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廟類 陵墓附
關燈
小
中
大
,知由來已久。
太湖石東旁為炳靈宮,宮庭樹二柏,高十餘丈,已枯槁,皮剝落,大幹盤屈而上,小枝卷曲,作虬形,相傳西漢時所植。
石之西旁為環詠亭,翼然覆壇上,雖代事修葺,而傾圮殊甚。
亭前矗立一大槐,槐根中空,可容兩人坐而弈其間,則斯槐之大當十圍不止,蓋唐槐也。
嶽神殿前為外殿,東西墀對立宣和、祥符兩大碑,其高不可仰讀;西偏又有大碑一,則圓形無字,隱約見雕鏤文,頗似華表。
正殿之後為道院,院西牆嵌李斯碑,刻石已焦爛,斯之篆文字畫如僵蟲,古篆也,碑下有短碣,歷攷斯碑出沒轉徙之史甚悉。
大石佛寺 邠州西門外二十裡至大石佛寺,俗名大佛寺,乃唐之慶壽寺也。
唐貞觀年間鄂國公尉遲敬德建。
依山鑿石,毫無罅隙,就石埋像。
大佛法身高八丈五尺有奇,四維琢龕,加以廊楹。
躡石磴入寺,寺依山建,上中下凡三層,大佛巋然嶽峙其間,年深尚無所損。
山長凡數裡,下臨汭水,緣山間丈許,輒鑿佛像一軀,大小不侔,鹹加彩飾,貌皆溫篤,藹然有見道之容。
相國寺 開封相國寺,建於北齊,乾隆時重修,光緒中復破壞,大雄寶殿及八角琉璃殿尤甚,旋募集多金,鳩工重修。
惟寺中殿宇修造奇麗,河南能匠缺乏,不敢悉行拆造,惟拆一段修一段,拆一角修一角,畧仿舊式而已。
塔爾寺 塔爾寺在西寧西南五十裡之塔山,為西藏黃教之祖宗喀巴瘞胞衣地,其徒自西藏分支住此,兼守護其遺物者也。
領衣單口糧者千餘人,而食指嘗逾萬,附寺所居熟番倚其舉火者又數千戶。
梵宇皆僧舍,悉因山勢高下疊甃而成,平地寺院之大者瓦鍍黃金,故又名金瓦寺。
金玉寶石佛像無數,金佛皆嵌珠粒,巨者如豆,銀佛像更積累盈龕,有迎自西藏者,有頒自內廷者,富室大賈祈疾求福必鑄一像,媵以緞繡衣幔。
歷代寶器充牣炫目,商民復矜奇鬭富以輸實之。
田地周二百餘裡,貲產難以數計,甘肅之精華萃於僧寺,塔爾寺又繁富之尤者也。
羅蔔藏丹津之亂,寺中大喇嘛被其煽誘從之以叛,雍正甲辰,川督年羹堯平青海還,欲盡屠之,鎮海堡千總某時服役於年,年詰以廟眾逆跡,某力白其誣,且泣稽顙,代為乞命,年乃戮八人,餘眾皆得赦。
某以一言保全數千生靈,寺僧感之次骨,設位生祀,歷年重有餽貽,沿以為例。
嗣後凡本堡千總至寺,寺僧猶設供張,迎送盡禮,如奉其父師焉。
東科寺 青海有東科寺,地土之廣,田租之多,佃戶之眾,凡青海蒙旗、番族,皆無其富庶,每年在丹噶爾廳署納地稅銀,在青海大臣署納番貢銀,數目不及民糧之什一。
喇嘛入冊者,亦領衣單口糧,每名每歲,祇領青稞倉鬥一石六鬥,定額五十一名,共領八十一石六鬥,上經官吏折發,下經胥役需索,實領不及五六成。
彼輩視之若有若無,全無重輕,專賴田土租稅人民差徭之供,為一寺衣食及供奉藏差之用。
蒙、番承種寺田者,即歸其香錯管轄,其催科擾民無異衙蠹,其挾勢牟利甚於市儈,苛虐刑罰,權埒官府,冤橫尤過之。
而蒙、番迷信佛教,黠者遠颺而終不敢犯,弱者飲忍而卒不敢發,僧官之威乃無求而不遂。
漢、回之迷信性稍殺,其抗拒力頗堅,故不樂用漢、回。
寺中僧額有限,而徒眾盛至百數十人,皆以近寺之兔爾幹、克素、藥水、白水各莊之三頁卡佃戶子弟充之。
寺僧得以本宗弟姪輩為弟子,繩繩相繼,以私霸其財產,藉寺院為專利之藪。
其呼圖克圖雖為寺院地土之主,而財產出納惟香錯攬其大權,眾僧官及喇嘛之有勢力者分其餘潤,香錯任事無年限,非年老請退則終身不易,專利數年,家貲累千萬金,富雄一鄉矣。
故東科寺之富,上不歸呼圖克圖,下不歸眾僧,惟中飽於香錯及其下數人而已。
會集香錯眾僧官,令自擇牧廠,具立交地印結,寺中遊牧無多,僅擇留寺前荒灘一區,以外各處山壑酌留作眾佃戶之畜牧場,其餘除森林外,概呈公家開墾。
惟熟地堅不肯報,欲照牧廠之例,永不起征。
拉布郎寺 拉布郎寺在循化境內,距城百數十裡,青海極富之寺也。
拉布寺 寺在玉樹,近通天河。
昭 蒙古僧寺之大者曰昭,可容喇嘛千餘人,其布置則經堂、法臺、說佛堂、唐王殿、唐公主殿、堪希舍、各喇嘛舍,所供神像則有泥塑、木雕、金身、銅身、彩畫之別,而彩畫又有幅軸、油壁二種,寺內壁牆概係彩畫,寺外壁牆刷以赤白土或紅色之土。
神像種類最多,大都為釋迦、地藏、觀世音、韋馱、四天王、土地、山神及邊藏上古之神,或舞爪而張牙,或人身而獸首,像獰惡。
此外更有一神,紅髮青臉,血口銅牙,赤身裸體,毛如釘豎,項下懸人頭一,抱一女神,容貌娟好,作男女交合狀,蒙人呼為歡喜佛。
內宗寺外宗寺 多倫諾爾北約一二裡,地名喇嘛廟,內有二大廟,一為聖祖駐蹕後敕建者,為內宗寺,規模宏敞,類太和殿;一為蒙古王公合力建造者,為外宗寺,尤宏大。
又小廟十餘,為蒙古各旗所建,名曰倉口。
有山,周圍約二三十裡,曰風水山,禁人牧採,謂恐壞風水。
喇嘛廟東北約二百裡,地名經棚,又東北二百裡,入內蒙古界,商人非有護照不得入,否則輒被土人殺死。
無業華人,恆不敢入內,故其地無盜賊之警。
【護照領於多倫諾爾廳,具漢、蒙二文,有領之部中者,則名大單,沿途不復完稅。
】 布達拉大昭【一作招又作詔】寺 西藏布達拉有大昭寺,相傳為唐時藏王曲結松贊噶木布所建,已歷二千餘年,坐東向西,樓高四層,上有金殿五座,闌幹殿宇,皆銅底鎏金,宏敞壯麗。
中殿供釋迦牟尼佛,乃唐公主自中原攜至者,左廊有唐公主、藏王松贊噶木布、巴勒布王女拜木薩之像,其中神佛萬計,樓頂東南隅有拜拉穆像,土人敬畏之。
內藏上古軍器,鳥槍長八九尺至一丈,與九子礮同,弓靫箭袋亦甚長大。
廟前大碑,為唐文武孝德皇帝禦製,碑文與贊普聯甥舅之誼,所謂《甥舅聯盟睥》是也。
高約一丈五尺,厚約三尺,寬約四尺,多剝蝕,僅存百餘字,相傳為唐褚遂良書,鉤畫蒼勁,以木欄環衞之。
碑前有海眼,以鐵錮塞,上有石砌。
碑側古柳二,老幹蟠屈,傳為唐代所植。
大殿有明萬曆太監楊
太湖石東旁為炳靈宮,宮庭樹二柏,高十餘丈,已枯槁,皮剝落,大幹盤屈而上,小枝卷曲,作虬形,相傳西漢時所植。
石之西旁為環詠亭,翼然覆壇上,雖代事修葺,而傾圮殊甚。
亭前矗立一大槐,槐根中空,可容兩人坐而弈其間,則斯槐之大當十圍不止,蓋唐槐也。
嶽神殿前為外殿,東西墀對立宣和、祥符兩大碑,其高不可仰讀;西偏又有大碑一,則圓形無字,隱約見雕鏤文,頗似華表。
正殿之後為道院,院西牆嵌李斯碑,刻石已焦爛,斯之篆文字畫如僵蟲,古篆也,碑下有短碣,歷攷斯碑出沒轉徙之史甚悉。
大石佛寺 邠州西門外二十裡至大石佛寺,俗名大佛寺,乃唐之慶壽寺也。
唐貞觀年間鄂國公尉遲敬德建。
依山鑿石,毫無罅隙,就石埋像。
大佛法身高八丈五尺有奇,四維琢龕,加以廊楹。
躡石磴入寺,寺依山建,上中下凡三層,大佛巋然嶽峙其間,年深尚無所損。
山長凡數裡,下臨汭水,緣山間丈許,輒鑿佛像一軀,大小不侔,鹹加彩飾,貌皆溫篤,藹然有見道之容。
相國寺 開封相國寺,建於北齊,乾隆時重修,光緒中復破壞,大雄寶殿及八角琉璃殿尤甚,旋募集多金,鳩工重修。
惟寺中殿宇修造奇麗,河南能匠缺乏,不敢悉行拆造,惟拆一段修一段,拆一角修一角,畧仿舊式而已。
塔爾寺 塔爾寺在西寧西南五十裡之塔山,為西藏黃教之祖宗喀巴瘞胞衣地,其徒自西藏分支住此,兼守護其遺物者也。
領衣單口糧者千餘人,而食指嘗逾萬,附寺所居熟番倚其舉火者又數千戶。
梵宇皆僧舍,悉因山勢高下疊甃而成,平地寺院之大者瓦鍍黃金,故又名金瓦寺。
金玉寶石佛像無數,金佛皆嵌珠粒,巨者如豆,銀佛像更積累盈龕,有迎自西藏者,有頒自內廷者,富室大賈祈疾求福必鑄一像,媵以緞繡衣幔。
歷代寶器充牣炫目,商民復矜奇鬭富以輸實之。
田地周二百餘裡,貲產難以數計,甘肅之精華萃於僧寺,塔爾寺又繁富之尤者也。
羅蔔藏丹津之亂,寺中大喇嘛被其煽誘從之以叛,雍正甲辰,川督年羹堯平青海還,欲盡屠之,鎮海堡千總某時服役於年,年詰以廟眾逆跡,某力白其誣,且泣稽顙,代為乞命,年乃戮八人,餘眾皆得赦。
某以一言保全數千生靈,寺僧感之次骨,設位生祀,歷年重有餽貽,沿以為例。
嗣後凡本堡千總至寺,寺僧猶設供張,迎送盡禮,如奉其父師焉。
東科寺 青海有東科寺,地土之廣,田租之多,佃戶之眾,凡青海蒙旗、番族,皆無其富庶,每年在丹噶爾廳署納地稅銀,在青海大臣署納番貢銀,數目不及民糧之什一。
喇嘛入冊者,亦領衣單口糧,每名每歲,祇領青稞倉鬥一石六鬥,定額五十一名,共領八十一石六鬥,上經官吏折發,下經胥役需索,實領不及五六成。
彼輩視之若有若無,全無重輕,專賴田土租稅人民差徭之供,為一寺衣食及供奉藏差之用。
蒙、番承種寺田者,即歸其香錯管轄,其催科擾民無異衙蠹,其挾勢牟利甚於市儈,苛虐刑罰,權埒官府,冤橫尤過之。
而蒙、番迷信佛教,黠者遠颺而終不敢犯,弱者飲忍而卒不敢發,僧官之威乃無求而不遂。
漢、回之迷信性稍殺,其抗拒力頗堅,故不樂用漢、回。
寺中僧額有限,而徒眾盛至百數十人,皆以近寺之兔爾幹、克素、藥水、白水各莊之三頁卡佃戶子弟充之。
寺僧得以本宗弟姪輩為弟子,繩繩相繼,以私霸其財產,藉寺院為專利之藪。
其呼圖克圖雖為寺院地土之主,而財產出納惟香錯攬其大權,眾僧官及喇嘛之有勢力者分其餘潤,香錯任事無年限,非年老請退則終身不易,專利數年,家貲累千萬金,富雄一鄉矣。
故東科寺之富,上不歸呼圖克圖,下不歸眾僧,惟中飽於香錯及其下數人而已。
會集香錯眾僧官,令自擇牧廠,具立交地印結,寺中遊牧無多,僅擇留寺前荒灘一區,以外各處山壑酌留作眾佃戶之畜牧場,其餘除森林外,概呈公家開墾。
惟熟地堅不肯報,欲照牧廠之例,永不起征。
拉布郎寺 拉布郎寺在循化境內,距城百數十裡,青海極富之寺也。
拉布寺 寺在玉樹,近通天河。
昭 蒙古僧寺之大者曰昭,可容喇嘛千餘人,其布置則經堂、法臺、說佛堂、唐王殿、唐公主殿、堪希舍、各喇嘛舍,所供神像則有泥塑、木雕、金身、銅身、彩畫之別,而彩畫又有幅軸、油壁二種,寺內壁牆概係彩畫,寺外壁牆刷以赤白土或紅色之土。
神像種類最多,大都為釋迦、地藏、觀世音、韋馱、四天王、土地、山神及邊藏上古之神,或舞爪而張牙,或人身而獸首,像獰惡。
此外更有一神,紅髮青臉,血口銅牙,赤身裸體,毛如釘豎,項下懸人頭一,抱一女神,容貌娟好,作男女交合狀,蒙人呼為歡喜佛。
內宗寺外宗寺 多倫諾爾北約一二裡,地名喇嘛廟,內有二大廟,一為聖祖駐蹕後敕建者,為內宗寺,規模宏敞,類太和殿;一為蒙古王公合力建造者,為外宗寺,尤宏大。
又小廟十餘,為蒙古各旗所建,名曰倉口。
有山,周圍約二三十裡,曰風水山,禁人牧採,謂恐壞風水。
喇嘛廟東北約二百裡,地名經棚,又東北二百裡,入內蒙古界,商人非有護照不得入,否則輒被土人殺死。
無業華人,恆不敢入內,故其地無盜賊之警。
【護照領於多倫諾爾廳,具漢、蒙二文,有領之部中者,則名大單,沿途不復完稅。
】 布達拉大昭【一作招又作詔】寺 西藏布達拉有大昭寺,相傳為唐時藏王曲結松贊噶木布所建,已歷二千餘年,坐東向西,樓高四層,上有金殿五座,闌幹殿宇,皆銅底鎏金,宏敞壯麗。
中殿供釋迦牟尼佛,乃唐公主自中原攜至者,左廊有唐公主、藏王松贊噶木布、巴勒布王女拜木薩之像,其中神佛萬計,樓頂東南隅有拜拉穆像,土人敬畏之。
內藏上古軍器,鳥槍長八九尺至一丈,與九子礮同,弓靫箭袋亦甚長大。
廟前大碑,為唐文武孝德皇帝禦製,碑文與贊普聯甥舅之誼,所謂《甥舅聯盟睥》是也。
高約一丈五尺,厚約三尺,寬約四尺,多剝蝕,僅存百餘字,相傳為唐褚遂良書,鉤畫蒼勁,以木欄環衞之。
碑前有海眼,以鐵錮塞,上有石砌。
碑側古柳二,老幹蟠屈,傳為唐代所植。
大殿有明萬曆太監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