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谧傳
關燈
小
中
大
江谧字令和,是濟陽考城人。祖父江秉之,曾任臨海太守,是宋代有名的清正官吏。父親江徽,任尚書都官郎,吳縣縣令,被劉劬所殺。江谧當時被關押在尚方署,孝武帝平定京城後,才被放出來。初仕任奉朝請,輔國行參軍,于湖縣令,為官一精一幹稱職。宋明帝任南豫州刺史時,江谧傾身侍奉,明帝對他很是親信。明帝做皇帝後,任江谧為骠騎參軍。其弟江蒙相貌醜陋,明帝經常把他叫來戲侮取樂。
江谧轉任尚書度支郎,不久遷任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468),江夏王劉義恭的第十五個女兒死掉了,其時十九歲,尚未行笄禮。禮官讨論應按成一人行葬禮,諸王着“大功”喪服。左丞孫..特别上奏說:“《禮記》上說女子十五而笄,鄭玄解釋為此是針對已許嫁的女子而言的。至于未許嫁的女子,則二十歲行笄禮。射慈說十九歲死仍然屬于殇。因此禮官的決定不合經典,沒有根據。”朝廷決定對博士太常以下禮官都檢讨認錯。江谧因此受到杖責五十,并停職百日。江谧又上奏說:“孫..事先沒作研究辨析,混同謬議。按照慣例,也應受責罰。”于是孫..又檢查認罪。皇上下诏“可以”。
後來江谧出任建平王劉景素冠軍長史、長沙内史,行湘州事,為政苛刻。僧遵道人與江谧關系密切,随江谧到郡裡,隻因犯些小事,便被他下到郡獄裡,僧遵撕衣為食,三件衣都吃完了,便被活活餓死。此事被有關部門揭發,江谧被調回京城聽候處理。明帝駕崩後,江谧遇赦幸免。後任正員郎,右軍将軍。
太祖蕭道成統領南兖州時,任江谧為鎮軍長史、廣陵太守,入都任遊擊将軍。江谧品一性一流俗,善于趨利附勢。元徽末年,朝野都有心擁戴建平王劉景素,江谧便使勁巴結景素,後來景素失敗,江谧差點丢一了命。蒼梧王被廢以後,人心還沒安定,江谧便竭誠歸服太祖,被任命為以本官領尚書左丞。升明元年(477),遷任黃門侍郎,左丞仍舊。沈攸之事件暴發,朝議加太祖黃钺,就是江谧的建議。沈攸之被平定後,江谧遷任吏部郎,漸被信任。又遷任太尉谘議,領錄事參軍。齊王國設置建制時,江谧任右衛将軍。建元元年(479),遷任侍中,出任臨川王平西長史、冠軍将軍、長沙内史、行湘州留事,先遣到鎮所,其後骠騎豫章王蕭嶷領湘州,任江谧為長史,将軍、内史、知州留事仍舊。被封為永新縣伯爵,食邑四百戶。建元三年,任左民尚書。諸位皇子出閣用文武主帥,都讓江谧來安排。不久皇上下敕說:“江谧本為寒門,按說不應和貴族平等使用。但他甚有才幹,賣力稱職,可以讓他主持吏部工作。”
江谧長于刑法訴訟,他分管的部門很有成績。太祖駕崩時,江谧推說有病不入内殿,衆人都推測他是因沒被參予顧命而心懷不滿。世祖蕭赜做皇帝後,江谧沒有被升官,因此更加怨恨。後來世祖生病,江谧去見豫章王蕭嶷,鼓動說:“皇上這病是沒指望了,太子又沒什麼才能,你現在有什麼打算呢?”世祖知道後,讓江谧出京去任征虜将軍、鎮北長史、南東海太守。還沒出發,皇上又命禦史中丞沈沖揭發江谧前後罪行,下诏賜死,當時江谧五十二歲。
本史作者認為:君主老了,臣子不事奉太子,這是前代義烈之士的遺訓。要專心事奉何人,就要持節專一,哪怕親生骨肉,也要注意分别,以避嫌疑,這樣别人的非言非語,便無處生發。從江谧等人的言行中可以看到,他們雖權術不同但同歸敗亡,用過去那一套而處身今世,是很難避免禍害的。
贊語:江谧的嘴是招禍的門,荀伯玉說話不當即喪身。時清主亦異,二人都命殒。
江谧轉任尚書度支郎,不久遷任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468),江夏王劉義恭的第十五個女兒死掉了,其時十九歲,尚未行笄禮。禮官讨論應按成一人行葬禮,諸王着“大功”喪服。左丞孫..特别上奏說:“《禮記》上說女子十五而笄,鄭玄解釋為此是針對已許嫁的女子而言的。至于未許嫁的女子,則二十歲行笄禮。射慈說十九歲死仍然屬于殇。因此禮官的決定不合經典,沒有根據。”朝廷決定對博士太常以下禮官都檢讨認錯。江谧因此受到杖責五十,并停職百日。江谧又上奏說:“孫..事先沒作研究辨析,混同謬議。按照慣例,也應受責罰。”于是孫..又檢查認罪。皇上下诏“可以”。
後來江谧出任建平王劉景素冠軍長史、長沙内史,行湘州事,為政苛刻。僧遵道人與江谧關系密切,随江谧到郡裡,隻因犯些小事,便被他下到郡獄裡,僧遵撕衣為食,三件衣都吃完了,便被活活餓死。此事被有關部門揭發,江谧被調回京城聽候處理。明帝駕崩後,江谧遇赦幸免。後任正員郎,右軍将軍。
太祖蕭道成統領南兖州時,任江谧為鎮軍長史、廣陵太守,入都任遊擊将軍。江谧品一性一流俗,善于趨利附勢。元徽末年,朝野都有心擁戴建平王劉景素,江谧便使勁巴結景素,後來景素失敗,江谧差點丢一了命。蒼梧王被廢以後,人心還沒安定,江谧便竭誠歸服太祖,被任命為以本官領尚書左丞。升明元年(477),遷任黃門侍郎,左丞仍舊。沈攸之事件暴發,朝議加太祖黃钺,就是江谧的建議。沈攸之被平定後,江谧遷任吏部郎,漸被信任。又遷任太尉谘議,領錄事參軍。齊王國設置建制時,江谧任右衛将軍。建元元年(479),遷任侍中,出任臨川王平西長史、冠軍将軍、長沙内史、行湘州留事,先遣到鎮所,其後骠騎豫章王蕭嶷領湘州,任江谧為長史,将軍、内史、知州留事仍舊。被封為永新縣伯爵,食邑四百戶。建元三年,任左民尚書。諸位皇子出閣用文武主帥,都讓江谧來安排。不久皇上下敕說:“江谧本為寒門,按說不應和貴族平等使用。但他甚有才幹,賣力稱職,可以讓他主持吏部工作。”
江谧長于刑法訴訟,他分管的部門很有成績。太祖駕崩時,江谧推說有病不入内殿,衆人都推測他是因沒被參予顧命而心懷不滿。世祖蕭赜做皇帝後,江谧沒有被升官,因此更加怨恨。後來世祖生病,江谧去見豫章王蕭嶷,鼓動說:“皇上這病是沒指望了,太子又沒什麼才能,你現在有什麼打算呢?”世祖知道後,讓江谧出京去任征虜将軍、鎮北長史、南東海太守。還沒出發,皇上又命禦史中丞沈沖揭發江谧前後罪行,下诏賜死,當時江谧五十二歲。
本史作者認為:君主老了,臣子不事奉太子,這是前代義烈之士的遺訓。要專心事奉何人,就要持節專一,哪怕親生骨肉,也要注意分别,以避嫌疑,這樣别人的非言非語,便無處生發。從江谧等人的言行中可以看到,他們雖權術不同但同歸敗亡,用過去那一套而處身今世,是很難避免禍害的。
贊語:江谧的嘴是招禍的門,荀伯玉說話不當即喪身。時清主亦異,二人都命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