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僚類
關燈
小
中
大
出褚起意,吉買藥,孔置餅中。
幕友議四人罪維均。
有招房陳大川,乘醉而罵,至內堂,曰:「官以數百金聘幕賓,而罪不能定,天下寧有一人死而四人抵命者乎!」幕友大慚,招與商議,乃以買藥者為罪首。
獄定,吉遂斬,珠姑淩遲。
府幕遭瘟縣幕慌 嘉慶中,山東萊州府太守新舊交替,值歲杪,舊太守未即成行,幕友屠某、楊某至新守署賀年,旋至首縣。
縣令王某,湘人也,司閽不為通,屠、楊厲聲叱之,詎閽者喝令門役肆毆。
主人出,客狼狽不堪矣,訴於新守。
新守作調人,為書二律詩於牘尾,詩雲:「豪奴結黨打屠楊,府幕遭瘟縣幕慌。
兩面調停新太守,一時氣倒舊黃堂。
拜年何必尋煩惱,喊稟居然要驗傷。
磕過頭兒賠過禮,得收場處且收場。
」又雲:「這回廝鬧太無因,打狗還須看主人。
平日縱容原不免,當場喝令恐非真。
也知械杖循王法,無奈門丁是內親。
寄語長沙王令尹,從今紗帽要留神。
」 馮志沂佐勝保 馮志沂字魯川,代州人,以刑部郎中京察一等出為廬州府知府。
古文私淑姚惜抱,師梅伯言,而以仁和邵位西、洪洞董研樵、平定張石州、滿洲慶伯倉為友,皆當時攻經學肆力於詩古文詞者。
嘗入勝保幕,司奏牘。
勝軍無壁壘,兵士散處民間,從官皆備良馬,聞警則騎而馳去。
馮獨以騾駕帷車,以牛車載行李書笥,嘗曰:「吾不善騎,脫有警,墮馬而死,不如死賊之為愈也。
」一日,與勝言論不合,留書別之。
勝大驚,亟命材官賫狐裘一襲,白金二百,飛騎追之還,戒材官曰:「馮不歸,殺無赦!」並手書緻馮,略曰:「計此書達左右時,公度韓侯嶺矣。
此即『雪擁藍關馬不前』,韓退之咨嗟太息之地也。
公於軍事雖非所長,然品望學問,當代所重。
所以拳拳於公者,以公之品學足以表率羣倫也。
」馮得書即返,勝大慰。
某記室私詢於馮曰:「公何以去而復返?」馮曰;「勝雖跋扈恣睢,然能重斯文,言出於至誠,可感也。
」然勝於章奏往往自屬草,動曰「先皇帝曾獎臣以『忠勇性成,赤心報國』」,蓋指鹹豐庚申與英人戰八裡橋事也。
又曰:「古語有雲,『閫以外將軍治之』,非朝廷所能遙制。
」又曰:「漢周亞夫壁細柳時,軍中但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
」意以為太後婦人,穆宗幼穉,恐其牽掣耳。
曾李之於幕僚 曾文正公之督兩江也,大事章奏,必令幕府諸賢各創一稿,然後審擇點竄,亦有一字不易者。
李文忠公督直隸,則必先自草創,聽幕僚指陳得失,乃更自裁定。
論者謂曾謙謹,李機警,而集思廣益,其道則同。
曾文正幕府人才 鹹、同間,曾文正公國藩督師勦粵寇,幕府人才,一時稱盛。
於軍旅、吏治外,別有二派,曰道學,曰名士。
道學派為何慎修、程鴻誥、塗宗瀛、倪文蔚、甘紹盤、方某諸人,名士派為莫友芝、張裕釗、李鴻裔諸人。
文正之重督兩江也,中江李眉生鴻裔遊其幕,年少倜儻,不矜細行。
文正特愛之,視如猶子,文正祕室,惟眉生得出入無忌。
時文正幕中有三聖七賢之目,皆一時宋學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羅緻之,然第給以厚糈,不假以事權。
一日,文正方與眉生在室中坐談,適有客至,文正出見之,眉生獨在室,繙幾上案牘,得《不動心說》一首,為某老儒所撰。
老儒,即所稱聖賢十人中之一也。
文之後幅,有「使置吾於妙曼娥眉之側,問吾動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動。
又使置吾於紅藍大頂之旁,問吾動高爵厚祿之心否乎?曰不動」。
眉生閱至此,戲援筆題其上曰:「妙曼娥眉側,紅藍大頂旁,爾心都不動,祇想見中堂。
」題訖,擲筆而出,文正送客去,返書室,見之,歎曰:「必此子所為也。
」因呼左右召眉生,則已不在署,蓋又往秦淮河上冶遊矣。
文正令材官持令箭大索之,期必得,果得諸某姬舟中,挾以歸。
文正指所書詰之曰:「子所為耶?」李曰:「然。
」文正曰:「此輩皆虛聲純盜之流,言行必不能坦白如一,吾亦知之。
然彼所以能獲得厚資者,正賴此虛名耳。
今汝必揭破之,使失其衣食之資,則彼之仇汝,豈尋常睚眦之怨可比,殺身赤族之禍,伏於是矣。
盍戢諸。
」眉生悚然受教,自此遂深自斂抑。
李文忠入曾文正幕 合肥李文忠公鴻章,始以翰林供職京師。
愚荃封翁與曾文正公國藩,同年也。
文忠未第時,嘗以年家子從習制舉文,既得翰林,亦常往問業。
鹹豐壬子,文正丁憂回籍,文忠與其封翁從侍郎呂文節公賢基,春旨回籍治團練,自是遂不甚通音問。
厥後皖北糜爛,呂殉舒城難,團練事遂無可為。
文忠旋入皖撫福元修中丞濟幕,中丞固文忠座主也。
福本不知兵,措注未盡合宜,文忠亦不甚得志。
會粵寇勢日橫,文忠病官軍之退避也,力請大舉一戰。
是時鄭軍門魁士為總統,謂:「寇強如此,君既欲戰,如能保其必勝,願書軍令狀否
幕友議四人罪維均。
有招房陳大川,乘醉而罵,至內堂,曰:「官以數百金聘幕賓,而罪不能定,天下寧有一人死而四人抵命者乎!」幕友大慚,招與商議,乃以買藥者為罪首。
獄定,吉遂斬,珠姑淩遲。
府幕遭瘟縣幕慌 嘉慶中,山東萊州府太守新舊交替,值歲杪,舊太守未即成行,幕友屠某、楊某至新守署賀年,旋至首縣。
縣令王某,湘人也,司閽不為通,屠、楊厲聲叱之,詎閽者喝令門役肆毆。
主人出,客狼狽不堪矣,訴於新守。
新守作調人,為書二律詩於牘尾,詩雲:「豪奴結黨打屠楊,府幕遭瘟縣幕慌。
兩面調停新太守,一時氣倒舊黃堂。
拜年何必尋煩惱,喊稟居然要驗傷。
磕過頭兒賠過禮,得收場處且收場。
」又雲:「這回廝鬧太無因,打狗還須看主人。
平日縱容原不免,當場喝令恐非真。
也知械杖循王法,無奈門丁是內親。
寄語長沙王令尹,從今紗帽要留神。
」 馮志沂佐勝保 馮志沂字魯川,代州人,以刑部郎中京察一等出為廬州府知府。
古文私淑姚惜抱,師梅伯言,而以仁和邵位西、洪洞董研樵、平定張石州、滿洲慶伯倉為友,皆當時攻經學肆力於詩古文詞者。
嘗入勝保幕,司奏牘。
勝軍無壁壘,兵士散處民間,從官皆備良馬,聞警則騎而馳去。
馮獨以騾駕帷車,以牛車載行李書笥,嘗曰:「吾不善騎,脫有警,墮馬而死,不如死賊之為愈也。
」一日,與勝言論不合,留書別之。
勝大驚,亟命材官賫狐裘一襲,白金二百,飛騎追之還,戒材官曰:「馮不歸,殺無赦!」並手書緻馮,略曰:「計此書達左右時,公度韓侯嶺矣。
此即『雪擁藍關馬不前』,韓退之咨嗟太息之地也。
公於軍事雖非所長,然品望學問,當代所重。
所以拳拳於公者,以公之品學足以表率羣倫也。
」馮得書即返,勝大慰。
某記室私詢於馮曰:「公何以去而復返?」馮曰;「勝雖跋扈恣睢,然能重斯文,言出於至誠,可感也。
」然勝於章奏往往自屬草,動曰「先皇帝曾獎臣以『忠勇性成,赤心報國』」,蓋指鹹豐庚申與英人戰八裡橋事也。
又曰:「古語有雲,『閫以外將軍治之』,非朝廷所能遙制。
」又曰:「漢周亞夫壁細柳時,軍中但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
」意以為太後婦人,穆宗幼穉,恐其牽掣耳。
曾李之於幕僚 曾文正公之督兩江也,大事章奏,必令幕府諸賢各創一稿,然後審擇點竄,亦有一字不易者。
李文忠公督直隸,則必先自草創,聽幕僚指陳得失,乃更自裁定。
論者謂曾謙謹,李機警,而集思廣益,其道則同。
曾文正幕府人才 鹹、同間,曾文正公國藩督師勦粵寇,幕府人才,一時稱盛。
於軍旅、吏治外,別有二派,曰道學,曰名士。
道學派為何慎修、程鴻誥、塗宗瀛、倪文蔚、甘紹盤、方某諸人,名士派為莫友芝、張裕釗、李鴻裔諸人。
文正之重督兩江也,中江李眉生鴻裔遊其幕,年少倜儻,不矜細行。
文正特愛之,視如猶子,文正祕室,惟眉生得出入無忌。
時文正幕中有三聖七賢之目,皆一時宋學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羅緻之,然第給以厚糈,不假以事權。
一日,文正方與眉生在室中坐談,適有客至,文正出見之,眉生獨在室,繙幾上案牘,得《不動心說》一首,為某老儒所撰。
老儒,即所稱聖賢十人中之一也。
文之後幅,有「使置吾於妙曼娥眉之側,問吾動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動。
又使置吾於紅藍大頂之旁,問吾動高爵厚祿之心否乎?曰不動」。
眉生閱至此,戲援筆題其上曰:「妙曼娥眉側,紅藍大頂旁,爾心都不動,祇想見中堂。
」題訖,擲筆而出,文正送客去,返書室,見之,歎曰:「必此子所為也。
」因呼左右召眉生,則已不在署,蓋又往秦淮河上冶遊矣。
文正令材官持令箭大索之,期必得,果得諸某姬舟中,挾以歸。
文正指所書詰之曰:「子所為耶?」李曰:「然。
」文正曰:「此輩皆虛聲純盜之流,言行必不能坦白如一,吾亦知之。
然彼所以能獲得厚資者,正賴此虛名耳。
今汝必揭破之,使失其衣食之資,則彼之仇汝,豈尋常睚眦之怨可比,殺身赤族之禍,伏於是矣。
盍戢諸。
」眉生悚然受教,自此遂深自斂抑。
李文忠入曾文正幕 合肥李文忠公鴻章,始以翰林供職京師。
愚荃封翁與曾文正公國藩,同年也。
文忠未第時,嘗以年家子從習制舉文,既得翰林,亦常往問業。
鹹豐壬子,文正丁憂回籍,文忠與其封翁從侍郎呂文節公賢基,春旨回籍治團練,自是遂不甚通音問。
厥後皖北糜爛,呂殉舒城難,團練事遂無可為。
文忠旋入皖撫福元修中丞濟幕,中丞固文忠座主也。
福本不知兵,措注未盡合宜,文忠亦不甚得志。
會粵寇勢日橫,文忠病官軍之退避也,力請大舉一戰。
是時鄭軍門魁士為總統,謂:「寇強如此,君既欲戰,如能保其必勝,願書軍令狀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