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康熙帝巡幸五台山 皇四子結交天下士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胤太子跟着明珠相國講究文學,誰知那明珠相國,雖是皇室内親,卻是略通文墨的,隻因生一性一狡黠,知道皇帝和太子,都注重文學,便私下招納許多文人,供養在家,做了許多文章,冒充是自己做的,獻進宮去,皇帝和太子交口稱贊。
明珠便勸皇帝趁此國家閑暇,做幾件文學上的事業,可為萬世留名。
接着又有文學大臣經英,魏裔介等一班人,奏請開設修書館,召請海内文人,編撰康熙字典,子史一精一華,佩文韻府,經解,注疏。
這一類的書,明珠的兒了納蘭容若,是有名的詞曲家,常到修書館去。
見有才學并茂的人,便多送金銀,請進府去,替他父親做槍手。
一時一騷一人墨客,濟濟盈廷,那時有一位雲貴總督範承勳進京陛見。
見皇帝和太子,鎮日裡吟哦咕嘩,心中大不謂然。
便上一本奏章,說本朝以馬上得天下,子孫不宜棄置武功。
康熙帝向來敬重範承勳,看了奏章,便傳旨在暢春苑柳堤練習騎射。
皇太子和胤祯,胤阊,胤等一班皇子,一一比射,又比各項兵器,内中要算胤祯本領最強。
惟有皇太子胤卻極文弱,馬槍固然不高明,連那三箭也是一箭都射不中。
後來在柳堤上賽一馬,太了依然落後。
皇帝看了十分生氣。
把教太子武藝的師傅傳來,當面訓責一番。
那師傅滿面羞慚,就是太子也覺的臉上沒有光彩。
回到東宮召集許多師傅商議,内監乘間報告胤祯、胤等,在外面私立機關,練習拳棒的事體。
太子更加驚惶。
有一個師傅說,不如把西山喇嘛請來,學習符咒秘法,一面聘請四方勇士來傳授十八般武藝。
太子點頭稱是,照此辦去,立刻在東宮裡收拾起密室和圍場來。
天天跟着喇嘛僧和拳棒師,在裡面練習。
又打發人到江湖上探訪那俠客武士,不惜重赀,請他進宮,早晚領教。
因此,北京地面,那好漢愈聚愈多,常常在大街上吃酒鬧事,地方官知道也不敢去管他。
正在這個當兒,忽然衛妃死了,康熙帝固然異常悲痛,便是那衛光輝,也覺得凄涼。
退出宮來,早晚和胤祯謀劃陷害皇太子的計策。
康熙帝自從死了衛妃,住在深宮,漸覺乏味雖有六宮三院,色笑承迎,但怎能及衛妃的萬一。
後來衛妃的棺木運出山海關外埋葬。
皇帝不忘舊情,便借進谒福陵的名議,順便送葬衛妃。
葬禮既畢,皇帝也不願回宮,下旨南巡。
聲言問民疾苦。
又下旨命皇太子胤監國。
自己帶領文武大臣和王公貝勒,擇吉起程出京。
此次巡遊,凡乘輿經過地方,傳谕大小辟吏,照常辦事,勿辦供一應。
違旨的便革職治罪。
因此皇帝坐了幾隻平常民船,悄悄地一直開到五台山腳下。
坐轎上山,到清涼寺停下寺裡的主持,忙接駕進去。
内監預備香燭,請皇帝拈香。
皇帝拜過了佛,便問,久聽得寺裡有一位高僧現在何處。
那主持回說,在最高一峰茅舍裡打坐。
所有往來檀樾,他都不見。
皇帝說道,朕必要去一見。
吩咐侍衛内監一概留在寺中,獨自一人,帶着一個小沙彌領路,山路左盤右轉,腳下七高八低,好不容易,爬到山頂上,把個皇帝累得氣急汗流。
大樹下略歇一回,見危崖上一座茅舍,皇帝便慢慢地踱進去,有一個僮兒出來問話,皇帝也不答他但問那小沙彌,高僧住在哪間屋裡,小沙彌便指着右面一間耳房,皇帝走進房去。
隻見一個髯眉皓白的和尚,垂着眼,盤着腿,坐在禅一床一上。
皇帝對着他怔怔地看了半天,忍不住天一性一發動,搶上前去,喚了一聲父皇,雙膝跪倒。
那和尚睜開眼來一看,随即阖上眼皮,不做一聲兒,接着皇帝低低地說了許多話,便告别出來。
在半路上,皇帝叮囑小沙彌,不許傳揚出去。
又吩咐他好好看待那位高僧,将來自有好處。
那小沙彌也極聰明,當即連說遵旨。
皇帝離了五台山,便向蘇州進發。
禦舟過丹一陽一、常州、無錫都不曾停泊。
直到蘇州浒墅關,江蘇巡撫湯斌,帶領合境官員接駕。
皇帝騎着馬走進阊門。
到織造局裡住下。
第三天,巡撫去請安,裡面傳谕出來,說聖躬不适,一切大小臣工免見。
這原是推托的話兒,其實皇帝早已帶了侍衛們,悄悄地雇了一條劃船,到各處鄉鎮上巡遊去了。
過了幾天,回到蘇州。
大家才知道皇帝微行外出,紛紛到行宮裡請安。
這次南巡,因禁止供張,經過地方,幾乎無人知覺。
打聽得各處民情風俗,官吏政績倒也不少。
再過幾天,皇帝便起駕回京去了。
這時京裡太子胤監國,倒也十分安靜。
獨有那四皇子胤祯,見父皇不在京裡,越加無法無天。
有一日,太子到南苑去打獵,忽見遠遠的一隊騎馬的侍衛,從南面跑來,簇擁着一輛車兒。
車兒前面儀仗很多,還有許多喇嘛拿着法器,在前面領路。
太子錯認為是皇帝回來忙搶上去迎接。
原來車兒裡坐的正是四皇子胤祯。
太子心下大不舒服,隻因礙于弟兄情面便避在一旁,讓他車馬過去。
待到皇帝回來,太子見了父皇,第一件事,便奏稱四皇子冒
明珠便勸皇帝趁此國家閑暇,做幾件文學上的事業,可為萬世留名。
接着又有文學大臣經英,魏裔介等一班人,奏請開設修書館,召請海内文人,編撰康熙字典,子史一精一華,佩文韻府,經解,注疏。
這一類的書,明珠的兒了納蘭容若,是有名的詞曲家,常到修書館去。
見有才學并茂的人,便多送金銀,請進府去,替他父親做槍手。
一時一騷一人墨客,濟濟盈廷,那時有一位雲貴總督範承勳進京陛見。
見皇帝和太子,鎮日裡吟哦咕嘩,心中大不謂然。
便上一本奏章,說本朝以馬上得天下,子孫不宜棄置武功。
康熙帝向來敬重範承勳,看了奏章,便傳旨在暢春苑柳堤練習騎射。
皇太子和胤祯,胤阊,胤等一班皇子,一一比射,又比各項兵器,内中要算胤祯本領最強。
惟有皇太子胤卻極文弱,馬槍固然不高明,連那三箭也是一箭都射不中。
後來在柳堤上賽一馬,太了依然落後。
皇帝看了十分生氣。
把教太子武藝的師傅傳來,當面訓責一番。
那師傅滿面羞慚,就是太子也覺的臉上沒有光彩。
回到東宮召集許多師傅商議,内監乘間報告胤祯、胤等,在外面私立機關,練習拳棒的事體。
太子更加驚惶。
有一個師傅說,不如把西山喇嘛請來,學習符咒秘法,一面聘請四方勇士來傳授十八般武藝。
太子點頭稱是,照此辦去,立刻在東宮裡收拾起密室和圍場來。
天天跟着喇嘛僧和拳棒師,在裡面練習。
又打發人到江湖上探訪那俠客武士,不惜重赀,請他進宮,早晚領教。
因此,北京地面,那好漢愈聚愈多,常常在大街上吃酒鬧事,地方官知道也不敢去管他。
正在這個當兒,忽然衛妃死了,康熙帝固然異常悲痛,便是那衛光輝,也覺得凄涼。
退出宮來,早晚和胤祯謀劃陷害皇太子的計策。
康熙帝自從死了衛妃,住在深宮,漸覺乏味雖有六宮三院,色笑承迎,但怎能及衛妃的萬一。
後來衛妃的棺木運出山海關外埋葬。
皇帝不忘舊情,便借進谒福陵的名議,順便送葬衛妃。
葬禮既畢,皇帝也不願回宮,下旨南巡。
聲言問民疾苦。
又下旨命皇太子胤監國。
自己帶領文武大臣和王公貝勒,擇吉起程出京。
此次巡遊,凡乘輿經過地方,傳谕大小辟吏,照常辦事,勿辦供一應。
違旨的便革職治罪。
因此皇帝坐了幾隻平常民船,悄悄地一直開到五台山腳下。
坐轎上山,到清涼寺停下寺裡的主持,忙接駕進去。
内監預備香燭,請皇帝拈香。
皇帝拜過了佛,便問,久聽得寺裡有一位高僧現在何處。
那主持回說,在最高一峰茅舍裡打坐。
所有往來檀樾,他都不見。
皇帝說道,朕必要去一見。
吩咐侍衛内監一概留在寺中,獨自一人,帶着一個小沙彌領路,山路左盤右轉,腳下七高八低,好不容易,爬到山頂上,把個皇帝累得氣急汗流。
大樹下略歇一回,見危崖上一座茅舍,皇帝便慢慢地踱進去,有一個僮兒出來問話,皇帝也不答他但問那小沙彌,高僧住在哪間屋裡,小沙彌便指着右面一間耳房,皇帝走進房去。
隻見一個髯眉皓白的和尚,垂着眼,盤着腿,坐在禅一床一上。
皇帝對着他怔怔地看了半天,忍不住天一性一發動,搶上前去,喚了一聲父皇,雙膝跪倒。
那和尚睜開眼來一看,随即阖上眼皮,不做一聲兒,接着皇帝低低地說了許多話,便告别出來。
在半路上,皇帝叮囑小沙彌,不許傳揚出去。
又吩咐他好好看待那位高僧,将來自有好處。
那小沙彌也極聰明,當即連說遵旨。
皇帝離了五台山,便向蘇州進發。
禦舟過丹一陽一、常州、無錫都不曾停泊。
直到蘇州浒墅關,江蘇巡撫湯斌,帶領合境官員接駕。
皇帝騎着馬走進阊門。
到織造局裡住下。
第三天,巡撫去請安,裡面傳谕出來,說聖躬不适,一切大小臣工免見。
這原是推托的話兒,其實皇帝早已帶了侍衛們,悄悄地雇了一條劃船,到各處鄉鎮上巡遊去了。
過了幾天,回到蘇州。
大家才知道皇帝微行外出,紛紛到行宮裡請安。
這次南巡,因禁止供張,經過地方,幾乎無人知覺。
打聽得各處民情風俗,官吏政績倒也不少。
再過幾天,皇帝便起駕回京去了。
這時京裡太子胤監國,倒也十分安靜。
獨有那四皇子胤祯,見父皇不在京裡,越加無法無天。
有一日,太子到南苑去打獵,忽見遠遠的一隊騎馬的侍衛,從南面跑來,簇擁着一輛車兒。
車兒前面儀仗很多,還有許多喇嘛拿着法器,在前面領路。
太子錯認為是皇帝回來忙搶上去迎接。
原來車兒裡坐的正是四皇子胤祯。
太子心下大不舒服,隻因礙于弟兄情面便避在一旁,讓他車馬過去。
待到皇帝回來,太子見了父皇,第一件事,便奏稱四皇子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