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景傳
關燈
小
中
大
反,加授慧景平南将軍,都督衆軍事,屯兵中堂。
當時輔國将軍徐世忄票掌握兵權發号施令,慧景隻是挂名而已。
皇帝不久誅殺将相,舊臣都被殺盡了,慧景想到自己年高位重,心裡很不安。
第二年,裴叔業因為壽春降敵,改授崔慧景平西将軍、假節,侍中、護軍如故,率軍隊從水路征讨壽陽。
軍隊在白下停宿,将要出發時,皇帝在長圍屏的擁護下登上琅笽城送别他。
皇帝戎裝坐于城樓上,召慧景單人騎馬進圍内,不許一人相随。
隻交談幾句,就走了。
慧景得以安全出來,非常興奮。
他兒子崔覺任直閣将軍,慧景與他秘密約定:四月慧景到廣陵,崔覺便逃離京城。
慧景離開廣陵幾十裡,召集諸将說:“我蒙三帝厚恩,應該不負重托。
幼主昏愦,朝廷壞亂,岌岌可危無人扶持,責在今日。
我欲與諸君共建大功,以安社稷,衆位以為如何?”衆皆響應。
于是回兵廣陵,司馬崔恭祖守廣陵城,開城門迎接。
皇帝驚聞此變,以征虜将軍右衛将軍左興盛假節,都督京邑水陸衆軍。
慧景過兩天便率兵過江到達京口。
江夏王蕭寶玄又作内應,合二鎮兵力,擁戴着蕭寶玄進軍京師。
朝廷派骁騎将軍張佛護、直閣将軍徐元稱、屯騎校尉姚景珍、西中郎參軍徐景智、遊溫軍主董伯珍、騎官桓靈福等占據竹裡數城。
寶玄派信使下書給佛護說:“我欲還朝,君為何苦苦阻擋?”佛護回答:“小人蒙國家重恩,于這裡紮下小小的衛戍。
殿下還朝,隻管一直通過,豈敢阻擋。
”遂向慧景的軍隊射箭,于是戰在一處。
慧景兒子崔覺及崔恭祖率領前鋒部隊都骁勇善戰,又輕裝不燒火作飯,用數隻大舫沿江裝載酒肉為軍糧。
每見官軍城中煙火升起,就全力進攻,官兵不能吃飯,因此又餓又乏。
元稱等人商量要投降,佛護不答應。
十二天後,恭祖等再次攻城,城被攻陷,佛護單騎逃走,被追上斬首,徐元稱投降,其餘大将都死了。
慧景兵至臨沂,臨沂令李玉元毀橋斷路,慧景抓住他殺掉了。
朝廷派中領軍王瑩都督各路兵馬,據守湖頭,高築堡壘,上連蔣山西部險要,數萬兵馬嚴守。
慧景兵至查硎,竹塘人萬副兒善于射箭打獵,能捕虎,投奔慧景說:“現在大路都被中央軍截斷了,不可前進。
隻應從蔣山的龍尾上去,出其不意。
”慧景同意他的觀點,分派一千多人魚貫爬山,從西崖趁黑夜下山,呐喊沖到城中。
中央軍驚恐,立即四散奔逃。
皇帝又派右衛将軍左興盛率中央三萬軍兵在北籬門拒戰慧景,也望風逃走。
慧景領兵進樂遊苑,恭祖率輕騎十餘匹突襲北掖門,又退出,宮門都緊閉着。
慧景領衆将士包圍。
這時東府、石頭、白下、新亭諸城皆破。
左興盛逃走,不得進宮,逃于淮渚荻舫中,慧景将他擒殺了。
宮中派兵出來沖蕩都不成功。
慧景火燒蘭台府署為戰場,守衛尉蕭暢屯兵南掖門照應城裡,應擊各方進攻,衆人因此才稍稍安心。
慧景口稱宣德太後令。
廢皇帝為吳王。
這時巴陵王蕭昭胄先逃于民間,投降了慧景,慧景有意立他,故此對于立誰猶豫不決。
竹裡大捷,慧景之子崔覺與崔恭祖争功,慧景不能決斷,恭祖勸慧景射火箭燒北掖樓,慧景認為大事将定,以後重建,還要一浪一費人工物力,因此不從其計,慧景生一性一好談禮義,又解佛理,駐于法一輪寺,和客人高談闊論。
恭祖心懷怨恨。
此前衛尉蕭懿為征虜将軍、豫州刺史,從曆陽步行征讨壽陽。
皇帝派密使告訴他京城情況,蕭懿率大将胡松、李居士等數千人從采石登岸,駐軍越城,舉火為号,宮城中呐喊稱慶。
恭祖先勸慧景派二千人阻斷西岸軍,使其不得渡過,慧景認為城中旦夕之間就可投降,外部救援自然随之散去。
到這時崔恭祖請求出擊義師,又不批準。
便派其子崔覺領一精一兵數千人渡到南岸,義師乘黎明前發動進攻,幾次交戰,其戰士都拼死作戰,崔覺大敗,跳到淮水裡死的有二千餘人,崔覺單人匹馬逃退回來,打開浮橋阻擋淮上通道,當天夜裡,崔恭祖南齊書和骁将劉靈連跑到對方城下投降,崔慧景見衆人情緒渙散,便偷偷帶了幾個心腹逃去,打算北渡長江。
城北的諸軍還不知道,還在抗戰。
城内出兵沖蕩,殺死數百人。
義軍渡過北岸,慧景的殘餘人衆都逃散開去。
慧景圍城達十二天,部隊散在京城,也不修築營壘。
到逃走時,衆人在路上漸漸散去,他單人匹馬逃到蟹浦,被一個漁父殺了頭,又把他的頭放到酉酋魚籃内,擔到京城獻給了當局,當時崔慧景六十三歲。
當時輔國将軍徐世忄票掌握兵權發号施令,慧景隻是挂名而已。
皇帝不久誅殺将相,舊臣都被殺盡了,慧景想到自己年高位重,心裡很不安。
第二年,裴叔業因為壽春降敵,改授崔慧景平西将軍、假節,侍中、護軍如故,率軍隊從水路征讨壽陽。
軍隊在白下停宿,将要出發時,皇帝在長圍屏的擁護下登上琅笽城送别他。
皇帝戎裝坐于城樓上,召慧景單人騎馬進圍内,不許一人相随。
隻交談幾句,就走了。
慧景得以安全出來,非常興奮。
他兒子崔覺任直閣将軍,慧景與他秘密約定:四月慧景到廣陵,崔覺便逃離京城。
慧景離開廣陵幾十裡,召集諸将說:“我蒙三帝厚恩,應該不負重托。
幼主昏愦,朝廷壞亂,岌岌可危無人扶持,責在今日。
我欲與諸君共建大功,以安社稷,衆位以為如何?”衆皆響應。
于是回兵廣陵,司馬崔恭祖守廣陵城,開城門迎接。
皇帝驚聞此變,以征虜将軍右衛将軍左興盛假節,都督京邑水陸衆軍。
慧景過兩天便率兵過江到達京口。
江夏王蕭寶玄又作内應,合二鎮兵力,擁戴着蕭寶玄進軍京師。
朝廷派骁騎将軍張佛護、直閣将軍徐元稱、屯騎校尉姚景珍、西中郎參軍徐景智、遊溫軍主董伯珍、騎官桓靈福等占據竹裡數城。
寶玄派信使下書給佛護說:“我欲還朝,君為何苦苦阻擋?”佛護回答:“小人蒙國家重恩,于這裡紮下小小的衛戍。
殿下還朝,隻管一直通過,豈敢阻擋。
”遂向慧景的軍隊射箭,于是戰在一處。
慧景兒子崔覺及崔恭祖率領前鋒部隊都骁勇善戰,又輕裝不燒火作飯,用數隻大舫沿江裝載酒肉為軍糧。
每見官軍城中煙火升起,就全力進攻,官兵不能吃飯,因此又餓又乏。
元稱等人商量要投降,佛護不答應。
十二天後,恭祖等再次攻城,城被攻陷,佛護單騎逃走,被追上斬首,徐元稱投降,其餘大将都死了。
慧景兵至臨沂,臨沂令李玉元毀橋斷路,慧景抓住他殺掉了。
朝廷派中領軍王瑩都督各路兵馬,據守湖頭,高築堡壘,上連蔣山西部險要,數萬兵馬嚴守。
慧景兵至查硎,竹塘人萬副兒善于射箭打獵,能捕虎,投奔慧景說:“現在大路都被中央軍截斷了,不可前進。
隻應從蔣山的龍尾上去,出其不意。
”慧景同意他的觀點,分派一千多人魚貫爬山,從西崖趁黑夜下山,呐喊沖到城中。
中央軍驚恐,立即四散奔逃。
皇帝又派右衛将軍左興盛率中央三萬軍兵在北籬門拒戰慧景,也望風逃走。
慧景領兵進樂遊苑,恭祖率輕騎十餘匹突襲北掖門,又退出,宮門都緊閉着。
慧景領衆将士包圍。
這時東府、石頭、白下、新亭諸城皆破。
左興盛逃走,不得進宮,逃于淮渚荻舫中,慧景将他擒殺了。
宮中派兵出來沖蕩都不成功。
慧景火燒蘭台府署為戰場,守衛尉蕭暢屯兵南掖門照應城裡,應擊各方進攻,衆人因此才稍稍安心。
慧景口稱宣德太後令。
廢皇帝為吳王。
這時巴陵王蕭昭胄先逃于民間,投降了慧景,慧景有意立他,故此對于立誰猶豫不決。
竹裡大捷,慧景之子崔覺與崔恭祖争功,慧景不能決斷,恭祖勸慧景射火箭燒北掖樓,慧景認為大事将定,以後重建,還要一浪一費人工物力,因此不從其計,慧景生一性一好談禮義,又解佛理,駐于法一輪寺,和客人高談闊論。
恭祖心懷怨恨。
此前衛尉蕭懿為征虜将軍、豫州刺史,從曆陽步行征讨壽陽。
皇帝派密使告訴他京城情況,蕭懿率大将胡松、李居士等數千人從采石登岸,駐軍越城,舉火為号,宮城中呐喊稱慶。
恭祖先勸慧景派二千人阻斷西岸軍,使其不得渡過,慧景認為城中旦夕之間就可投降,外部救援自然随之散去。
到這時崔恭祖請求出擊義師,又不批準。
便派其子崔覺領一精一兵數千人渡到南岸,義師乘黎明前發動進攻,幾次交戰,其戰士都拼死作戰,崔覺大敗,跳到淮水裡死的有二千餘人,崔覺單人匹馬逃退回來,打開浮橋阻擋淮上通道,當天夜裡,崔恭祖南齊書和骁将劉靈連跑到對方城下投降,崔慧景見衆人情緒渙散,便偷偷帶了幾個心腹逃去,打算北渡長江。
城北的諸軍還不知道,還在抗戰。
城内出兵沖蕩,殺死數百人。
義軍渡過北岸,慧景的殘餘人衆都逃散開去。
慧景圍城達十二天,部隊散在京城,也不修築營壘。
到逃走時,衆人在路上漸漸散去,他單人匹馬逃到蟹浦,被一個漁父殺了頭,又把他的頭放到酉酋魚籃内,擔到京城獻給了當局,當時崔慧景六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