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得勝

關燈
追唐堯放命之刑,下鑒春秋無君之典,即不忍誅殛,且宜遐棄,擯之荒裔,雖未足以塞山海之責,亦粗可以宣誡于将來矣。

    謹此表聞。

     晉廷接到溫疏,因憚溫威勢,不得已廢浩為庶人,徙浩至信安郡東一陽一縣,浩抵徙所,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辍。

    惟有時憂從中來,辄用筆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浩甥韓伯,為浩所一愛一,随浩至東一陽一,經歲還都。

    浩送至渚側,口吟古詩雲:“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

    ”本曹顔遠詩。

    吟畢泣下。

    未免有情。

    後來桓溫權傾内外,語掾屬郗超道:“浩有德有言,使作令仆,亦足儀型百揆,前時朝廷用為外藩,原非所長,今拟起浩為尚書令,卿可為我緻他一書,看他如何複我?”超當即繕就一書,寄與殷浩。

    浩覽書大喜,便即裁答,寫了許多套話,無非是感激願效的意思。

    當下折就方勝,用函封固,又恐語中尚有錯誤,開閉至十數次,弄得一精一神恍惚,反将信箋遺落案下,竟把那一個空函,複達桓溫。

    溫展函檢閱,并無一字,疑浩故意使刁,大為忿恨,遂不複起召。

    越二年,浩竟病死。

    強作鎮定,實是熱中,患得患失,不死何為。

    且說桓溫既劾去殷浩,料知朝廷不敢反對,遂于永和十年二月,抗表伐秦。

    統率步騎四萬,出發江陵,且命水師并進,自襄一陽一入均口,直達南鄉,步兵由淅川趨武關,命梁州刺史司馬勳出子午谷,直搗長安,别軍攻上洛,擒住秦荊州刺史郭敬,進擊青泥,連破秦兵。

    秦王苻健,遣太子苌,丞相雄,淮南王生,平昌王菁,北平王碩等,率兵五萬,出屯藍田。

    雄與菁已見前文,生、碩皆苻健子。

    生幼即無賴,一目盲瞽,祖洪在日,甚不悅生,嘗對生語左右道:“我聞瞎兒一淚,未知信否?”左右答聲稱是。

    生竟拔佩刀,從瞽目中自刺出一血,指示洪道:“這豈不是一淚麼?”洪不禁驚駭,尋又用鞭撻生。

    生不覺痛苦,反大喜道:“一性一耐刀槊,不宜鞭捶。

    ”洪叱道:“汝乃賤骨,隻配為奴。

    ”生複道:“難道如石勒不成?”洪正任石氏,恐因生妄言招災,急起掩生口,且召健與語道:“此兒狂悖,将來必破人家,應早除滅為是”。

    健雖然應諾,究竟情關父子,不忍下手,因轉與弟雄熟商。

    雄勸阻道:“待兒長成,自當改過,何必無故加誅。

    ”說着,又向洪前替生緩頰,生得不死。

    既而年已成丁,力舉千鈞,雄悍好殺,能手格猛獸,走及奔馬,擊刺騎射,冠絕一時。

    至桓溫入關,與太子慕等相偕出拒,生單騎前驅,一遇溫軍,便恃勇突入。

    溫将應誕,上前攔阻,才經交手,便被生大喝一聲,劈落馬下。

    他将劉泓,又挺槍接戰,才經數合,複被殺死。

    溫軍前隊大亂,由生執刀旋舞,出入自如,再加太子苌等,随生殺入,幾乎把晉軍前隊,枭斬略盡。

    善戰者頗多暴虐,叙此事以明苻生之發迹,為後文伏案。

     忽聽得晉軍陣後,發出一聲鼓号,聲尚未絕,那箭杆似飛蝗一般,攢射過來。

    生用刀撥箭,毫不慌忙,偏背後有人狂叫,音帶悲酸,急忙回首顧視,已見一人落馬,那時不能不救,下馬扶起,并非别人,乃是行軍統帥太子苌。

    苌身中兩矢,因此墜下,氣息僅屬,生隻好掖他上馬,保護回營。

    不防晉軍紛紛殺來,勢似暴風疾雨,不可遮攔,秦兵頓時披一靡一。

    苻生雖勇,隻好保住太子苌,奔回要緊,不能再逞威風,眼見得全軍潰散,一敗塗地。

    看官閱此,應益知晉帥桓溫,确是有些能耐呢。

    溫弟桓沖,進軍白鹿原,再與秦丞相雄交鋒,又得勝仗。

    溫亦轉戰直前,進至灞上。

    秦太子苌等退屯城南,秦主健領老弱兵六千,保守長安小城,盡發一精一兵三萬,使雷弱兒為大司馬,統率出城,會同苌軍,并力禦溫。

    溫撫谕居民,概令複業,禁兵侵犯。

    秦民多牽牛擔酒,迎犒軍前,男一女多夾道聚觀,耆老相顧淚下道:“不圖今日複睹官軍。

    ”于是三輔郡縣,亦多遣使請降。

    三輔注見前。

    忽有一介儒生,從容前來,身上穿着一件褐衣,不衫不履,進谒桓溫。

    溫志在延攬人才,不拒貧士,當下傳入相見。

    他但對溫長揖,昂然就坐,扪虱而談,旁若無人。

    頓使一軍皆驚,目為怪物。

    小子有詩詠道: 何來狂客谒軍門?絕肖當年辯士髠。

     豈是讀書遵孟訓,巍巍勿視大人尊。

     究竟來人為誰,待下回表明姓名。

     王羲之之谏殷浩,與桓溫之劾殷浩,皆深中浩之過失,谏之者為一愛一浩起見,而其言固關痛切;劾之者為排浩起見,而其言亦非虛誣。

    浩不能從谏于先,安能免劾于後乎?浩一鄙夫,既忌姚襄而複用之,不敗何待?且與桓溫齮龁已久,而晚得溫書,即欣喜過望,以緻神情颠倒,誤達空函,多疑寡斷,嗜利無恥,彼嘗咄咄書空,歎為怪事,吾謂如彼之行止,乃真可怪耳。

    桓溫出師伐秦,藍田一戰,力挫苻氏,關中父老,牛酒歡迎,不可謂非一時傑;但進銳退速,外強中幹,能敗秦而不能滅秦,此貪功者之所以難成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