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編

關燈
◎袁大總統曆史 今大總統項城袁公為前清河道總督,袁公甲三之侄孫,前侍郎保恒之侄。

    父保中,江南道員。

    初以世家子應童試于陳州,其時吳巡撫重熹方守陳州,考列前十名。

    比院試,督學為善化瞿軍機鴻玑,擯之。

    袁公引為大恨。

    叔父保恒方為天津海關道,往投之,執世家子禮谒李文忠。

    文忠賞之,畀以事。

    保恒谒文忠曰:“吾侄斥弛必敗事,公可毋用之也。

    ”文忠熟視保恒曰:“爾薄爾侄耶?吾以為是人将來功名事業當百倍爾也。

    ”時廬江吳武壯公長慶方駐師朝鮮,袁公思以武功顯,以武壯世交柬谒武壯于漢城。

    武壯謂:“爾年少,宜先讀書。

    吾幕府多名流,可從問業也。

    ”通州張謇季直、海門周家祿燕生并在軍幕,乃告張周,使定其文。

    張繩之恒苛,袁公不樂,周恒獎借之。

    及袁公督直隸,延周入幕而與張不通緘劄。

    比袁公力請立憲,張緻書與論憲政,蓋至是始通款好焉。

     袁公既不得以科名進,欲納粟入官,而無其資。

    時江督周馥為天津海關道,與其伯交厚,出資為捐同知。

    蓋自候補同知至直督,不及十年。

    及督直隸而周馥适為布政使,谒袁公于保定,袁公殊,不半月而周馥山東巡撫之命下,蓋袁公力也。

     袁公以同知為吳武壯公營務處,領兵于漢城。

    值朝鮮東學黨之亂,時駐朝鮮商務委員為香山陳氏,職務若今之公使,陳氏困于城中,袁公自督師迎之,遙視一少年騎馬挾槍護陳氏而出,詢之,則前總理唐公紹儀也。

    唐方為朝鮮關口西人記室,與陳氏同鄉,甚密,聞警,故往護之。

    袁唐互相忻慕,約為兄弟。

    袁旋充商務委員,邀唐為助者,數年情誼蓋極洽矣。

     甲午中日之役,袁公尚以道員充商務委員駐朝鮮。

    朝鮮恃中國,其執政時親袁公。

    朝鮮元山産米,日本商民恒至販米,及朝鮮饑禁粜,日人怨之。

    次年弛禁,日人謂其米商折本十四萬元,責償于朝鮮,至三易公使以争償,全卒償十一萬元。

    日本頗緻疑于袁公,以為袁實隐持之也。

    東學黨亂起,日人陰助之。

    袁公時報諸北洋大臣李文忠,亦深倚之。

    朝鮮來乞援,日人謂袁公實主之,深怨袁。

    日人屢渡師,袁公疊請兵,文忠乃命葉志超、聶仕成、衛汝貴等相繼進兵朝鮮備戰,而意實主和議。

    袁公屢請戰,皆不許,乃屢電請歸面陳敵情,舉唐公紹儀自代,遂歸于天津。

     中日和議成,文忠罷鎮,間居于京師之賢良寺。

    袁公亦傺無聊,居于京師。

    時康有為懲甲午之敗,力倡變法。

    袁公以翰林張孝謙之介紹交于康氏,遂大相得與。

    李盛铎等共倡強學會于京師,李旋與康氏有違,言遽揭參之,乃罷強學會,改官書局,以孫公家鼐督之。

    袁公旋授浙江溫處道,未赴任,而直督王文韶留之練兵,駐小站,旋授直隸按察使,不之任,仍練北洋兵。

    歲戊戌,光緒銳意變法,信任康有為,迫于那拉後之勢不敢登顯之,乃以楊銳、譚嗣同、劉光第、林旭為京卿,入軍機處辦事,而皆決于康有為。

    其時譚嗣同倡言:皇上權力太弱,政令不行,以無重兵強将擁護之耳,諸将已貴者求保其位,必皆附太後,莫若擇一有才望而位不顯者驟貴之,必感激為用。

    乃議召袁公,林旭謂不如董福祥武人易驅使,嗣同謂福祥驕悍,不足謀大事。

    康與袁公有舊,稱袁公才,乃決召袁公。

    既至,德宗召見,獎勵備至。

    翊日,即有以侍郎侯補充練兵大臣之命。

    其時守舊諸臣皆怨康變法,密議請垂簾,而禦史楊崇伊詣天津告急,榮祿方以那拉内侄出鎮北洋。

    袁公至,即嚴诘之。

    當時語秘不傳,榮祿即自津至京,以袁公代折代行。

    榮祿即與那拉定垂簾之議,逮捕康有為。

    而學士黃紹箕先有所聞,走告康,康乃先遁,而四京卿并被逮,旋戮之。

    榮祿入長樞府,以裕祿代鎮北洋,而袁公遂被命為山東巡撫。

     山東當毓賢為巡撫時已有義和拳,袁公禁之,乃漸入于直隸,信者頗衆。

    當己亥時,西後欲廢光緒帝,乃先立端王載漪之子溥俊為大阿哥,慮各國有違言,乃使李鴻章示意于各國公使。

    各國極不謂然,遂止不廢。

    太後乃大恨,端王謀之益亟,乃力言義和團之可用,引大師兄曹某等入宮試演。

    西後信之,遂決排外之議。

    袁公在東撫任,力陳義和拳不可信,不納,乃嚴饬境内不許拳匪入,至境則執戮之。

    山東全境拳匪絕迹。

    北亂方熾,袁公乃連合東南各督撫劉坤一、張之洞等共保東南。

    八國聯軍據天津、破都城,乘輿西狩而東南安堵者,恃山東為之障蔽,皆袁公力也。

    李文忠方自粵督調補直督,旋授議和大臣,至京師與各國議和,劬瘁以殁,遺疏力保袁公繼直督任,謂環顧海内人才之雄無出袁某右,乞畀以重權。

    遂授北洋大臣、直隸總督。

    時天津為聯軍占據,乃駐保定。

    李文忠遺疏力請回銮,保外人無他意,乃決回銮。

    袁公迎駕于保定。

    兩宮谒西陵,袁公扈從,繼扈跸還京。

    駕至之日,袁公與岑公春暄雙騎夾禦辇而馳,以衛駕功加太子少保,仍還保定。

     自八國聯軍占天津後,據都督署,立都統衙門,毀天津城,因城基築馬路,四遍設警察,津民安之。

    袁公既命唐紹儀與議接收天津,締條約,遂于壬寅八月交還天津,迎袁公于保定。

    至則因八國都統之舊治,而廓張之,新政漸繁興矣。

    袁公謀國之二大政策,曰練兵,曰興學。

    既被練兵大臣之命,設練兵處于京師,袁公遙領之。

    統四鎮,以編修徐世昌充練兵處提調,盡護諸将,王士珍、王英楷、段祺瑞、張懷芝等皆當時鎮統也。

    天津條約“二十裡内駐兵不得過三百”,外人懲于庚子之亂,故弱其勢,使不易為亂也。

    袁公乃練兵于馬廠、保定,而以舊淮軍數千改編巡警隊,純以兵法訓練之。

    兼督辦津榆鐵路大臣守路警兵,即聶仕成駐蘆台之舊部,天津巡警隊亦多聶舊部也。

    遍設小學校,而先立師範學校,并多派速成師範生于日本,歸而遍布各校,當時直隸學務遂為行省最。

    會丁母劉憂乞終喪,不許,給百日治喪于南中,以藩司吳重熹護直督。

    優旨褒劉氏,劉為其父側室,蓋特典也。

    既還,任權日益重。

    榮祿方長樞垣,有大事,必咨袁公。

    癸卯,榮祿卒。

    慶親王奕以總理各國事務入領樞府,西後谕令凡事當決諸袁某,遂遙執政權,時論拟之敦王桓溫,朝端益側目矣。

     袁公以禮部侍郎張翼當聯軍至津時擅将開平煤礦售于英人奏參革職,追問,唐紹儀謂之曰:“公治張翼之罪誠當然,張翼賣區區一礦事固甚小,獨有疊賣鐵路、專牟私利緻富千萬之盛宣懷乃熱視而無所睹,何也?”袁公本與盛結盟為兄弟,亦稔盛之惡。

    時貝子載振使英歸,員外郎唐文治為撰使英日記并力請建商部,袁公力贊其議。

    遂立商部,以載振為尚書,盛宣懷方為電政大臣兼督辦招商局及商約大臣。

    會宣懷丁其父憂,袁公遂被命為督辦電政大臣督辦招商局。

    吳重熹以侍郎候補幫辦電政,楊士琦以商部參議幫辦招商局,皆駐滬上,而受命于袁公。

    盛宣懷被命随同伍廷芳辦理商約,廷芳以商部左丞幫辦議約也。

     倉場侍郎榮慶亦袁公同盟,袁公力言諸榮祿超拜工部尚書,入襄樞府。

    既而覺其無能,乃援徐世昌、鐵良并入樞垣。

    當回銮,徐方官編修,鐵官郎中;比徐補國子監司業超補商部左丞,鐵超擢三品京堂,當時士論已謂徐鐵必将為軍機大臣。

    蓋徐為袁公總角交,鐵執弟子禮于袁公,皆當時所最忠于袁者也。

    及日俄兩國以東三省啟釁鏖兵于遼陽,中國力弱不能止之,乃割遼河以東為戰地,遼河以西嚴守中立。

    設防一倚袁公,乃遍布重兵于要隘,頒中立條令關内安堵民忘戰事,外人頌之。

    時英人久窺西藏,進兵踞拉薩,東陲方急,無暇及西陲。

    及日俄戰事定,中旨改唐紹儀三品京堂加副都統銜赴印度議藏約,别授梁敦彥任津海關道。

    袁公方倚紹儀,不樂其行,請改朝命,而朝意堅,不許。

    是時瞿鴻玑方長外部,與袁公不睦。

    太後方倚袁公隐持外交,鴻玑以紹儀實助袁公,乃假藏事去紹儀也。

    敦彥言于袁公,以國勢積弱由朝臣懵于外事,宜選親貴重臣分赴東西各國考察政治,歸而施政始有條理。

    袁公言諸朝,乃命載澤、徐世昌、戴鴻慈、端方副以紹英分赴東西各國。

    發于正陽門,炸彈突發于車上,刺客吳樾死,傷紹英并折回。

    袁公聞變,乃派梁敦彥、趙秉鈞帶天津警兵三百至京,讠ぁ察嚴,得刺客名籍于桐城館。

    袁公謂京師當設巡警部以維治安,乃立巡警部,保徐世昌為尚書,趙秉鈞以候選道擢侍郎。

    徐世昌既留内,紹英以傷止不行,改命李盛铎、尚其亨偕載澤、戴鴻慈、端方往。

    袁公乃倡廢科舉,約鄂督張之洞連銜奏,上遂罷科舉。

    又奏請外官實缺須先赴日本遊曆三月方許之任,請立學部授榮慶尚書,以編修嚴修授侍郎皆從袁公請也。

    朝議立憲實發諸袁公。

    五大臣歸自海外,議改官制,乃召袁公至京,與慶親王奕、瞿鴻礻幾、張百熙等集議于西直門外之朗潤園,金邦平、張一麟、吳廷燮等司起草而楊士琦、孫寶琦總其成。

    時方議采日本制組織内閣,時論謂總理必屬袁公。

    瞿鴻礻幾方在樞府,深恨之,而謬交歡袁公。

    鐵良方以袁公力陟戶部尚書轉兵部尚書亦在樞府以改官制大不便,深怨袁。

    滿人據高位者皆力反抗新官制,親貴沸議,謂袁公将不利于王室,親貴之助袁公者獨載澤,漢大臣獨張百熙耳。

    樞垣中鐵良持之急,鹿傳霖力不能抗,瞿鴻礻幾陽相助,徐世昌依違兩可而已。

    都下謗愈甚,旗營謂将盡裁旗饷,宮監謂将被汰,皆大憤。

    群謀擊袁公,乃托言北洋重要,不能久離,即日請訓出京,時議比之宵遁。

    新官制奏上,瞿陰主之,乃利用軍機大臣不兼部之說,而徐鹿鐵皆被汰;複利用《庚子條約》“外務部領以軍機大臣”而已,獨留樞垣兼外務部尚書,引桂撫林紹年入樞府為之助,大權乃并集于鴻礻幾;利用兵權集于中央之說首收袁公兵權,又新官制不得兼他差,故袁公所兼領鐵路電報等八要政并請開去。

    奏入,即報可。

    于是兵權、财權鹹歸中央,權力大绌與行省督撫同。

    蓋新官制皆定諸袁公,不能自食其言,鴻礻幾挾以制袁公,故大權一朝削盡也。

    鐵良既出樞垣,益恨袁公。

    軍饷之支自北洋者,陸軍部迫其報銷,極挑剔之兼管。

    諸要政同時并去,無從挹注,益窘迫矣。

     鴻礻幾既專權,益思傾奕。

    奕覺之,漸向孝欽發鴻玑奸,孝欽漸惡鴻玑。

    奕欲援袁公入樞廷,鴻礻幾大懼,密召岑春暄入都為拒袁公計。

    春暄以庚子勤王扈駕西安功,孝欽深感之。

    疆臣中惟春暄寵遇與袁公敵,袁公亦深畏之。

    春暄督粵,以粵漢鐵路事逮捕籍紳黎國廉,粵人憤怒,唐紹儀方為外務部侍郎,領銜揭參之。

    紹儀方為奕所厚,力言諸奕,移春暄督四川。

    春暄深怨紹儀,并怨袁公。

    春暄方行抵鄂,得鴻礻幾電,即請入觐。

    時郵傳部尚書張百熙卒,春暄至即授郵傳部尚書,劾郵傳部侍郎朱寶奎而去之,面劾奕貪黩。

    孝欽嚴責奕,将命春暄入樞府。

    時奉天、吉林、黑龍江新建行省,徐世昌以總督統三省,唐紹儀在郵傳部侍郎任屢被劾,且扼于鴻礻幾因求外任,補奉天巡撫;而朱家寶為吉林巡撫,段芝貴以候選道加布政使銜署黑龍江巡撫,皆袁公之舊僚。

    時論謂非袁黨不足得巨官矣。

    時盛傳芝貴以萬金購天津女伶楊翠喜獻于奕之子載振,因得吉撫,禦史趙啟霖劾載振、芝貴并謂袁公亦為所蒙。

    朝命醇親王載澧、大學士孫家鼐查辦,以事虛覆,奏免啟霖官并罷芝貴撤布政使銜,載振亦乞解尚書任,許之。

    啟霖之劾載振也,或疑春暄嗾使之,奕益怨春暄。

    會粵西亂起,奕言兩粵重地非知兵重臣不足鎮撫,粵,春暄之舊治,宜遣之。

    乃授兩廣總督。

    春暄行過津,袁公厚結之,深談宵分。

    春暄自謂材愧袁公也。

     孝欽以廷臣屢劾奕父子貪污,偶向鴻礻幾言奕負我。

    鴻礻幾歸語其妻,妻語其鄉人曾廣铨之婦,婦告廣铨。

    廣铨晤英國公使,道太後厭慶親王,行将出軍機矣。

    英使夫人入宮便詢孝欽:“慶親王老成經國,何遽欲易之?”孝欽言無之,因怒鴻礻幾漏言。

    而英國駐京《時報》訪員據以電,英紛傳諸報。

    孝欽謂鴻礻幾告之也,愈怒。

    奕因使學士恽毓鼎劾鴻礻幾嗾使言官、交通報館,立罷鴻礻幾中書。

    汪康年,鴻礻幾門生也,恒往來鴻礻幾宅,其所辦《京報》載朝事頗實,楊翠喜事《京報》首發之。

    袁公電民政部謂洩漏外交,封禁之,罷鴻礻幾。

    時諱言英報遂移罪《京報》也。

    鴻礻幾既被逐,林紹年以鴻礻幾所引亦出樞垣。

    朝命鄂督張之洞與袁公同入政府,而袁公用故事兼外務部尚書,以外務部侍郎汪大燮親鴻礻幾因出。

    大燮使英,而梁敦彥方授駐美公使未之任,使代大燮為侍郎。

    袁公不喜士大夫幕府多吏胥之才,而鴻礻幾頗結海内豪俊,門下鄭孝胥、張元濟、高鳳岐等皆負時望,頗左右輿論。

    孝胥、鳳岐皆事春暄為達情于鴻礻幾,鴻礻幾罷而春暄引病羁滬上。

    朝旨屢促赴粵任仍不行,遂以病免。

     滬道察乃煌承奕旨讠ぁ察春煊,适梁啟超曾自日本回,滬乃煌乃謬為春暄、啟超合影進禦,并電告春萱與孝胥在滬交結匪人,密謀革命。

    孝欽乃大恚,嗣是深惡春萱,終孝欽之世,不複召矣。

    會英人援《庚子條約》催辦蘇杭甬鐵路,外務部以委諸侍郎汪大燮與英使磋商,當大燮在美使任,授外務部侍郎。

    英使屢催議,告以候大燮回。

    大燮,浙人,冀與浙紳易于籌議,及還國磋商久,卒依《津浦鐵路借款約》。

    議将定而浙人拒外債之聲大起。

    當商部初立時,浙人以英約久已逾期,請歸商辦,商部貿然奏請,奉旨準商辦。

    既立公司,集資興築矣。

    而外務部實未與英人廢約,英人屢促開議。

    至無可再延,遂與訂約,浙人反抗極烈。

    浙路總理湯壽潛堅請廢約,請治大燮罪,而英人持之堅。

    政府無術轉圜,乃令郵傳部定部借部還之議,由郵傳部借諸英人而别與蘇杭甬公司訂撥款之約,以英款用諸該路。

    梁士诒時為鐵路局長,實主其事。

    浙人之攻外務部也,固堅持奉旨商辦而意實攻袁公,浙人多親鴻礻幾,并借是以擊袁,故激争尤烈也。

    袁公既與張之洞同在樞府,而奕偏倚袁公,凡諸要政,袁公先與奕定議,奕入告行之,之洞欲持異議,恒無及矣。

    之洞負時望,士論恒右之洞而诋袁公。

    然之洞見事遲,恒遜袁公敏,特以老輩久任封圻,孝欽亦間采之洞議而權較绌矣。

    部臣疆寄多出袁門,世之論權勢者,亦并稱慶袁也。

     德宗自戊戌政變後孝欽深恨之,乃置德宗于南海子之瀛台。

    台在湖中,接以橋,及幽德宗,乃撤其橋,命心腹内監守之。

    飲食恒不調,德宗益以病自晦。

    次年孝欽乃居頤和園帝随侍,及還宮,仍居瀛台,居乾清宮恒少。

    歲戊申一月,孝欽以一跌緻疾,久不愈,居南海而帝在瀛台,兩宮皆不時召醫。

    及十月中旬,太後病笃,帝屢欲問疾,恒為内監所阻,帝左右皆太後所命,行止不能自主。

    某醫言上實非病,内監厲聲叱之。

    十六日尚召見臣工,十八日某撫進安折猶手批朕安,二十日太後命醇親王載澧之子溥儀留養宮中,二十日立溥儀為大阿哥,廿一日命載澧為監國攝政王。

    是日,帝崩于瀛台,中外疑懼。

    二十二日大阿哥即位而太後崩。

    兩日連遘大喪,海内震動。

    東南士論更誣及袁公。

    載澧既攝政,加慶親王奕世襲罔替,袁公與張之洞并加太子太保銜。

    隆裕太後既不慊于袁公,張翼舊事醇賢親王奕,其福晉深倚任之,張翼既挾前嫌,益贊袁公于福晉,并告攝政王,欲治袁公罪。

    乃假足疾,命袁公解軍機大臣,以那桐代之;解外務部尚書,以梁敦彥代之。

    命下之日,中外以為将興大獄,朝列震動。

    尚侍督撫中多袁公汲引,至是鹹自危。

    南北報章,争衤暴袁公罪狀。

    命下第三日,袁公即出都,歸于河南衛輝府之輝縣,蓋自項城遷輝縣已兩代矣。

    攝政王為榮祿婿、德宗異母弟也,感孝欽恩,性又巽懦,不欲翻前案。

    袁公乃隐于鄉,繼營大宅于彰德府城外居焉,不入城市,間以詩自娛,嘗制漁翁小影,蓑笠持竿,蕭然自放焉。

     是時澧載庸暗,貝勒載洵、毓朗并好賄,大學士那桐在樞垣,尤以貪佞著。

    載澧内壓于母勢,諸人因皆挾之以臨載澧,而遂其私。

    載澤又以隆裕之内親,怙其權以制載澧。

    載濤以童孩專管軍政。

    于是政出多門,大權操諸權貴,佥人争挾諸人為傀儡,假新政為名号,大括民财以入私橐,國庫如洗,而削無窮。

    士夫酣嬉,終日争為淫奢,朝政蓋極紊矣。

    奕依違禁近,藉以自存,而貪黩如故。

    載澧本其喜奕,洵、濤、澤、朗并思排去之,載澧懦不能斷。

    隆裕與載澧嫌隙日深,奄豎時與構煽,載澧力不能抗隆裕,而載澤遂陰竊大權。

    每當隆裕、載澧嫌啟時,奕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