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變起深宮驚傳晏駕 涎垂美色強搶圖奸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太宗回朝第二天,便是固倫公主下嫁的吉日。
滿盛京城裡,車馬擠擁,大街小巷塞滿了那看熱鬧的百姓。
那驸馬弼爾塔噶爾,全身披挂,進宮去親迎。
固倫公主拜過太廟辭别了父皇母後,跟着附馬出宮,直到附馬府去。
那班親王郡王貝子貝勒奉國将軍和碩親王福晉格格等,一班皇親國戚,一隊一隊的進宮去道賀。
在這個慶功盛宴之後,接續着下嫁喜筵。
一連幾日,自然有一番說不盡的熱鬧。
誰知正在志得意滿的時候,宮裡卻鬧出極大的風波來。
太宗皇帝的一性一命,也便送在這一朝。
原來太宗的兒子豪格,因為皇後和多爾衮兩人,愈鬧愈糟,一見父皇回來,巴不得立刻奏蝗,請旨嚴辦。
隻因固倫公主的佳期已到,不得已暫時忍耐,看看喜事已過,太宗下谕,夜間進宮,大家站在崇政殿下,預備送駕。
誰知直到天色昏暗,還不見有動靜。
伺侯的人,個個站得腿酸腰痛,散既不敢散,問又不敢問,正傍徨的時候,忽然殿上傳下谕旨來,今夜不進宮了,改在明早進宮。
百官們退去,多爾衮領着走,一出了朝門,突見一個太監,飛也似地趕上來,在多爾衮耳邊低低地說了幾句話,把上多爾衮吓得面如土色。
忙吩咐百官各自散去。
自己跨上馬,一直跑進永福宮。
到了宮門口下馬,入見皇後,兩人對拉着手兒,隻是發怔。
文皇後連連問他什麼事,多爾衮喘過口氣來,說道:“豪格這小子已經把我們的秘密,奏明皇上,如今皇上大怒,眼見大禍快到,我們要趕快想一個法子,避了這場禍水才是。
” 接着他叔嫂兩人,唧唧哝哝說了許多話,後來多爾衮想了一個主意,叮囑皇後照辦。
皇後起初還不肯,看看事勢急迫,再也沒有别的好法子,隻得點頭答應。
多爾衮退出宮去。
到了第二天,五更時分,大小臣子,又齊集在崇政殿,伺候皇帝進宮。
見皇帝胸上滿帶怒容,大家莫明其妙。
一會兒,皇帝走出殿來,上了暖轎。
三十二人擡着,肅郡王豪格在後面緊緊跟随,一班親王們在兩傍擁護。
到了永福宮門口,一齊退出。
才走出大清門,忽見一個太監,搶上前來,拉住衆官的衣袖,喘噓噓地說道:“皇上升天了。
” 一句話把百官們吓得魂不附體,好似睛天霹靂一般。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半晌都說不出一句話來。
後來還是睿親王說道“站在這裡,也不中用,咱們還是回到朝房候遣旨去。
”說着,帶領百官們,直到朝房,還不曾坐定,宮裡傳出皇後懿旨,召睿親王進宮商理大事。
多爾衮忙趕進宮去,這時皇上的一屍一身,安放在永福宮正院裡。
多爾衮進去行過禮,便直入寝宮。
見皇後低垂粉頸,坐在一床一沿上。
多爾衮上去請了安,皇後好似不看見一般。
那班宮女,見了這個情景,一齊退出,裡面有一個貼身的宮女,站在廊下伺候呼喚。
她悄悄地在窗眼兒望入去,隻見睿親王在安樂奇上坐着,皇後上去拉着他的手,低低地說了許多話。
那睿親王隻是搖頭,一言不發。
那皇後翠眉緊鎖,粉臉含愁,伸出一隻玉也似的手來,按在睿親王肩頭,連連搖着他的身一體那睿親王還是搖着頭,不說話。
皇後急了,撲地拜倒在地,苦苦哀求。
那睿親王卻轉過身來,擡着眼,望着别處,依舊不說話。
皇後又牽住他的衣腳,在他耳邊,說了許多不知什麼話。
睿親王聽了,才慢慢的臉上露着笑容,連連點着頭,站起身來,扶皇後坐下,自己退出宮去,回到崇政殿。
文武官員,都圍着問消息。
多爾衮高聲說道:“如今皇上殡天,皇後凄楚萬分,心神紊亂,沒有主意,喚小王進宮商議國家大事。
皇後的懿旨,已決定立皇九子福臨為皇帝,諸位大臣可遵旨麼?” 睿親王的話,誰敢不依。
隻聽得哄的一聲齊話:“遵旨。
” 多爾衮便帶着百官去哭拜。
拜過之後,吩咐把太宗的一屍一身,搬到崇政殿收殓。
一面抱着皇九子福臨,升坐笃恭殿,受百官的朝賀。
那福臨年紀隻有六歲,一切禮節,都聽睿親王指道。
禮畢,皇後傳旨出來,封多爾衮濟爾哈朗兩人為輔政王,幫着皇帝辦理朝政。
多爾衮接過懿旨,便對大臣們說道:“我們今天同心共事幻主,當對天立誓,永無二心。
” 衆大臣齊聲答應,公推範文程拟定誓書。
當開陳列香案,親王大臣們拜過了,贊禮官捧過誓書來,大聲讀道: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衮、豪格、阿濟格、多铎、阿達禮、阿巴泰、羅洛尼堪、博洛碩托、艾度禮、滿達海、屯齊、費揚古、博和托、屯齊喀和托等,不幸值先帝升遐,國不可無主,公議奉先帝子繼承大位,嗣後有不遵先帝定制,弗殚忠誠,藐視皇上沖幼,明知欺君懷一奸一之人,互徇情面,不行舉發,及修舊怨,傾害無辜,兄弟讒言,私結一黨一羽者,天地譴之,令短折而死。
這位福臨,就是清史上的世祖皇帝,即位後改不順治。
從此一切朝政大權,都在多爾衮一人手中。
那鄭親王濟爾哈朗,知道多爾衮不是好惹的,便也樂得做個人情,諸事不管一任多爾衮獨斷獨行。
滿盛京城裡,車馬擠擁,大街小巷塞滿了那看熱鬧的百姓。
那驸馬弼爾塔噶爾,全身披挂,進宮去親迎。
固倫公主拜過太廟辭别了父皇母後,跟着附馬出宮,直到附馬府去。
那班親王郡王貝子貝勒奉國将軍和碩親王福晉格格等,一班皇親國戚,一隊一隊的進宮去道賀。
在這個慶功盛宴之後,接續着下嫁喜筵。
一連幾日,自然有一番說不盡的熱鬧。
誰知正在志得意滿的時候,宮裡卻鬧出極大的風波來。
太宗皇帝的一性一命,也便送在這一朝。
原來太宗的兒子豪格,因為皇後和多爾衮兩人,愈鬧愈糟,一見父皇回來,巴不得立刻奏蝗,請旨嚴辦。
隻因固倫公主的佳期已到,不得已暫時忍耐,看看喜事已過,太宗下谕,夜間進宮,大家站在崇政殿下,預備送駕。
誰知直到天色昏暗,還不見有動靜。
伺侯的人,個個站得腿酸腰痛,散既不敢散,問又不敢問,正傍徨的時候,忽然殿上傳下谕旨來,今夜不進宮了,改在明早進宮。
百官們退去,多爾衮領着走,一出了朝門,突見一個太監,飛也似地趕上來,在多爾衮耳邊低低地說了幾句話,把上多爾衮吓得面如土色。
忙吩咐百官各自散去。
自己跨上馬,一直跑進永福宮。
到了宮門口下馬,入見皇後,兩人對拉着手兒,隻是發怔。
文皇後連連問他什麼事,多爾衮喘過口氣來,說道:“豪格這小子已經把我們的秘密,奏明皇上,如今皇上大怒,眼見大禍快到,我們要趕快想一個法子,避了這場禍水才是。
” 接着他叔嫂兩人,唧唧哝哝說了許多話,後來多爾衮想了一個主意,叮囑皇後照辦。
皇後起初還不肯,看看事勢急迫,再也沒有别的好法子,隻得點頭答應。
多爾衮退出宮去。
到了第二天,五更時分,大小臣子,又齊集在崇政殿,伺候皇帝進宮。
見皇帝胸上滿帶怒容,大家莫明其妙。
一會兒,皇帝走出殿來,上了暖轎。
三十二人擡着,肅郡王豪格在後面緊緊跟随,一班親王們在兩傍擁護。
到了永福宮門口,一齊退出。
才走出大清門,忽見一個太監,搶上前來,拉住衆官的衣袖,喘噓噓地說道:“皇上升天了。
” 一句話把百官們吓得魂不附體,好似睛天霹靂一般。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半晌都說不出一句話來。
後來還是睿親王說道“站在這裡,也不中用,咱們還是回到朝房候遣旨去。
”說着,帶領百官們,直到朝房,還不曾坐定,宮裡傳出皇後懿旨,召睿親王進宮商理大事。
多爾衮忙趕進宮去,這時皇上的一屍一身,安放在永福宮正院裡。
多爾衮進去行過禮,便直入寝宮。
見皇後低垂粉頸,坐在一床一沿上。
多爾衮上去請了安,皇後好似不看見一般。
那班宮女,見了這個情景,一齊退出,裡面有一個貼身的宮女,站在廊下伺候呼喚。
她悄悄地在窗眼兒望入去,隻見睿親王在安樂奇上坐着,皇後上去拉着他的手,低低地說了許多話。
那睿親王隻是搖頭,一言不發。
那皇後翠眉緊鎖,粉臉含愁,伸出一隻玉也似的手來,按在睿親王肩頭,連連搖着他的身一體那睿親王還是搖着頭,不說話。
皇後急了,撲地拜倒在地,苦苦哀求。
那睿親王卻轉過身來,擡着眼,望着别處,依舊不說話。
皇後又牽住他的衣腳,在他耳邊,說了許多不知什麼話。
睿親王聽了,才慢慢的臉上露着笑容,連連點着頭,站起身來,扶皇後坐下,自己退出宮去,回到崇政殿。
文武官員,都圍着問消息。
多爾衮高聲說道:“如今皇上殡天,皇後凄楚萬分,心神紊亂,沒有主意,喚小王進宮商議國家大事。
皇後的懿旨,已決定立皇九子福臨為皇帝,諸位大臣可遵旨麼?” 睿親王的話,誰敢不依。
隻聽得哄的一聲齊話:“遵旨。
” 多爾衮便帶着百官去哭拜。
拜過之後,吩咐把太宗的一屍一身,搬到崇政殿收殓。
一面抱着皇九子福臨,升坐笃恭殿,受百官的朝賀。
那福臨年紀隻有六歲,一切禮節,都聽睿親王指道。
禮畢,皇後傳旨出來,封多爾衮濟爾哈朗兩人為輔政王,幫着皇帝辦理朝政。
多爾衮接過懿旨,便對大臣們說道:“我們今天同心共事幻主,當對天立誓,永無二心。
” 衆大臣齊聲答應,公推範文程拟定誓書。
當開陳列香案,親王大臣們拜過了,贊禮官捧過誓書來,大聲讀道: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衮、豪格、阿濟格、多铎、阿達禮、阿巴泰、羅洛尼堪、博洛碩托、艾度禮、滿達海、屯齊、費揚古、博和托、屯齊喀和托等,不幸值先帝升遐,國不可無主,公議奉先帝子繼承大位,嗣後有不遵先帝定制,弗殚忠誠,藐視皇上沖幼,明知欺君懷一奸一之人,互徇情面,不行舉發,及修舊怨,傾害無辜,兄弟讒言,私結一黨一羽者,天地譴之,令短折而死。
這位福臨,就是清史上的世祖皇帝,即位後改不順治。
從此一切朝政大權,都在多爾衮一人手中。
那鄭親王濟爾哈朗,知道多爾衮不是好惹的,便也樂得做個人情,諸事不管一任多爾衮獨斷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