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六十三

關燈
滿洲八王子、九王子來觇,三桂與二王子鑽刀盟誓讨賊,乃發兵進戰;三桂先當賊,二王子以滿兵繼之。

    賊披靡,不能軍;詗之,知為滿洲兵也,遂驚潰。

    三桂與二王子合兵馳逐,枕屍百裡;自成竄京還師。

    二十五日,自成自稱帝,即位于武英殿。

    僞磁侯劉宗敏扶創出,平立不拜;曰:『爾故我等夷也』。

    是日,殺吳骧并其家屬三十八口,及所繫投誠各官、勳戚等骈斬于市。

    次日昧爽,稛載大内庫贓及各追納贓物,騾車數千輛聯隊西走。

    自成由保定入河東,走潼關;養子一隻虎李過由山後走延安。

    滿洲兵遂入京師。

    三桂蹑賊,自成狼狽走,盡棄其辎重婦女;自蘆溝橋至固安百裡,盔甲衣服盈路,賊兵去者十餘萬。

    三桂屢戰自成,兩敗于真定,斬首萬餘級,招降潰賊數萬人。

    自成中流矢堕馬,掖而馳;遂拔營西走,度故關入山西。

    三桂追之,及關而止,遂還京師。

    九王子攝政,三桂受命,複追賊入山西。

    自成屢戰不利,遂棄山西之西安;遇滿洲兵西伐,複敗之于西安。

     自成棄陝出潼關,分軍為八營三道,複下南略地至襄、郏。

    滿洲兵既定三秦,下河南,入楚取荊、襄。

    自成奔辰州,将合張獻忠;獻忠入蜀,遂留屯黔陽,部賊亡去大半,然尚擁衆十餘萬。

    乏食,賊将四出抄掠,黔陽數百裡雞犬皆盡。

    川湖總督何騰蛟進攻之,自成營于羅公山;食盡,自成以數十騎突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築堡固守,合圍伐鼓共擊之。

    自成麾左右格鬥,皆陷于淖。

    衆擊之,人馬俱斃,村民不知為自成也,截其首獻騰蛟;驗之,左顱傷镞,始知為自成。

    李過聞自成死,勒兵至,奪其屍,滅一村而去;結草為首,以衮冕葬之羅公山下。

    賊諸将奉李過為首,改名李繡,渡湖入險山中;後改名李赤心。

    未幾,賊皆散去。

     石匮書曰:越兒舟、胡兒馬,各有所長;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服習其事者久矣。

    洪承疇與流寇相為終始,熟路輕車,頗得要領;自勤王一出,楚事大壞,不可複收:蓋其所以用之者舛矣。

    厥後文诏死而潼關隳、人龍殺而山海破,是皆人事之失,豈得盡歸天意邪!嗟乎!當時謀國之臣,雖寸斬,其可贖哉! 又曰:徐徵麟曰:『李自成、張獻忠覆國弒君之賊,罪浮于劉六、劉七諸人,不得同傳。

    吾謂自成、獻忠,其伎倆不過與劉六、劉七等;而崇祯諸臣蘊崇蒙蔽,誘養成之,亦自覆其國、自弒其君已耳!與闖賊何與哉?餘之入闖、獻于盜賊傳者,正所以盜賊之也。

    盜賊而使吾先帝死之,輪台之悔,餘将誰咎哉? 又曰:餘昔遊淮、泗,親見獻賊之破六合,四方商賈截手而歸者呼号徹夜。

    縣令上其事,直指王鼎梅曰:『罷!罷!三折股肱,方為良醫』!付之一笑。

    夫聖君在上、殘賊橫行,至截一縣之手而蔽不以聞,則天下事更有孰大于此者乎?後至君死國亡而蒙蔽始破,天乎,冤哉!先帝之目其不瞑矣。

     四川逆賊張獻忠,榆林人。

    崇祯元年,延安饑,榖府民王嘉胤作亂,獻忠往從之。

    獻忠陰謀多智,賊中号「八大王」,其部最強。

    四年,率衆二千人就撫于三邊總督洪承疇;逾年,叛去。

    賊首高迎祥、紫金梁等寇山西,轉略河南,洪承疇率諸将逐之;獻忠西奔商、雒,遁盩、鄠間,與延安賊李自成陷澄城。

    尋出潼關,寇嵩、汝。

    八年,諸将集宛、雒,獻忠東走掠廬、鳳、安慶。

    已,掠商州,複至秦川。

    是年十一月,又出潼關,犯阌鄉、靈寶,東行;總兵祖寬敗之于姑家廟。

    獻忠合諸賊複圍廬州,分道陷巢縣、含山,遂陷和州,沿江下犯江浦。

    九年,複圍滁州,總理盧象昇大敗之;遂竄河南。

    十年,大掠河南;入楚,寇蕲、黃岡,官軍敗之。

    獻忠後入江北,東掠至儀真,揚州告急。

    獻忠西走入楚。

     十一年,總兵左良玉、陳洪範大敗賊于鄖西,獻忠請降。

    初,獻忠自良、涿譟而為盜,洪範捕獲獻忠,異其貌而釋之;以是懷舊恩,乞降于洪範,請率所部殺賊自效,總理熊文燦承制撫之。

    獻忠請置家口于鄖西,文燦為請于朝,诏貸其罪,立功自贖;獻忠乃率部曲數千居白沙界。

    獻忠狡而多計,群盜每以為的。

    其降也,自言可制鄖、襄、荊,使數百裡内外無一賊。

    文燦每曲殉其請,益驕不奉法;屢檄從征,不應。

    獻忠又求襄陽一郡,以屯其軍;文燦議饷二萬人,獻忠乞饷十萬人,文燦遷延不能應。

    十月,獻忠聲言寄家口于榖城,入據守之,分屯群盜于四郊。

    十一月,曹操羅汝才亦就撫,文燦安其衆于房、竹間;與民錯壤而處,遙與獻忠為聲援。

     十二年,獻忠複叛,羅汝才九營并起應之。

    獻忠脅禦史林鳴球上書求封于襄陽,鳴球不從,殺之。

    熊文燦檄諸将進兵榖城,獻忠焚榖城西走,與羅汝才合。

    左良玉追賊于房縣西,大敗于羅■〈目候〉山,一軍盡沒;良玉失其符印。

    事聞,文燦與良玉俱革職,殺賊自贖。

    九月,大學士楊嗣昌督師讨賊,逮文燦論死;嗣昌表左良玉為平賊将軍。

    十三年,良玉大破獻忠于太平縣之瑪瑙山,斬首萬級;獻忠骁銳俱盡,止骁騎千餘自随,走興歸山,伏深箐中。

    重賄山民,市鹽刍米酪;山中人安之,反為賊耳目;獻忠得以休夏,收散亡,養夷傷;群盜往往歸之,兵複振。

    時羅汝才、過天星七股賊盡入蜀,獻忠自興歸山走白羊山,入巫山隘。

    聞川兵蹑之,益深入榖中,掩息旗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