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立法議會

關燈
表演說 叛亂分子攻到杜伊勒裡宮前 天亮時分,到處都是持矛的士兵。

    叛亂分子開始進攻杜伊勒裡宮 接下來,不時出現的小騷亂湮沒在戰争的喧嚣聲中。

    王室出逃後不久,起義軍就闖入了宮殿,似乎在表明暴動已經結束,人民取得了勝利。

    然而,雙方再次發生武裝沖突。

    以馬賽人為首的起義軍在宮殿内發起了猛攻,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激憤。

    接下來,我們看到了正規軍隊對付叛亂分子的手段。

    瑞士軍隊發動戰争,并打入法蘭西境内。

    一時之間,瑞士軍隊氣焰嚣張,緻使意志不堅定的起義軍立刻敗退。

    于是,不幸的國王發出了一道命令,要求停止開火。

    當瑞士軍隊的士兵們不情願卻順從地撤退時,革命力量卻再次向前推進,并為這意外獲得的勝利欣喜不已。

    随後,一個兇殘可怕的場面出現了&mdash&mdash瑞士人被包圍,并最終被打敗。

    憤怒的民衆踐踏屍體以洩憤,婦女們像惡魔一樣圍在屍體旁邊跳舞。

    當起義軍仍在忙于殺戮時,勝利的民衆湧入了宮殿。

    在這個偉大的城市裡,所有的不安和混亂都在這座廢棄的宮殿裡展現得淋漓盡緻:世代相傳的寶藏慘遭毀滅,殘破的畫作和雕像碎片堆在昂貴的地闆上,成群的妓女穿上王室的華麗衣衫,尖叫着&ldquo奧地利女人&rdquo&mdash&mdash王後放蕩如妓女,早已名譽掃地。

    然而,即使是如此不堪的環境中也不乏人性的光芒。

    在&ldquo不讓國家陷入恥辱&rdquo的呼聲中,王室的貴婦和女仆們得到了寬恕。

    原則戰勝了混亂,過激行為得到了控制,野蠻掠奪被杜絕。

    于是,不隻一個竊賊被抓甚至被絞死。

    但暴動仍然頻發,無政府狀态即将進入最糟糕的境地。

     1792年8月10日的暴亂推翻了波旁王朝,激怒了法蘭西民衆,破壞了王位,摧毀了權威。

    從此,動亂的因子在各種事件中變得更活躍,外國的入侵也給這個王國的民衆以新的、巨大的刺激。

    國家的代表們堅信國王和王室是錯誤的,并與之不斷鬥争,且向巴黎革命勢力尋求援助。

    由暴民領導的起義軍展示了強大的力量,鎮壓了反對勢力&mdash&mdash無論是公開的還是不公開的。

    随後,權力就從這個最近還掌握着它的階層手中溜走了,影響深遠的恐怖統治即将到來。

    然而,我們隻是簡要提及的許多事件,卻受到了大多數法蘭西人的強烈譴責。

    在巴黎,大部分市民對1792年8月10日的恐怖事件感到悲哀。

    但1791年的憲法給革命帶來了希望。

    維護秩序的各個黨派或存在分歧或相互懷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導緻民族獨立和1789年新利益興起的因素,恰好也導緻了所謂&ldquo愛國者&rdquo的出現,并獲得了強大的力量。

    最終,隻有少數無政府主義者獲得了勝利。

    法蘭西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容易屈服于大膽的領導人。

    這一特點盡管可以理解,但也導緻了可怕的後果。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那些已經占據優勢地位的革命力量是如何在内憂外患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境地的。

     以馬賽人為首的叛亂分子與忠于國王的軍隊在杜伊勒裡宮交戰 *** [1]這裡是指制憲議會。

    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同年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并于1791年9月30日解散。

    制憲議會的繼承者為立法議會,成立于1791年10月1日。

    1792年9月20日,普選産生的國民公會召開第一次議會,并取代了立法議會。

    制憲議會最大的貢獻是頒布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mdash&mdash譯者注 [2]斐揚派是法蘭西大革命期間形成的一個政治派系,成立于1791年7月16日,原名為&ldquo憲法之友社&rdquo。

    當時,雅各賓俱樂部的激進派與溫和派分裂,溫和派&mdash&mdash也就是斐場派&mdash&mdash主張保留君主制度并支持當時的制憲議會提出的君主立憲制政體的計劃。

    &mdash&mdash譯者注 [3]科爾德利俱樂部是法蘭西大革命期間的一個民粹主義俱樂部,原名為&ldquo人權與民權之友社&rdquo。

    在革命時期和以後的年代裡,&ldquo科爾德利&rdquo這個詞均用于稱呼屬于雅各賓左派的或是相近的革命派系。

    &mdash&mdash譯者注 [4]皮爾尼茨是德意志德累斯頓東部的一個市鎮。

    1791年,在查理十世和阿爾圖斯伯爵的積極斡旋下,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了阻礙法蘭西大革命的進展,簽定了著名的《皮爾尼茨宣言》,宣布将不會傷害法王路易十六,也不會剝奪他的權力。

    &mdash&mdash譯者注 [5]馮·西貝爾教授是這些辯護者中最傑出的代表,但他的論點僅僅是詭辯;而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君主出于敵意發布了《皮爾尼茨宣言》,這足以激怒法蘭西。

    &mdash&mdash原注 [6]菲利普·馮·科本茨爾(PhilippvonCobenzl,1741&mdash1810),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帝國的政治家,法蘭西王後瑪麗·安托瓦内特的哥哥。

    &mdash&mdash譯者注 [7]即瑪麗·安托瓦内特,她在嫁給路易十六之前是奧地利公主。

    &mdash&mdash譯者注 [8]即紀念巴士底獄淪陷的日子。

    &mdash&mdash譯者注 [9]即聖巴塞洛缪大屠殺。

    &mdash&mdash譯者注 [10]猶大是《聖經》中的著名人物,耶稣十二門徒之一,又稱&ldquo加略的猶大&rdquo。

    據《新約》載,猶大生于加略,後因為三十個銀币将耶稣出賣給羅馬政府。

    &mdash&mdash譯者注 [11]喬治·杜瓦爾:《恐怖紀實》,第6卷,第285頁。

    &mdash&mdash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