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回 兩祧皇宗溥儀正位 一雪帝恨袁氏出京
關燈
小
中
大
,頭上轟的一聲,攆去了真魂。
不住連連請安說道:“我在當時,隻顧着左右近侍,給從地上撿東西,就忘了行禮。
實在一時疏忽,決非有意目無君上。
望王一爺代我轉奏攝政王,隻說我是足疾甚重,起跪不靈,治以應得之罪,則感戴賢王之大德,永世不忘。
” 慶親王皺着眉頭說:“這宗巧于掩飾的話,我如何敢說。
要不爽一性一多求幾人幫忙或者許邀攝政王的恩眷。
” 袁世凱一聽,遂說是是。
此時,兩人從退堂裡間走出一看,見各部滿漢尚書,與外省鎊督扶,皆在那裡向恩眷最隆的重臣張子洞談話。
大家見慶親王同袁世凱由後面出來,皆一齊站起,彼此略一謙遜又複落坐。
慶親王遂向袁世凱送了一個眼色。
袁世凱是個最一精一敏的人,如何不知。
趕緊向張之洞面前施禮,口稱:“老前輩,請至裡邊,晚生有事相求。
” 張子洞一聽,不知他有何事故,隻可點頭起身。
同袁世凱退入裡間。
彼此略一謙遜,便即就坐。
袁世凱未曾開口,先施一禮,然後把慶親王奉攝政王面谕,要拟定自己以大不敬之罪,望老前輩代晚生上去,求一求嗎。
說罷,又連連請安。
張之洞一聽,也皺了眉頭,望着袁世凱說道:“這是新皇帝第一次登基受群臣朝賀。
你是軍機大臣,竟會忘了行禮,這真是非常之疏忽了,你讓我怎樣替你去求呢?” 袁世凱見問,又将托詞足疾忽犯,起跪不便的話向張子洞說出。
張子洞不住搖頭道:“這話更沒有道理,還得另想法子。
” 那時外屋也有人知道此事了,凡與袁世凱有交情的,都替他捏一把汗。
那慶親王見張子洞總不出來,自想必是老頭子不肯擔這幹系。
說不得,隻好自己走到裡面,替袁世凱去求。
張子洞見慶親王走入,心裡方才有了主意。
遂向慶親王說道:“慰廷這個亂子,闖的實在不小,若以大不敬拟罪,他的首領,還保得住嗎?這麼辦,我們多請幾位分作兩起上去隻說軍機大臣袁世凱,一時足疾陡發起跪不便,實有應得之罪,惟念新皇帝登基大典,懇請從輕議拟,以示殊恩。
或可屏去攝政王之怒氣,實在不行時,再上去幾位,說不了,替了多磕幾個頭吧。
” 慶親王見張子洞已然應允,又代劃計策,連說很好很好。
于是一同走出樓閣,約請幫忙。
這時外邊坐的人,業已走去了多一半。
隻有幾位不相幹的人,尚在那裡聽消息。
慶親王見外屋隻有五六個人又都與袁世凱沒有什麼相幹。
凡親近有來往者,業已溜的沒了影兒但是此刻用人之際,說不上平時是否親近,也得約上一約。
于是先向大家說:“諸位不要走現時有許多事情,須懇求大家,代袁慰廷到上面求一求情。
” 語至此,便将前後說情,并将張子洞所定的辦法,述了一遍。
大家一聽,自是不好推托。
況且有慶親王香帥在前,當然擔不着不是,樂得虛作人情。
于是幾個人,不約而同,起身答道:“是,是,唯王一爺香帥之命是聽。
” 這時袁世凱又向大家挨次請安施禮。
于是慶親王同着張香帥二人一同出了軍機處到攝政王面前,代袁世凱求情。
攝政王趁這個時候,便将光緒帝寫袁字杯子拿了出來,要照例施行。
慶親王一見杯子底下光緒帝親筆禦畫一個袁字,連忙說道:“這事恐怕行不得的。
” 張子洞道:“此時若辦恐生他變,還請王一爺慎重。
” 攝政王的意思,命刑部将袁世凱以大不敬之罪,明正典刑,已慰大行皇帝之遺囑。
經慶親王張子洞二人再勸說,謂正值新皇帝登基之時,若殺一大臣,頗不吉利。
莫若隻說他是足疾難勝軍機之任。
着即開缺回籍養病,以示保全。
一以示天恩之寬大,一以示警惕視君上之心,藉免反側事後造譏之機會,惟我王詳慎思之。
攝政王一聽這話,低頭沉吟了一會道:“你們趕快下去,拟個上谕來我看。
” 張子洞答應:“是,是。
” 急急退至偏殿,親自提筆寫道:“上谕,軍機大臣袁世凱,足疾未痊,難任繁巨,着即開缺回籍調理,以示保全。
欽此。
” 寫畢自己暗暗又念了一遍,又請慶親王瞧了瞧,便一齊上去,呈與攝政王觀看。
攝政王接過一閱,便提筆在回籍二字上,又加了“迅速出京”四個字,遞給張子洞,二人趕緊退了出來,至軍機處發下。
但是在張子洞退入偏殿拟這個上谕的時候,早有袁心腹在旁,所以慶親、張二人還沒回到軍機處時。
袁世凱已得了确實消息。
他急急别了衆人,走出大廳。
上谕一下,當時一班在朝滿漢大員,在軍機處的,個個吓得戰戰兢兢的,不敢說話。
至于袁世凱的同鄉,在京做官的,更是噤若寒蟬,并有好趨趣的都老爺出來奏參他,說他一陰一懷一操一莽之心,弄得當時京中滿城風雨。
袁世凱得着開缺上谕,如逢赦诏。
即行收拾行李,把京内所有什物,收拾得幹幹淨淨,裝得窮酸模樣,乘着京漢快車,竟回河南項城縣去了。
正是:死生原有命得失寸心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不住連連請安說道:“我在當時,隻顧着左右近侍,給從地上撿東西,就忘了行禮。
實在一時疏忽,決非有意目無君上。
望王一爺代我轉奏攝政王,隻說我是足疾甚重,起跪不靈,治以應得之罪,則感戴賢王之大德,永世不忘。
” 慶親王皺着眉頭說:“這宗巧于掩飾的話,我如何敢說。
要不爽一性一多求幾人幫忙或者許邀攝政王的恩眷。
” 袁世凱一聽,遂說是是。
此時,兩人從退堂裡間走出一看,見各部滿漢
大家見慶親王同袁世凱由後面出來,皆一齊站起,彼此略一謙遜又複落坐。
慶親王遂向袁世凱送了一個眼色。
袁世凱是個最一精一敏的人,如何不知。
趕緊向張之洞面前施禮,口稱:“老前輩,請至裡邊,晚生有事相求。
” 張子洞一聽,不知他有何事故,隻可點頭起身。
同袁世凱退入裡間。
彼此略一謙遜,便即就坐。
袁世凱未曾開口,先施一禮,然後把慶親王奉攝政王面谕,要拟定自己以大不敬之罪,望老前輩代晚生上去,求一求嗎。
說罷,又連連請安。
張之洞一聽,也皺了眉頭,望着袁世凱說道:“這是新皇帝第一次登基受群臣朝賀。
你是軍機大臣,竟會忘了行禮,這真是非常之疏忽了,你讓我怎樣替你去求呢?” 袁世凱見問,又将托詞足疾忽犯,起跪不便的話向張子洞說出。
張子洞不住搖頭道:“這話更沒有道理,還得另想法子。
” 那時外屋也有人知道此事了,凡與袁世凱有交情的,都替他捏一把汗。
那慶親王見張子洞總不出來,自想必是老頭子不肯擔這幹系。
說不得,隻好自己走到裡面,替袁世凱去求。
張子洞見慶親王走入,心裡方才有了主意。
遂向慶親王說道:“慰廷這個亂子,闖的實在不小,若以大不敬拟罪,他的首領,還保得住嗎?這麼辦,我們多請幾位分作兩起上去隻說軍機大臣袁世凱,一時足疾陡發起跪不便,實有應得之罪,惟念新皇帝登基大典,懇請從輕議拟,以示殊恩。
或可屏去攝政王之怒氣,實在不行時,再上去幾位,說不了,替了多磕幾個頭吧。
” 慶親王見張子洞已然應允,又代劃計策,連說很好很好。
于是一同走出樓閣,約請幫忙。
這時外邊坐的人,業已走去了多一半。
隻有幾位不相幹的人,尚在那裡聽消息。
慶親王見外屋隻有五六個人又都與袁世凱沒有什麼相幹。
凡親近有來往者,業已溜的沒了影兒但是此刻用人之際,說不上平時是否親近,也得約上一約。
于是先向大家說:“諸位不要走現時有許多事情,須懇求大家,代袁慰廷到上面求一求情。
” 語至此,便将前後說情,并将張子洞所定的辦法,述了一遍。
大家一聽,自是不好推托。
況且有慶親王香帥在前,當然擔不着不是,樂得虛作人情。
于是幾個人,不約而同,起身答道:“是,是,唯王一爺香帥之命是聽。
” 這時袁世凱又向大家挨次請安施禮。
于是慶親王同着張香帥二人一同出了軍機處到攝政王面前,代袁世凱求情。
攝政王趁這個時候,便将光緒帝寫袁字杯子拿了出來,要照例施行。
慶親王一見杯子底下光緒帝親筆禦畫一個袁字,連忙說道:“這事恐怕行不得的。
” 張子洞道:“此時若辦恐生他變,還請王一爺慎重。
” 攝政王的意思,命刑部将袁世凱以大不敬之罪,明正典刑,已慰大行皇帝之遺囑。
經慶親王張子洞二人再勸說,謂正值新皇帝登基之時,若殺一大臣,頗不吉利。
莫若隻說他是足疾難勝軍機之任。
着即開缺回籍養病,以示保全。
一以示天恩之寬大,一以示警惕視君上之心,藉免反側事後造譏之機會,惟我王詳慎思之。
攝政王一聽這話,低頭沉吟了一會道:“你們趕快下去,拟個上谕來我看。
” 張子洞答應:“是,是。
” 急急退至偏殿,親自提筆寫道:“上谕,軍機大臣袁世凱,足疾未痊,難任繁巨,着即開缺回籍調理,以示保全。
欽此。
” 寫畢自己暗暗又念了一遍,又請慶親王瞧了瞧,便一齊上去,呈與攝政王觀看。
攝政王接過一閱,便提筆在回籍二字上,又加了“迅速出京”四個字,遞給張子洞,二人趕緊退了出來,至軍機處發下。
但是在張子洞退入偏殿拟這個上谕的時候,早有袁心腹在旁,所以慶親、張二人還沒回到軍機處時。
袁世凱已得了确實消息。
他急急别了衆人,走出大廳。
上谕一下,當時一班在朝滿漢大員,在軍機處的,個個吓得戰戰兢兢的,不敢說話。
至于袁世凱的同鄉,在京做官的,更是噤若寒蟬,并有好趨趣的都老爺出來奏參他,說他一陰一懷一操一莽之心,弄得當時京中滿城風雨。
袁世凱得着開缺上谕,如逢赦诏。
即行收拾行李,把京内所有什物,收拾得幹幹淨淨,裝得窮酸模樣,乘着京漢快車,竟回河南項城縣去了。
正是:死生原有命得失寸心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