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雲。
一作漅。
)腠理早從事。
安複勞針石。
哲人睹未形。
愚夫暗明白。
曲突不見賓。
燋爛為上客。
思願獻良規。
江海倘不逆。
狂言雖寡善。
猶有如雞跖。
(《廣文選》作肋。
《詩紀》雲。
一作肋。
)雞跖(《廣文選》誤作脅。
)食不已。
齊王為肥澤。
(○《類聚》二十三。
《廣文選》十五。
《詩紀》十七并作雜詩。
) 散騎常師友。
朝(《類聚》作朋。
《詩紀》同。
并注疑作朝。
)夕進規獻。
侍中主(《書鈔》或作王。
)喉舌。
萬機無不亂。
尚書統(《書鈔》作[扌□])庶事。
官人乘(《書鈔》作重,詩住雲。
疑作秉。
朝事文《類聚》作承。
合璧事類同。
)法憲。
彤管珥(《類聚》作弭。
《詩紀》同。
)納言。
貂?表武弁。
出入承明廬。
車服一何煥。
三寺齊榮秩。
百僚所瞻願。
(○《類聚》四十五、《詩紀》十七并作雜詩。
又《書鈔》五十八作新詩。
引獻一韻及亂一韻。
百二十七作應璩詩。
引亂、憲、弁三韻。
《初學記》十一作新詩。
引弁一韻。
又《白帖》二十一作應瑗詩。
引侍中喉舌萬機六字。
事文《類聚》新集十及合璧事類後集二十六引憲一韻。
○逯案。
《白帖》此例可證作應瑗者實即應璩之訛。
) 少壯面目澤。
長大色醜粗。
(《類聚》作長老顔色鹿。
)粗醜(《類聚》作鹿醜。
)人所惡。
拔白自洗蘇。
平生發完全。
變化似浮屠。
醉酒巾帻落。
秃頂赤如壺。
(《禦覽》作狐。
○苕溪漁隐業話四十一作三叟詞。
又《類聚》十八作新詩。
引粗、蘇二韻。
《禦覽》三百六十四作新詩。
引狐一韻。
《詩紀》十七作雜詩。
引粗、蘇二韻。
) 古(禦鑒或作昔。
)有行道人。
陌上見三叟。
年各百馀歲。
相與鋤禾莠。
住車問三叟。
何以得此壽。
上叟前緻(《禦覽》或作置。
下同。
)辭。
(苕溪漁隐叢話作詞。
下同。
)室内(《禦覽》或作内中。
)妪貌(《禦覽》或作粗。
)醜。
下叟前緻辭。
夜(《禦覽》或作暮。
)卧(苕溪漁隐業話作暮眠。
)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
所以能長久。
(○《禦覽》三百八十三、七百六十四并作應璩詩。
苕溪漁隐叢話四十一作三叟詞。
《詩紀》十七作三叟。
又藝文《類聚》十八作魏應璩詩。
引叟、莠、壽三韻。
○逯案。
少壯面目澤與此篇。
苕溪叢話引潘子真詩話均作三叟詞。
然少壯一首前人既作新詩。
則此亦百一詩之遺。
) 漢末桓帝時。
郎有馬子侯。
自謂識音律。
請客鳴笙竽。
為作陌上桑。
反(《書鈔》作乃。
編珠作及。
)言鳳将雛。
左右僞稱善。
亦複自搖頭。
(○《禦覽》七百三十九作新論。
又《書鈔》百十作新詩。
引侯、竽、雛三韻。
杜公瞻編珠二作百一詩。
引雛一韻。
) 百郡立中正。
九州置都士。
州闾與郡縣。
希疏如馬齒。
生不相識面。
何緣别義理。
(○《禦覽》二百六十五作應琚新論。
)十室稱忠信。
觀過必黨裡。
(○《書鈔》七十三作應琚新語。
○案此當為上首逸句。
) 平生居□郭。
甯丁(當作伶仃。
)憂貧賤。
出門見富貴。
(□□□□□。
竈下炊(《書鈔》作發。
)牛矢。
甑中裝(《禦覽》作莊。
)豆飯。
(○《書鈔》四十四作新詩。
又《禦覽》八百五十作新詩。
引飯一韻。
○逯案。
《書鈔》引詩缺略。
今以意補六空格。
) 野田何紛紛。
城郭何落落。
埋葬嫁娶家。
皆是商旅客。
喪側食不飽。
酒肉紛狼籍。
(○《禦覽》五百五十六作應琚新詩。
) 大魏(《禦覽》或誤作龜。
)承衰弊。
複欲密其羅。
蚍蜉猶見得。
何雲鰌與蝦。
(《禦覽》或作[□]。
)狴犴既已備。
炊複置黃沙。
(○《禦覽》九百四十七。
事類賦蟻賦注作百一篇。
又《禦覽》九百四十三引羅、蝦二韻。
○逯案。
黃沙獄。
晉武帝置。
似此乃後人僞托。
不出應琚。
抑魏末已有此設置邪。
) 人才(百三家集作材。
)不能備。
各有偏短長。
稽可小人(百三家集作入。
)中。
便辟必知芒。
(○《書鈔》百四作新詩。
百三家集。
本集。
○逯案。
此詩《書鈔》引入筆部。
詩之辭句應有涉于筆。
小人中之中。
應是筆字。
) 茫茫九州内。
莫作(應作非。
)帝者民。
民有忠信行。
莫非帝者臣。
(○《禦覽》六百二十一作新詩。
) 太官有馀廚。
大小無不賣。
豈徒脯與糗。
醯醢及鹽鼓。
(○《禦覽》八百二十八作新詩。
) 洛水禁罾罟。
魚鼈不為殖。
空令自相啖。
吏民不得食。
(○《禦覽》八百三十四作新詩。
) 豐隆賜美味。
受嚼方?冉々。
鹿鳴吐野華。
獨食有何甘。
(○《書鈔》百四十三作
一作漅。
)腠理早從事。
安複勞針石。
哲人睹未形。
愚夫暗明白。
曲突不見賓。
燋爛為上客。
思願獻良規。
江海倘不逆。
狂言雖寡善。
猶有如雞跖。
(《廣文選》作肋。
《詩紀》雲。
一作肋。
)雞跖(《廣文選》誤作脅。
)食不已。
齊王為肥澤。
(○《類聚》二十三。
《廣文選》十五。
《詩紀》十七并作雜詩。
) 散騎常師友。
朝(《類聚》作朋。
《詩紀》同。
并注疑作朝。
)夕進規獻。
侍中主(《書鈔》或作王。
)喉舌。
萬機無不亂。
尚書統(《書鈔》作[扌□])庶事。
官人乘(《書鈔》作重,詩住雲。
疑作秉。
朝事文《類聚》作承。
合璧事類同。
)法憲。
彤管珥(《類聚》作弭。
《詩紀》同。
)納言。
貂?表武弁。
出入承明廬。
車服一何煥。
三寺齊榮秩。
百僚所瞻願。
(○《類聚》四十五、《詩紀》十七并作雜詩。
又《書鈔》五十八作新詩。
引獻一韻及亂一韻。
百二十七作應璩詩。
引亂、憲、弁三韻。
《初學記》十一作新詩。
引弁一韻。
又《白帖》二十一作應瑗詩。
引侍中喉舌萬機六字。
事文《類聚》新集十及合璧事類後集二十六引憲一韻。
○逯案。
《白帖》此例可證作應瑗者實即應璩之訛。
) 少壯面目澤。
長大色醜粗。
(《類聚》作長老顔色鹿。
)粗醜(《類聚》作鹿醜。
)人所惡。
拔白自洗蘇。
平生發完全。
變化似浮屠。
醉酒巾帻落。
秃頂赤如壺。
(《禦覽》作狐。
○苕溪漁隐業話四十一作三叟詞。
又《類聚》十八作新詩。
引粗、蘇二韻。
《禦覽》三百六十四作新詩。
引狐一韻。
《詩紀》十七作雜詩。
引粗、蘇二韻。
) 古(禦鑒或作昔。
)有行道人。
陌上見三叟。
年各百馀歲。
相與鋤禾莠。
住車問三叟。
何以得此壽。
上叟前緻(《禦覽》或作置。
下同。
)辭。
(苕溪漁隐叢話作詞。
下同。
)室内(《禦覽》或作内中。
)妪貌(《禦覽》或作粗。
)醜。
下叟前緻辭。
夜(《禦覽》或作暮。
)卧(苕溪漁隐業話作暮眠。
)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
所以能長久。
(○《禦覽》三百八十三、七百六十四并作應璩詩。
苕溪漁隐叢話四十一作三叟詞。
《詩紀》十七作三叟。
又藝文《類聚》十八作魏應璩詩。
引叟、莠、壽三韻。
○逯案。
少壯面目澤與此篇。
苕溪叢話引潘子真詩話均作三叟詞。
然少壯一首前人既作新詩。
則此亦百一詩之遺。
) 漢末桓帝時。
郎有馬子侯。
自謂識音律。
請客鳴笙竽。
為作陌上桑。
反(《書鈔》作乃。
編珠作及。
)言鳳将雛。
左右僞稱善。
亦複自搖頭。
(○《禦覽》七百三十九作新論。
又《書鈔》百十作新詩。
引侯、竽、雛三韻。
杜公瞻編珠二作百一詩。
引雛一韻。
) 百郡立中正。
九州置都士。
州闾與郡縣。
希疏如馬齒。
生不相識面。
何緣别義理。
(○《禦覽》二百六十五作應琚新論。
)十室稱忠信。
觀過必黨裡。
(○《書鈔》七十三作應琚新語。
○案此當為上首逸句。
) 平生居□郭。
甯丁(當作伶仃。
)憂貧賤。
出門見富貴。
(□□□□□。
竈下炊(《書鈔》作發。
)牛矢。
甑中裝(《禦覽》作莊。
)豆飯。
(○《書鈔》四十四作新詩。
又《禦覽》八百五十作新詩。
引飯一韻。
○逯案。
《書鈔》引詩缺略。
今以意補六空格。
) 野田何紛紛。
城郭何落落。
埋葬嫁娶家。
皆是商旅客。
喪側食不飽。
酒肉紛狼籍。
(○《禦覽》五百五十六作應琚新詩。
) 大魏(《禦覽》或誤作龜。
)承衰弊。
複欲密其羅。
蚍蜉猶見得。
何雲鰌與蝦。
(《禦覽》或作[□]。
)狴犴既已備。
炊複置黃沙。
(○《禦覽》九百四十七。
事類賦蟻賦注作百一篇。
又《禦覽》九百四十三引羅、蝦二韻。
○逯案。
黃沙獄。
晉武帝置。
似此乃後人僞托。
不出應琚。
抑魏末已有此設置邪。
) 人才(百三家集作材。
)不能備。
各有偏短長。
稽可小人(百三家集作入。
)中。
便辟必知芒。
(○《書鈔》百四作新詩。
百三家集。
本集。
○逯案。
此詩《書鈔》引入筆部。
詩之辭句應有涉于筆。
小人中之中。
應是筆字。
) 茫茫九州内。
莫作(應作非。
)帝者民。
民有忠信行。
莫非帝者臣。
(○《禦覽》六百二十一作新詩。
) 太官有馀廚。
大小無不賣。
豈徒脯與糗。
醯醢及鹽鼓。
(○《禦覽》八百二十八作新詩。
) 洛水禁罾罟。
魚鼈不為殖。
空令自相啖。
吏民不得食。
(○《禦覽》八百三十四作新詩。
) 豐隆賜美味。
受嚼方?冉々。
鹿鳴吐野華。
獨食有何甘。
(○《書鈔》百四十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