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測傳
關燈
小
中
大
包小,無所不容。
至于儒家之教,不過是仁義禮樂,仁是一愛一,義是宜,禮樂隻是作為配合而已,而如今佛教則以慈悲為本,常樂為宗,寄心于施舍,示敬于禮拜。
儒家之教,主要是遵循以前,引古證今,學起來比較易于了悟;而現在佛教則提示前因,推明後果,“業”與“行”交相見效,循環承繼。
陰陽學說,主要是占望氣候測量日影,讓人們依時而行,知道其中的利害;而現在佛教則是耳目洞達,心智他通,自身就是個天空,何須别人告訴星宿的情況呢?法家學說,主要是講究刑理,禁一奸一止邪,明确賞罰;現在佛教則認為若是觸犯十惡,放縱五欲,(死後)便将被置于刀山油鍋之中,自作自受,報應不差。
墨家學說,主張尚賢尚儉,艱苦利人;而現在佛教也是要刻苦修為,不計私利,忘卻妻子,為人行善。
縱橫家的學說,重在權謀,口辯滔滔,終歸是适時應變;如今佛教則是一語衆解,無須一個個地去說服。
四辯三會,都能從中受到教益。
雜家的學說,兼有儒墨;而佛教的五時八教,什麼學說還沒包容以盡呢?農家的學說,教人播植耕耘,善待五事,種好莊稼;而現在佛教所說的郁單粳稻,已與閻浮不同,生天果報,自然飲食。
道家學說,執著于“一”,主張“虛無”,得一性一忘情,凝神勿擾;而現在佛教則說波若無照,萬法皆空,哪裡還有什麼“道”和“一”?道與俗相對照,難辨真假,但佛理深奧,無所不在。
隻要能夠很好地信奉,真、俗便無差别。
九流的立意,本是為了教化世人,但刑、名、道、墨,乖心異旨,至于儒者,即便不學,也不妨為儒;但佛理玄妙博大,内涵豐富,一物不知,便不能完成圓聖。
至于道家講神道應現之力,感通變化之奇等等,既不可思議,也難于描述。
諸張的“米道”,據說能施符水先驗,師徒相傳,其祖師為伯陽。
世人的選擇,無非這兩種學說,但僧尼和道士,矛盾沖突。
不單是因為重道,也有利益考慮。
推究起來,兩教理歸一極。
但由于方法不同,因而成教有先有後。
大抵說來,其自身也有優劣。
道既本于虛無,便不是通過學習而能達到的,隻要能棄聖絕智,便已是有所成就了。
有所作為的“無”,終究不合道的本義。
但如果始終都是“無”,又怎能作出區别呢?佛教則不然,它主張通過培養、引導,實現從愚入聖。
過程雖然漫長但畢竟有路可循,功業雖然廣大,但畢竟可以指望。
開導人們的學說,不能使願望與目的互相隔膜。
因為一般人受到環境和認識的局限,很少能夠接受。
世人的一般選擇,不外乎因果二途。
起早貪黑為善的人,未必就會遺福于後人;但偷吃祭祀食品,也未必會身遭不幸。
才質高妙的人,也常常被壓抑不達;而資思庸魯之輩,往往能終生富貴。
忠誠反而被遺棄,詭詐倒能受重用。
從這些現象說來,很像是福禍無常,業報不定似的,但自佛經中有“三報”之說,這種疑惑便一下明白了。
我本人服膺佛教,深信冥緣,而且認為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贊語:懷着高尚樸實的情懷,追求道德、學問的完善。
心懷歸隐之志,棄鱗養角修身養一性一。
至于儒家之教,不過是仁義禮樂,仁是一愛一,義是宜,禮樂隻是作為配合而已,而如今佛教則以慈悲為本,常樂為宗,寄心于施舍,示敬于禮拜。
儒家之教,主要是遵循以前,引古證今,學起來比較易于了悟;而現在佛教則提示前因,推明後果,“業”與“行”交相見效,循環承繼。
陰陽學說,主要是占望氣候測量日影,讓人們依時而行,知道其中的利害;而現在佛教則是耳目洞達,心智他通,自身就是個天空,何須别人告訴星宿的情況呢?法家學說,主要是講究刑理,禁一奸一止邪,明确賞罰;現在佛教則認為若是觸犯十惡,放縱五欲,(死後)便将被置于刀山油鍋之中,自作自受,報應不差。
墨家學說,主張尚賢尚儉,艱苦利人;而現在佛教也是要刻苦修為,不計私利,忘卻妻子,為人行善。
縱橫家的學說,重在權謀,口辯滔滔,終歸是适時應變;如今佛教則是一語衆解,無須一個個地去說服。
四辯三會,都能從中受到教益。
雜家的學說,兼有儒墨;而佛教的五時八教,什麼學說還沒包容以盡呢?農家的學說,教人播植耕耘,善待五事,種好莊稼;而現在佛教所說的郁單粳稻,已與閻浮不同,生天果報,自然飲食。
道家學說,執著于“一”,主張“虛無”,得一性一忘情,凝神勿擾;而現在佛教則說波若無照,萬法皆空,哪裡還有什麼“道”和“一”?道與俗相對照,難辨真假,但佛理深奧,無所不在。
隻要能夠很好地信奉,真、俗便無差别。
九流的立意,本是為了教化世人,但刑、名、道、墨,乖心異旨,至于儒者,即便不學,也不妨為儒;但佛理玄妙博大,内涵豐富,一物不知,便不能完成圓聖。
至于道家講神道應現之力,感通變化之奇等等,既不可思議,也難于描述。
諸張的“米道”,據說能施符水先驗,師徒相傳,其祖師為伯陽。
世人的選擇,無非這兩種學說,但僧尼和道士,矛盾沖突。
不單是因為重道,也有利益考慮。
推究起來,兩教理歸一極。
但由于方法不同,因而成教有先有後。
大抵說來,其自身也有優劣。
道既本于虛無,便不是通過學習而能達到的,隻要能棄聖絕智,便已是有所成就了。
有所作為的“無”,終究不合道的本義。
但如果始終都是“無”,又怎能作出區别呢?佛教則不然,它主張通過培養、引導,實現從愚入聖。
過程雖然漫長但畢竟有路可循,功業雖然廣大,但畢竟可以指望。
開導人們的學說,不能使願望與目的互相隔膜。
因為一般人受到環境和認識的局限,很少能夠接受。
世人的一般選擇,不外乎因果二途。
起早貪黑為善的人,未必就會遺福于後人;但偷吃祭祀食品,也未必會身遭不幸。
才質高妙的人,也常常被壓抑不達;而資思庸魯之輩,往往能終生富貴。
忠誠反而被遺棄,詭詐倒能受重用。
從這些現象說來,很像是福禍無常,業報不定似的,但自佛經中有“三報”之說,這種疑惑便一下明白了。
我本人服膺佛教,深信冥緣,而且認為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贊語:懷着高尚樸實的情懷,追求道德、學問的完善。
心懷歸隐之志,棄鱗養角修身養一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