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入宮見妒遽唱離鸾 棄國如遺徒歌長恨

關燈
卻說董小宛入宮後,順治帝十分鐘一愛一,無奈她念念不忘冒公子,終日沒一精一打采,日子久了,她覺得這位皇帝倒是好一性一兒,心中的悲愁,也慢慢地減輕下來。

    宮女見她肯說話了,便背裡問她的來曆。

    董小宛告訴了她,那宮女說道:“這樣說來,洪承疇是你的仇人,若想報仇,第一步便要順從皇帝,得了皇帝的一寵一愛一,便可以借皇帝的勢力,報你的私仇。

    ” 一句話說得董小宛恍然大悟。

    心想,既入宮門,休想再出宮去,不如将計就計,替冒公子報這個仇吧。

    不到幾天,皇帝果然封小宛做淑妃,又怕外人說他娶漢女做妃子,便賜姓董鄂氏,改稱董鄂妃。

    從此卿卿我我,一雙兩好,真不讓唐明皇和楊貴妃兩人這般恩一愛一。

    董鄂妃一心一意伺候皇帝,暗地裡卻買通太後宮裡的太監宮女,打聽太後和洪承疇的秘密。

    這時太後雖紅顔已老,仍是顧影自憐,自從多爾衮死去以後,春花秋月,宮闱冷落,每到煩悶時候,便把洪承疇傳進宮去,談笑解憂。

    那洪承疇當日獻小宛進宮,不過避台谏的攻擊,又想她生一性一貞烈,一定要死在宮裡,也是借刀殺人的手段。

    不料她一進宮去,異常一寵一幸,明知她早晚定然在皇帝跟前說他壞話,借報私仇,便想出一條先發制人的計策。

    把皇帝私幸漢女荒廢朝政的話,對太後說了。

    太後大怒,立刻便要發作,洪承疇攔住說,這事須得慢慢地斟酌。

    太後不如先下一道懿旨禁止漢女進宮。

    他日搜查宮廷,便有所借口。

    太後依了他的計劃,便發下懿旨,禁止滿漢通婚又不許選漢女當宮女。

    在神武門外挂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的文字皇帝看了,心中暗暗地替董鄂妃擔憂。

    有一天,皇帝正和董鄂妃細細談心,董鄂妃忽然想起冒公子,不覺撲簌簌地下了兩行熱淚。

    皇帝問她什麼回事,她嗚咽着說道:“臣妾賤同小草,一時得依日光,享榮華,受富貴,轉眼秋風纨扇,抛入冷宮,到那時不知要受盡多少凄涼呢。

    ” 皇帝說道:“一愛一卿盡可放心,朕得一愛一卿如魚得水,不但此生願白頭偕老,并願世世生生結為夫婦。

    正是唐明皇說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卿如不信,朕當對天立誓。

    ” 說着,伸手按住董鄂妃的肩頭,雙雙跪倒在地,皇帝說道:“我一愛一新覺羅福臨,與妃子董鄂氏,原今世白頭偕老,世世結為夫婦,永不厭棄倘然中途有變,情願抛棄天下,保全俺倆的恩情。

    ” 董鄂妃忙磕頭謝恩。

    皇帝扶她起來,她便趁此機會,奏明自己被洪承疇如何強掠進京。

    原來是姓冒,并非姓董。

    家中還有一個胞兄名叫巢民,不知生死如何,求皇上天恩,把巢民宣召進宮,俾兄妹得見一面,死也瞑目。

    皇帝答應了。

    第二天,便下旨給江南總督,宣召巢民進京。

    巢民到了北京,董鄂妃在坤甯宮召見。

    兩人見面,悲喜交集,隻因宮女站在跟前,隻好兄妹相稱。

    皇帝也把巢民召去,問了幾句,在宮中賜宴。

    宴罷,巢民又進宮和小宛說話。

    說起從前的恩情,和今後的分離,四行眼淚如潮水一般淌下來。

    隻因宮中不能久坐,硬着頭皮,告辭出來。

    臨走的時候皇帝賞他黃金五百兩,又下旨給江南總督,替他在家鄉蓋造花園,随時保護。

    這董小宛自人巢民去後,勾起了萬斛愁腸,不覺害起病來。

    終日睡在一床一上,皇帝陪伴着她,噓暖問寒,不離左右;忽然宮女報說,太後來了,慌得小宛出了一身冷汗。

    正想掙紮起來,已被太後帶來的幾個宮女,橫施豎揪住她的雲髻,向腦脖子後面一拉。

    太後冷笑一聲,說道:“長得好狐媚的臉,替一我掌嘴。

    ” 宮女便揚起手掌,向兩面粉臉兒上打去。

    皇帝見了這個情形,十分難忍。

    太後又吩咐宮女把她打死。

    便有幾個拿着紅漆棍,幾個拿着紅布袋,要把小宛裝進袋去,然後一頓亂棍打死。

    這是宮裡的刑罰。

    皇帝到了這時候,再也忍不住了,當下跪倒在地求着。

    說道:“她原是好人家的女兒,是洪學士送進宮來的。

    太後倘然要打死她,應當先辦洪學士的罪。

    ” 太後聽皇帝說起洪學士,便觸一動了私心,那口氣也便軟一了下來。

    吩咐宮女攆她出去。

    皇帝又道:“這漢女已經進宮多日,如今攆她出宮,于皇家體面不好看。

    ” 太後一想也是不錯,便吩咐送她到西山玉泉寺,皇帝再要求時,太後指着皇帝的臉,大聲說道:“你可看見神武門外俺的旨意麼。

    漢女進宮便砍腦袋。

    今天我還看在皇帝面上,饒了這賤人一條狗命呢。

    ” 說罷,催着宮女把小宛扶入一乘小轎,四名内監擡着,直送到西山玉泉寺去。

    小宛住在寺裡,倒也覺得清淨,天天念經禮佛,自知紅顔命薄,看破了紅塵。

    她原是有夙根的人,不多時,居然把各項經卷讀熟,參透奧妙。

    心中恩怨兩忘,什麼冒巢民,什麼順治皇帝,都不挂在心頭。

    獨有那順治帝迷戀得利害,自從小宛出宮以後,廢寝忘餐,日夜悲啼。

    有一天,忍耐不住,囑咐太監宮女們,瞞着太後,悄悄地偷上西山去。

    一見小宛,便抱頭痛哭,小宛把許多紅塵虛幻的話,勸慰他一番。

    皇帝還是依依不舍,在玉泉寺一連住了三天。

    後來給太後知道,打發總管太監擡着軟轎來接駕。

    又說皇上倘然不肯回宮,太後便要自己上山來了。

    小宛再三勸說道:“陛下倘不忘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