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問疑标點本

關燈
雲『麻布之土,男夫及課,別給麻田十畝,婦人五畝』,幷棗榆地亦十六畝也。

    桑田用力最多,欲勸人種桑,故賜爲永業田。

    露田有還受,故不得種桑麻也。

    『恒從見口,有盈者無還無受,不盈者受種如法』,謂種桑不還田,計見在男夫及丁口,其合給田畝外,桑田有餘,亦許爲主,但不受亦不還耳。

    若受少桑田者,復受於官,種桑果,故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也。

    『一人之分,正從正,倍從倍,不得隔越他畔』,猶下文雲『進丁受田,恒從所近』,謂取逐戶傍近,不必地相鄰也。

    唐制,丁男給一頃,十分之二爲世業,八爲口分。

    世業則身死承戶者受之,口分則沒官更給人。

    後諱『世』字,故雲『永業』。

    魏、齊、周、隋享國日淺,兵革不息,農民常少而曠土常多,故均田之制存。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衆,官無閒田,不復給受,故田制爲空文。

    《新唐書?食貨志》言『口分、世業之田壞而爲兼幷』,其意似指以爲井田之比,失之遠矣。

    」君實曰︰「然。

    」 結語 君實訪問道原疑事,每卷不下數條,論議甚多,不能盡載,載其質正舊史差謬者。

    然道原在書局,止類事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筆削,而羲仲不及見。

    君實不備知凡例,其是非予奪所以然之故。

    範純夫亦嘗預修《通鑑》,乃書所疑問焉。

    其書曰: 漢之薛包、茅容等,舊史止附別傳,《通鑑》具載事跡,不可不謂廣記。

    而淮南王、太史公皆稱屈原《離騷》與日月爭光,《通鑑》乃削去屈原投汨羅、撰離騷等事。

    歷代《儒林》、《文苑》、《隱逸傳》直十削去七八。

    《春秋》褒秋毫之善,《通鑑》掩日月之光,此羲仲所疑一事也。

     《二京》、《三都》等賦,《解嘲》、《賓戲》等文,《通鑑》皆不書。

    而孟子與梁惠王、荀卿與臨武君難疑答問,《通鑑》不漏略一句,荀孟事跡則隱沒不書。

    太史公之於管晏,猶次其傳而不論其書;司馬公之於孟荀,乃論其書而不次其傳,此羲仲所疑二事也。

     《通鑑》吳、蜀曰主、曰殂,南北朝曰主、曰帝、曰殂,司馬公言「地醜德齊,不能相一用列國之法,庶幾不誣事實,近於至公」。

    然世宗封李昪爲唐國主,仁宗封元昊爲夏國主,主與帝非列國也。

    司馬公論正統與歐陽公略同,而歐陽公天下有統,以有統書之;天下無統,以無統書之。

    《通鑑》若言有統,則不當書南北朝爲帝;若言無統,則不當書南北朝爲主,此羲仲所疑三事也。

     宋高祖射蛇於新州,明日,見青衣童子杵藥,曰:「我王爲劉寄奴所傷。

    然寄奴王者,不可殺。

    」高祖叱之,皆散。

    《通鑑》凡此類符讖,事皆不書,而秦二世元年書漢高祖射蛇事。

    高祖斬蛇,非符讖乎?《通鑑》何以書此?羲仲所疑四事也。

     陸雲本無玄學,夜行迷路,見一少年,與談《老子》。

    後尋宿處,乃王弼冢。

    自此談玄殊進。

    《通鑑》凡此類神怪,事皆不書,而梁中大通二年書寇祖仁藏金事。

    祖仁藏金,非神怪乎?《通鑑》何以書此?羲仲所疑五事也。

     北齊神武出征,遇天寒雪,使人舉氊。

    陳元康於氊下作軍書,颯颯運筆,俄頃數紙。

    神武目之曰︰「此何如孔子?」《通鑑》凡此類過褒,事皆不書,而漢延光元年書荀淑比叔度爲顏回。

    不知叔度於顏回,何異元康於孔子?此羲仲所疑六事也。

     孫彥高在定州,默啜圍州城。

    彥高倒鏁宅門,告其奴曰:「善守宅門,勿與鏁鑰。

    」凡此類過貶,事皆不書,而晉隆安三年書王凝之借鬼兵於大道。

    不知凝之借鬼兵,何異彥高守鏁鑰?此羲仲所疑七事也。

     《通曆》及《大業記》稱煬帝弑文帝,《通鑑》書曰︰「上崩,中外頗有異論。

    」《唐曆》及《新唐書》稱武後殺太子弘,《通鑑》書曰︰「太子弘薨,時人以爲武後殺之。

    」《通鑑》疑以示疑,而宋元徽四年書馮太後鴆顯祖事,唯《天象志》雲:「獻文暴崩,實遇鴆毒。

    」元行沖《國典》雲︰「馮太後伏壯士,太上入謁,遂崩。

    」司馬公安知鴆顯祖安得不彰?然則司馬公安知鴆顯祖者是馮太後與否也?此羲仲所疑八事也。

     純夫曰:「足下可謂善問,祖禹安敢不答?然其間所問節目,曩日嘗陪論議,因足下之問,可以解諸儒之疑。

    此《通鑑》起予之助也。

    」雲雲。

     羲仲得純夫書,悔難《通鑑》之爲書。

    君實寓局祕閣,道原實預討論。

    君實與道原皆以史自負,同心協力,共成此書,曰:「光之得道原,猶瞽師之得相者也。

    」範純夫、劉貢甫、司馬公休亦推道原功力最多。

    君實嘗有言︰「光修《通鑑》,唯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編,已欠伸思睡矣。

    揚子雲雲︰『後世復有子雲,《玄》必不廢矣。

    』方今《春秋》尚廢,況此書乎?聊用自娛餘生而已。

    」嗚呼!君實所以用意遠矣!非爲寡聞淺見道也。

    然君實始成《通鑑》,以道原遺言求《通鑑》一定本,乃錄本以付其家,而告羲仲曰:「先君子臨終時,遺言恨不見書成。

    而此書之成,先君子力居多,他日須有從足下求之者,若欲傳錄,但傳予之,非獨區區之懇,亦先君子之志也。

    」然則君實期羲仲亦厚矣!羲仲旣痛恨先人不及見奏成書,又懼後世有以小言、破言以小道、害道不幸而似羲仲者,故纂集其往復問難,使後世有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