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第五十九回 謝安石應征變節 張天錫乘亂弑君
關燈
小
中
大
宋混,素一性一忠直,為瓘所憚,瓘謀殺混及混弟澄,即廢主自立,乃征兵數萬,會集姑臧。
混诇悉瓘謀,遂與澄率壯士數十人,奄入南城,宣告諸營道:“張瓘謀逆,我兄弟奉太後令,速誅此賊。
汝等助順有賞,從逆立誅。
”各營兵聽到此言,立即趨附,得衆二千,随混攻瓘。
瓘出戰敗卻,混策馬追瓘,忽刺斜裡有一槊刺來,幾中腰下,虧得身穿堅甲,槊不能入。
混将槊奪住,與他堅持,宋澄等複引兵擁上,那人料不可敵,棄槊返奔。
混乘他轉身,用槊橫擊,那人站立不住,倒地成擒,訊明姓氏,叫做玄胪。
胪系張瓘部下的勇士,既被擒住,餘衆皆投械乞降。
瓘勢孤力盡,即與弟琚同時刎死。
混夷瓘家族,聲罪安民。
涼王玄靓,乃進混為骠騎大将軍,代瓘輔政。
混勸玄靓去涼王号,複稱涼州牧。
又召玄胪與語道:“卿前刺我,幸得不傷,今我輔政,卿可知懼否?”胪答道:“胪受瓘恩,彼時但知有瓘,不知有公,尚恨刺公未深,有何足懼?”混稱為義士,親為釋縛,優加待遇,胪始拜謝。
既而混罹重疾,不能起一床一。
玄靓及祖母馬氏,同往探視,且與語道:“将軍倘有不測,寡一婦孤兒,将托誰人?可否以林宗繼任?”混答說道:“臣兒林宗,年尚幼弱,不堪重任,殿下若不棄臣家,臣弟澄尚可參政,但恐他材質迂緩,未足達權,還望殿下随時策勵,才免誤事。
”既知澄之迂緩,不宜推薦,且玄靓幼弱,能知策勵乃弟麼?及玄靓随馬氏同歸,混複召誡子弟道:“我家受國厚恩,當以死報,慎勿挾勢驕人。
”嗣見朝臣俱來問疾,又惟舉忠君一愛一國四字,一再勸勉,餘無他言,尋即殁世。
路人聞喪,統皆揮涕。
玄靓即命澄為領軍将軍,使代兄任。
才閱半年,偏有一右司馬張邕,惡澄專一政,竟脅衆殺澄,并滅澄族。
未始非夷瓘宗族之報。
澄雖不及乃兄的賢明,惟驕恣卻不若張瓘,邕敢擅殺大臣,罪應立誅,乃玄靓反授邕為中護軍,使與叔父中領軍天錫,同掌國政,說來也有一種原因。
玄靓祖母馬氏,本來是個一婬一婦班頭,前次曾與張祚私通,祚死後複傷岑寂,見邕身材雄偉,不亞張祚,複不禁暗暗動心。
邕知情識意,樂得乘間湊奉,居然兩相情願,合成好事。
此番擅殺宋澄,馬氏非不預聞,所以并未加罪,反令他代執政權。
玄靓沖幼無知,一由馬氏作主,從此一婬一人得志,生殺自專,複為國患。
天錫年未及壯,所結一黨一羽,亦多屬少年。
有郭增劉肅二人,年皆止十八九,嘗為天錫腹心,因密白天錫道:“國家恐将複亂了。
”天錫驚問何因?二人齊聲道:“今護軍出入,仿佛長甯,張祚封長甯侯見前。
怎得不亂?”天錫道:“我亦早疑此人,未敢出口,今當如何處置?”肅答道:“何勿早除了他。
”天錫道:“何人可使?”肅便自請效力。
天錫道:“汝年太少,須更求臂助。
”肅又道:“同僚趙白駒,頗有膽力,得他為助,便足誅邕。
”天錫大喜,便召集壯士四百人,诘旦入朝。
肅與白駒,當然随入,正值邕在門下省,肅即拔刀斫邕,被邕閃過。
白駒繼進,持刀亂斫。
邕頗有勇力,跳躍盤旋,巧為趨避。
嗣見壯士齊集,乃翻身逸去。
天錫急與肅等馳入禁中,閉住禁門。
才過須臾,即聞門外有呼噪聲,由天錫登屋俯望,見邕領着甲士數百,前來攻門,便憑高大呼道:“張邕兇逆,橫行不道,既滅宋氏,又欲傾覆我家,汝将士世為涼臣,何忍兵戈相向?我不怕死,實恐先人廢祀,不得不為除逆計。
今我但欲取邕,他無所問,天地有靈,我不食言。
”汝心亦未必可質天地。
邕衆聞言,陸續散去。
天錫即下屋開門,引衆出擊。
邕隻剩孤身,自知不能脫逃,遂引刃自一殺。
天錫悉誅邕一黨一,入見玄靓,備陳邕罪。
玄靓便令天錫為冠軍大将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執掌朝政。
天錫乃奉東晉正朔,改去建興年号,并遣使通好建康。
晉授玄靓為大都督,領涼州刺史,護羌校尉,封西平公。
已而玄靓祖母馬氏,得病而死,該死久矣。
因尊生母郭氏為太妃。
郭氏以天錫權盛,與疏宗張欽等密謀,拟誅天錫,偏為天錫所聞,搜殺張欽,并引兵入宮,質問玄靓母子。
玄靓大懼,情願讓位。
天錫不應,悻悻趨出。
劉肅已升任右将軍,便向天錫進言,勸他自立。
天錫遂使肅等入弑玄靓,詐稱暴卒,年才十四,谥曰沖公;自稱大都督,大将軍,護羌校尉,涼州牧,西平嚴氏為太一王太後,生母劉美人為太妃,且遣司馬綸骞奉表建康,請命乞封。
小子有詩詠道: 世變紛紛太不平,亂臣賊子敢胡行。
江東氣運衰微久,誰奉天威仗钺征? 欲知晉廷曾否給封,待至下回再表。
謝安放情山水,無心仕進,及弟萬被黜,即應溫召,可見當時之屢征不起,無非矯情,而益歎富貴誤人,非真高尚者,固不能擺脫名缰也。
高崧戲言,可抵《北山移文》一篇,幸謝安聰敏過人,借溫幹進,旋即辭溫告歸,不緻連污逆名耳。
彼桓溫之屢請遷洛,但骛虛聲,王述且能逆料之,固無待謝安也。
涼州之亂,始之者張祚,終之者天錫,而實皆成于馬氏,不有馬氏之通祚,則祚不得廢耀靈,而張瓘之禍可免矣。
不有馬氏之通邕,則邕不得殺宋澄,而天錫之亂可免矣。
張氏世笃忠貞,而誤于一婦人之手,此尤物之所以萬不可近也。
混诇悉瓘謀,遂與澄率壯士數十人,奄入南城,宣告諸營道:“張瓘謀逆,我兄弟奉太後令,速誅此賊。
汝等助順有賞,從逆立誅。
”各營兵聽到此言,立即趨附,得衆二千,随混攻瓘。
瓘出戰敗卻,混策馬追瓘,忽刺斜裡有一槊刺來,幾中腰下,虧得身穿堅甲,槊不能入。
混将槊奪住,與他堅持,宋澄等複引兵擁上,那人料不可敵,棄槊返奔。
混乘他轉身,用槊橫擊,那人站立不住,倒地成擒,訊明姓氏,叫做玄胪。
胪系張瓘部下的勇士,既被擒住,餘衆皆投械乞降。
瓘勢孤力盡,即與弟琚同時刎死。
混夷瓘家族,聲罪安民。
涼王玄靓,乃進混為骠騎大将軍,代瓘輔政。
混勸玄靓去涼王号,複稱涼州牧。
又召玄胪與語道:“卿前刺我,幸得不傷,今我輔政,卿可知懼否?”胪答道:“胪受瓘恩,彼時但知有瓘,不知有公,尚恨刺公未深,有何足懼?”混稱為義士,親為釋縛,優加待遇,胪始拜謝。
既而混罹重疾,不能起一床一。
玄靓及祖母馬氏,同往探視,且與語道:“将軍倘有不測,寡一婦孤兒,将托誰人?可否以林宗繼任?”混答說道:“臣兒林宗,年尚幼弱,不堪重任,殿下若不棄臣家,臣弟澄尚可參政,但恐他材質迂緩,未足達權,還望殿下随時策勵,才免誤事。
”既知澄之迂緩,不宜推薦,且玄靓幼弱,能知策勵乃弟麼?及玄靓随馬氏同歸,混複召誡子弟道:“我家受國厚恩,當以死報,慎勿挾勢驕人。
”嗣見朝臣俱來問疾,又惟舉忠君一愛一國四字,一再勸勉,餘無他言,尋即殁世。
路人聞喪,統皆揮涕。
玄靓即命澄為領軍将軍,使代兄任。
才閱半年,偏有一右司馬張邕,惡澄專一政,竟脅衆殺澄,并滅澄族。
未始非夷瓘宗族之報。
澄雖不及乃兄的賢明,惟驕恣卻不若張瓘,邕敢擅殺大臣,罪應立誅,乃玄靓反授邕為中護軍,使與叔父中領軍天錫,同掌國政,說來也有一種原因。
玄靓祖母馬氏,本來是個一婬一婦班頭,前次曾與張祚私通,祚死後複傷岑寂,見邕身材雄偉,不亞張祚,複不禁暗暗動心。
邕知情識意,樂得乘間湊奉,居然兩相情願,合成好事。
此番擅殺宋澄,馬氏非不預聞,所以并未加罪,反令他代執政權。
玄靓沖幼無知,一由馬氏作主,從此一婬一人得志,生殺自專,複為國患。
天錫年未及壯,所結一黨一羽,亦多屬少年。
有郭增劉肅二人,年皆止十八九,嘗為天錫腹心,因密白天錫道:“國家恐将複亂了。
”天錫驚問何因?二人齊聲道:“今護軍出入,仿佛長甯,張祚封長甯侯見前。
怎得不亂?”天錫道:“我亦早疑此人,未敢出口,今當如何處置?”肅答道:“何勿早除了他。
”天錫道:“何人可使?”肅便自請效力。
天錫道:“汝年太少,須更求臂助。
”肅又道:“同僚趙白駒,頗有膽力,得他為助,便足誅邕。
”天錫大喜,便召集壯士四百人,诘旦入朝。
肅與白駒,當然随入,正值邕在門下省,肅即拔刀斫邕,被邕閃過。
白駒繼進,持刀亂斫。
邕頗有勇力,跳躍盤旋,巧為趨避。
嗣見壯士齊集,乃翻身逸去。
天錫急與肅等馳入禁中,閉住禁門。
才過須臾,即聞門外有呼噪聲,由天錫登屋俯望,見邕領着甲士數百,前來攻門,便憑高大呼道:“張邕兇逆,橫行不道,既滅宋氏,又欲傾覆我家,汝将士世為涼臣,何忍兵戈相向?我不怕死,實恐先人廢祀,不得不為除逆計。
今我但欲取邕,他無所問,天地有靈,我不食言。
”汝心亦未必可質天地。
邕衆聞言,陸續散去。
天錫即下屋開門,引衆出擊。
邕隻剩孤身,自知不能脫逃,遂引刃自一殺。
天錫悉誅邕一黨一,入見玄靓,備陳邕罪。
玄靓便令天錫為冠軍大将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執掌朝政。
天錫乃奉東晉正朔,改去建興年号,并遣使通好建康。
晉授玄靓為大都督,領涼州刺史,護羌校尉,封西平公。
已而玄靓祖母馬氏,得病而死,該死久矣。
因尊生母郭氏為太妃。
郭氏以天錫權盛,與疏宗張欽等密謀,拟誅天錫,偏為天錫所聞,搜殺張欽,并引兵入宮,質問玄靓母子。
玄靓大懼,情願讓位。
天錫不應,悻悻趨出。
劉肅已升任右将軍,便向天錫進言,勸他自立。
天錫遂使肅等入弑玄靓,詐稱暴卒,年才十四,谥曰沖公;自稱大都督,大将軍,護羌校尉,涼州牧,西平嚴氏為太一王太後,生母劉美人為太妃,且遣司馬綸骞奉表建康,請命乞封。
小子有詩詠道: 世變紛紛太不平,亂臣賊子敢胡行。
江東氣運衰微久,誰奉天威仗钺征? 欲知晉廷曾否給封,待至下回再表。
謝安放情山水,無心仕進,及弟萬被黜,即應溫召,可見當時之屢征不起,無非矯情,而益歎富貴誤人,非真高尚者,固不能擺脫名缰也。
高崧戲言,可抵《北山移文》一篇,幸謝安聰敏過人,借溫幹進,旋即辭溫告歸,不緻連污逆名耳。
彼桓溫之屢請遷洛,但骛虛聲,王述且能逆料之,固無待謝安也。
涼州之亂,始之者張祚,終之者天錫,而實皆成于馬氏,不有馬氏之通祚,則祚不得廢耀靈,而張瓘之禍可免矣。
不有馬氏之通邕,則邕不得殺宋澄,而天錫之亂可免矣。
張氏世笃忠貞,而誤于一婦人之手,此尤物之所以萬不可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