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編

關燈
會員學生亦創義勇隊于海上以應之。

    而會員章炳麟著《駁康有為書》,鄒容著《革命軍》,皆刊印小冊,不胫而走。

    端方在鄂,偵知之,告密清廷。

    清廷嚴谕江督魏光焘責其形同聾,使逮捕先生與章炳麟、吳敬恒、黃中央、鄒容等六人,将置之法。

    魏乃照會各國領事逮捕,各領事持人道主義勿之許。

    清廷複嚴責魏,魏懼,乃用南洋法律官擔文,計使上海道代表江督為原告,控先生等于會審公堂。

    各國領事允之。

    外患方亟,而是時,愛國學社學生團體忽與教育會沖突,内讧又作而捕者。

    适至學生紛紛避匿,吳敬恒、黃中央等或避西洋或至日本。

    先生則往青島,而章炳麟、鄒容則就逮,獄決章炳麟監禁三年,鄒容監禁二年,學社遂解散。

    惟女校由會員維持得存。

    未幾,先生複由青島返,會俄人占據東三省之謀益顯,先生組織對俄同志會、創《俄事警聞日報》以警告國人。

    日俄戰争既起,則改《俄事警聞》曰《警鐘》,改對俄同志會為秘密結社,名“光複會”,今所謂光複派者是也。

    甲辰夏,先生複主持愛國女學校校務。

    乙巳,往北京,主譯學館講席。

     先生自青島歸時,恒每月入獄存問章鄒二人。

    鄒容死于獄,先生又密集同志為營葬于華泾,立碣于上曰:“鄒君之墓”。

    丁未先生往德意志留學,蓋向者在青島及北京,時已預習德語,至德後逾年,即入大學修美學,仍以譯著自給。

    自先生之遊學于德,于今五載矣。

    會民國軍起,乃忽返國。

    既返,則往來于甯滬浙之間,參與大事。

    臨時政府成立,遂任今職。

    餘于壬寅之秋,赴中國教育會,始與先生相見。

    癸卯春,率妻子至海上,置妻于女學;置子于男學而助君理校務,亦以譯著自給。

    君之辦女學也,不規規乎普通科目而在意制造虛無黨,而又夙抱社會主義,顧不輕以語人。

    蓋壬癸之間,知革命主義者尚鮮,至社會主義則未經人道。

    偶有一二留學生道及之類,皆不矜細行,為世诟病。

    先生嘗語餘曰:“夫惟于交際之間,一介不苟者,夫然後可以言‘共産’,夫惟男女之間一毫不苟者,夫然後可以破夫婦之界限,社會主義固在此,不在彼也。

    ”先生平居休休,然終日無疾。

    言遽色,餘性褊急,憤世嫉俗,自與先生日夕相處,而氣質為之一變。

    然先生之處世,長于知君子而短于知小人,故謀事往往多失敗。

    又嘗告餘曰:“吾人适于治學,不适于辦事。

    我不負人,人或負我,所以灰心,然而竟不能灰,奈何?”先生絕無耳目四肢之嗜好。

    至德國後,即持素食,不事家人生産,恒盡力社會事業,而忘其家,并忘其身。

    時至貧乏不克自存。

    戚友知之,或貸以金,則稱量其所需而受,不肯苟取也。

    嗟乎!自壬癸以來,十年之間,世事之變遷于今為烈。

    革命之豪傑既遭挫折,中途改節者吾見亦多矣。

    餘性愚拙,又多疾病,遂不樂與世之豪傑相周旋。

    而惟志先生之志,扶持其手,則之愛國女學校于勿替,亦雲隘矣。

    然十年之間,志先生之志未敢稍變,其節至又未嘗不自信也。

    夫世界幻象也,吾之形骸幻象中之一物也。

    而常有植大至善之物,随有生以俱來,所謂“真我”是也。

    惟能修養精神以見真我者,斯能無人。

    我相故功成而,我不必居名成,而我不必享無我無功無名,斯能實踐社會主義,若而人者其于世之自命豪傑汲汲焉。

    攘竊功名以自快,一日之私者何如哉!夫能無我無功無名而實踐社會主義者,微先生又誰與歸? ◎裕朗西女兒之革命談 西人有輝脫者,裕朗西之女婿也。

    其妻名德琳,少受西方教育,故不願嫁滿人而嫁西人。

    德琳女身處滿洲宮庭凡二年,有英文新著名曰《宮禁二年記》甫出版,有“洛陽紙貴”之譽。

    女之父名裕庚,字朗西,曾仕清為法國公使、兵部侍郎、總理衙門大臣,滿人中之佼佼者也。

    辛亥冬,有西國女士哈蘭曾親訪裕女,問德琳滿朝之所以衰亡與滿宮廷之情狀,彼皆曆曆言之,因譯其問答之辭如下:問:“滿朝之亡,其原因可得聞乎?” 答曰:“言之甚長,禍之潛伏甚久。

    特北京人士鮮有知者,吾處則早知之。

    吾父于日清戰争後曾豫言曰:‘不出十年或十五年,中國必有大革命,滿洲人将從此已矣,但及早改良政治猶可為力。

    否則,無及矣。

    ’臨時,滿洲人锢蔽特甚。

    吾父雖欲進言而不能。

    西太後尤頑固,誓不願生前有變法之事。

    吾侪所希望者以為光緒複立或有新政。

    然早知西太後死後,光緒無獨活之理。

    滿洲宮庭之事,固多不可思議者,但言之太長,不能盡述也。

    中國本稱古國,夙稱守舊。

    苟有改革,則必有不便于己者出而沮撓。

    今則世界又一變矣。

    留學歸國者日見其多,彼曹親沐西方之文明自由,故欲紹介于中國,遂不得已,而有革命之事,吾固甚表同情,以個人意見言,吾亦贊成革命。

    吾最惡中國舊俗,但吾家已較進步,在滿洲人之家更覺絕無。

    僅有吾父夙有志于改革。

    吾四五歲時,仿佛猶記其言論,少長即令吾輩學習英文,爾時吾家居沙市,吾父令吾輩就學于教會學堂,聞者皆不以為然,目為賣國奴,或目為叛逆。

    然彼毅然不顧,卒安心就學。

    爾時政治腐敗達于極點。

    用人失當,政以賄成,各種要職如督撫、司道等皆以貨取。

    西太後有所欲,則索之大臣,大臣有所欲,更索之各官。

    譬之子為總理大臣,吾欲得官則囊金面求,子既得吾金。

    設更有多金者踵門而請,則子亦兼收并蓄,腆然不以為恥,其習慣然也。

    苟由此道,故稍知自愛者,每不能得職,其得職者,皆腐敗喪恥之徒。

    此風自西太後以來至今未改,吾以為今日之革命職是故也。

    今之倡言革命者,亦不過要求人民應得權利,以官職言,人人固當有服官之權利。

    若如滿洲人之法,如攝政王之法,則無錢者将終其身沉淪,而不能自達。

    欲不革命得乎?” 問:“滿洲貴族及大官何葺如是?” 答曰:“滿洲人從無學問之事,既惰而不學,更愚而自用。

    然距今八九十年前,則滿人亦多好學,不乏才能之士。

    今已矣,滿人之中更無可與語者矣!”問:“滿洲人之意葺性質使然乎,抑教育習慣使然乎?” 答曰:“教育使然固無疑義,彼所聞者,無非谄谀之言;所欲者無非宴樂之事。

    少年皇族則尤甚,攝政王少年時,即不喜讀書,其兄弟亦然。

    其父待之甚厲,然其母縱容之,不使入學,聽其遊嬉。

    又攝政王之病更在暗弱、無能,彼從無所表見。

    吾固深知之,親見之,吾屢與交談,故深知之。

    ” 問:“此輩何以教于深宮之中?此其影響得無及于政治乎?” 答曰:“此大誤也。

    然曆代皇帝莫不如是,光緒帝亦如是。

    然光緒稍有知識,其特例也。

    皇帝日常所相處者,惟太監耳。

    于天下事絕無所聞,知太監既為最腐敗之階級,苟與此相處,即永無交接賢能之日。

    而蒙蔽遂愈積愈深,又滿洲風俗,其子對于父母之仆隸,當加以敬禮。

    故皇帝對于老太監亦不得不加敬禮。

    否則,太監即可讒之太後,此實最惡之習慣。

    現在隆裕皇後之為人,亦頗不惡,且稍有舊教育,若在往時亦可支持,但今日情勢大變,未免不合時宜耳。

    ” 問:“皇太後之勢力能詳告否?被何以有如此大勢力?” 答曰:“此滿洲家法也。

    皇帝年幼,則太後代之,掌握一切大權,皇帝不過虛名。

    即他日,太後退位,皇帝遇有大事仍須禀命而行。

    前西太後即其例也。

    人皆知一切上谕為皇帝之上谕,而不知其為太後之上谕。

    前西太後頗喜攬權,隆裕則不然,自知力不勝任,且亦志不在此。

    ” 問:“隆裕之為人如何?” 答曰:“極和平,極鎮靜,毫無深心,頗有自知之明。

    自知其不及西太後,故亦不敢攬權。

    ” 問:“果能立憲而認宣統為君主,則隆裕将如何?” 答曰:“彼願退位,享平安之福。

    吾在宮中時,有事問彼,彼辄曰:‘我不敢言。

    ’或曰:‘我不能言。

    ’總之,彼不願幹預政事,彼所望者,惟平安而已。

    然彼生平從未享平安之福,彼曾受西太後之虐待,幾于天地,雖彼系西太後之内侄,然其受虐有如此者。

    ” 問:“隆裕有實權否?” 答曰:“無實權,但彼亦不欲。

    西太後在時,曾囑隆裕應接外國女賓,既竣事。

    吾謂隆裕曰:‘一旦太後死,願代太後握大權乎?’隆裕答曰:‘此不一定,我固願作皇後,不願作太後。

    我若有子,則須從子;若既無子,則亦承繼他人之子,與西太後等矣。

    ’” 問:“攝政王與其弟之人物如何?性質如何?” 答曰:“載澧至愚、至暗弱且至頑固,無人可與之言。

    改革有試與言者,則答曰:‘吾列祖列宗不如是,吾何必如是?’其頑固如此。

    其兩弟則少,異曾遊曆歐美,但腦筋亦自不佳。

    要之兄弟三人皆頑劣性成,兩弟尤好荒樂。

    吾一言及此,又憶及一人曰:振貝子曾赴歐洲賀英王愛德哇加冕。

    爾時吾适在巴黎,振貝子來訪,言語之間,覺振極開通,方驚異不置。

    因爾時滿洲王公較今更锢蔽故也。

    然隔四月後,吾赴北京則見振貝子頑固如舊,與巴黎之振貝子若出兩人。

    而與濤、洵相類,吾問其故,則言:‘吾侪居何國則從其國之習慣,吾在巴黎安得不作開通語?及歸北京,又安得不守舊觀?’此言則知滿洲人遊曆歐美者,固莫不如是。

    在外國時,每言歸國後如何變法,與歐美各國并駕齊驅。

    及歸北京,則忘之矣。

    ”問:“然則滿洲貴族之實權如何?” 答曰:“現在情形又大變矣。

    當時,載澧作攝政,貴族權力甚大。

    今已剝奪盡矣。

    ” 哈蘭女士又問曰:“然則滿人能複興乎?” 答曰:“吾恐其不能。

    且滿人亦無此志,吾與吾母曾進言于西太後求其改革,不可謂不力矣。

    吾侪能操數國語言與西太後接近,忌者甚多,謠诼蜂起,謂吾侪将誘西太後學外國人。

    吾侪有特别好友乃曰:那桐者曾對衆人言語吾毋乃女康有為也,要之滿人果欲有為,須改良教養子弟之法,使就學于外,否則無可望也。

    命滿宗室之後輩如攝政王,其血統本不良,載澧、載濤、載洵之母乃醇親王之妾,本奴婢也。

    少受惡習慣,絕無教育。

    醇親王死時,三兄弟皆年幼,更失于教訓,且其母血統既不良,即有其母之遺傳性。

    然此輩皇族,殆皆出于婢妾。

    故苟有蓄妾之制,終無改良之日,妾之種必不良。

    吾以為欲求改良,宜禁止蓄妾。

    滿洲官吏固多生女者,然不欲其女作妾。

    所謂妾者,非奴隸即敗類耳。

    但皇室之妃妾,則以滿洲官吏之女充之,且皆一二品大官之女。

    此輩入宮即作奴隸,永世不見天日。

    當時西太後亦由妾出身,十七歲即選入宮中,複生一子,乃由此得權勢。

    其子即同治,十九歲而死。

    吾深知西太後未嫁時之情狀。

    他日當别記之,彼入宮後,備嘗艱苦,其後乃得勢力。

    ” 問:“中國若求改良當以何者為先務?” 答曰:“當從家族改良為始第一,當廢蓄妾之制,外若官制改良亦屬要務。

    政府重斂于民,然政府所得者實不過四分之一,其四分之三皆為官吏所中飽。

    若能改良官制,則以中飽之資施行新政,固綽有餘裕矣。

    外如中國财政,亦須改良,宜厘定币制,本位統歸劃一,亦大有益于商民也。

    ” 問:“宣統尚幼,可施以教誨,使成英主否?” 答曰:“此視其教誨之法如何,若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則所見者無非太監一物。

    不知安能望其有成。

    ” 問:“君意應用何法教之?” 答曰:“此宜從幼訓煉,稍長則無及矣。

    太監輩方日進谄媚之言,以锢蔽其聰明,惟恐不及。

    今宣統已五歲矣,以中曆計之已六歲矣,吾深為之懼。

    所以然者,以其血統不良,易于堕落故也。

    宣統之母聲名,平常人所共知。

    宣統之外祖榮祿曾專大權。

    其人姑不論,宣統之外祖母乃榮祿從揚州所買得之奴婢。

    宣統之母,即其所出。

    故宣統之母甚得遺傳之惡性,更以遺傳之惡性更傳于宣統。

    故吾謂血統不良,職是故也。

    論人固不能專論其血統,然須知血統既劣,更受宮中之惡習慣固不可救藥也。

    ” 問:“中國若改民主,則滿洲人之地位将如何?” 答曰:“吾意民主派勢力既如此強盛,滿人必退避靜處,此吾一人之私見,人或不以為然,然吾議滿洲人決無争鬥之思想,必退避賢路而後已。

    滿人中固無反對此舉者,乃若有之,則退位之攝政王及其兩弟耳。

    然外觀若其勢洶洶,其實膽小如鼠,要之滿宗室中,絕無強有力者,皆謂之懦夫可也。

    故吾謂宣統決無長進,亦此故也。

    ” 問:“君意何種政體最宜于中國?” 答曰:“吾意不如暫用立憲君主。

    若用民主,恐有黨派之傾軋,省界之糾葛。

    現在民主派固聯絡一氣,然偶一得手,或起内讧,此中國人之根性。

    如是但他日教育普及自可用民主政體。

    ” 問:“宣統帝既系滿漢雜種,其中果有幾分漢種,幾分滿種?” 答曰:“宣統為攝政王之子,攝政王即為半滿半漢之種,因其父為滿種而其母為漢種也。

    宣統之母則有四分之三為漢種,四分之一為滿種,因宣統外祖母全為漢種。

    而外祖父則為半漢半滿之種。

    故合外祖父外祖母計之實為半滿半漢,加半漢半漢即為漢三而滿二。

    由此觀之,則宣統之種漢多而滿少,因其母既有四分之三為漢種,而四分之一為滿種,其父有四分之二為漢種,而其他四分之二為滿種。

    是以宣統計之,乃八分之五為漢種,而八分之三為滿種也。

    此四十年内,滿種相雜者甚多,皆由買妾故也。

    攝政王之兄光緒則為醇親王之嫡妻,即西太後之姊妹。

    ” 問:“袁世凱愛滿人乎?” 答曰:“彼為西太後所寵任,西太後倚之如左右手。

    然彼實不愛滿人。

    ”問:“若用君主立憲,則滿洲宮庭如何改良?” 答曰:“隆裕尚須研究教養之法,方可着手改良。

    吾以為,教養宣統當用外人之法。

    教養之當時之教以愛民治國之道。

    然無論如何,須觀其所娶之妻如何,若按舊例須娶滿人,然滿人之女要不足為皇後也。

    吾意滿洲人,無論如何愛法終不能脫去舊習。

    昔有滿人,任美國數年,然頑固如舊,不少變更。

    其明征也。

    吾亦滿洲人,故深知滿洲人。

    但自十一二歲時,即與衆異,誓不願受此輩之範圍。

    他日如果改良,第一須将宮中婦女大加改良,此輩所謂公主福晉之類,皆一物,不知喜攬權而不能善用之。

    苟稍有教育者,殆莫不羞與。

    為伍又終日無所事事,但知诟谇謠诼。

    故吾在宮庭時,意頗不樂,誠羞與為伍也。

    中國政府之腐敗與家族之腐敗相等,而家族之腐敗實為政治腐敗之根原。

    以女子言,出嫁則受制于夫,受制于姑。

    中國教育但知教以服從、隐忍,此類無意識之語,吾素不欲聞,但此輩見就學于外國者,亦深惡之,因歸國後,一變舊習,不從母命。

    故彼此不相能,吾有友人即如是。

    彼處境甚苦,誠不如不受外國教育之為愈也。

    ” ◎章太炎轶事 《钏影樓叢話》載太炎前為蘇州東吳大學堂掌教習,居于螺蛳橋頭一小屋。

    太炎朝出暮歸,在講堂中上下古今,萃精聚神。

    于是歸時,往往忘卻己門,走入鄰家,而太炎不覺也。

    某日,亦以學堂歸忘跨一門檻,仆地傷臂,裹創者匝日。

    太炎好谑而又極滑稽。

    某日,見之于張氏味莼園,太炎衣一日本和尚之衣,冠一草冠,手揮團扇。

    兒童輩争聚視之,而太炎奚如也。

    繼詢餘以住居何所,餘以啟秀編譯局對(時葉浩吾君所辦)。

    還詢之,則曰:“我住剛毅印刷所。

    ”問剛毅印刷所何在?則曰:“否。

    我以對君之啟秀編譯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