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何及。
(○《墨子》非攻篇。
《詩紀前集》九。
) 【《荀子》引逸詩】 如霜雪之将将。
如日月之光明。
(○《荀子》王霸篇。
《詩紀前集》九。
○逯案。
《詩紀》此下尚有為之則存、不為之則亡二句。
今依楊倞注隻錄前二句。
) 國有大命。
不可以告人。
妨其躬身。
(○《荀子》臣道篇。
《詩紀前集》九。
) 鳳凰(《類聚》作鳥。
《禦覽》同。
)秋秋。
(《類聚》作啾啾。
《禦覽》同。
)其翼若幹。
(《類聚》作竿。
《禦覽》作竽。
)其聲若箫。
有鳳有凰。
(《類聚》作有皇有鳳。
《禦覽》同。
)樂帝之心。
(《荀子》解蔽篇。
《類聚》九十九。
《禦覽》四百六十八、九百十五。
《詩紀前集》九。
) 長夜慢兮。
永思骞兮。
太古之不慢兮。
禮義之不愆兮。
何恤人之言兮。
(○《荀子》正名篇。
《詩紀前集》九。
○逯案。
前引《左傳》逸詩與此末二句略同。
) 涓涓源水。
不壅(《荀子》作?。
)不塞。
毂既(《荀子》作已。
)破碎。
乃大其輻。
事以(《荀子》作已。
)敗矣。
乃重太(《荀子》作大。
)息。
(○《荀子》法行篇。
《詩紀前集》九。
) 墨以為明。
(《詩紀》作朗。
)狐狸而蒼。
(○《荀子》解蔽篇。
《詩紀前集》九。
) 【《列子》引逸詩】 良弓之子。
必先為箕。
良冶之子。
必先為裘。
(○《列子》湯問篇。
《禦覽》七百四十六作《列子》古語。
《詩紀前集》九。
○逯案。
禮記學記雲。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與此稍異。
) 【《莊子》引逸詩】 青青之麥。
生於陵(《詩紀》作陵之。
)陂。
(《禦覽》或誤作坂。
)生不布(《類聚》或無布字。
)施。
死何(《禦覽》何下或有用字。
)含珠為。
(○《莊子》外物篇。
《類聚》八十四、八十五。
《白帖》十九。
《禦覽》四百七十七、五百四十九、八百三、八百三十八。
《詩紀前集》九。
) 【《呂氏春秋》引逸詩】 将欲毀之。
必重累之。
将欲踣之。
必高舉之。
(○《呂氏春秋》行論篇。
《詩紀前集》九。
) 君君子則正。
以行其德。
君賤人則寬。
以盡其力。
(○《呂氏春秋》愛士篇。
《詩紀前集》九。
) 唯則定國。
(○《呂氏春秋》權勳篇。
《左傳》僖公九年傳。
《詩紀前集》九。
) 【戰國策引逸詩】 行百裡者。
半於九十。
(○戰國策秦策五。
《詩紀前集》九。
) 大武遠宅不涉。
(○戰國策秦策四。
《史記》春申君傳。
《新序》善謀篇。
《詩紀前集》九。
) 木實繁者披其枝。
披其枝者傷其心。
大其都者危其君。
尊其臣者卑其主。
(○戰國策秦策三。
《詩紀前集》九。
) 樹德莫如滋。
除害莫如盡。
(○戰國策秦策三。
《詩紀前集》九。
) 【《史記》引逸詩】 得人者與。
失人者崩。
(○《史記》商君列傳。
) 【《漢書》引逸詩】 四牡翼翼。
以征不服。
親省邊陲。
用事所極。
(○《漢書》武帝紀。
《詩紀前集》九引起首二句。
) 九變複貫。
知言之選。
(《詩紀》雲。
變一作辨。
○《漢書》武帝紀。
《詩紀前集》九。
) 【《說苑》引逸詩】 綿綿之葛。
在於曠野。
良工得之。
以為絺紵。
良工不得。
枯死於野。
(○《說苑》尊賢篇。
《詩紀前集》九。
) 【《周禮》注引逸詩】 敕爾瞽。
率爾衆工。
奏爾悲誦。
肅肅雝雝。
無怠無兇。
(○《周禮》春官注。
《詩紀前集》九。
○逯案。
《詩紀》列此為辟雍詩之三。
今從卮林别列於此。
又周官賈公彥疏曰:瞽人無目而雲敕爾瞽率爾衆工。
於義不可。
且奏爾悲誦等似逸詩。
不知何從而出雲雲。
○逯案。
鄭注隻來敕也。
敕爾瞽以下即逸詩。
賈說亦未的。
) 【《後漢書》引逸詩】 皎皎練絲。
在所染之。
(○《後漢書》楊終傳。
《詩紀前集》九。
) 【《晉書》引逸詩】 羽觞随波。
(《初學記》波上有流字。
《禦覽》或同。
○《晉書》束皙傳。
《初學記》四。
《禦覽》三十、一百五十八、六百十二。
《詩紀前集》九。
) 【集韻引逸詩】 佞人如[蟲犀](○集韻六脂。
《詩紀前集》九。
)
(○《墨子》非攻篇。
《詩紀前集》九。
) 【《荀子》引逸詩】 如霜雪之将将。
如日月之光明。
(○《荀子》王霸篇。
《詩紀前集》九。
○逯案。
《詩紀》此下尚有為之則存、不為之則亡二句。
今依楊倞注隻錄前二句。
) 國有大命。
不可以告人。
妨其躬身。
(○《荀子》臣道篇。
《詩紀前集》九。
) 鳳凰(《類聚》作鳥。
《禦覽》同。
)秋秋。
(《類聚》作啾啾。
《禦覽》同。
)其翼若幹。
(《類聚》作竿。
《禦覽》作竽。
)其聲若箫。
有鳳有凰。
(《類聚》作有皇有鳳。
《禦覽》同。
)樂帝之心。
(《荀子》解蔽篇。
《類聚》九十九。
《禦覽》四百六十八、九百十五。
《詩紀前集》九。
) 長夜慢兮。
永思骞兮。
太古之不慢兮。
禮義之不愆兮。
何恤人之言兮。
(○《荀子》正名篇。
《詩紀前集》九。
○逯案。
前引《左傳》逸詩與此末二句略同。
) 涓涓源水。
不壅(《荀子》作?。
)不塞。
毂既(《荀子》作已。
)破碎。
乃大其輻。
事以(《荀子》作已。
)敗矣。
乃重太(《荀子》作大。
)息。
(○《荀子》法行篇。
《詩紀前集》九。
) 墨以為明。
(《詩紀》作朗。
)狐狸而蒼。
(○《荀子》解蔽篇。
《詩紀前集》九。
) 【《列子》引逸詩】 良弓之子。
必先為箕。
良冶之子。
必先為裘。
(○《列子》湯問篇。
《禦覽》七百四十六作《列子》古語。
《詩紀前集》九。
○逯案。
禮記學記雲。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與此稍異。
) 【《莊子》引逸詩】 青青之麥。
生於陵(《詩紀》作陵之。
)陂。
(《禦覽》或誤作坂。
)生不布(《類聚》或無布字。
)施。
死何(《禦覽》何下或有用字。
)含珠為。
(○《莊子》外物篇。
《類聚》八十四、八十五。
《白帖》十九。
《禦覽》四百七十七、五百四十九、八百三、八百三十八。
《詩紀前集》九。
) 【《呂氏春秋》引逸詩】 将欲毀之。
必重累之。
将欲踣之。
必高舉之。
(○《呂氏春秋》行論篇。
《詩紀前集》九。
) 君君子則正。
以行其德。
君賤人則寬。
以盡其力。
(○《呂氏春秋》愛士篇。
《詩紀前集》九。
) 唯則定國。
(○《呂氏春秋》權勳篇。
《左傳》僖公九年傳。
《詩紀前集》九。
) 【戰國策引逸詩】 行百裡者。
半於九十。
(○戰國策秦策五。
《詩紀前集》九。
) 大武遠宅不涉。
(○戰國策秦策四。
《史記》春申君傳。
《新序》善謀篇。
《詩紀前集》九。
) 木實繁者披其枝。
披其枝者傷其心。
大其都者危其君。
尊其臣者卑其主。
(○戰國策秦策三。
《詩紀前集》九。
) 樹德莫如滋。
除害莫如盡。
(○戰國策秦策三。
《詩紀前集》九。
) 【《史記》引逸詩】 得人者與。
失人者崩。
(○《史記》商君列傳。
) 【《漢書》引逸詩】 四牡翼翼。
以征不服。
親省邊陲。
用事所極。
(○《漢書》武帝紀。
《詩紀前集》九引起首二句。
) 九變複貫。
知言之選。
(《詩紀》雲。
變一作辨。
○《漢書》武帝紀。
《詩紀前集》九。
) 【《說苑》引逸詩】 綿綿之葛。
在於曠野。
良工得之。
以為絺紵。
良工不得。
枯死於野。
(○《說苑》尊賢篇。
《詩紀前集》九。
) 【《周禮》注引逸詩】 敕爾瞽。
率爾衆工。
奏爾悲誦。
肅肅雝雝。
無怠無兇。
(○《周禮》春官注。
《詩紀前集》九。
○逯案。
《詩紀》列此為辟雍詩之三。
今從卮林别列於此。
又周官賈公彥疏曰:瞽人無目而雲敕爾瞽率爾衆工。
於義不可。
且奏爾悲誦等似逸詩。
不知何從而出雲雲。
○逯案。
鄭注隻來敕也。
敕爾瞽以下即逸詩。
賈說亦未的。
) 【《後漢書》引逸詩】 皎皎練絲。
在所染之。
(○《後漢書》楊終傳。
《詩紀前集》九。
) 【《晉書》引逸詩】 羽觞随波。
(《初學記》波上有流字。
《禦覽》或同。
○《晉書》束皙傳。
《初學記》四。
《禦覽》三十、一百五十八、六百十二。
《詩紀前集》九。
) 【集韻引逸詩】 佞人如[蟲犀](○集韻六脂。
《詩紀前集》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