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歡傳
關燈
小
中
大
顧歡字景怡,是吳郡鹽官人。
祖父顧赳,晉朝隆安末年,為避戰亂遷居到這裡。
顧歡年僅六七歲時寫甲子,有三篇書簡,顧歡分析推敲,便明白了六甲。
家貧,其父讓他驅趕田中麻雀,顧歡作了《黃雀賦》就回家了,麻雀把田中糧食毀了大半,其父大怒,想鞭打他,見到他的賦就沒懲罰了。
鄉中有學館,顧歡因家貧不能去學習,于是就在學館牆外偷一聽,過耳不忘。
八歲時,就能誦讀《孝經》、《詩經》、《論語》等。
後來長大,笃志好學。
母親年老,他一邊種田一邊誦書,夜裡就燃糠照明自學。
同郡顧豈頁之到縣裡,見了顧歡覺得他與衆不同,就讓他的幾個兒子向顧歡學習,連孫子顧憲之,也一起向顧歡學習經句。
顧歡二十幾歲時,跟從豫章雷次宗請教玄學、儒學的有關思想。
母親亡故,顧歡六七天滴水不進,在母親墓旁結廬,從此隐遁不再出仕,并在剡州的天台山開學館招收門徒,前來受教的常有近百人。
顧歡很早就成了孤兒,每次讀《詩》到“哀哀父母”時,就拿着書痛哭。
求學者于是便舍去《蓼莪篇》不再讓他講解。
太祖(蕭道成)輔佐朝政,欣賞顧歡的風儀學問,便讓他任揚州主簿,派中使迎接顧歡。
到太祖即位,顧歡才到任。
顧歡自稱山谷臣顧歡,上表說:“有道是舉網提綱,振裘抓領,能提綱挈領,一毛一目自然就展開了。
因此道德便是綱,物勢便是目。
在上者能把綱理順,則天下萬機都會有條不紊;在下者如能把目展開,文武百官都會各盡其職。
因此湯、武得勢尊道,便統治長久,秦、項棄道任勢,便身遭不幸。
所以說天門有開有關,這是古已有之,四季變換常新,而衣着也相應更替。
當今政權易主,朝廷改換,主上有意扶持明德,适時長育萬物,廣泛選拔人才,傾心聽取民意,所以我這偏僻山溝裡的愚夫,才敢于粗陳管見,謹将我删撰《老氏》寫成的《治綱》一卷獻上,不要因為我的鄙陋而遺棄我的良言,也不要因為我的卑微而廢棄其中道理,這便是對下民的恩賜了。
我将為此深感榮幸。
如能有幸蒙皇上一覽,則上下交泰,雖不求于民,民衆也會甘心奉上,雖不祈于天,上天也會庇..皇家,民悅天應,那麼皇權就會鞏固了,臣下我的志向都在幽深之地,無心于榮名地位,有清風雲霞便能自足了,也不期望什麼俸祿。
陛下既然不遠千裡來尋求我,我怎敢不盡吐衷懷呢。
我請求讓我從此隐退。
” 這時員外郎劉思效也上表直言陳見,說:“宋朝自大明以來,國勢漸入凋敝,征收賦稅較以往增多,國家府庫尤其比過去貧乏。
加之軍事行動頻繁,被破壞了的不能恢複,戍卒丁役傷殘不足,糧食更是沒有半點積存,老百姓嗷嗷無食,生存極其艱難。
而權貴勢要、富室大族,車馬服飾,一妓一藝樂舞,争相奢麗;亭台池閣,府第宅院,競趨豪華。
甚至驕橫到不許山澤之人飲用他們的水草。
貧富對比如此南齊書強烈,正說明朝廷舍本逐末。
陛下應當發布明诏,吐露德音,廣施恩澤,嚴禁邪僞,減輕賦斂,簡化徭役,禁絕奇麗的賄賂,取締一婬一靡一的倡優,改變時尚,合理運用文質,這正是偉大的事業啊!另外,彭、汴一帶,尚有惡人的巢一穴一,青丘附近,還有狡賊的洞窟,他們虐害民衆,破壞國法,殘暴行徑與日俱增。
俗話說鬼泣舊泉,人悲故土,那裡的老人孩子淪陷外族之手,正處于艱危慚恨之中。
陛下也應當不辜負上天和下民對朝廷的期望和向往,派遣謀臣猛将,率領威武雄師、各路大軍,全線出擊,席卷萬裡,這樣便足以摧毀恒山,飲幹渤海,豈止是消滅那幾個殘餘虜寇而已啊!” 皇上下诏說:“朕夜以繼日,一心隻考慮弘揚王道,做夢都想着增強國力,廢寝忘食牽挂的都是這些,也算勤勉至極了。
吳郡顧歡、散騎郎劉思效,一個作為平民,一個作為官員,都能夠上書朝廷,獻計獻策,發言得體,正合朕心。
現在把他們的表書發給大家,有關部門要擇宜施行,及時彙報。
顧歡最近已被征調任官,劉思效可經吏部考察予以提拔,以示對直言正論的表彰和鼓勵。
”顧歡東歸時,皇上賜給他麈尾和素琴。
永明元年(483),皇上下诏征調顧歡任太學博士,他的同郡顧黯任散騎郎。
顧黯字長孺,有隐士的節一操一,他和顧歡都沒出來就任。
顧歡晚年服用一藥食,不和世人聯系,常常在早上走出房門來,便有山鳥飛到他手掌上來取食物。
他信奉黃老之道,一精一通陰陽之術,他的術數推算每每靈驗。
當初在元嘉末年,他出了都城寄居東府,有一天忽然在柱子上題字:“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随後便東歸了。
後來太初(劉劬)弑逆,果然就在這一天。
顧歡自知快要死了,便賦詩言志說:“一精一氣因天行,遊魂随物化。
”到了自己推算的日子便死去。
顧歡死在剡山,死後身一體很柔軟,當時六十四歲。
他的遺體被運回來葬在祖墳地裡,墓側長出連理樹來,縣令江山圖上表報告了這個現象。
世祖(蕭赜)下诏讓顧歡的幾個兒子編撰顧歡的《文議》三十卷。
佛道兩家,教義本就不同,學者們往往互相非難诋毀,顧歡便著《夷夏論》說: 說起論辯是與非,應當依據聖人經典。
還要追溯佛、道二教的源頭,
祖父顧赳,晉朝隆安末年,為避戰亂遷居到這裡。
顧歡年僅六七歲時寫甲子,有三篇書簡,顧歡分析推敲,便明白了六甲。
家貧,其父讓他驅趕田中麻雀,顧歡作了《黃雀賦》就回家了,麻雀把田中糧食毀了大半,其父大怒,想鞭打他,見到他的賦就沒懲罰了。
鄉中有學館,顧歡因家貧不能去學習,于是就在學館牆外偷一聽,過耳不忘。
八歲時,就能誦讀《孝經》、《詩經》、《
後來長大,笃志好學。
母親年老,他一邊種田一邊誦書,夜裡就燃糠照明自學。
同郡顧豈頁之到縣裡,見了顧歡覺得他與衆不同,就讓他的幾個兒子向顧歡學習,連孫子顧憲之,也一起向顧歡學習經句。
顧歡二十幾歲時,跟從豫章雷次宗請教玄學、儒學的有關思想。
母親亡故,顧歡六七天滴水不進,在母親墓旁結廬,從此隐遁不再出仕,并在剡州的天台山開學館招收門徒,前來受教的常有近百人。
顧歡很早就成了孤兒,每次讀《詩》到“哀哀父母”時,就拿着書痛哭。
求學者于是便舍去《蓼莪篇》不再讓他講解。
太祖(蕭道成)輔佐朝政,欣賞顧歡的風儀學問,便讓他任揚州主簿,派中使迎接顧歡。
到太祖即位,顧歡才到任。
顧歡自稱山谷臣顧歡,上表說:“有道是舉網提綱,振裘抓領,能提綱挈領,一毛一目自然就展開了。
因此道德便是綱,物勢便是目。
在上者能把綱理順,則天下萬機都會有條不紊;在下者如能把目展開,文武百官都會各盡其職。
因此湯、武得勢尊道,便統治長久,秦、項棄道任勢,便身遭不幸。
所以說天門有開有關,這是古已有之,四季變換常新,而衣着也相應更替。
當今政權易主,朝廷改換,主上有意扶持明德,适時長育萬物,廣泛選拔人才,傾心聽取民意,所以我這偏僻山溝裡的愚夫,才敢于粗陳管見,謹将我删撰《老氏》寫成的《治綱》一卷獻上,不要因為我的鄙陋而遺棄我的良言,也不要因為我的卑微而廢棄其中道理,這便是對下民的恩賜了。
我将為此深感榮幸。
如能有幸蒙皇上一覽,則上下交泰,雖不求于民,民衆也會甘心奉上,雖不祈于天,上天也會庇..皇家,民悅天應,那麼皇權就會鞏固了,臣下我的志向都在幽深之地,無心于榮名地位,有清風雲霞便能自足了,也不期望什麼俸祿。
陛下既然不遠千裡來尋求我,我怎敢不盡吐衷懷呢。
我請求讓我從此隐退。
” 這時員外郎劉思效也上表直言陳見,說:“宋朝自大明以來,國勢漸入凋敝,征收賦稅較以往增多,國家府庫尤其比過去貧乏。
加之軍事行動頻繁,被破壞了的不能恢複,戍卒丁役傷殘不足,糧食更是沒有半點積存,老百姓嗷嗷無食,生存極其艱難。
而權貴勢要、富室大族,車馬服飾,一妓一藝樂舞,争相奢麗;亭台池閣,府第宅院,競趨豪華。
甚至驕橫到不許山澤之人飲用他們的水草。
貧富對比如此南齊書強烈,正說明朝廷舍本逐末。
陛下應當發布明诏,吐露德音,廣施恩澤,嚴禁邪僞,減輕賦斂,簡化徭役,禁絕奇麗的賄賂,取締一婬一靡一的倡優,改變時尚,合理運用文質,這正是偉大的事業啊!另外,彭、汴一帶,尚有惡人的巢一穴一,青丘附近,還有狡賊的洞窟,他們虐害民衆,破壞國法,殘暴行徑與日俱增。
俗話說鬼泣舊泉,人悲故土,那裡的老人孩子淪陷外族之手,正處于艱危慚恨之中。
陛下也應當不辜負上天和下民對朝廷的期望和向往,派遣謀臣猛将,率領威武雄師、各路大軍,全線出擊,席卷萬裡,這樣便足以摧毀恒山,飲幹渤海,豈止是消滅那幾個殘餘虜寇而已啊!” 皇上下诏說:“朕夜以繼日,一心隻考慮弘揚王道,做夢都想着增強國力,廢寝忘食牽挂的都是這些,也算勤勉至極了。
吳郡顧歡、散騎郎劉思效,一個作為平民,一個作為官員,都能夠上書朝廷,獻計獻策,發言得體,正合朕心。
現在把他們的表書發給大家,有關部門要擇宜施行,及時彙報。
顧歡最近已被征調任官,劉思效可經吏部考察予以提拔,以示對直言正論的表彰和鼓勵。
”顧歡東歸時,皇上賜給他麈尾和素琴。
永明元年(483),皇上下诏征調顧歡任太學博士,他的同郡顧黯任散騎郎。
顧黯字長孺,有隐士的節一操一,他和顧歡都沒出來就任。
顧歡晚年服用一藥食,不和世人聯系,常常在早上走出房門來,便有山鳥飛到他手掌上來取食物。
他信奉黃老之道,一精一通陰陽之術,他的術數推算每每靈驗。
當初在元嘉末年,他出了都城寄居東府,有一天忽然在柱子上題字:“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随後便東歸了。
後來太初(劉劬)弑逆,果然就在這一天。
顧歡自知快要死了,便賦詩言志說:“一精一氣因天行,遊魂随物化。
”到了自己推算的日子便死去。
顧歡死在剡山,死後身一體很柔軟,當時六十四歲。
他的遺體被運回來葬在祖墳地裡,墓側長出連理樹來,縣令江山圖上表報告了這個現象。
世祖(蕭赜)下诏讓顧歡的幾個兒子編撰顧歡的《文議》三十卷。
佛道兩家,教義本就不同,學者們往往互相非難诋毀,顧歡便著《夷夏論》說: 說起論辯是與非,應當依據聖人經典。
還要追溯佛、道二教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