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廟類 陵墓附

關燈
若值天雨,凹處輒潮潤。

    馱碑之石高六尺有半,長十八尺有奇,色白如玉,產自蜀中,其時海運未通,轉輸不便,歷十二年之久始得運至。

    後因碑身太高,碑頂無法安置,朝廷特懸重賞,有吳大力者,舉而加諸碑上,酧以重金,不受,遂賞給世襲四品官,然其子孫淩夷久矣。

    碑亭之後為隆恩門,正面為隆恩殿,殿外以黑金方石砌成,側視之金石瑩瑩,質尤堅,殿四圍欄杆,皆以一色青金石砌成者,東西有配殿。

    隆恩殿之後有石製香爐等,緊逼陵下者,有一石壁。

    陵形圓,高二丈餘,周圍約十餘丈。

    陵後有土山一,作新月形,陵上有巨碑一,上署《太宗文皇帝之陵》七字,中為滿文,左為漢文,字皆金色,而碑則紅漆,想亦以紅招魂之意也,殿門外亦紅色。

     慕陵 宣宗萬年吉地故在東陵之寶華峪,舊制,地宮下起龍鬚溝兩道,防積水也。

    宣宗性儉,工程費限二百萬兩,慮起溝費鉅,以詢承修大臣松筠、戴衢亨,二人體上意,謂不修亦可。

    工既成,一日,行圍過此,遣人啟地宮入視,既出,靴底濕矣。

    宣宗大怒,承修大臣以下俱得罪,乃舍故地,而就西陵之龍泉峪蔔吉焉,即慕陵也。

    陵無大碑亭及石人石馬,殿廡不藻飾,無方城明樓,猶崇儉敦樸之初志耳。

    殿後石坊有石刻禦題文,曰:「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

    嗚呼!其慕歟,慕也。

    」凡十九字。

     醇賢親王園寢 醇賢親王園寢在距都城十餘裡昌平州所屬之妙高峯,其上本有佛寺,曰法源,寺有極古銀杏樹兩株,大可數抱,然已一枯一菀矣。

    樹後即為奉安龍穴,方廣約數十丈,則全以山石挖空鑿平,再用方磚鋪砌者。

    其龍穴結脈之處,約長一丈六尺,寬一丈,築有石室一間,中央砌石床,即為停放金棺之所,南向設石門兩扇,外建八角亭樓,周圍如城,北向設鐵門兩扇,奉安後,即下千斤石錘封鎖。

    其對面則有朝北饗殿五楹,旁置配殿,俱用綠玻璃瓦。

    東偏更有殿宇三百餘間,茶座膳房悉具,以預備醇王府中四時祭享在此暫住。

    後更添設皇太後、皇帝駐蹕之所,並建造祠廟。

    統計前後所費帑銀,約銀一百四五十萬兩。

     八枝箭 八枝箭在朝陽府,為公主園寢所在地。

    公主為世祖之母文皇後之姪女,下降台吉蘇克多爾,薨後葬於其地。

    康熙間,曾以八個佐領賜蘇克多爾,每佐領有一枝箭,故其地又名八枝箭。

    至嘉慶時,蘇克多爾已無後,其財產遂為守護園寢之箭丁所有。

     蒙人保守成吉思汗陵 蒙古伊克招盟中,有所謂埃錦赫牢者,成吉思汗陵也,為鄂爾多斯人所假託,東南距神木縣一百八十裡,榆林府三百裡,值郡王府之南,加薩府之東,又為東勝縣治之東南。

    陵基幅(巾員)凡三百裡,四周皆沙陀,近傍為淤泥河,蒙人名曰忽幾爾圖溝,其上有廟,亦名忽幾爾圖招。

    守陵之官曰居陵掌,設有陵戶五百家,號稱特爾罕,此特爾罕對於蒙旗有特權,一切徭役皆弗與,又以時持冊出募,若遊方僧道然者,而所至蒙旗,必以牛羊布施之,不敢吝也。

    然必輪番而出,常以七八十戶居守之,居無室廬,或韋帳,或柳圈中。

    成吉思汗之陵亦無寶城,無享殿,以白質大毳幕覆之,兩幕相接,前幕供特性,後幕隔以錦幛,中供石匣,成吉思汗遺骸也。

    歲三月二十一日為上陵期,先時即東北偏廣場樹大幄,以白馬白駝恭舁石匣出,奉安其中,前陳弓矢馬蹻,設牲酪,拜奠如儀。

    是日也,凡近地王公台吉皆躬親灌降,遠而漠北,河西,亦遺官賚祭物,不遠千萬裡跋涉而來,內而燕,晉,秦,隴諸商人,則挾財貨馱茶布什物,以貿蒙人之馬牛,露天列幙,盤亘十餘裡,坌湧霧積,日常數萬人,歷時七八日,始各交易而退,亦煌煌乎大觀矣。

    達拉特王且引申其說曰:弓矢馬蹻,皆元成吉思汗所親禦。

    弓矢度之神幄中,馬蹻遺於準噶爾境之沙阜上,屆祭期,乃敬舁之往,冀以親其手澤焉。

    白馬白駝,則由七旗輪供之,老乃一易,易時先延喇嘛僧唪經數壇,別製銀牌,結其鬃而繫之,居恆縱之草地,無與牧者,先祭三日,則自來,祭畢則自去,方祭之殷,則竟日植立幄外氍毹上,不拴繫,不嚙飲,亦自咆嘶走動也。

     頑兒塚 出諸城東門三裡有小邨曰許莊,許為邨中著姓,自元明來聚族於此,邨以是得名。

    邨尾有頑兒塚。

    邨中子弟有不率父兄之教者,父兄輒行厭勝術,夜半,乘子弟熟睡,斷其髮數綹,潛瘞於塚,則頑劣者可易而為循謹,故老相傳,謂有奇驗,故信之者彌篤雲。

    塚傍山麓有古碣為識,剔抉莓苔字畫尚可辨,碣之陽題曰「頑兒許大榮之墓」。

    其陰有銘,辭曰:「升木猱,出柙兕,緊何人,許氏子。

    籲嗟乎,禽犢之愛有如此,凡為母者可鑒矣。

    」下署「乾隆己酉,諸城縣訓導沈圻題此數語以儆邑人」。

     香冢 京師南下窪之窰臺,在陶然亭東,其地有香冢、鸚鵡冢,相傳香冢為張春峐侍禦瘞文稿處,鸚鵡冢則瘞諫草處也。

    香冢銘雲:「浩浩愁,茫茫刧,短歌終,明月缺。

    鬱鬱佳城,中有碧血。

    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竭,一縷煙痕無斷絕。

    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又詩雲:「蕭騷風雨可憐生,香夢迷離綠滿汀。

    落盡夭桃又穠李,不堪重讀瘞花銘。

    」 閩中墳墓 墳墓之制,各地異俗,大率葬平壤者多簡率,葬山陵者多堅緻。

    如閩中墳墓,其營造猶近古制,而異其習尚,他處僅夫妻有合墓之義,閩中土大夫之家,常合祖孫父子數世為一墓。

    其俗以三世計,約幾何人,即就山鑿一深穴以為壙,廣大如屋,中一石榻,如其家三世共十人者,則此石榻可容置十棺,穴口就石鑿三門,含有機括,封固即不可復開。

    穴上則用磁粉油泥等,築一或圓或長方之墓形。

    其第一世棺入壙後,即封其墓之中門,右一門本虛設,左一門留以啟閉,子孫歲時入而灑掃。

    俟三世棺均入壙,則并左一門亦封之,即永不得開矣。

    故閩中古墓,雖歷時至久,均復存在,縱經兵燹,從無伐墓之舉,以其堅不得開也。

     外蒙古人不知墓 自過外蒙布音圖河,山灣往往有石柱對峙,上有龍紋及日月象,率已剝蝕,蓋元時顯官歸葬以誌墓者,外蒙人尚焚屍火葬,不知有墓也。

    志伯愚嘗過其地,詢之臺官,則以天下石柱為答,固不知為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