收入,作了胭粉費。

    乘了這個機會,假名斂錢,名目越出越多。

    知道江蘇海關道是最肥一美的缺,遂向該道,明索每年須貢銀十萬兩,疆吏如撫台,藩臬來到任前,先繳五萬,名曰衣料金,諸凡文武官員須得貢獻銀兩,數目的多寡,不論職級高下,隻講缺的肥瘦。

    這麼一來,官吏們在任的,惟計金錢的多寡,一若賣買交易,即苦了老百姓,多方受着盤剝,無不叫苦連天。

    到後來索一性一将官爵标賣起來了,知縣五千元,知府一萬元,官職一級一級加上去,錢也一萬一萬增加上去,所難辦的就是王位和王爵。

    漢人是不能買得到,此門一開,無論倡優隸卒,烏龜強盜,隻要有錢,就可立時升官,所以一般官熱的人都奔走那慶親王兩個貝子貝勒門下。

    竟有三四個人合夥共捐一官,一人上任就有許多跟着搜索的,得錢除捐官資本之外,遂大家明分,有分髒不勻的,雙方遂涉訟起來,鬧得不可開交。

    這樣的弊病,老百姓起初尚不知道,又一日因兩造争訟,到了京師,審判官一問案索一性一牽連到兩個貝勒名下。

    這種事漸漸地傳到攝政王的耳朵裡,也知道,弄得不成樣子。

    鑒于汪兆銘謀詐到自己身上,大有戒心,非假名改革政治,實行内閣制不可,硬把一位曆任疆圻兼掌部務的徐世昌,為内閣總理副手,其餘如外務、民政、度支、學務、吏、陸軍、農工、郵傳、理藩各部統設大臣副大臣各一員。

    從前尚書侍郎的名目,悉行改革,凡舊有的内閣軍機處亦一律裁撤,又增海軍部,命貝勒載洵為大臣,并設軍谘府,命貝勒載濤為管理。

    載濤是攝政王胞弟,翩翩少年,豐姿俊美,可惜胸中并沒有軍事知識,隻仗着阿兄勢力,占居樞要。

    當時各省已設立谘議局,聯合會,上書略稱内部長應負責任,不宜任懿親為總理,請另簡大員,另行組織,摺上,留中不發,聯合會再上書續請,方接複旨。

    據言用人系君主大權,議員不得幹預。

    頓時全國大嘩,人聲鼎沸,鬧得不可開交。

    恰巧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倡議将川粵鐵路收為國有,激起川人公憤,聚衆請願。

    這時川督趙爾豐本是著名屠戶,隻知刮民肥已,豈肯俯順民情,顧念公益呢。

    所以一味蠻幹,恃強橫行,草菅人命,暗無天日,說起來,清室之亡,實亡于川省争路之風潮。

    我國鐵路,自造的僅三四條,其餘多系借外債建築,還有歸外人承辦的。

    在光緒末年,各省商民,知識漸開,明白借款修路,工程由外人監督,土地權将來是保不住的,大夥兒一商量,湊集款項,先把京漢(北京至漢口)粵漢(廣東至漢口)兩大幹路,贖回自辦。

    其後四川到漢口一段,則由川漢商民自行修築。

    這原是利國利民的正當辦法,不料偏偏出來一個甘于自私的盛宣懷,看出便宜來,硬要說“四川粵鐵路,專靠民辦,是不會成功的,不如收為國有,借債趕造,這路一成,除還外債,尚有富餘。

    ” 原來他的心目中,無非想借這個鐵路國有的名目,去借外債,便有九五回扣可飽他的私囊。

    因而遂極力慫恿攝政王與英美德法訂了借款辦粵漢川鐵路的字約,又想把從前商民所墊路本,統按七折八扣計算,以便從中取巧。

    且隻用鈔票搪塞,并不償還現金。

    這麼一辦,所有商民路本,均可取作國用,借公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