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禍奔秦 王景略統兵入洛
關燈
小
中
大
,至慕容垂入秦,乃遣琛遍燕。
琛兼程回國,一入邺城,便往見太傅慕容評,坐定即說道:“秦人日閱軍旅,聚糧陝東,無非意圖東略,必不能與我久和,今吳王又去歸秦,多一虎伥,太傅宜趕早籌備,勿堕敵謀!”評沈着臉道:“秦豈肯信我叛臣,自敗和好麼?”呆話。
琛答道:“今二國分據中原,常思吞并,近來桓溫入寇,彼發兵來援,并非真心一愛一我,實借援我為名,探我虛實,我若有釁,彼豈遽忘本志麼?”評問秦王為何如人?琛說是英明善斷。
評又問王猛如何?琛說是名不虛傳,評始終不信,冷笑作罷。
琛再入告燕主暐,暐亦不以為然,琛按退告皇甫真,真疏請撥兵防邊,毋恃和議。
暐乃召評入商,評嚣然道:“秦國小力弱,當恃我為援,苻堅名為賢主,亦未必肯納叛臣,我何必無故自擾,反啟寇心!”暐随口稱善。
已而秦遣黃門郎石越報聘,評反盛設供張,誇示富麗。
尚書郎高泰,及太傅參軍劉靖,相偕語評說:“秦使言動目肆,居心可知,公宜示以兵威,或可折服彼意,今反示以奢侈,恐益使輕視了!”評仍然不從,泰遂謝病遍家。
尚書左丞申紹,見燕政日紊,内由可足渾太後專一政,外有太傅評等擅權,貪冒無厭,引用非才,不由的憂憤交并,因上書言事,極陳時弊。
大略說是: 臣聞漢宣有言:“與朕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是以特重此選,必攬英才。
今之守宰,率非其人,或武臣出自行伍,或貴戚生長绮绔,既不聞選舉之方,複不得黜陟之法,貪惰者無刑戮之懼,清修者無旌賞之勸,百姓困敝,侵昧無已,兵士逋逃,寇盜充斥,綱頹紀紊,莫相糾攝。
且吏多政煩,由來常患,今之現戶,不過漢之一大郡,而備置百官,加之新立軍号,虛假名位,公私驅擾,人不聊生,是非并官省職,何由饬政安民?彼秦吳二虜,僭據一方,尚能任道捐情,肅諧僞郡,況大燕累聖重光,君臨四海,而可政治失修,取陵一奸一寇哉!鄰之有善,衆之所望,我之不修,衆之願也。
秦吳狡猾,地居形勝,非惟守境而已,乃有吞噬之心。
中州豐實,戶兼二寇,弓馬之勁,秦吳莫及,比者赴敵後機,兵不速濟何也?皆由賦法一靡一恒,役之非道,郡縣守宰,每于差調之際,無不舍置殷強,首先貧弱,行留俱窘,資贍無所,人懷嗟怨,遂緻奔亡,進阙供國之饒,退離蠶桑之要。
兵豈在多,貴于用命,宜嚴制軍務,一精一擇守宰,複習兵教戰,使偏伍有常,從戎之外,足營私業。
父兄有陟岵之觀,子弟懷孔迩之顧,雖赴水火,何所不從?夫節儉省費,先王格言,去華敦實,哲後恒憲,故周公戒成王,以豐财為本,漢文以皂帏變俗,孝景宮人,弗過千餘,魏武一寵一賜,不盈十萬,薄葬不墳,儉以率下,所以割肌膚之惠,全百姓之力也。
今後宮之女,四千有餘,僮仆厮役,過兼十倍,一日之費,價盈萬金,绮縠羅绔,歲增常額,戎器弗營,奢玩是務,帑藏空虛,軍士無賴,宰相王侯,疊尚侈麗,風一靡一之化,積習成俗,卧薪之谕,未足甚焉。
宜罷浮華非要之役,峻定婚姻喪葬之條,禁絕奢一靡一浮煩之事,出傾宮之女,均農商之額,公卿以下,以四海為家,賞必當功,罰必當罪,如此則綱紀肅舉,公私兩遂。
溫猛之首,可懸之白旗,秦吳二主,可禮之歸命,豈特保境安民而已哉!陛下若不遠追漢宗弋绨之風,近崇先帝補衣之美,臣恐頹風弊俗,亦且改變一靡一途,中興之歌,無以轸諸弦詠矣!包有請者,索虜什翼犍,疲病昏悖,雖乏貢禦,無能為患,而勞兵遠戍,有損無益,不若移置并豫,控制兩河,重晉一陽一之戍,增南藩之兵,嚴戰守之備,衒千金之餌,蓄力待時,庶乎一舉而滅二寇,如其虔劉送死,俟入境而斷之,可使匹馬不返,非惟絕二國之窺窬,抑亦戡亂殄寇之要圖也。
惟陛下覽焉! 這篇書牍,正是救燕的良策,偏燕主暐,毫不加省,反令他出守常山。
且秦使來索前約,請割虎牢西境,見六十回。
燕太傅評反語秦使道:“行人失辭,救患分災,系鄰國常理,奈何來索重賂呢?”看官試想!這秦王堅早思西略,隻恨無隙可乘,一時不便
琛兼程回國,一入邺城,便往見太傅慕容評,坐定即說道:“秦人日閱軍旅,聚糧陝東,無非意圖東略,必不能與我久和,今吳王又去歸秦,多一虎伥,太傅宜趕早籌備,勿堕敵謀!”評沈着臉道:“秦豈肯信我叛臣,自敗和好麼?”呆話。
琛答道:“今二國分據中原,常思吞并,近來桓溫入寇,彼發兵來援,并非真心一愛一我,實借援我為名,探我虛實,我若有釁,彼豈遽忘本志麼?”評問秦王為何如人?琛說是英明善斷。
評又問王猛如何?琛說是名不虛傳,評始終不信,冷笑作罷。
琛再入告燕主暐,暐亦不以為然,琛按退告皇甫真,真疏請撥兵防邊,毋恃和議。
暐乃召評入商,評嚣然道:“秦國小力弱,當恃我為援,苻堅名為賢主,亦未必肯納叛臣,我何必無故自擾,反啟寇心!”暐随口稱善。
已而秦遣黃門郎石越報聘,評反盛設供張,誇示富麗。
尚書郎高泰,及太傅參軍劉靖,相偕語評說:“秦使言動目肆,居心可知,公宜示以兵威,或可折服彼意,今反示以奢侈,恐益使輕視了!”評仍然不從,泰遂謝病遍家。
尚書左丞申紹,見燕政日紊,内由可足渾太後專一政,外有太傅評等擅權,貪冒無厭,引用非才,不由的憂憤交并,因上書言事,極陳時弊。
大略說是: 臣聞漢宣有言:“與朕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是以特重此選,必攬英才。
今之守宰,率非其人,或武臣出自行伍,或貴戚生長绮绔,既不聞選舉之方,複不得黜陟之法,貪惰者無刑戮之懼,清修者無旌賞之勸,百姓困敝,侵昧無已,兵士逋逃,寇盜充斥,綱頹紀紊,莫相糾攝。
且吏多政煩,由來常患,今之現戶,不過漢之一大郡,而備置百官,加之新立軍号,虛假名位,公私驅擾,人不聊生,是非并官省職,何由饬政安民?彼秦吳二虜,僭據一方,尚能任道捐情,肅諧僞郡,況大燕累聖重光,君臨四海,而可政治失修,取陵一奸一寇哉!鄰之有善,衆之所望,我之不修,衆之願也。
秦吳狡猾,地居形勝,非惟守境而已,乃有吞噬之心。
中州豐實,戶兼二寇,弓馬之勁,秦吳莫及,比者赴敵後機,兵不速濟何也?皆由賦法一靡一恒,役之非道,郡縣守宰,每于差調之際,無不舍置殷強,首先貧弱,行留俱窘,資贍無所,人懷嗟怨,遂緻奔亡,進阙供國之饒,退離蠶桑之要。
兵豈在多,貴于用命,宜嚴制軍務,一精一擇守宰,複習兵教戰,使偏伍有常,從戎之外,足營私業。
父兄有陟岵之觀,子弟懷孔迩之顧,雖赴水火,何所不從?夫節儉省費,先王格言,去華敦實,哲後恒憲,故周公戒成王,以豐财為本,漢文以皂帏變俗,孝景宮人,弗過千餘,魏武一寵一賜,不盈十萬,薄葬不墳,儉以率下,所以割肌膚之惠,全百姓之力也。
今後宮之女,四千有餘,僮仆厮役,過兼十倍,一日之費,價盈萬金,绮縠羅绔,歲增常額,戎器弗營,奢玩是務,帑藏空虛,軍士無賴,宰相王侯,疊尚侈麗,風一靡一之化,積習成俗,卧薪之谕,未足甚焉。
宜罷浮華非要之役,峻定婚姻喪葬之條,禁絕奢一靡一浮煩之事,出傾宮之女,均農商之額,公卿以下,以四海為家,賞必當功,罰必當罪,如此則綱紀肅舉,公私兩遂。
溫猛之首,可懸之白旗,秦吳二主,可禮之歸命,豈特保境安民而已哉!陛下若不遠追漢宗弋绨之風,近崇先帝補衣之美,臣恐頹風弊俗,亦且改變一靡一途,中興之歌,無以轸諸弦詠矣!包有請者,索虜什翼犍,疲病昏悖,雖乏貢禦,無能為患,而勞兵遠戍,有損無益,不若移置并豫,控制兩河,重晉一陽一之戍,增南藩之兵,嚴戰守之備,衒千金之餌,蓄力待時,庶乎一舉而滅二寇,如其虔劉送死,俟入境而斷之,可使匹馬不返,非惟絕二國之窺窬,抑亦戡亂殄寇之要圖也。
惟陛下覽焉! 這篇書牍,正是救燕的良策,偏燕主暐,毫不加省,反令他出守常山。
且秦使來索前約,請割虎牢西境,見六十回。
燕太傅評反語秦使道:“行人失辭,救患分災,系鄰國常理,奈何來索重賂呢?”看官試想!這秦王堅早思西略,隻恨無隙可乘,一時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