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編
關燈
小
中
大
◎名士遭劫記
辛亥九月十四日,清江兵變。
警信傳到淮城,淮地無兵可恃。
本郡紳士,有深藏密室者,有到團練局而束手無策者。
适某某兩君創議募集學生隊,附設團練,局内專司巡邏城守之責。
公舉周君實(字實丹,名桂生,淮城名士。
兩江師範學校優級畢業生,淮南社發起人)、阮君式(字翰軒,号夢桃。
《克複學報》記者,各大報義務通信員。
山陽縣高等小學校教師,淮南社編輯員)為隊長。
嗟改名巡邏部,仍舉二君為部長。
二君辦事認真,嫉惡如仇,污吏劣紳皆當面呵斥,不稍瞻徇。
二十四日,淮城宣布獨立。
會場秩序,謹肅不嘩,皆巡邏部維持之力。
于是都人士皆交口稱二君辦事妥善。
先是清江甫亂,本郡學界議圖光複,公舉二君任軍政分府事。
其時清江都督,尚未成立也,二君力辭不獲。
迨二十二日清江宣布獨立,公舉蔣雁行為都督,電知淮城。
淮人公舉代表數人赴清接洽,周君實其一也。
二君見清江既有都督,即欲取銷軍政分府,衆又為淮郡府治,宜設分府,未允二君辭職之請。
陳石逸(清甯省咨議局議員,名官彥)團練局長也,并囑二君無恐,如官府有加害于二君者,我力擔其責雲雲。
二君于是仍盡其職務。
二十四日,淮城始宣布獨立。
阮君演說獨立之理由,聲情激烈,大觸疑忌(此時已伏禍機)。
山陽縣民賊姚榮澤,意存觀望,竟不到會。
二君疑之。
次日姚到團練局,二君遂持槍向姚賊質問。
姚面色俱改,二君并先曾拒衆紳留姚之請,姚于是殺機動矣。
乃與平日最契紳董某某密議,制二君死命。
造作蜚言,煽惑商民,饬其爪牙楊建廷(回教徒管帶團練)周嗣昌(漢軍人,詭雲浙籍山陽典史)于念七下午,密帶馬快班差役,逮捕二君,擁至府學内。
不問一詞,不接一語,不詢地方人士之意見,竟槍斃阮君并處阮君以剖心刳腹之極刑。
殘殺手段,暗無天日。
嗚呼!竟于光複時,尚演此慘劇也。
嗣并為斬草除根之計,密捕周君之父與叔,羁押外監,勒令具伏罪甘結。
阮君昆仲潛逃得免,然猶遣其心腹誘阮氏具免累禀。
(阮氏未具)姚又以二君未經正式公判,既無供詞,即不能不得此以為之據也。
二十八日,鎮軍到淮,軍中同志驟聞此慘,即向之質問。
姚即對人詭雲:“奉蔣都督令”,鎮軍人聲言将向都督質問。
姚大恐慌,即與走狗紳董密議對付方法。
電話請都督承認,又由陳石逸赴浦運動蔣都督補禀補批。
姚之忍,陳之無恥,皆不足責。
獨當時身負民望,躬任大局之蔣都督,竟亦不窮其究竟,而遽受其運動。
此則編者所不解也。
茲将當時姚告示及解釋照錄如後。
山陽縣正堂姚為出示曉谕事,照得警信頻傳,土匪滋擾,居民甚形惶恐。
昨聞(清江于二十二日宣布獨立并電知淮城,淮于翌日即派代表周實等赴清江接洽,何得謂之傳聞)江北都督宣布獨立,文武局所,照常辦事,商鋪循舊開張,地方甚為平靜(巡邏部,日則整隊梭巡,夜則露立守城,始獲旬日之安。
爾民賊,竟據為己功)。
忽有城内周桂生(此告示中用周桂生名者,避周君赴清江接洽代表周實之名也)阮式等,既非地方公舉,(巡邏部系學生隊,學生非地方人士乎?學生公舉,非地方公舉乎)又無都憲劄谕,竟敢自稱軍政分府(淮城本府治,又系江北中樞,軍政分府之設立,有必要之理由。
若謂無都提劄谕,不得稱軍政分府,是無都督之地方,皆不能乘時光複矣)。
屢下照會檄文,并條示團練局。
前竟任黜陟之責(周阮操黜陟不便爾等行私,是以必除以之自便),又于二十七日,會同青年黨類,(國民軍耶示匪耶?)圖吃齊心酒(欲興“莫須有”之獄,竟忍心以此等龌龊名詞,加之可欽可敬之學生隊。
吾為之一哭。
),借圖起事。
益謀抄毀衙署局所,謀殺練董,搶劫商民(看他一派誣蔑之語,毫無實據,卻隻用“圖”字“謀”字等虛話字,以坐二人之罪,可謂欺盡天下)。
幸經團練預期覺察,激成公憤,報告各局戒嚴(吾敢信必無其事,亦必無此等報告)。
适奉都憲派鄭管帶來淮訪聞(既系風聞,自未屬實。
爾民賊殺人,則竟殺矣,何必嫁禍于鄭君哉),會同團練楊管帶,暨本縣勇丁密拿嚴懲。
(即如爾言周阮妄自尊大,何以未經正式審判,未曾公布罪狀,竟加阮以剖心之刑,制周以槍斃之罪?草菅人命無論矣,殘害志士無論矣。
試問剖心刳腹,即專制時代,亦有此刑否?況在已經光複之後哉?)所有随從人等,均有身家,聞系脅類逼迫,(志願投入學生隊者,得謂之逼迫否?)一律免予株連。
(謝謝)雲雲。
◎周烈士實丹傳 周烈士,實字實丹,号無盡,别号和勁。
原名桂生,字劍靈,淮南山陽人也。
生而有大志,負俊才,尤耽文史,能詩善飲,故又自号“山陽酒徒”雲。
性不諧俗,時為鄉裡小兒所揶揄。
既來江南,肄業兩江師範學校,遂移家青溪桃葉間。
遭時喪亂,感慨淋漓,一發之于詩,所詣益進。
歲己酉,冬十月朔,餘與同邑陳去病、金山高旭創南社于吳中,四方賢傑,聞聲相思。
烈士偕女弟蘭客、邑人周偉夏煥雲,亦惠然肯來,稱社中眉目,複倡“淮南社”,為桴鼓之應焉。
明年秋同社高燮高旭何昭姚光蔡有守,結伴遊金陵。
烈士傾蓋歡然,登臨憑吊,唱和盈帙。
酒痕墨渖,狼籍旅邸,則有《白門悲秋集》之刊。
烈士自叙所謂凄馨哀豔之詞,足以上繼宋玉《九辨》者也。
又明年八月我師起武昌,南朔響應,獨金陵猶為虜守。
烈士不欲居危邦,全家歸淮上。
而身自迂道過餘于申浦,一宿即别去。
已而蘇常揚鎮相繼反正,烈士聲大義于故鄉,被舉為巡邏部長登壇誓衆,辭氣凜然。
虜山陽令姚榮澤者,陰賊持兩端,不利烈士所為,私率役掩捕之,被執不屈遇害。
時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秋九月二十八日。
春秋二十有七,夫人王氏,女一五齡,子一生未及期,流離奔竄,慘酷靡狀。
老父叔軒先生,七十老公,橫遭桎梏,虜令謀锢之十年,俾杜後患。
會邑人有責言者,虜令懼,逸去,始得出。
家本耕讀,迨遭蹂躏,無以為生。
嗚呼慘矣!同殉者邑人阮式,字夢桃,亦淮南社中人。
剖腹而死,厥暴尤烈雲。
柳棄疾曰:聞烈士家淮上時,與同邑棠隐女士相友善也。
棠隐懷才抱奇,而所适非偶,複中道夭折,遂發憤嘔血死。
烈士為立傳表彰,複繪《秋棠圖》以見意,征寰中作者題詠殆遍。
自撰《秋海棠》絕句,前後無慮數十疊。
餘觀烈士生平,蓋纏綿悱恻,多情人也。
一朝見危授命,慷慨慕義,奮為鬼雄。
賢者不可測,亦足為我南社光矣。
方武昌建義,而烈士友菽卿女士居夏口,烈士心危之,賦詩示餘,有“男兒已分沙場死,莫遣蛾眉系我思”句。
其《冬夜感懷詩》又雲:“傷心亂世頭顱賤,黃祖能枭祢正平。
”嗚呼!此殆所謂詩谶者非耶?白龍魚服,黃犢平陵,磨盾雄才,遽弱一個。
他日道便,當以一杯酒,招烈士之魂而奠之。
◎阮烈士夢桃傳 阮烈士式,字夢桃,号翰軒,别号漢宣。
原名書麒,周烈士實丹鄉人也。
生而穎悟,長負魁奇磊落之才,不屑以雕蟲小技自鳴。
然下筆千言,縱橫辟易,論者辄推為文壇健将雲。
肆業江北高等學校,繼遊金陵,入甯屬師範學校,文譽益著。
過江名士,周阮齊稱,白門侪輩中無其匹也。
先後主皖南宣城模範小學,淮南敬恭學校,山陽高等小學講席,任上海香港鸠茲宛平諸報社通信員。
時南社社友鹹甯李瑞椿創《克複學報》于海上,慕烈士名,亦時以文字相讠垂诿焉。
烈士生平持“民族主義”甚堅,讀《思痛錄》諸書,辄唏噓太息。
廣州義師既敗,聞耗扼腕,痛不欲生,每潺援流涕曰:“我漢族其遂長此終古乎。
”及聞武昌樹幟,薄海景從,則浮白擊節,作石勒語曰:“賴有此耳。
”素與周君交莫逆,淮南社之創,共執牛耳。
淮上知名之士,奉為依歸。
而虜廷僞吏與強宗豪族,則疾之若仇。
蓋兩君賦性剛直,不能奄媚取容。
而烈士尤喜面折人過,不少假借,虎虎有生氣,故忌之者尤烈雲。
值袁浦兵潰,鎮揚反正,周君棄學返淮,與烈士共謀保障鄉裡,恢複南都。
遂有巡邏部之創,舉周君為長,烈士副之。
内靖群盜,外禦潰兵。
時清江鼎沸,而淮上晏然,則烈士與周君功也。
然忌者已目視,攘臂起矣。
九月廿四日,以淮城宣布光複,萬衆胪歡,獨虜令姚榮澤避匿不至。
烈士知其反側,以大義責之。
虜令陽唯諾謝過,而密謀所以報烈士者。
二十七日,誘執烈士與周君于淮城府學魁星樓下殺之。
屠腸決腹,比于徐東浦之殉皖難。
嗚呼慘矣!春秋二十有四,遺著《唬紅慘綠庵雜識》及《翰軒叢話》,幸未散佚,藏庋待梓雲。
柳棄疾曰:聞烈士就逮時,捕者并及其弟錦麒,賴仲兄玉麒力持得脫。
厥後虜令欲盡捕周阮父兄,為一網打盡之計。
于是烈士兄保麒玉麒輩,先後避地潤州,奔竄流離,稍稽複仇之舉。
虜令遂向壁虛造,誣烈士之死,玉麒實與聞告密,其陰險如此。
嗣鎮軍支隊駐淮,有問烈士與周君死狀者,虜令震戒失措,遽私遁南通焉。
會周君父叔軒先生出獄來海上,南社同人始悉殉義颠末,思昭雪其冤。
苕溪陳其美者,革命黨人也。
發難攻江南制造局,傳檄定江左,遂建牙滬上,同人告以虜令無狀一日殺二烈士,不撲殺此獠無以謝天下。
其美以為然,遂行文南通大索虜令,既就獄矣。
而南通豪紳,夙與虜令有聯,且利其贓私,匿不檻申。
虜令複四出奔走,至上書大總統孫文,文令下迄不得要領。
其美憤激,馳電力争。
意謂吾輩革命本旨,實因亡清政治之不平。
今顧瞻民國,猶吾大夫,深負初衷。
今日之事,若不得當,義旗還指,當在南通粉身碎骨所不敢辭,釁非我開,敢告天下雲雲。
文意始悟,覆如其美旨。
海濱慷慨之士,讀其美文,至有感激泣下者。
或謂胡虜未平,非吾内讧之秋。
不知舊邦新建,首重刑賞。
刑賞不明,本實先撥縱中原廓清,而厲階終梗,不及十年,國其為沼乎?故今日之争,實關民國之榮枯,又豈僅僅為一人恩怨地哉?皖人夫己氏者,嘗賣文于《克複學報》社,複主謀報事,亦與虜令有聯。
烈士死,夫己死袒虜令以與清議抗;嗚呼人心死,公理絕矣。
同人念大仇未複,虜令稽誅,無足稍慰烈士與周君在天之靈者。
爰以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一日,開會追悼。
玉麒持烈士狀,乞餘一言,義不獲辭。
遂排比其事,而系以議論。
俾後之撰民國國史者,有所取裁焉。
◎尹銳志女士小傳 尹女士,号銳志,紹興人,其妹維俊,俱受學于秋瑾女士。
時銳志年方及笄,妹年十五,已具革命思想。
秋瑾女士深器之,即引為同志。
迨安慶事發,秋女士被害,二尹偕逃香港。
其後奔走四方,江浙湖廣之志士,莫不為其聯絡。
苦心孤詣,數載如一日。
廣州事敗,二女士為同黨所推,遂來滬上組織機關部于法租界内。
凡同志之經滬者,必以是處為會集地點。
民黨之聲氣,得以呼通聯絡,不蹈前數次阻隔之弊者,賴二女士之力也。
二女士在滬上,非僅組織機關為己事,又往來江浙間,竭試其運動手段。
無論男女各校,海陸軍人,莫不受影響。
海上精武體操二校學生,早聆二女士之名,與之聯絡籌謀,已非一日。
二女士以三寸不爛舌,向富者勸捐巨款,智有力者引為死黨。
滬杭蘇之恢複,皆其同黨所為。
二女士于恢複杭州時,尤為出力。
毀撫署時,人不敢前,二女士身先士卒,騎馬而進。
手持炸彈第一擲入者,即銳志女士之妹維俊女士也。
杭城恢複後,銳志女士留滬籌劃北伐,不幸于法界寓内,以炸彈暴發,傷及後腦,不省人事者數日,後幸漸愈。
女士軀體矮小,然膽量之大,雖七尺須眉,不能過焉。
女士又長于文,民黨往來公文電報悉自裁之。
維俊女士,即銳志女士之妹也。
一對姊妹花,同具其光複漢族,滅除滿虜之胸懷。
推翻黑暗專制之階級,建設光明共和之政府為目的。
滬杭賴兩女士輔助之力,先後光複。
拟即赴鎮江,破金陵,殺張勳,以平定南省之大局。
再率領女子軍,由津浦鐵道,北伐燕京,掃蕩虜窟。
銳志女子,既因後腦受炸彈之傷,在滬就醫不果。
維俊女士遂統敢死隊前往,破堅壘,沖賊鋒,身先士卒,勇進不卻。
滬濱人士,聞南京光複之捷音,紛至疊來。
皆歎女士為秦良玉再世,瑪利依第二,偉哉女士!實為吾中國女同胞,特放光輝,一洗從前柔弱委靡之恥。
◎陳楊兩志土投海史 陳天華楊笃生兩先生,皆于滿清專制時代,以文字鼓吹革命之先覺。
檢閱兩君之曆史,其才識、志行、境遇,無不相同,亦可謂革命悲慘史上之奇譚也。
嗚呼!天既前後而生奇才于湘地,卒竟使其前後而從屈大夫遊,何其忍哉!憑吊之餘,特為采錄,以作紀念。
陳天華,字新台,新化人。
生丁多難,父母早世,亦無兄弟。
孑然一身,備極艱苦。
稍長肄業于縣之實學堂,從鄒代鈞治地理學甚精。
後就學長沙求實書院,從袁緒欽問學。
緒欽嘗語餘:“吾院有一生曰陳天華者,真人傑也。
”吾聞而心識之。
其後遊日本,值日俄事急,為義勇隊事奔走甚力。
或間剌血書寄歸長沙,學堂諸生皆大感動,争用兵法教練。
備國緩急,天華居東京,又時時著書作報,以告國人,如世所傳《警世鐘》及其他文字甚衆。
或單身返國上書巡撫,請獨立。
趙爾巽時慰遣之,數窮困,衣服飲食,人所不堪,處之泰然。
獨念及國事,痛人心之懷恨,已無氣力以自振拔,則嘗誓死以激衆。
嘗會鄉人演說時事,座中多感激泣下者。
會取締規則事起,留學生相率罷學歸國。
日人肄口罵詈,謂為放縱卑劣。
天華發憤傷心,遂投大森海死。
年二十有幾,時在清光緒三十一年也。
後歸葬于嶽麓山。
新史氏曰:華體弱,又口吃,不能雄辯。
其為文章,直抒胸臆,不事雕飾。
獨委其身,以憂國事。
悲歡善戚,一以寄之,而無絲毫為身計。
其至誠怛恻,天下所僅見也。
徒黨角立,意見岐分,至言及天華,則無不斂容歎敬者。
其吉田松陰之流亞欤。
楊守仁,号笃生,原名毓鱗,長沙人。
少為辭章典制之學,讀書盡萬卷,為文章下筆立成,宏深疏達,一時名士無與為比。
江标提學湖南,頗以新學倡導後進,創設《湘學新報》,守仁所著文獨多。
庚子以後,始遊日本。
編輯雜志曰《遊學譯編》,為滿洲問題事,著論數十萬言。
又為《新湖南》一書,累數萬言,于滿清政府之絕望,革命之不可已,反複推衍。
其詞甚峻,一時湖南新學少年遊日本者,翕然稱之。
守仁性沉郁,為義軍隊事,獨回南京運動,迄無成功,則嘗抑抑不自得,或時作狂語,诮其坐人。
嘗至北京充譯學館教授,又偕載澤赴日本考察。
所謂憲政者,意有不樂,又棄而之上海,主《神州日報》。
未幾,蒯光典充歐洲留學生監督,守仁任書記,始從之倫敦光典罷歸。
守仁乃始留學,攻習英吉利語文,用力甚苦。
會載洵使英賀加冕,位列埃及土耳其。
次而黃興攻廣東又失利,守仁太息發憤,投利物浦海死之。
時年三十有九。
新史氏曰:痛哉!守仁之死也,悲夫!可為流涕者矣。
使守仁稍緩須臾不死,獲睹今日革新之盛,固當有以大快其意,而守仁當時則憂愁悲苦,卒投身七萬裡之外。
一瞑而萬世不顧,豈其中有不自克者耶?抑守仁深慨我國人心之腐敗,希望斷絕,遂乃憤不欲生耶?讀其投海前一日與馬君武書重哀其志,世豈複有斯人乎?悲夫! 餘識楊笃生于乙巳冬間。
時笃生随李盛铎來日本,學界以取締規則事,相争頗烈。
同盟會分隸二派,一主以歸國雪恥,一主忍恥求學,以為将來國事計。
以是意見微不協,笃生來,力任調解,且為本部籌畫進行者甚。
至笃生将歸,慨然以東南事自任。
餘丙午冬至滬,為言本部籌畫事,笃生慨然以江浙事自任。
丁未餘自蜀再至滬時,甯皖浙鄂事均敗。
笃生默然告餘曰:“事難為矣。
”尤痛心于浙事,以為浙事籌畫者甚備,未發而終,殆天意也。
由是有去志。
餘将東渡,笃生告餘曰:“吾黨人多破壞才,吾知中國革命事不難成也,特革命後将奈何?東國不少沈靜深思之士,宜預為擇别,以為将來地也。
”嗚呼!今日革命事成矣,然國事無尺寸之進步者,得非如笃生所慮者耶?念我先哲得無惘□。
(錄某君稿) ◎謝奉琦之慘死 謝奉琦,蜀人,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
深沉有智略,不知者對之讷如也。
孫少侯攝同盟會總理時,議推廣調查科職務,多設調查員,以招納豪傑。
餘于同盟會中,始識奉琦。
及組織調查科時,黃複生為予紹介,以奉琦為調查科書記。
議事時奉琦語必中肯綮。
适四川哥老會首領餘荩巨來日本,奉琦慨然曰:“此其時矣。
”乃告予謂必與餘歸去,遂行。
後三日,餘亦與複生還蜀,聞奉琦在宜賓富順間。
未幾而人紛傳王炎獲革命黨,急偵之則奉琦也。
奉琦被獲于友人某家,時正讀書未寝。
數十人破門入,以刀斷其臂,流血幾暈絕,乃系之行,至富順索書報老母,謂“安居無他事”,複遍函親友,謂勿以被拘吓老母。
睹其狀者皆流涕。
王炎卒以獲盜聞,臨刑時怡然曰:“早知今日,無足悲也。
”奉琦既死,複生黃漱芳等,皆幾不免。
餘蟄居成都,亦為蜚言所中。
錫清弼時為川督,辄舉餘名以詢,賴人力白,得無他。
烏乎!奉琦死矣,餘碌碌偷生,愧無以對死者。
彼利其死者以緻富貴之流,又當何如?(錄某君稿) ◎浏陽唐佛塵傳(譯日本人田野橘次原稿) △第一、唐才常之人物嗚呼!世界各國文明之發達,夫孰非義烈之志士,流鐵血、碎俠腸、拼頭顱以購得之者哉?若美、若德、若法、若日本,今日皆雄峙于東西,馳騁于歐亞,其民智、其國強,非鼎鼎然所謂世界文明之國耶?然其始國勢屈辱,幹戈擾攘,類皆二三豪傑之士,出萬死一生之路,攘臂奮呼,碎身倡義,張已弛之民氣,伸垂斃之國權,以造今日之幸福者也。
當其殄﹃芟夷,诋為逆賊,可謂極人生之至慘。
而後世卒受二三英傑之賜者,比比皆是。
如唐烈士才常之仗義救國,卒遭兇暴,從容就義。
其亦同此類乎!事雖不成,吾知踵其後者正未有艾也。
嗚呼!吾為烈士哀,吾轉為中國賀。
唐君才常,字佛塵,湖南浏陽人也。
少好讀書,不為章句之學。
當是時中國文士類多溺于詞章八股,以取科名,而君獨究心實學,尤娴于中西史乘,年弱冠舉茂才。
歲乙未,中國當敗衄之後,天子憂勞于上,賢臣志士奮勵于下。
前京卿元和江公标,皆學湘中,猶以新學提倡士類,冀得明體達用之材,以備國家緩急之用。
遂以君拔置異等,貢入成均,複集高材生若幹人于長沙,創設湘學報館,而君撰述為多,即所稱子者是也。
爾時義甯陳公寶箴,開府湘中,君以拔貢生執弟子禮,谒陳公于節署,陳公曰:“今日之師生,循故事也。
若以學問經濟論,吾當北面事君。
”其見重如此,故陳公在湘興時務學堂,設保衛局,開南學會,靡不資君參議。
論者多陳公之虛己下人,而實亦君之才有以緻之也。
唐才常之性格與相貌,絕類于予所夢想之洪秀全。
其體格肥胖同,身長幾及六尺同,眼為斜視,人見之,不能判明其視線之向為右左。
惟其如此,人所以惹起尊敬之心,而崇拜其膽豪而不拘小節也。
彼具寬裕之風,以吾輩急激者觀之,實有不能忍其柔緩者。
嘗草一尺牍,費時及一日,然此可窺其注意于言行之一斑也。
唐才常究為革命黨中之何派,頗難論定。
然由其與康有為友善,或有以為康黨者,又以其嘗為湖南哥老會員,則又似為哥老會黨者。
然彼與興中國會絕無幹涉,則可以斷言也。
今請就予與唐才常之交誼,聊記述之。
△第二、唐才常将舉事時之日本人一同志六人向湖南倚劍登高望八荒,無邊秋色正茫茫。
天刑剛猛固常在,知有精魂返帝鄉。
嗚呼!日月如梭,倏經四載。
回憶當年同志諸公就戮之慘,不禁唏噓欲絕也。
夫予向者,不嘗偕青年五人,持一目的以向湖南進發者耶。
湖南以長沙為首府,握湘江之委流,帆楫殷阗,百貨充斥,固支那革命之一大市場也。
爰拟于此設哥老會之中央本部,以為革命之運動。
惟哥老會名目不可公然發表,而為滿清官吏之所側目,故使予開學校并設新聞社,暗中盛為運動。
此則每年之目的也。
予與同志林唐述偕發于神戶,尚有四人十日前已先發。
越日本海于一睡之中,到埠時唐君與陳通典相侯已久。
由是始得晤唐君。
當是時也,唐君之胸中,不日将起革命,而光堪自不可掩,故其名顯于四方。
海内外之有志者,日日相續而來,而革命之光線遂充滿于寓居暗澹之中矣。
雖然,唐君固非輕率舉事之人,常取沉重之态度,決不至為衆人所煽動也。
予留唐君寓一周,即舉同志沈君林君偕,向漢口進發。
因欲往湖南,必于漢口轉船,且欲創立學校及新聞之事業,不能不知會于張之洞,以利用之也。
惜哉!當時上海有日本愚物三人也,竟向予等之計劃,直開反對之運動,以阻撓之不使行。
日本人所以不得成大事業于海外者,蓋以同國人而互相罵詈,以竊之于外人,因以自誇也。
倘當時微此三人,安知不能奏效。
惟由此名譽之奴隸,遂敗乃公事,憶參之肉其足食耶。
二楊子江畔之豪飲時則寒光耀天,靜影沉碧(明治三十二年十二月下旬即光緒己亥之十一月),漁歌唱晚,此樂何極。
爰相與登于楊子江幹之第一酒樓,漢口之佳勝處也。
此同酌者何人耶?即哥老會員辜某張某等,及其同志二十六人,過半是會中之頭目也。
噫飲醇澆悶,擁妓消愁,此英雄末路不得志者之所為,何為吾輩而亦若此哉?蓋今夕之宴,彼此歡迎,互相慰勞者也。
彼等一見予顔,即奮呼曰:“日本豪傑來。
”乃各舉玻璃杯連呼曰:“幹杯幹杯。
”予亦舉杯,立飲數十。
以支那濃醪,多飲至此,不堪痛苦,然以此非支那之素俗,頗不有勝奇異者。
乃問張君曰:“貴國人而舉此大杯,予今始見之。
抑如斯飲法,惟哥老會員之特色乎?”張大笑曰:“否否。
此是香港流行之飲酒法也。
吾嘗在香港,與日本豪傑宮崎滔天會飲,即是滔天之傳授也。
”乃相與拍掌大笑。
宴酣時,平素猛勵之哥老會員裂眦大罵,放歌高談,頗有無賴漢之狀。
惟張君震聲,高吟亡國之詩雲:“神州若大夢,醉眼為誰開?湖海詩千首,英雄酒一杯。
”歌聲悲壯凄涼,聽者皆痛快。
酒闌燈ㄠ,時夜已三更。
予泥醉不能動,由該會員二人攜予以歸。
三林唐述之旅人宿旅館之設,所以便往來而易于投宿也。
故謀革命運動者,實不可少焉。
湖南之行既不果,少年林君留漢口,謀為哥老會之所寄宿者。
開一旅館,平時以為生業,而陰以便其黨徒,實以為會合商議之聚點。
蓋哥老會員,常集于此,以計東西之聯絡也。
林君以深處之一室,為自己之居房。
當房之正面,懸鐘士頓之世界地圖,書栅裝置廬騷之《民約論》、孟德斯鸠之《萬法精理》、彌勒之《自由之理》、斯賓塞之《社會平權論》等書。
有同志來訪,則相與縱談自由平等共和之說,悲滿清之暴政,說革命之急潮,其意氣甚激昂也。
常以如花小年,眦裂聲震,顔變灰色,其狀凄然,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林君年方十九,容貌如花。
彼大慨湖南旅
警信傳到淮城,淮地無兵可恃。
本郡紳士,有深藏密室者,有到團練局而束手無策者。
适某某兩君創議募集學生隊,附設團練,局内專司巡邏城守之責。
公舉周君實(字實丹,名桂生,淮城名士。
兩江師範學校優級畢業生,淮南社發起人)、阮君式(字翰軒,号夢桃。
《克複學報》記者,各大報義務通信員。
山陽縣高等小學校教師,淮南社編輯員)為隊長。
嗟改名巡邏部,仍舉二君為部長。
二君辦事認真,嫉惡如仇,污吏劣紳皆當面呵斥,不稍瞻徇。
二十四日,淮城宣布獨立。
會場秩序,謹肅不嘩,皆巡邏部維持之力。
于是都人士皆交口稱二君辦事妥善。
先是清江甫亂,本郡學界議圖光複,公舉二君任軍政分府事。
其時清江都督,尚未成立也,二君力辭不獲。
迨二十二日清江宣布獨立,公舉蔣雁行為都督,電知淮城。
淮人公舉代表數人赴清接洽,周君實其一也。
二君見清江既有都督,即欲取銷軍政分府,衆又為淮郡府治,宜設分府,未允二君辭職之請。
陳石逸(清甯省咨議局議員,名官彥)團練局長也,并囑二君無恐,如官府有加害于二君者,我力擔其責雲雲。
二君于是仍盡其職務。
二十四日,淮城始宣布獨立。
阮君演說獨立之理由,聲情激烈,大觸疑忌(此時已伏禍機)。
山陽縣民賊姚榮澤,意存觀望,竟不到會。
二君疑之。
次日姚到團練局,二君遂持槍向姚賊質問。
姚面色俱改,二君并先曾拒衆紳留姚之請,姚于是殺機動矣。
乃與平日最契紳董某某密議,制二君死命。
造作蜚言,煽惑商民,饬其爪牙楊建廷(回教徒管帶團練)周嗣昌(漢軍人,詭雲浙籍山陽典史)于念七下午,密帶馬快班差役,逮捕二君,擁至府學内。
不問一詞,不接一語,不詢地方人士之意見,竟槍斃阮君并處阮君以剖心刳腹之極刑。
殘殺手段,暗無天日。
嗚呼!竟于光複時,尚演此慘劇也。
嗣并為斬草除根之計,密捕周君之父與叔,羁押外監,勒令具伏罪甘結。
阮君昆仲潛逃得免,然猶遣其心腹誘阮氏具免累禀。
(阮氏未具)姚又以二君未經正式公判,既無供詞,即不能不得此以為之據也。
二十八日,鎮軍到淮,軍中同志驟聞此慘,即向之質問。
姚即對人詭雲:“奉蔣都督令”,鎮軍人聲言将向都督質問。
姚大恐慌,即與走狗紳董密議對付方法。
電話請都督承認,又由陳石逸赴浦運動蔣都督補禀補批。
姚之忍,陳之無恥,皆不足責。
獨當時身負民望,躬任大局之蔣都督,竟亦不窮其究竟,而遽受其運動。
此則編者所不解也。
茲将當時姚告示及解釋照錄如後。
山陽縣正堂姚為出示曉谕事,照得警信頻傳,土匪滋擾,居民甚形惶恐。
昨聞(清江于二十二日宣布獨立并電知淮城,淮于翌日即派代表周實等赴清江接洽,何得謂之傳聞)江北都督宣布獨立,文武局所,照常辦事,商鋪循舊開張,地方甚為平靜(巡邏部,日則整隊梭巡,夜則露立守城,始獲旬日之安。
爾民賊,竟據為己功)。
忽有城内周桂生(此告示中用周桂生名者,避周君赴清江接洽代表周實之名也)阮式等,既非地方公舉,(巡邏部系學生隊,學生非地方人士乎?學生公舉,非地方公舉乎)又無都憲劄谕,竟敢自稱軍政分府(淮城本府治,又系江北中樞,軍政分府之設立,有必要之理由。
若謂無都提劄谕,不得稱軍政分府,是無都督之地方,皆不能乘時光複矣)。
屢下照會檄文,并條示團練局。
前竟任黜陟之責(周阮操黜陟不便爾等行私,是以必除以之自便),又于二十七日,會同青年黨類,(國民軍耶示匪耶?)圖吃齊心酒(欲興“莫須有”之獄,竟忍心以此等龌龊名詞,加之可欽可敬之學生隊。
吾為之一哭。
),借圖起事。
益謀抄毀衙署局所,謀殺練董,搶劫商民(看他一派誣蔑之語,毫無實據,卻隻用“圖”字“謀”字等虛話字,以坐二人之罪,可謂欺盡天下)。
幸經團練預期覺察,激成公憤,報告各局戒嚴(吾敢信必無其事,亦必無此等報告)。
适奉都憲派鄭管帶來淮訪聞(既系風聞,自未屬實。
爾民賊殺人,則竟殺矣,何必嫁禍于鄭君哉),會同團練楊管帶,暨本縣勇丁密拿嚴懲。
(即如爾言周阮妄自尊大,何以未經正式審判,未曾公布罪狀,竟加阮以剖心之刑,制周以槍斃之罪?草菅人命無論矣,殘害志士無論矣。
試問剖心刳腹,即專制時代,亦有此刑否?況在已經光複之後哉?)所有随從人等,均有身家,聞系脅類逼迫,(志願投入學生隊者,得謂之逼迫否?)一律免予株連。
(謝謝)雲雲。
◎周烈士實丹傳 周烈士,實字實丹,号無盡,别号和勁。
原名桂生,字劍靈,淮南山陽人也。
生而有大志,負俊才,尤耽文史,能詩善飲,故又自号“山陽酒徒”雲。
性不諧俗,時為鄉裡小兒所揶揄。
既來江南,肄業兩江師範學校,遂移家青溪桃葉間。
遭時喪亂,感慨淋漓,一發之于詩,所詣益進。
歲己酉,冬十月朔,餘與同邑陳去病、金山高旭創南社于吳中,四方賢傑,聞聲相思。
烈士偕女弟蘭客、邑人周偉夏煥雲,亦惠然肯來,稱社中眉目,複倡“淮南社”,為桴鼓之應焉。
明年秋同社高燮高旭何昭姚光蔡有守,結伴遊金陵。
烈士傾蓋歡然,登臨憑吊,唱和盈帙。
酒痕墨渖,狼籍旅邸,則有《白門悲秋集》之刊。
烈士自叙所謂凄馨哀豔之詞,足以上繼宋玉《九辨》者也。
又明年八月我師起武昌,南朔響應,獨金陵猶為虜守。
烈士不欲居危邦,全家歸淮上。
而身自迂道過餘于申浦,一宿即别去。
已而蘇常揚鎮相繼反正,烈士聲大義于故鄉,被舉為巡邏部長登壇誓衆,辭氣凜然。
虜山陽令姚榮澤者,陰賊持兩端,不利烈士所為,私率役掩捕之,被執不屈遇害。
時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秋九月二十八日。
春秋二十有七,夫人王氏,女一五齡,子一生未及期,流離奔竄,慘酷靡狀。
老父叔軒先生,七十老公,橫遭桎梏,虜令謀锢之十年,俾杜後患。
會邑人有責言者,虜令懼,逸去,始得出。
家本耕讀,迨遭蹂躏,無以為生。
嗚呼慘矣!同殉者邑人阮式,字夢桃,亦淮南社中人。
剖腹而死,厥暴尤烈雲。
柳棄疾曰:聞烈士家淮上時,與同邑棠隐女士相友善也。
棠隐懷才抱奇,而所适非偶,複中道夭折,遂發憤嘔血死。
烈士為立傳表彰,複繪《秋棠圖》以見意,征寰中作者題詠殆遍。
自撰《秋海棠》絕句,前後無慮數十疊。
餘觀烈士生平,蓋纏綿悱恻,多情人也。
一朝見危授命,慷慨慕義,奮為鬼雄。
賢者不可測,亦足為我南社光矣。
方武昌建義,而烈士友菽卿女士居夏口,烈士心危之,賦詩示餘,有“男兒已分沙場死,莫遣蛾眉系我思”句。
其《冬夜感懷詩》又雲:“傷心亂世頭顱賤,黃祖能枭祢正平。
”嗚呼!此殆所謂詩谶者非耶?白龍魚服,黃犢平陵,磨盾雄才,遽弱一個。
他日道便,當以一杯酒,招烈士之魂而奠之。
◎阮烈士夢桃傳 阮烈士式,字夢桃,号翰軒,别号漢宣。
原名書麒,周烈士實丹鄉人也。
生而穎悟,長負魁奇磊落之才,不屑以雕蟲小技自鳴。
然下筆千言,縱橫辟易,論者辄推為文壇健将雲。
肆業江北高等學校,繼遊金陵,入甯屬師範學校,文譽益著。
過江名士,周阮齊稱,白門侪輩中無其匹也。
先後主皖南宣城模範小學,淮南敬恭學校,山陽高等小學講席,任上海香港鸠茲宛平諸報社通信員。
時南社社友鹹甯李瑞椿創《克複學報》于海上,慕烈士名,亦時以文字相讠垂诿焉。
烈士生平持“民族主義”甚堅,讀《思痛錄》諸書,辄唏噓太息。
廣州義師既敗,聞耗扼腕,痛不欲生,每潺援流涕曰:“我漢族其遂長此終古乎。
”及聞武昌樹幟,薄海景從,則浮白擊節,作石勒語曰:“賴有此耳。
”素與周君交莫逆,淮南社之創,共執牛耳。
淮上知名之士,奉為依歸。
而虜廷僞吏與強宗豪族,則疾之若仇。
蓋兩君賦性剛直,不能奄媚取容。
而烈士尤喜面折人過,不少假借,虎虎有生氣,故忌之者尤烈雲。
值袁浦兵潰,鎮揚反正,周君棄學返淮,與烈士共謀保障鄉裡,恢複南都。
遂有巡邏部之創,舉周君為長,烈士副之。
内靖群盜,外禦潰兵。
時清江鼎沸,而淮上晏然,則烈士與周君功也。
然忌者已目視,攘臂起矣。
九月廿四日,以淮城宣布光複,萬衆胪歡,獨虜令姚榮澤避匿不至。
烈士知其反側,以大義責之。
虜令陽唯諾謝過,而密謀所以報烈士者。
二十七日,誘執烈士與周君于淮城府學魁星樓下殺之。
屠腸決腹,比于徐東浦之殉皖難。
嗚呼慘矣!春秋二十有四,遺著《唬紅慘綠庵雜識》及《翰軒叢話》,幸未散佚,藏庋待梓雲。
柳棄疾曰:聞烈士就逮時,捕者并及其弟錦麒,賴仲兄玉麒力持得脫。
厥後虜令欲盡捕周阮父兄,為一網打盡之計。
于是烈士兄保麒玉麒輩,先後避地潤州,奔竄流離,稍稽複仇之舉。
虜令遂向壁虛造,誣烈士之死,玉麒實與聞告密,其陰險如此。
嗣鎮軍支隊駐淮,有問烈士與周君死狀者,虜令震戒失措,遽私遁南通焉。
會周君父叔軒先生出獄來海上,南社同人始悉殉義颠末,思昭雪其冤。
苕溪陳其美者,革命黨人也。
發難攻江南制造局,傳檄定江左,遂建牙滬上,同人告以虜令無狀一日殺二烈士,不撲殺此獠無以謝天下。
其美以為然,遂行文南通大索虜令,既就獄矣。
而南通豪紳,夙與虜令有聯,且利其贓私,匿不檻申。
虜令複四出奔走,至上書大總統孫文,文令下迄不得要領。
其美憤激,馳電力争。
意謂吾輩革命本旨,實因亡清政治之不平。
今顧瞻民國,猶吾大夫,深負初衷。
今日之事,若不得當,義旗還指,當在南通粉身碎骨所不敢辭,釁非我開,敢告天下雲雲。
文意始悟,覆如其美旨。
海濱慷慨之士,讀其美文,至有感激泣下者。
或謂胡虜未平,非吾内讧之秋。
不知舊邦新建,首重刑賞。
刑賞不明,本實先撥縱中原廓清,而厲階終梗,不及十年,國其為沼乎?故今日之争,實關民國之榮枯,又豈僅僅為一人恩怨地哉?皖人夫己氏者,嘗賣文于《克複學報》社,複主謀報事,亦與虜令有聯。
烈士死,夫己死袒虜令以與清議抗;嗚呼人心死,公理絕矣。
同人念大仇未複,虜令稽誅,無足稍慰烈士與周君在天之靈者。
爰以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一日,開會追悼。
玉麒持烈士狀,乞餘一言,義不獲辭。
遂排比其事,而系以議論。
俾後之撰民國國史者,有所取裁焉。
◎尹銳志女士小傳 尹女士,号銳志,紹興人,其妹維俊,俱受學于秋瑾女士。
時銳志年方及笄,妹年十五,已具革命思想。
秋瑾女士深器之,即引為同志。
迨安慶事發,秋女士被害,二尹偕逃香港。
其後奔走四方,江浙湖廣之志士,莫不為其聯絡。
苦心孤詣,數載如一日。
廣州事敗,二女士為同黨所推,遂來滬上組織機關部于法租界内。
凡同志之經滬者,必以是處為會集地點。
民黨之聲氣,得以呼通聯絡,不蹈前數次阻隔之弊者,賴二女士之力也。
二女士在滬上,非僅組織機關為己事,又往來江浙間,竭試其運動手段。
無論男女各校,海陸軍人,莫不受影響。
海上精武體操二校學生,早聆二女士之名,與之聯絡籌謀,已非一日。
二女士以三寸不爛舌,向富者勸捐巨款,智有力者引為死黨。
滬杭蘇之恢複,皆其同黨所為。
二女士于恢複杭州時,尤為出力。
毀撫署時,人不敢前,二女士身先士卒,騎馬而進。
手持炸彈第一擲入者,即銳志女士之妹維俊女士也。
杭城恢複後,銳志女士留滬籌劃北伐,不幸于法界寓内,以炸彈暴發,傷及後腦,不省人事者數日,後幸漸愈。
女士軀體矮小,然膽量之大,雖七尺須眉,不能過焉。
女士又長于文,民黨往來公文電報悉自裁之。
維俊女士,即銳志女士之妹也。
一對姊妹花,同具其光複漢族,滅除滿虜之胸懷。
推翻黑暗專制之階級,建設光明共和之政府為目的。
滬杭賴兩女士輔助之力,先後光複。
拟即赴鎮江,破金陵,殺張勳,以平定南省之大局。
再率領女子軍,由津浦鐵道,北伐燕京,掃蕩虜窟。
銳志女子,既因後腦受炸彈之傷,在滬就醫不果。
維俊女士遂統敢死隊前往,破堅壘,沖賊鋒,身先士卒,勇進不卻。
滬濱人士,聞南京光複之捷音,紛至疊來。
皆歎女士為秦良玉再世,瑪利依第二,偉哉女士!實為吾中國女同胞,特放光輝,一洗從前柔弱委靡之恥。
◎陳楊兩志土投海史 陳天華楊笃生兩先生,皆于滿清專制時代,以文字鼓吹革命之先覺。
檢閱兩君之曆史,其才識、志行、境遇,無不相同,亦可謂革命悲慘史上之奇譚也。
嗚呼!天既前後而生奇才于湘地,卒竟使其前後而從屈大夫遊,何其忍哉!憑吊之餘,特為采錄,以作紀念。
陳天華,字新台,新化人。
生丁多難,父母早世,亦無兄弟。
孑然一身,備極艱苦。
稍長肄業于縣之實學堂,從鄒代鈞治地理學甚精。
後就學長沙求實書院,從袁緒欽問學。
緒欽嘗語餘:“吾院有一生曰陳天華者,真人傑也。
”吾聞而心識之。
其後遊日本,值日俄事急,為義勇隊事奔走甚力。
或間剌血書寄歸長沙,學堂諸生皆大感動,争用兵法教練。
備國緩急,天華居東京,又時時著書作報,以告國人,如世所傳《警世鐘》及其他文字甚衆。
或單身返國上書巡撫,請獨立。
趙爾巽時慰遣之,數窮困,衣服飲食,人所不堪,處之泰然。
獨念及國事,痛人心之懷恨,已無氣力以自振拔,則嘗誓死以激衆。
嘗會鄉人演說時事,座中多感激泣下者。
會取締規則事起,留學生相率罷學歸國。
日人肄口罵詈,謂為放縱卑劣。
天華發憤傷心,遂投大森海死。
年二十有幾,時在清光緒三十一年也。
後歸葬于嶽麓山。
新史氏曰:華體弱,又口吃,不能雄辯。
其為文章,直抒胸臆,不事雕飾。
獨委其身,以憂國事。
悲歡善戚,一以寄之,而無絲毫為身計。
其至誠怛恻,天下所僅見也。
徒黨角立,意見岐分,至言及天華,則無不斂容歎敬者。
其吉田松陰之流亞欤。
楊守仁,号笃生,原名毓鱗,長沙人。
少為辭章典制之學,讀書盡萬卷,為文章下筆立成,宏深疏達,一時名士無與為比。
江标提學湖南,頗以新學倡導後進,創設《湘學新報》,守仁所著文獨多。
庚子以後,始遊日本。
編輯雜志曰《遊學譯編》,為滿洲問題事,著論數十萬言。
又為《新湖南》一書,累數萬言,于滿清政府之絕望,革命之不可已,反複推衍。
其詞甚峻,一時湖南新學少年遊日本者,翕然稱之。
守仁性沉郁,為義軍隊事,獨回南京運動,迄無成功,則嘗抑抑不自得,或時作狂語,诮其坐人。
嘗至北京充譯學館教授,又偕載澤赴日本考察。
所謂憲政者,意有不樂,又棄而之上海,主《神州日報》。
未幾,蒯光典充歐洲留學生監督,守仁任書記,始從之倫敦光典罷歸。
守仁乃始留學,攻習英吉利語文,用力甚苦。
會載洵使英賀加冕,位列埃及土耳其。
次而黃興攻廣東又失利,守仁太息發憤,投利物浦海死之。
時年三十有九。
新史氏曰:痛哉!守仁之死也,悲夫!可為流涕者矣。
使守仁稍緩須臾不死,獲睹今日革新之盛,固當有以大快其意,而守仁當時則憂愁悲苦,卒投身七萬裡之外。
一瞑而萬世不顧,豈其中有不自克者耶?抑守仁深慨我國人心之腐敗,希望斷絕,遂乃憤不欲生耶?讀其投海前一日與馬君武書重哀其志,世豈複有斯人乎?悲夫! 餘識楊笃生于乙巳冬間。
時笃生随李盛铎來日本,學界以取締規則事,相争頗烈。
同盟會分隸二派,一主以歸國雪恥,一主忍恥求學,以為将來國事計。
以是意見微不協,笃生來,力任調解,且為本部籌畫進行者甚。
至笃生将歸,慨然以東南事自任。
餘丙午冬至滬,為言本部籌畫事,笃生慨然以江浙事自任。
丁未餘自蜀再至滬時,甯皖浙鄂事均敗。
笃生默然告餘曰:“事難為矣。
”尤痛心于浙事,以為浙事籌畫者甚備,未發而終,殆天意也。
由是有去志。
餘将東渡,笃生告餘曰:“吾黨人多破壞才,吾知中國革命事不難成也,特革命後将奈何?東國不少沈靜深思之士,宜預為擇别,以為将來地也。
”嗚呼!今日革命事成矣,然國事無尺寸之進步者,得非如笃生所慮者耶?念我先哲得無惘□。
(錄某君稿) ◎謝奉琦之慘死 謝奉琦,蜀人,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
深沉有智略,不知者對之讷如也。
孫少侯攝同盟會總理時,議推廣調查科職務,多設調查員,以招納豪傑。
餘于同盟會中,始識奉琦。
及組織調查科時,黃複生為予紹介,以奉琦為調查科書記。
議事時奉琦語必中肯綮。
适四川哥老會首領餘荩巨來日本,奉琦慨然曰:“此其時矣。
”乃告予謂必與餘歸去,遂行。
後三日,餘亦與複生還蜀,聞奉琦在宜賓富順間。
未幾而人紛傳王炎獲革命黨,急偵之則奉琦也。
奉琦被獲于友人某家,時正讀書未寝。
數十人破門入,以刀斷其臂,流血幾暈絕,乃系之行,至富順索書報老母,謂“安居無他事”,複遍函親友,謂勿以被拘吓老母。
睹其狀者皆流涕。
王炎卒以獲盜聞,臨刑時怡然曰:“早知今日,無足悲也。
”奉琦既死,複生黃漱芳等,皆幾不免。
餘蟄居成都,亦為蜚言所中。
錫清弼時為川督,辄舉餘名以詢,賴人力白,得無他。
烏乎!奉琦死矣,餘碌碌偷生,愧無以對死者。
彼利其死者以緻富貴之流,又當何如?(錄某君稿) ◎浏陽唐佛塵傳(譯日本人田野橘次原稿) △第一、唐才常之人物嗚呼!世界各國文明之發達,夫孰非義烈之志士,流鐵血、碎俠腸、拼頭顱以購得之者哉?若美、若德、若法、若日本,今日皆雄峙于東西,馳騁于歐亞,其民智、其國強,非鼎鼎然所謂世界文明之國耶?然其始國勢屈辱,幹戈擾攘,類皆二三豪傑之士,出萬死一生之路,攘臂奮呼,碎身倡義,張已弛之民氣,伸垂斃之國權,以造今日之幸福者也。
當其殄﹃芟夷,诋為逆賊,可謂極人生之至慘。
而後世卒受二三英傑之賜者,比比皆是。
如唐烈士才常之仗義救國,卒遭兇暴,從容就義。
其亦同此類乎!事雖不成,吾知踵其後者正未有艾也。
嗚呼!吾為烈士哀,吾轉為中國賀。
唐君才常,字佛塵,湖南浏陽人也。
少好讀書,不為章句之學。
當是時中國文士類多溺于詞章八股,以取科名,而君獨究心實學,尤娴于中西史乘,年弱冠舉茂才。
歲乙未,中國當敗衄之後,天子憂勞于上,賢臣志士奮勵于下。
前京卿元和江公标,皆學湘中,猶以新學提倡士類,冀得明體達用之材,以備國家緩急之用。
遂以君拔置異等,貢入成均,複集高材生若幹人于長沙,創設湘學報館,而君撰述為多,即所稱子者是也。
爾時義甯陳公寶箴,開府湘中,君以拔貢生執弟子禮,谒陳公于節署,陳公曰:“今日之師生,循故事也。
若以學問經濟論,吾當北面事君。
”其見重如此,故陳公在湘興時務學堂,設保衛局,開南學會,靡不資君參議。
論者多陳公之虛己下人,而實亦君之才有以緻之也。
唐才常之性格與相貌,絕類于予所夢想之洪秀全。
其體格肥胖同,身長幾及六尺同,眼為斜視,人見之,不能判明其視線之向為右左。
惟其如此,人所以惹起尊敬之心,而崇拜其膽豪而不拘小節也。
彼具寬裕之風,以吾輩急激者觀之,實有不能忍其柔緩者。
嘗草一尺牍,費時及一日,然此可窺其注意于言行之一斑也。
唐才常究為革命黨中之何派,頗難論定。
然由其與康有為友善,或有以為康黨者,又以其嘗為湖南哥老會員,則又似為哥老會黨者。
然彼與興中國會絕無幹涉,則可以斷言也。
今請就予與唐才常之交誼,聊記述之。
△第二、唐才常将舉事時之日本人一同志六人向湖南倚劍登高望八荒,無邊秋色正茫茫。
天刑剛猛固常在,知有精魂返帝鄉。
嗚呼!日月如梭,倏經四載。
回憶當年同志諸公就戮之慘,不禁唏噓欲絕也。
夫予向者,不嘗偕青年五人,持一目的以向湖南進發者耶。
湖南以長沙為首府,握湘江之委流,帆楫殷阗,百貨充斥,固支那革命之一大市場也。
爰拟于此設哥老會之中央本部,以為革命之運動。
惟哥老會名目不可公然發表,而為滿清官吏之所側目,故使予開學校并設新聞社,暗中盛為運動。
此則每年之目的也。
予與同志林唐述偕發于神戶,尚有四人十日前已先發。
越日本海于一睡之中,到埠時唐君與陳通典相侯已久。
由是始得晤唐君。
當是時也,唐君之胸中,不日将起革命,而光堪自不可掩,故其名顯于四方。
海内外之有志者,日日相續而來,而革命之光線遂充滿于寓居暗澹之中矣。
雖然,唐君固非輕率舉事之人,常取沉重之态度,決不至為衆人所煽動也。
予留唐君寓一周,即舉同志沈君林君偕,向漢口進發。
因欲往湖南,必于漢口轉船,且欲創立學校及新聞之事業,不能不知會于張之洞,以利用之也。
惜哉!當時上海有日本愚物三人也,竟向予等之計劃,直開反對之運動,以阻撓之不使行。
日本人所以不得成大事業于海外者,蓋以同國人而互相罵詈,以竊之于外人,因以自誇也。
倘當時微此三人,安知不能奏效。
惟由此名譽之奴隸,遂敗乃公事,憶參之肉其足食耶。
二楊子江畔之豪飲時則寒光耀天,靜影沉碧(明治三十二年十二月下旬即光緒己亥之十一月),漁歌唱晚,此樂何極。
爰相與登于楊子江幹之第一酒樓,漢口之佳勝處也。
此同酌者何人耶?即哥老會員辜某張某等,及其同志二十六人,過半是會中之頭目也。
噫飲醇澆悶,擁妓消愁,此英雄末路不得志者之所為,何為吾輩而亦若此哉?蓋今夕之宴,彼此歡迎,互相慰勞者也。
彼等一見予顔,即奮呼曰:“日本豪傑來。
”乃各舉玻璃杯連呼曰:“幹杯幹杯。
”予亦舉杯,立飲數十。
以支那濃醪,多飲至此,不堪痛苦,然以此非支那之素俗,頗不有勝奇異者。
乃問張君曰:“貴國人而舉此大杯,予今始見之。
抑如斯飲法,惟哥老會員之特色乎?”張大笑曰:“否否。
此是香港流行之飲酒法也。
吾嘗在香港,與日本豪傑宮崎滔天會飲,即是滔天之傳授也。
”乃相與拍掌大笑。
宴酣時,平素猛勵之哥老會員裂眦大罵,放歌高談,頗有無賴漢之狀。
惟張君震聲,高吟亡國之詩雲:“神州若大夢,醉眼為誰開?湖海詩千首,英雄酒一杯。
”歌聲悲壯凄涼,聽者皆痛快。
酒闌燈ㄠ,時夜已三更。
予泥醉不能動,由該會員二人攜予以歸。
三林唐述之旅人宿旅館之設,所以便往來而易于投宿也。
故謀革命運動者,實不可少焉。
湖南之行既不果,少年林君留漢口,謀為哥老會之所寄宿者。
開一旅館,平時以為生業,而陰以便其黨徒,實以為會合商議之聚點。
蓋哥老會員,常集于此,以計東西之聯絡也。
林君以深處之一室,為自己之居房。
當房之正面,懸鐘士頓之世界地圖,書栅裝置廬騷之《民約論》、孟德斯鸠之《萬法精理》、彌勒之《自由之理》、斯賓塞之《社會平權論》等書。
有同志來訪,則相與縱談自由平等共和之說,悲滿清之暴政,說革命之急潮,其意氣甚激昂也。
常以如花小年,眦裂聲震,顔變灰色,其狀凄然,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林君年方十九,容貌如花。
彼大慨湖南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