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第五十九回 謝安石應征變節 張天錫乘亂弑君
關燈
小
中
大
比,其以王奉大統,毋墜厥命!這令下後,當由百官備齊法駕,至琅琊王第迎丕入宮,升殿即位,是為哀帝。
丕時年二十有二,曾納司徒左長史王濛女為妃,至是冊為皇後。
封弟奕為琅琊王,奉葬穆帝于永平陵,廟号孝宗。
尊所生母周氏為皇太妃,穆帝後何氏為穆皇後,又诏谕中外道: 顯宗成皇帝顧命,以時事多艱,弘高世之風,樹德博重,以隆社稷,而國故不已,康穆早世,祚胤不融。
朕以寡德,複承先緒,感惟永慕,悲痛兼摧,夫昭穆之義,固宜本之天屬,繼體承基,古今常道,宜上嗣顯宗以修本統。
特此诏告中外,俾使周知。
越年,改元隆和。
會聞北方降将呂護,又背晉歸燕,将攻洛一陽一。
乃命吳國内史庾希為北中郎将,領徐兖二州刺史,鎮守下邳;前鋒監軍袁真為西中郎将,監督司豫并冀四州軍事,領豫州刺史,鎮守汝南。
兩将方才蒞鎮,那燕呂護已驅動燕軍,進一逼一洛一陽一。
守将河南太守戴施,聞風奔宛,隻冠軍将軍陳祐,飛使至桓溫處告急。
溫留戴施陳祐守洛一陽一事,見五十七回。
溫急檄北中郎将庾希,及竟陵太守鄧遐,同率水師援洛一陽一。
遐為建武将軍廣州刺史鄧嶽子。
嶽見前文。
嶽鎮交廣二州,垂十餘年,嶺南頗仰嶽聲威,相率畏服。
嶽又得擊破夜郎,加督甯州,進征虜将軍,遷平南将軍。
當時伏波将軍葛洪,遷官避地,居羅浮山煉丹,嶽素重洪,極力勸挽,表請任洪為東官太守。
洪固辭不就,隻留兄子望在廣州,為嶽記室參軍。
洪自号枹樸子,著書一百十六篇,類言長生要訣,分作内篇外篇,即以《枹樸子》名書。
此外著作,不一而足,大約以方技雜事為最多,如《金匮藥方》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闡究醫藥,流傳後世,醫家奉為金針。
洪至八十一歲時,寄書與嶽,自言将遠行尋師。
嶽即往送别,及抵羅浮山石室中,見洪兀坐不動,撫視已無氣息,不過顔色如生。
嶽乃為棺殓,瘗葬山間。
役夫舉棺甚輕,因皆疑為一屍一解成仙。
未幾嶽亦謝世。
因鄧遐事,補叙及嶽,複因嶽補叙葛洪,俱是文中銷納法。
子遐勇力絕人,時人比諸樊哙,桓溫辟為參軍,從戰有功。
晉任冠軍将軍,累充各郡太守。
襄一陽一城北淝水中,有蛟蟄伏,屢為人害。
遐拔劍入水,與蛟角鬥。
蛟繞住遐足,遐揮劍斬蛟,截為數段,攜蛟首而出,自是遂無蛟患。
可與周處齊名。
及為竟陵太守,受溫檄使,便引兵進屯新城。
庾希遣部将何謙為先驅,駕舟援洛,與燕将劉則交戰檀邱,得獲勝仗。
劉則敗去。
西中郎将袁真,又從汝南運米五萬斛,接濟洛一陽一。
洛城既得外援,複足糧食,當然支撐得住。
桓溫複表請遷都洛一陽一,謂:“自永嘉以後,東遷諸族,須一切北徙,仍返故土,再由禦駕朝服濟江,儀表兩河,宅中馭外。
臣雖庸劣,願宣力先鋒,廓清中原”雲雲。
看官!試想河洛一帶,疊經戎馬,已鬧得亂七八糟,不可收拾,此時雖經桓溫規複,終究是劫灰滿目,景物蕭條。
況燕人又屢次窺伺,烽火不絕,怎好倉猝遷都,舉乘輿為孤注哩?隻是滿廷大臣,多半畏溫,明知溫言難從,卻又不敢駁斥。
獨散騎常侍兼著作郎孫綽上疏道: 昔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于天人,實賴萬裡長江,畫而守之耳。
今自喪亂以來,六十餘年,洛河邱墟,函夏蕭條,士民播流江表,已經數世。
存者老子長孫,亡者邱隴成行,雖北風之思,感其素心,而目前之哀,實為交切。
溫今此舉,試欲大覽終始,為國遠圖,而百姓震駭,同懷危懼,豈不以反舊之樂賒,而趨死之憂促哉!何者?植根江外數十年矣。
一朝頓欲拔之,驅踧于窮荒之地,提挈萬裡,逾險浮深,離墳墓,棄生業,田宅不可複售,舟師無從得依,舍安樂之國,适習亂之鄉,将頓仆道塗,漂溺江川,僅有達者,此仁者所宜哀矜,國家所宜深慮也。
臣之愚見,以為且宜遣将帥有威名資實者,先鎮洛一陽一,掃平梁許。
清一河南,運漕之路既通,開墾之積已豐,豺狼遠竄,中夏小康,然後可徐圖遷徙耳。
奈何舍百勝之長理,舉天下而一擲哉?謹此疏聞,伏希睿鑒! 綽系晉初馮翊太守孫楚孫,表字興公,少慕高尚,嘗著《遂初賦》以見志。
自此表為溫所聞,溫甚是不樂,特遣人傳語道:“緻意興公,何不尋君《遂初賦》,乃來預人家國事呢。
”時朝廷憂懼,将遣使止溫。
揚州刺史王述道:“溫但欲虛聲威人,并非實事,朝廷亦何妨允許哩。
”乃有诏複溫道: 在昔喪亂,忽涉五紀,戎狄肆暴,繼襲兇迹,眷言西顧,慨歎盈懷。
如欲躬率三軍,蕩滌氛穢,廓清中畿,光複舊京,非忘身殉國,孰能若此?諸所處分,委之高算,但河洛邱墟,所營者廣,經始之勤,緻勞懷也。
溫得诏後,果然不行,何必虛張聲勢!尋且議遷洛一陽一鐘簴。
晉廷因述智足料溫,複命述答辭道:“永嘉不靖,暫都江左,方期蕩平區宇,旋轸舊京,萬一不克如期,亦當改遷園陵,不應先徙鐘簴。
”這數語理直氣壯,又使溫無可置喙,隻好罷議。
全是無謂。
會燕将呂護攻洛,中箭受傷,退守小一平津,瘡裂而死。
他将段崇收兵北去,晉得解嚴。
庾希自下邳還屯山一陽一,袁真自汝南還屯壽一陽一,這且待後再表。
且說涼州大将軍張瓘,恃功驕恣,一陰一蓄異圖。
仆射
丕時年二十有二,曾納司徒左長史王濛女為妃,至是冊為皇後。
封弟奕為琅琊王,奉葬穆帝于永平陵,廟号孝宗。
尊所生母周氏為皇太妃,穆帝後何氏為穆皇後,又诏谕中外道: 顯宗成皇帝顧命,以時事多艱,弘高世之風,樹德博重,以隆社稷,而國故不已,康穆早世,祚胤不融。
朕以寡德,複承先緒,感惟永慕,悲痛兼摧,夫昭穆之義,固宜本之天屬,繼體承基,古今常道,宜上嗣顯宗以修本統。
特此诏告中外,俾使周知。
越年,改元隆和。
會聞北方降将呂護,又背晉歸燕,将攻洛一陽一。
乃命吳國内史庾希為北中郎将,領徐兖二州刺史,鎮守下邳;前鋒監軍袁真為西中郎将,監督司豫并冀四州軍事,領豫州刺史,鎮守汝南。
兩将方才蒞鎮,那燕呂護已驅動燕軍,進一逼一洛一陽一。
守将河南太守戴施,聞風奔宛,隻冠軍将軍陳祐,飛使至桓溫處告急。
溫留戴施陳祐守洛一陽一事,見五十七回。
溫急檄北中郎将庾希,及竟陵太守鄧遐,同率水師援洛一陽一。
遐為建武将軍廣州刺史鄧嶽子。
嶽見前文。
嶽鎮交廣二州,垂十餘年,嶺南頗仰嶽聲威,相率畏服。
嶽又得擊破夜郎,加督甯州,進征虜将軍,遷平南将軍。
當時伏波将軍葛洪,遷官避地,居羅浮山煉丹,嶽素重洪,極力勸挽,表請任洪為東官太守。
洪固辭不就,隻留兄子望在廣州,為嶽記室參軍。
洪自号枹樸子,著書一百十六篇,類言長生要訣,分作内篇外篇,即以《枹樸子》名書。
此外著作,不一而足,大約以方技雜事為最多,如《金匮藥方》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闡究醫藥,流傳後世,醫家奉為金針。
洪至八十一歲時,寄書與嶽,自言将遠行尋師。
嶽即往送别,及抵羅浮山石室中,見洪兀坐不動,撫視已無氣息,不過顔色如生。
嶽乃為棺殓,瘗葬山間。
役夫舉棺甚輕,因皆疑為一屍一解成仙。
未幾嶽亦謝世。
因鄧遐事,補叙及嶽,複因嶽補叙葛洪,俱是文中銷納法。
子遐勇力絕人,時人比諸樊哙,桓溫辟為參軍,從戰有功。
晉任冠軍将軍,累充各郡太守。
襄一陽一城北淝水中,有蛟蟄伏,屢為人害。
遐拔劍入水,與蛟角鬥。
蛟繞住遐足,遐揮劍斬蛟,截為數段,攜蛟首而出,自是遂無蛟患。
可與周處齊名。
及為竟陵太守,受溫檄使,便引兵進屯新城。
庾希遣部将何謙為先驅,駕舟援洛,與燕将劉則交戰檀邱,得獲勝仗。
劉則敗去。
西中郎将袁真,又從汝南運米五萬斛,接濟洛一陽一。
洛城既得外援,複足糧食,當然支撐得住。
桓溫複表請遷都洛一陽一,謂:“自永嘉以後,東遷諸族,須一切北徙,仍返故土,再由禦駕朝服濟江,儀表兩河,宅中馭外。
臣雖庸劣,願宣力先鋒,廓清中原”雲雲。
看官!試想河洛一帶,疊經戎馬,已鬧得亂七八糟,不可收拾,此時雖經桓溫規複,終究是劫灰滿目,景物蕭條。
況燕人又屢次窺伺,烽火不絕,怎好倉猝遷都,舉乘輿為孤注哩?隻是滿廷大臣,多半畏溫,明知溫言難從,卻又不敢駁斥。
獨散騎常侍兼著作郎孫綽上疏道: 昔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于天人,實賴萬裡長江,畫而守之耳。
今自喪亂以來,六十餘年,洛河邱墟,函夏蕭條,士民播流江表,已經數世。
存者老子長孫,亡者邱隴成行,雖北風之思,感其素心,而目前之哀,實為交切。
溫今此舉,試欲大覽終始,為國遠圖,而百姓震駭,同懷危懼,豈不以反舊之樂賒,而趨死之憂促哉!何者?植根江外數十年矣。
一朝頓欲拔之,驅踧于窮荒之地,提挈萬裡,逾險浮深,離墳墓,棄生業,田宅不可複售,舟師無從得依,舍安樂之國,适習亂之鄉,将頓仆道塗,漂溺江川,僅有達者,此仁者所宜哀矜,國家所宜深慮也。
臣之愚見,以為且宜遣将帥有威名資實者,先鎮洛一陽一,掃平梁許。
清一河南,運漕之路既通,開墾之積已豐,豺狼遠竄,中夏小康,然後可徐圖遷徙耳。
奈何舍百勝之長理,舉天下而一擲哉?謹此疏聞,伏希睿鑒! 綽系晉初馮翊太守孫楚孫,表字興公,少慕高尚,嘗著《遂初賦》以見志。
自此表為溫所聞,溫甚是不樂,特遣人傳語道:“緻意興公,何不尋君《遂初賦》,乃來預人家國事呢。
”時朝廷憂懼,将遣使止溫。
揚州刺史王述道:“溫但欲虛聲威人,并非實事,朝廷亦何妨允許哩。
”乃有诏複溫道: 在昔喪亂,忽涉五紀,戎狄肆暴,繼襲兇迹,眷言西顧,慨歎盈懷。
如欲躬率三軍,蕩滌氛穢,廓清中畿,光複舊京,非忘身殉國,孰能若此?諸所處分,委之高算,但河洛邱墟,所營者廣,經始之勤,緻勞懷也。
溫得诏後,果然不行,何必虛張聲勢!尋且議遷洛一陽一鐘簴。
晉廷因述智足料溫,複命述答辭道:“永嘉不靖,暫都江左,方期蕩平區宇,旋轸舊京,萬一不克如期,亦當改遷園陵,不應先徙鐘簴。
”這數語理直氣壯,又使溫無可置喙,隻好罷議。
全是無謂。
會燕将呂護攻洛,中箭受傷,退守小一平津,瘡裂而死。
他将段崇收兵北去,晉得解嚴。
庾希自下邳還屯山一陽一,袁真自汝南還屯壽一陽一,這且待後再表。
且說涼州大将軍張瓘,恃功驕恣,一陰一蓄異圖。
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