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初事迹
關燈
小
中
大
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太祖知之。
又與佥事夏煜惟務劾人,李善長畏之。
及兵馬指揮丁光眼巡街生事,無引号者拘拿充軍。
又淩說、楊憲執法不阿。
太祖嘗曰:“有此數人,譬如惡犬則人怕。
”見賢又建言:“在京犯贓經斷官吏不無怨望,豈容辇毂之下居之,及在外犯贓官吏,各發江北和州無為住坐。
彼中荒田甚多,每人撥與二十畝開墾,亦且得人納糧當差。
”太祖從之,以參軍郭景祥督之。
太祖差按察佥事安慶撫谕及内官佛保整治種田。
一曰,太祖親坐黃船忽到和州登岸駐馬,移時叫出前鎮江知府楊遵數之,曰:“爾楊仲弘之子,有學問,多才能,止是心忍。
徐達曾言爾将鎮江百姓田畝增加分數,見得糧多,人目之曰:‘革?宣田楊’。
又将斛面削去,支糧與軍少了升合,積下糧米又無歸着。
留你在世,恐生别事。
”誅之。
高見賢被楊憲舉劾,受句容王主簿豹皮等贓,發和州種田。
先在彼者指而罵曰:“此語是你聞,今亦到此,是報也。
”夏煜亦犯法,太祖取到湖廣,投于水。
丁光眼害民事發,胡惟庸問招明白,太祖命誅之。
高見賢奏掾史張有道賣選,太祖命楊庸鞫之。
有道招受同鄉徐君瑞買求樞密院掾史銀十兩。
律該杖一百,太祖命分屍示衆。
憲奏曰:“臣職專執法,不該死而誅之,是臣壞法也。
”太祖從憲言,依律。
太祖在婺州夜出私行,遇巡軍阻之。
小先鋒張煥從行,謂巡軍曰:“是大人。
”巡軍曰:“我不知是何大人,隻知犯夜者執之。
”言之再三,已之。
次曰,太祖賞巡軍米二石,後不夜出。
太祖于國初以軍儲不足,禁軍民造酒,違者罪之。
太祖謂章溢曰:“爾在處州石抹參政處謀軍事,聞知部屬甚多,授爾浙江按察佥事,往處州收集,赴京助我調用。
”溢集到原部下鄉兵二萬名,今男章允載管領,赴京聽調。
太祖大喜,後用溢為禦史中丞。
太祖謂胡深曰:“爾回處州收集舊部屬,授爾王府參軍,就便管領守禦處城。
”深為軍儲不足,于麗水等七縣大戶内征科銀兩以給軍,民苦之。
有言其弊于太祖,太祖曰:“胡深未可與之較也。
”深領兵攻溫州,不克。
後又領兵取福建,至浦城,與陳友定兵戰敗被擒,友定殺之。
太祖憫深陣亡,授其子世襲指揮。
王溥以建昌降,率将士赴京居住,自備糧食,不支官糧。
太祖曰:“王溥可以聚寶門外南街住,置立牌樓,号其街曰宰相街。
”溥為事毀之。
溥系陳氏僞平章也。
方國珍既獻三郡,不奉正朔,太祖累遣夏煜、李謙、孫養浩、楊憲、傅仲章、程明善往谕之。
國珍答曰:“當初獻三郡,為保百姓,請上位發軍馬來守,交還城池。
不至,若遽奉正朔,實恐張士誠、陳友定來攻,援若不及則危矣。
姑以至正為名,彼則無名罪我。
況為元朝亂首,元亦惡之,不得已而招我四兄弟,授以大職名,我弱則不容矣。
要之從命,必用多發軍馬來守,即當以三郡交還,國珍願領弟侄赴京聽上位之命。
止乞國珍一身不仕,以報元之恩德,如此心持兩端。
”太祖曰:“且置之,候我克蘇州,雖欲奉正朔則亦遲矣。
” 太祖以嚴州密迩杭州敵境,命徐達至嚴州,展開五裡築城池,移浙東省治及金華軍馬守之。
未久,諸暨院判謝再興叛降紹興張士誠。
太祖特升同佥胡德濟為浙東行省參政,再于五指岩下新築諸暨城,屯駐軍馬,以圖進取。
德濟部下将士家火尚留嚴州,間有潛地搬往新城者,文忠知之,意德濟使之,故将都事羅敬彥誅之,以戒後人。
各将士怒曰:“我等守方面,舍命征戰,略不相容。
”說德濟曰:“何處不富貴?别為之圖。
”德濟曰:“左丞殺羅敬彥,自為廣信戰卒作弊,非為我也。
爾等分守甯家,再勿言,言以軍法治之。
”後張士誠兵寇新城,德濟且守且戰,文忠援兵至,殺敗寇衆,獲到骁将數十人。
捷報太祖,召德濟赴京。
既見,太祖謂群臣曰:“我朝豈無人物,此等皆誠豪傑。
”特升浙江行省左丞,賞駿馬一匹,以酬其勞。
太祖召文忠責曰:“爾不能牢籠人,胡德濟之德量,你不及也。
”克杭州,遷德濟浙江行省左丞。
太祖特令徐達征西,于莊浪失利,部下千、百戶十餘人達皆誅之,獨械德濟聽太祖自處之。
至潼關,太祖有敕曰:“胡德濟固是慢功,前守新城有功,可宥之。
”仍于徐達處聽調。
達班師,德濟至京,後為陝西都指揮使。
有病,太祖命醫治之,不痊而死。
胡大海克諸暨,錢萬戶來降,太祖賜衣服令其回。
後獻策于張士誠,離諸暨五十裡溪中築一壩,水發即沒城,以戰船攻之可克。
謝再興争戰數年不能破決。
及紹興歸附,械錢萬戶到京,太祖誅之。
二月,金華苗軍元帥蔣英、劉震作亂,殺參政胡大海。
李文忠聞亂即率兵馳赴。
至蘭溪,賊委城遁去,文忠遂入金華,撫安其民。
時處州苗将李祐之、賀仁德亦謀叛,殺院判耿再成、總制孫炎等。
李文忠複調兵缙雲以圖之。
按:胡大海為将,号令嚴明、攻必克,戰必勝,體愛部曲,撫摩遺民,務盡其心。
嘗自誦曰:“我本武人,不讀書,然吾行軍惟知有三事而已:不殺人、不擄人婦女、不焚人廬舍。
”故其軍一出,遠近之人争趨附之。
其死也,婺人莫不哀恸流涕,如喪父母。
耿再成威名亞于大海雲。
安慶乃長江上流之要地也,雙刀趙普勝據守。
太祖發兵,攻之不利,後調黑先鋒領兵水陸并進,船至枞陽,普勝先于水中暗以鐵索橫截,柁着索不行,黑先鋒及所部将士盡皆被擒,陸路軍馬亦潰散。
陳友諒陷太平,殺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
友諒與普勝同事壽輝,恐其變,誘執普勝往江州誅之,别留軍馬守安慶。
太祖克之,命佥院趙伯仲、先鋒程八守之。
友諒遣兵複破安慶,伯仲與程八走遁,直至龍江。
知府譚若李亦遁,中途聞寇兵退複回,入城撫安百姓。
事聞,太祖怒曰:“主将不能固守,城陷遠遁避之。
知府不能遠走,寇退乃能入城安民。
将伯仲翟徽失陷城池誅之。
”常遇春谏曰:“伯仲等系渡江舊人,姑用赦之。
”太祖曰:“不依軍法,無以戒後。
”各給弓弦一條,發妻子與之,命其自缢死。
太祖曰:“仍令各人子孫承襲本職。
”伯仲弟趙老哥後封南雄侯。
太祖謂參政張昶曰:“茶之所産,多在江西、湖廣,所以前朝茶運司立在江州,專任茶課。
爾差官分投前去各府州縣踏勘見數,起科作額,以資國用。
” 抽分場官王資盜用竹木事發,供出高管、駱管等十餘人。
太祖怒曰:“爾等近侍十餘年,豈不知法?今倚勢強取官竹木到官私用,此與常人不同,處以重罪。
” 太祖曰:“随我渡江文官,掌簿書及軍機文字,勤勞一十餘年,如李夢庚、侯原善、阮弘道、楊原杲、樊景昭,與他子孫世襲所鎮撫。
” 太祖以按察佥事喜山言:“浙江及直隸府設官店,除官收課,可給軍用,就察奸細。
”後處州任滿抽分官馬合謀詣富樂院宿娼敗露,太祖曰:“錢谷官必侵盜課程,所以有錢。
”查有一百餘名。
太祖曰:“發一半滁州守門,一半辰州參軍處随軍。
” 太祖命樂人張良才說平話。
良才因做場擅寫“省委教坊司”招子貼市門柱上,有近侍入言。
太祖曰:“賤人小輩,不宜寵用。
”令小先鋒張煥縛投于水,盡發樂人為穿甲匠,月支米五鬥。
太祖謂李善良曰:“江西、湖廣湖池設官辦課,歲得谷一百餘萬石,中間豈無情弊?爾每歲差官覆體,有欺隐者罪之。
” 劉基言:“處州青田縣山多田少,百姓多于山上壘石作田耕種,農事甚難。
”太祖曰:“劉基有功于我國家,本縣田畝止是一等起科五合,使百姓知劉基之心。
” 太祖謂李善長曰:“陳友諒用普顔不花提調湖池魚課,今既得湖廣,仍用普顔不花為應天府知府,兼提調魚課。
其原有湖官三百餘人,仍舊與職名辦課。
”後因虧欠課程,太祖疑普顔不花與湖官通同作弊,克落入己,俱罰築城以贖罪。
韓林兒系栾城首作亂韓山童男,山童被擒,韓林兒與其母楊氏逃之武安。
颍州民人劉福通自砀山夾河迎韓林兒,立以為帝,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國号宋,改元龍鳳。
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魯圍亳州,林兒遁于安豐。
劉福通攻破汴梁,乃自安豐迎其主居之以為都。
察罕帖木兒攻破汴梁,福通奉其主遁歸。
癸卯年三月,張士誠圍安豐,福通請救,太祖親赴援之,先遣常遇春引兵至安豐,士誠遂解圍。
福通奉韓林兒棄安豐,退于滁州居之。
士誠兵複入安豐守之。
丙午年三月,太祖取安豐。
徐達圍蘇州,太祖特命指揮傅友德領軍馬三百與同徐州陸參政出哨濟甯,以警中原。
賜友德宴,命葉國珍陪飲,撥與歌妓十餘人。
太祖令内官觇視,後國珍令歌妓脫去皂冠、皂■〈扌皆〉子,穿華麗衣服混坐。
太祖怒,令壯士拘執國珍,與妓婦連鎖于馬坊,妓婦劓去鼻尖。
國珍稱說:“死則死,何得與賤人同鎖?”太祖曰:“爾不遵我分别貴賤,故以此等賤人辱之。
”鞭訖,又發瓜州做壩夫,後釋之。
張士德即張九六,及部将史椿,皆張土城謀土。
士德被擒,椿見士誠不是做事業人,諸将又驕不肯戰,曰以子女玉帛奢侈為心,又左丞徐義讒毀椿。
椿守淮安,遣使赍書歸太祖。
士誠知覺,拘執椿到蘇州誅之。
士誠弟士信,惟務花酒。
到浙江省,将丞相答失帖木兒徙于嘉興,自為丞相,奪其位。
不久,令潘平章守杭州。
士誠回蘇州,用王敬夫、葉德新、蔡彥文謀國。
三人出自小人,順從行事。
太祖聞之,曰:“我諸事無不經心,法不輕恕,尚且人瞞我,張九四終歲不出門,不理政事,豈不着人瞞!且士德,史椿皆死,惟侍弟士信行事。
”時有十七字謠曰:“丞相做事業,專用王、蔡、葉,一朝西風起,幹别。
”丙午三月,太祖命徐達圍蘇州。
士信守阊門,正與妓飲,中炮死。
城破,械張士誠同王、蔡、葉到京,太祖命缢殺之。
及獲原叛降人王哈剌不花、徐大舍、單同佥、熊天瑞,太祖曰:“此等叛逆之人,皆明正典刑。
” 太祖謂李善長曰:“湖廣、江西、直隸府州縣六房,有主文老先生、書手,積年把持官府,蠹政害民。
爾行文書,盡起赴京,發雲南五開衛充軍。
” 河南、山東等處府、州、縣官朝京,太祖曰:“此幾處有司官,不思牧民之職專在勸民耕桑,使之無凍無餒,不失養生送死公上之心。
卻乃反役男子種田,婦人養蠶,奪其耕織,利己損民。
俱發與指揮毛骧取問明白,杖一百。
” 太祖謂李善長曰:“濠州是吾鄉裡,兵革之後,人民稀少,田土荒蕪。
天下無田耕種村民盡多,于富處起取數十萬散與濠州鄉村居住,給與耕牛谷種,使之開墾荒田,永為己業。
數年之後,豈不富庶!”以監丞周謀督之。
京城自夏至秋不雨,有司禱求不應。
太祖曰:“在京法司及在外巡按禦史、按察司冤枉人以緻天旱。
”差人提問京畿巡按禦史何士弘等,太祖命捆縛于馬坊
又與佥事夏煜惟務劾人,李善長畏之。
及兵馬指揮丁光眼巡街生事,無引号者拘拿充軍。
又淩說、楊憲執法不阿。
太祖嘗曰:“有此數人,譬如惡犬則人怕。
”見賢又建言:“在京犯贓經斷官吏不無怨望,豈容辇毂之下居之,及在外犯贓官吏,各發江北和州無為住坐。
彼中荒田甚多,每人撥與二十畝開墾,亦且得人納糧當差。
”太祖從之,以參軍郭景祥督之。
太祖差按察佥事安慶撫谕及内官佛保整治種田。
一曰,太祖親坐黃船忽到和州登岸駐馬,移時叫出前鎮江知府楊遵數之,曰:“爾楊仲弘之子,有學問,多才能,止是心忍。
徐達曾言爾将鎮江百姓田畝增加分數,見得糧多,人目之曰:‘革?宣田楊’。
又将斛面削去,支糧與軍少了升合,積下糧米又無歸着。
留你在世,恐生别事。
”誅之。
高見賢被楊憲舉劾,受句容王主簿豹皮等贓,發和州種田。
先在彼者指而罵曰:“此語是你聞,今亦到此,是報也。
”夏煜亦犯法,太祖取到湖廣,投于水。
丁光眼害民事發,胡惟庸問招明白,太祖命誅之。
高見賢奏掾史張有道賣選,太祖命楊庸鞫之。
有道招受同鄉徐君瑞買求樞密院掾史銀十兩。
律該杖一百,太祖命分屍示衆。
憲奏曰:“臣職專執法,不該死而誅之,是臣壞法也。
”太祖從憲言,依律。
太祖在婺州夜出私行,遇巡軍阻之。
小先鋒張煥從行,謂巡軍曰:“是大人。
”巡軍曰:“我不知是何大人,隻知犯夜者執之。
”言之再三,已之。
次曰,太祖賞巡軍米二石,後不夜出。
太祖于國初以軍儲不足,禁軍民造酒,違者罪之。
太祖謂章溢曰:“爾在處州石抹參政處謀軍事,聞知部屬甚多,授爾浙江按察佥事,往處州收集,赴京助我調用。
”溢集到原部下鄉兵二萬名,今男章允載管領,赴京聽調。
太祖大喜,後用溢為禦史中丞。
太祖謂胡深曰:“爾回處州收集舊部屬,授爾王府參軍,就便管領守禦處城。
”深為軍儲不足,于麗水等七縣大戶内征科銀兩以給軍,民苦之。
有言其弊于太祖,太祖曰:“胡深未可與之較也。
”深領兵攻溫州,不克。
後又領兵取福建,至浦城,與陳友定兵戰敗被擒,友定殺之。
太祖憫深陣亡,授其子世襲指揮。
王溥以建昌降,率将士赴京居住,自備糧食,不支官糧。
太祖曰:“王溥可以聚寶門外南街住,置立牌樓,号其街曰宰相街。
”溥為事毀之。
溥系陳氏僞平章也。
方國珍既獻三郡,不奉正朔,太祖累遣夏煜、李謙、孫養浩、楊憲、傅仲章、程明善往谕之。
國珍答曰:“當初獻三郡,為保百姓,請上位發軍馬來守,交還城池。
不至,若遽奉正朔,實恐張士誠、陳友定來攻,援若不及則危矣。
姑以至正為名,彼則無名罪我。
況為元朝亂首,元亦惡之,不得已而招我四兄弟,授以大職名,我弱則不容矣。
要之從命,必用多發軍馬來守,即當以三郡交還,國珍願領弟侄赴京聽上位之命。
止乞國珍一身不仕,以報元之恩德,如此心持兩端。
”太祖曰:“且置之,候我克蘇州,雖欲奉正朔則亦遲矣。
” 太祖以嚴州密迩杭州敵境,命徐達至嚴州,展開五裡築城池,移浙東省治及金華軍馬守之。
未久,諸暨院判謝再興叛降紹興張士誠。
太祖特升同佥胡德濟為浙東行省參政,再于五指岩下新築諸暨城,屯駐軍馬,以圖進取。
德濟部下将士家火尚留嚴州,間有潛地搬往新城者,文忠知之,意德濟使之,故将都事羅敬彥誅之,以戒後人。
各将士怒曰:“我等守方面,舍命征戰,略不相容。
”說德濟曰:“何處不富貴?别為之圖。
”德濟曰:“左丞殺羅敬彥,自為廣信戰卒作弊,非為我也。
爾等分守甯家,再勿言,言以軍法治之。
”後張士誠兵寇新城,德濟且守且戰,文忠援兵至,殺敗寇衆,獲到骁将數十人。
捷報太祖,召德濟赴京。
既見,太祖謂群臣曰:“我朝豈無人物,此等皆誠豪傑。
”特升浙江行省左丞,賞駿馬一匹,以酬其勞。
太祖召文忠責曰:“爾不能牢籠人,胡德濟之德量,你不及也。
”克杭州,遷德濟浙江行省左丞。
太祖特令徐達征西,于莊浪失利,部下千、百戶十餘人達皆誅之,獨械德濟聽太祖自處之。
至潼關,太祖有敕曰:“胡德濟固是慢功,前守新城有功,可宥之。
”仍于徐達處聽調。
達班師,德濟至京,後為陝西都指揮使。
有病,太祖命醫治之,不痊而死。
胡大海克諸暨,錢萬戶來降,太祖賜衣服令其回。
後獻策于張士誠,離諸暨五十裡溪中築一壩,水發即沒城,以戰船攻之可克。
謝再興争戰數年不能破決。
及紹興歸附,械錢萬戶到京,太祖誅之。
二月,金華苗軍元帥蔣英、劉震作亂,殺參政胡大海。
李文忠聞亂即率兵馳赴。
至蘭溪,賊委城遁去,文忠遂入金華,撫安其民。
時處州苗将李祐之、賀仁德亦謀叛,殺院判耿再成、總制孫炎等。
李文忠複調兵缙雲以圖之。
按:胡大海為将,号令嚴明、攻必克,戰必勝,體愛部曲,撫摩遺民,務盡其心。
嘗自誦曰:“我本武人,不讀書,然吾行軍惟知有三事而已:不殺人、不擄人婦女、不焚人廬舍。
”故其軍一出,遠近之人争趨附之。
其死也,婺人莫不哀恸流涕,如喪父母。
耿再成威名亞于大海雲。
安慶乃長江上流之要地也,雙刀趙普勝據守。
太祖發兵,攻之不利,後調黑先鋒領兵水陸并進,船至枞陽,普勝先于水中暗以鐵索橫截,柁着索不行,黑先鋒及所部将士盡皆被擒,陸路軍馬亦潰散。
陳友諒陷太平,殺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
友諒與普勝同事壽輝,恐其變,誘執普勝往江州誅之,别留軍馬守安慶。
太祖克之,命佥院趙伯仲、先鋒程八守之。
友諒遣兵複破安慶,伯仲與程八走遁,直至龍江。
知府譚若李亦遁,中途聞寇兵退複回,入城撫安百姓。
事聞,太祖怒曰:“主将不能固守,城陷遠遁避之。
知府不能遠走,寇退乃能入城安民。
将伯仲翟徽失陷城池誅之。
”常遇春谏曰:“伯仲等系渡江舊人,姑用赦之。
”太祖曰:“不依軍法,無以戒後。
”各給弓弦一條,發妻子與之,命其自缢死。
太祖曰:“仍令各人子孫承襲本職。
”伯仲弟趙老哥後封南雄侯。
太祖謂參政張昶曰:“茶之所産,多在江西、湖廣,所以前朝茶運司立在江州,專任茶課。
爾差官分投前去各府州縣踏勘見數,起科作額,以資國用。
” 抽分場官王資盜用竹木事發,供出高管、駱管等十餘人。
太祖怒曰:“爾等近侍十餘年,豈不知法?今倚勢強取官竹木到官私用,此與常人不同,處以重罪。
” 太祖曰:“随我渡江文官,掌簿書及軍機文字,勤勞一十餘年,如李夢庚、侯原善、阮弘道、楊原杲、樊景昭,與他子孫世襲所鎮撫。
” 太祖以按察佥事喜山言:“浙江及直隸府設官店,除官收課,可給軍用,就察奸細。
”後處州任滿抽分官馬合謀詣富樂院宿娼敗露,太祖曰:“錢谷官必侵盜課程,所以有錢。
”查有一百餘名。
太祖曰:“發一半滁州守門,一半辰州參軍處随軍。
” 太祖命樂人張良才說平話。
良才因做場擅寫“省委教坊司”招子貼市門柱上,有近侍入言。
太祖曰:“賤人小輩,不宜寵用。
”令小先鋒張煥縛投于水,盡發樂人為穿甲匠,月支米五鬥。
太祖謂李善良曰:“江西、湖廣湖池設官辦課,歲得谷一百餘萬石,中間豈無情弊?爾每歲差官覆體,有欺隐者罪之。
” 劉基言:“處州青田縣山多田少,百姓多于山上壘石作田耕種,農事甚難。
”太祖曰:“劉基有功于我國家,本縣田畝止是一等起科五合,使百姓知劉基之心。
” 太祖謂李善長曰:“陳友諒用普顔不花提調湖池魚課,今既得湖廣,仍用普顔不花為應天府知府,兼提調魚課。
其原有湖官三百餘人,仍舊與職名辦課。
”後因虧欠課程,太祖疑普顔不花與湖官通同作弊,克落入己,俱罰築城以贖罪。
韓林兒系栾城首作亂韓山童男,山童被擒,韓林兒與其母楊氏逃之武安。
颍州民人劉福通自砀山夾河迎韓林兒,立以為帝,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國号宋,改元龍鳳。
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魯圍亳州,林兒遁于安豐。
劉福通攻破汴梁,乃自安豐迎其主居之以為都。
察罕帖木兒攻破汴梁,福通奉其主遁歸。
癸卯年三月,張士誠圍安豐,福通請救,太祖親赴援之,先遣常遇春引兵至安豐,士誠遂解圍。
福通奉韓林兒棄安豐,退于滁州居之。
士誠兵複入安豐守之。
丙午年三月,太祖取安豐。
徐達圍蘇州,太祖特命指揮傅友德領軍馬三百與同徐州陸參政出哨濟甯,以警中原。
賜友德宴,命葉國珍陪飲,撥與歌妓十餘人。
太祖令内官觇視,後國珍令歌妓脫去皂冠、皂■〈扌皆〉子,穿華麗衣服混坐。
太祖怒,令壯士拘執國珍,與妓婦連鎖于馬坊,妓婦劓去鼻尖。
國珍稱說:“死則死,何得與賤人同鎖?”太祖曰:“爾不遵我分别貴賤,故以此等賤人辱之。
”鞭訖,又發瓜州做壩夫,後釋之。
張士德即張九六,及部将史椿,皆張土城謀土。
士德被擒,椿見士誠不是做事業人,諸将又驕不肯戰,曰以子女玉帛奢侈為心,又左丞徐義讒毀椿。
椿守淮安,遣使赍書歸太祖。
士誠知覺,拘執椿到蘇州誅之。
士誠弟士信,惟務花酒。
到浙江省,将丞相答失帖木兒徙于嘉興,自為丞相,奪其位。
不久,令潘平章守杭州。
士誠回蘇州,用王敬夫、葉德新、蔡彥文謀國。
三人出自小人,順從行事。
太祖聞之,曰:“我諸事無不經心,法不輕恕,尚且人瞞我,張九四終歲不出門,不理政事,豈不着人瞞!且士德,史椿皆死,惟侍弟士信行事。
”時有十七字謠曰:“丞相做事業,專用王、蔡、葉,一朝西風起,幹别。
”丙午三月,太祖命徐達圍蘇州。
士信守阊門,正與妓飲,中炮死。
城破,械張士誠同王、蔡、葉到京,太祖命缢殺之。
及獲原叛降人王哈剌不花、徐大舍、單同佥、熊天瑞,太祖曰:“此等叛逆之人,皆明正典刑。
” 太祖謂李善長曰:“湖廣、江西、直隸府州縣六房,有主文老先生、書手,積年把持官府,蠹政害民。
爾行文書,盡起赴京,發雲南五開衛充軍。
” 河南、山東等處府、州、縣官朝京,太祖曰:“此幾處有司官,不思牧民之職專在勸民耕桑,使之無凍無餒,不失養生送死公上之心。
卻乃反役男子種田,婦人養蠶,奪其耕織,利己損民。
俱發與指揮毛骧取問明白,杖一百。
” 太祖謂李善長曰:“濠州是吾鄉裡,兵革之後,人民稀少,田土荒蕪。
天下無田耕種村民盡多,于富處起取數十萬散與濠州鄉村居住,給與耕牛谷種,使之開墾荒田,永為己業。
數年之後,豈不富庶!”以監丞周謀督之。
京城自夏至秋不雨,有司禱求不應。
太祖曰:“在京法司及在外巡按禦史、按察司冤枉人以緻天旱。
”差人提問京畿巡按禦史何士弘等,太祖命捆縛于馬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