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嶽全傳 前言

關燈
《說嶽全傳》,全稱《新增精忠演義說本嶽王全傳》,是一部以嶽飛抗金故事為題材、帶有某種曆史演義色彩的英雄傳奇小說。

     嶽飛,字鵬舉,是南宋著名的愛國将領。

    他堅決抗戰、英勇殺敵,生前身後都赢得了人民深深的愛戴。

    在他被害不久,民間就開始演唱他的故事,至元明兩代,嶽飛精忠報國的事迹更是廣為傳布。

    如元雜劇中有《地藏王征東窗事記》等,明代有傳奇《精忠記》等。

    明代小說中有熊大木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及據熊本删改的鄒元标編訂的《嶽武穆王精忠傳》、于華玉的《嶽武穆盡忠報國傳》等。

    至清初,則出現了這部八十回的《說嶽全傳》。

    該書題為“仁和錢彩編次”、“永福金豐增訂”,錢彩、金豐二人可以視作本書的共同作者。

    錢、金二人生平事迹不詳,大概都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知識分子。

    他們綜合了曆代說嶽題材作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寫出《說嶽全傳》。

    《說嶽全傳》問世之後,其影響之大,使過去同題材的作品都相形見绌,從而成為這類題材的小說中帶有總結性和定型化的作品。

     《說嶽全傳》是一部思想内容比較複雜的作品,它以忠奸鬥争為線索來展開民族矛盾,在民族矛盾中表現忠奸鬥争。

    忠奸鬥争,是一個比較古老的主題,但是不同時代的忠奸鬥争有不同的具體内容。

    《說嶽全傳》中所寫的忠奸鬥争是在南宋立國未穩、金兵大舉進兵中原的特殊曆史背景之下展開的。

    嶽飛等愛國将領,力主抗戰,收複失地。

    而秦桧為首的權奸集團,則竭力主張賣國求和。

    因此,愛國與賣國、抗戰與投降,便成為作品中反映的忠奸鬥争的具體内容。

    由于最高統治者皇帝站在投降派一方,這就使作者和作品的主人公面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方面歌頌抗戰是說嶽故事固有的中心内容,也是符合作者思想的;另一方面,忠君是封建社會最高的道德準則,是“三綱之首”,作者逾越不了這個認識。

    本來,在皇帝本人就是投降派頭子的情況下,忠君與愛國二者是不可得兼的。

    但在《說嶽全傳》裡,作者要盡力将兩者統一起來,結果造成了作品主題思想和嶽飛性格的複雜性。

    作者解釋不了現實的悲劇,便在嶽飛故事之外,加上了一個給人以安慰的尾巴。

    因此,《說嶽全傳》八十回,自然分成相對獨立的兩大部分:前六十一回,是嶽飛的“英雄譜”和“創業史”;後十九回,是嶽飛死後的故事--嶽飛沉冤得伸并被谥為“精忠武穆王”。

     嶽飛是作者集中筆墨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

    為了突出這一形象,作品從寫他的出生起,就賦予多種色調的傳奇色彩:洪水中母子坐于花缸之内飄至異鄉;困難中得周侗教授武藝,成為文武全才,并結識衆小英雄;爾後又得神槍和“湛盧”寶劍,并擇取非同一般的坐下馬;在京師考武狀元時,又槍挑小梁王,觸忤權貴,如此等等,這些都為這位“身先士卒常施愛,計重生靈不為名”的國家棟梁以後建功立業作了很好的鋪墊。

    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和文武韬略,所以在南宋王朝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他毅然應征抗金,并一再排除奸臣的陷害幹擾,為國殺敵,屢建奇功。

     在朝野抗戰派的支持下,終于當上元帥,加之牛臯等又率太行山義軍相投,聲勢更振,殺得金兀術膽戰心寒,以至于要以自殺來遮掩慘敗的羞辱。

    而嶽飛形象至此也已達到光輝的頂點。

     由于嶽飛思想上存在忠君與愛國這一難以克服的深刻矛盾,當秦桧裡通外合,向高宗進讒,用十二道金牌将其從快要取得最後勝利的前線召回時,他卻抱着“既是朝廷聖旨,那管他權臣弄權”的愚忠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