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得勝

關燈
卻說晉中軍将軍殷浩,累蒙遷擢,都督揚豫徐兖青五州軍事。

    他本來大言不慚,至此因桓溫屢請北伐,便想自擔重任,得能僥幸一勝,方好壓倒桓溫,免受奚落。

    當下拟定草表,自請北出許洛,相機恢複。

    尚書左丞孔嚴,向浩進規道:“近來衆情搖惑,很足寒心,不識使君當如何善後哩?愚意以為材分文武,職區内外,韓彭應專征伐,蕭曹宜守管鑰,各有所司,方免誤事。

    且廉蔺屈身,始能全趙,平勃交一歡,方得安劉,使君材識過人,亦當先弭内釁,穆然無間,然後好保大定功呢。

    ”浩不能從,竟将表文呈入。

    有诏依議,浩遂使安西将軍謝尚,北中郎将荀羨為督統,進屯壽春。

    右軍将軍王羲之,贻書谏浩,并不見報。

    謝尚既奉浩令,即約姚襄同攻許昌,襄方寓居谯城,招集部衆,便出兵會浩,相偕北行。

    姚襄奔晉見前回。

     許昌為秦降将張遇居守,聞晉軍将至,即向關中乞援。

    秦主苻健,使弟雄領兵往救,與謝尚等交戰颍上,尚等大敗,死亡至萬五千人。

    尚奔還淮南,襄送尚至芍陂。

    尚盡将後事付襄,使屯曆一陽一。

    苻雄擊退晉軍,馳入許昌,索一性一将張遇家屬,及民戶五萬餘家,遷到關中,另用右衛将軍楊群為豫州刺史,留守許昌。

    張遇無法,隻好随雄入關。

    遇有後母韓氏,年逾三十,華色未衰,豐姿依舊,入關以後,為健所聞,特别召見。

    韓氏應石入谒,由健仔細端詳,果然是絕世芳容,不同凡豔。

    健妻強氏,曾冊為皇後,姿貌不過中人,就是後宮妾媵,也沒有與韓氏相似,惹得健目迷心眩,不肯放還。

    韓氏嫠居有年,傷心别鹄,每遇春花秋月,未免增愁,此時身入秦宮,撩一起一番情緒,也不覺心神失主,如一醉如癡。

    況苻健春秋鼎盛,面貌魁梧,端的是個亂世枭雄,番廷狼主,彼此互相慕悅,當然湊成了一對佳偶,颠倒鴛鴦,交一歡數夕,居然由苻健下旨,冊韓氏為昭儀,授張遇為司空。

    遇不免懷慚,但寄人籬下,如何反抗?隻好含垢忍恥,模糊過去。

    隻恐對不住乃父。

    嗣聞江東又要出兵,當即令人探聽虛實,想乘此襲殺苻健,報複私仇。

    究竟晉軍再舉,是由何人主張?說來說去,仍是那有名無實的殷深源。

    浩字深源,已見前文。

    殷浩自謝尚敗還,未免扼腕,但雄心究還未死,仍拟整兵再舉。

    王羲之因前谏不聽,已遭敗衄,一誤不堪再誤,乃更剀切陳書,重谏殷浩道: 近聞安西敗喪,公私惋怛,不能須臾去懷。

    以區區江左,所營如此,天下寒心,固已久矣,而加之敗喪,益令氣沮。

    往事豈複可追?願思弘濟将來,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興之業;正以道勝,寬和為本,力争武功,非所宜也。

    自寇亂以來,處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括囊至計,而疲竭根本,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記。

    忠言嘉谟,棄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勢。

    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哉?今軍破于外,資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複及,莫若還保長江,令督将各複舊鎮。

    自長江以外,羁縻而已,秉國鈞者,引咎責躬,深自貶降,以謝百姓,更與朝賢,思布平心,除其煩勞,省其賤役,與百姓更始,庶可允塞群望,救倒懸之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事,未能事事允稱,當重統之任,而喪敗至此,恐阖朝群賢,未自與人分其謗者。

    今亟修德補阙,廣延群賢,與之分任,尚未知獲濟所期。

    若猶以前事為未工,複求之于分外,宇宙雖廣,自容何所?明知言不必用,或反取怨執政,然當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盡懷極言,惟使君諒之! 這書去後,又上會稽王昱一箋,無非是谏阻北伐,大緻說是: 古人恥其君不為堯舜,北面之道,豈不願尊其所事,比隆往代?況遇千載一時之運,何可自沮?顧智力有所不及,豈得不權輕重而處之也?今雖有可欣之會,内求諸己,而所憂乃重于所欣。

    傳曰:“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

    ”今外不甯,内憂以深。

    古之弘大業者,或不謀于衆,傾國以濟一時功者,亦往往而有之。

    誠獨運之明,足以邁衆,暫勞之弊,終獲永逸者可也。

    求之于今,可得拟議乎?夫廟算決勝,必宜審量彼我,萬全而後動。

    功就之日,便當因其衆而即其實;今功未可期,而遺黎殲盡,勞役無已,征求日重,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不量力,不敝不已,此封内所痛心歎悼,而莫敢吐誠者也。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願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張,令殷浩荀羨,還據合肥。

    廣陵許昌谯郡梁彭城諸軍,皆還保淮南,為不可勝之基,俟根立勢舉,謀之未晚,此實當今策之上者。

    若不行此,社稷之憂,可計日待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輔朝,最可直道行之,緻隆當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長歎,實為殿下借之。

    國家之慮深矣,常恐伍員之憂,不獨在昔,麋鹿之遊,将不止林薮而已。

    願殿下暫廢虛遠之懷,以救倒懸之急,可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