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賊類
關燈
小
中
大
盜賊橫行
凡財物所有權之在人者而我取之也,以強力行之者為盜,其得之也曰搶;以詭計行之者為賊,其得之也曰竊。
然亦有謂盜為賊者,馬賊是也。
亦有謂賊為盜者,盜猶言取也。
吾國盜賊多於他國,久為外人所詬病,緻諡之曰盜賊國。
晚近以來,四海承平,已歷數十年之久,生齒日繁,生計日絀,遂至盜賊橫行,明火執仗之徒,鼠竊狗偷之輩,幾已所在皆是矣。
某乙先盜而後賊 淄川有貧民某乙者,殘臘向盡,身無完衣,自念何以卒歲,不敢與妻言,潛操白梃出,伏墓中,冀有孑身而過者,劫其所有。
懸望甚苦,渺無人跡,而松風刺骨,不復可耐,意瀕絕矣。
忽一人傴僂來,心竊喜,持梃遽出,則一叟負囊道左,哀曰:「一身實無長物,家絕食,適於壻家乞得五鬥米耳。
」乙奪米,復欲褫其絮襖,叟苦哀之。
乙憐其老,釋之,負米而歸。
妻詰其自來,詭以賭債對,陰念此策良佳也。
次日而復往,無幾時,見一人荷梃來,亦投墓中,蹲踞眺望,意似同道。
乙乃逡巡自塚後出,其人驚問誰何,答雲:「行道者。
」問何不行,曰:「待君耳。
」其人失笑,各以意會,並道飢寒之苦。
夜既深,無所獵,乙欲歸,其人曰:「子雖作此道,然猶雛也。
前村有嫁女者,營辦中夜,舉家必疲。
從我去,得,當均之。
」乙喜,從之。
至一門,隔壁聞炊餅聲,知未寢,伏伺之。
無何,一人啟關,荷杖出行汲,二人乘間掩入,見燈輝北舍,他屋皆暗黑,聞一媼曰:「大姐,可向東舍一矚,汝奩具悉在櫝,忘扃鐍未也?」聞少女作嬌惰聲。
二人竊喜,潛趨東舍,暗中摸索,得臥櫝,啟覆,探之,深不見底。
其人謂乙曰:「入之。
」乙果入,得一裹,轉遞而出。
其人問盡矣乎,曰:「盡矣。
」又紿之曰:「再索之。
」乃閉櫝,加鎖而去。
乙在內,窘急無計。
未幾,燈火亮入,先炤櫝,聞媼雲:「誰已扃矣。
」於是母及女上榻,息燭。
乙急甚,乃作鼠囓物聲,女曰:「櫝中有鼠。
」媼曰:「勿壞而衣,我疲頓已極,汝宜自覘之。
」女振衣起,發扃,啟櫝,乙突出,女驚仆。
乙拔關奔去,雖無所得,而竊幸得免。
嫁女家被盜,四方流播,或議乙,乙懼,東遁百裡,為逆旅主人賃作傭。
年餘,浮言稍息,始與妻同居,不執白梃矣。
盜賊充斤 光緒時,浙人某觀察被命為駐日本公使,時恭忠親王當國,某摳衣入謁,偶談時事,謂現在盜賊充斤,王不解,後始悟斤字為斥字之訛。
翌日,至總理衙門,謂須更換。
羣詢其故,恭王謂日本為同文之國,某誕妄若此,恐貽笑柄,重為我國之羞也。
旋經旁坐者竭力解圍始已。
盜有徒為賊 劫盜之中,別有一類曰趕蛋,不為盜於齊民家,而為盜盜之盜。
其行盜也,必伺羣盜之出發,或襲其巢,或要於路,出百計以劫盜所劫之財。
謂為盜,則所獲為贓;謂為非盜,則所為實盜。
官無律可引,盜無力可制,皆強黠者為之也。
興化沈慶齡廣文暮年燕居,輒喜問米鹽瑣屑。
適家有慶事,賓散,偕僕掩門戶,以燭灼之,懼有野犬留廚下。
不料炊草中一物蜷伏,以足蹴之,則起而跪陳,乃一五十許人。
知是偷兒也,詰之,則為著名積盜,行劫於五百裡之遠近,巢穴在海子池茅屋中,人鹹呼為老漢。
沈以其憨老可憫,不之叱責,惠以銅錢數千,使之改行為善,以保殘年,老漢叩謝而去。
未幾,老漢以小資本作走販,日積月計,稱小康。
門下賊徒纍纍,皆覬覦之,而莫之敢發。
有樊川產之劉阿七者,老漢之徒也,夜入老漢室,冀傾其篋。
漏三下,老漢臥矣,少頃,忽促其婦起,燃燈檢門戶曰:「今夕當有兒輩來作祟也。
」婦怨為見鬼,不得已,索之,絮聒而入。
老漢怒,起而親檢之,果大索不得。
沈思良久,忽指盛水缸而詈曰:「小孽障必在此。
黔驢之技止此耶?速出,毋自斃!」語甫訖,果一人破水出,阿七也。
蓋阿七聞老漢睡夢中言,知難苟免,因潛身缸水中,以瓢掩其頂,以蘆管透其氣,冀或避面也。
老漢見阿七出,微笑而責之曰:「小孩子膽壯,智略亦高,特與老夫惡作劇,未免班門弄斧矣。
今姑與爾約,爾能盜我尺寸縑,當予以百金,否則毋自貽醜也。
」阿七惶恐去。
未一月,阿七之母攜幼孫哭於老漢之門雲:「孽子自得罪後,歸家懊喪,竟於前夜自縊死,乞賞粒米,得延命,誓世世不忘。
」老漢疑其詐,密使人往探之,果有薄棺厝破屋中,當惠以米五升,錢一千,俾老幼分攜而去。
旋歸,謂其婦曰:「阿七死,我安枕矣。
」由是老漢遂不防阿七。
越月,老漢家忽被竊,而賊來無迹,因具訴於縣,便道訪舊同事者助緝。
適由阿七家過,問之鄰右雲:「今晨阿七攜母歸樊川矣。
」老漢頓足大呼曰:「我為阿七賣矣,我為阿七賣矣!」即歸與婦言,裝束赴樊川,訪三月,卒莫見阿七面,是非趕蛋中之聖手耶? 上海多盜而少賊 上海多盜而少賊,通衢大道,商店民居,皆羣盜臨存之所。
盜之多,始於光緒之中葉,而蔓延於宣統時。
租界警政尚修,俗所謂巡捕者,巡士也,有時植立於馬路之中,有時巡邏於永巷之內,一二鼠偷狗竊者流,自能見而卻步。
若夫盜,則雖非明火,亦皆執仗,成羣結伴,攜槍帶刀,巡捕懾於其黨之眾、械之利,早已望望然去之。
以是益肆無忌憚,出沒自如,而日益橫行矣。
推原其故,蓋裁兵逃匪時而集合,時而解散,生計所迫之故也。
趁火打劫 有所謂趁火打劫者,臨時之盜也。
遇有人家失火,即約一二伴侶,飛奔入內,見物即取,或持之,或負之,或扛之。
主人加以訶斥,則曰:「將為汝寄頓於吾家也。
」蓋倉猝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耳。
擄人勒贖 擄人勒贖之事,初惟廣東為甚,繼而東三省之馬賊尤而效之,後且及於江、浙。
宣統時,上海亦有此風,雖人煙稠密,探捕林立,不顧也。
限滿不贖,則被擄者之生命不保矣。
擄船勒贖 水盜之猖獗者,當之者財物被奪,固無幸矣,且或擄其船舶以候贖,非予重金不還也。
盜有把風 盜之行劫也,必先探其地之富室為誰,既確知其居室之所在,乃始結黨而趨之。
慮其家中人之出而呼號,或有兵警往捕也,則以數人守其宅之前後左右,曰把風。
土國寶以盜投誠 土國寶者,明太湖盜也,國初歸降,洪文襄公承疇薦授蘇州巡撫.性殘暴,一時縉紳故老,鹹被其害.又因抗糧案株連生員數百,盡行斥革.後又交通鄭氏,欲以地叛,為制府 文僖公勒吉所知,因盡調其兵馬糧餉赴江寧,露章劾之。
國寶偵知,欲逃,城門已閉,乃與其婦同縊死於鐘樓。
蘇盜打糧 國初羣盜蜂起,太湖有赤腳張三、毛二、沈泮、柏相甫、扒平大王等,盤踞澱山、長白、蕩澄湖,白晝搶刼,名曰打糧。
擇縉紳富人及其愛子,擒匿盜穴,勒千金萬金以取贖。
愆期不至,有水牢、河泥、糞窖、煙薰眼等刑。
且自投刺謁巨室,曰貸餉,不允,則夜必燒劫。
貧人獻新者或邀厚賞,故眾多歸之。
流毒數十年,始剿滅。
老爪掘坎瘞行旅 康熙時,定州有盜號老爪者,其黨大抵皆畿內河北人,佯具行李為商賈或仕宦狀,與行旅之人同行且宿,漸親密,輒誘之於雞未鳴時起行,別遣徒眾於前途二三裡許,掘坎以待。
至其地,則皆縊殺而瘞之,不留一人,劫其裝去,無可蹤跡,車夫亦多其黨也。
李笠翁盜庫金 康熙時,有李笠翁者,名漁,薄負文采,遊京師,名動公卿,其為盜,人不盡知也。
有江陰章老人者,嘗述其高祖鎮兗州,曾祖隨宦焉。
時滿洲某以帝室懿親撫山東,邀李主章奏。
李風流自賞,暇輙挾諸大僚子弟,載酒大明湖,徜徉嘯傲,裘馬翩翩,大率少年選事者。
時承平未久,大臣子弟例習武,備幹城選,不論將家子矣。
予曾祖以總兵子廁於其間,擊劍超距,靡所不為。
而李文士也,從容諸人間,時強拉與戲,顛仆之,以為笑樂。
李被顛,起或詼諧自調,色不忤,故諸人樂與之遊,絕不覺其有武勇也。
一日,謂諸人曰:「歷下風土,諸公子當倦遊覽矣。
南朝景物,秀絕人寰,廣陵瘉靡麗,為三吳冠,盍買舟作廣陵遊乎?」諸公子喜,載數畫舫,聯檣南下,抵廣陵。
至則繫舟數月,興闌欲歸,行解維矣,李忽置酒徧拜諸人曰:「漁辱從諸公子遊已久,今有急,未識諸公子肯援手乎?」諸人笑扶李起曰:「先生屬尊,何必爾,敢不惟命。
」李起曰:「吾頃需金數萬,無所措。
」諸人聞數鉅,有難色。
須臾,李又曰:「諸公子固不能相假,吾知運司庫金銀無慮千萬,視戔戔者,不啻九千一毫,於國帑無大損,諸公子材武,盍助漁取之?」諸人相顧駭愕,不敢應。
李憤,作色脅諸人曰:「諸公子必不相擾,漁能自取之。
明晨,捨少金諸公子舟他遁,禍嫁諸公子矣。
事發,累尊公,禍必不輕。
諸公子即能自白,恐不免比匪之罪。
能行,必無禍。
」諸人不得已,應之。
李曰:「信乎?」曰:「信。
」李呼舟人曰:「止酒。
俟奏凱還,飲至,為諸公子策勳未晚也。
」舟人讙應如雷,諸人益驚,乃知舟人皆李黨。
李起,取佩刀,指諸公子曰:「此行無爭鬬,不必人人持械,漁操刀為諸公子衞。
諸公子速隨漁登。
語畢,巨躍如飛,先登岸。
諸人隨之,疾趨,登運庫屋,揭瓦斬樑,驅諸人探身下盜金,自操刀踞屋頂瞭望,備有變。
既,諸人以次負金出,驅諸人先行而自殿後。
抵舟,命舟人揚帆,時酒尚溫也。
李酌酒飲諸人曰:「諸公子身下盜庫金,而漁居屋頂瞭,事發,不必首漁而從諸公子也,諸公子幸好自愛。
」諸人默然。
歸,乃不敢與李暱,然亦勿敢聲,亦不知其多金果何所用也。
盜冒太守名到任 康熙甲辰,池州守郭某領憑赴任,中途被盜劫,眷六十餘皆殲焉,惟妻及幼子得生,盜竟掩為己之妻子矣。
既得憑,即揚揚至任,謁上臺。
為政精明,人鹹愛重之,惟所徵錢糧久不起解。
上臺詰之,謂錢糧重事,必親解,不能數往來,俟數足,當齎至,如不信,遣吏按驗可也。
按之庫,果纍纍,上臺大喜。
未幾而郭之鄉人有往探郭者,每一人至,則迎入,潛殺之,無得出。
其鄉人在家者疑之,郭之妻兄乃往探,至,適守出行,遇之於途,則見輿中人非郭,大駭,即飾為丐狀,詣府署,曰:「吾千裡流落至此,府署日需水,願供此以餬口。
」迺擔水至內衙,見其妹,妹搖手使勿言。
後日再進,則妹已密書一封投之,出視,則知郭已為盜殺,盜三十餘人鹹在署,乃密控縣官及上臺。
上臺以人多,非可猝擒,聞其人多精算,迺陽謂之曰:「各縣錢糧未明,聞汝署中人多能,可為我分其勞乎?」曰:「可。
」於是每縣遣二人行,而密告其縣令,各將此二人下之獄。
迺以他事召偽守,至即縛之,鞫得實,庫金凡八萬兩,滿十一月即思逸去矣。
黠盜取汪山樵玉龜 康熙時,蘇州汪山樵官陝西興平縣,腰際嘗佩一玉龜。
玉不甚白,微帶紫紅色,龜目為二黑點所琢成,腹下斑斑數團,作龜甲狀。
不甚大,縱一寸三四分,橫可寸許。
某日,驗屍至鄉,夜宿民家,夢一衣緋衣者拜手而進,雲是張昌宗,此玉龜乃則天皇後寵幸時所賜,嘗命其子死後以此殉葬,乃頭方落,而其子已私質三千金於某平章。
如此不肖,使我尋覓至今,今既覓得,原物應歸主人。
遂伸臂解山樵腰間玉龜持之,復三拜手而出。
及醒,視腰際玉龜,已不翼而飛矣。
而相對言語,聲息形狀,猶宛然在目也。
山樵至輟食三日,復嗟悼者久之。
或謂山樵曰:「君所夢,非夢,實人也。
陝中劍客甚多,為盜者亦不少,惟劫官,不劫民家,劫豪富,不劫小康,君之所遇,其亦此類。
假託張昌宗,已露破綻,豈有為鬼而尚戀戀一玉龜,亦豈有自唐歷五代、宋、元、明諸朝,尋覓不得,而乃於七八百年後尋得之理乎?其初進時,履屋瓦如平地,寂無聲息,而不使有一瓦碎,故隨從諸役俱不聞焉。
其既進後,用異術使君不知不覺如入夢然。
【即今之催眠術。
】然後自託古人,盜取君物。
不然,君必根究也。
」山樵聞之,悵然若失。
漳州守為盜 康熙時,福建龍溪縣有富室,屢失珠玉重物,案久不破。
官嚴比,捕役患之,邀精幹者數人分途緝捕,且託大戶為邏察之。
某夕,漏三下,忽有持燈而來者,衣短黑衣,外罩一藍色袍,過一井,以燈懸之井中,覆以袍。
役於暗處躡其後,至高墉下,飛騰而上。
未幾,負一小匣出,跡之,從漳州守郡廨後垣躍入。
捕飛一刀擊之,不中,擲一磚,中額。
捕不敢入,命諸役環守之,天明不出。
密白大令,請於晨,將府中胥徒雜役一一點名,有無傷額者。
謁守,守辭以疾。
令自言稍知岐黃,請入內視脈。
不得已,見之,兩手脈無恙,惟以烏紗帕裹額,微有血痕,問之,曰:「頭風。
」令大疑,亟白上臺,備述其狀,使兵役圍署搜之,得真贓,招失主認領。
撫軍奏聞,上大駭曰:「知府中有若輩乎?」飭會制軍嚴訊,始知其先為積猾,得巨金援例部選也。
訊其既為官,何復爾爾,曰:「故智復萌,情不自禁,所謂經營長物無饜足也。
」遂從重置法。
郁雙蓄靈獼以為助 雍正時,濟南有大盜曰郁雙,積案纍纍,官吏莫能捕。
徒黨甚眾,凡在其門下者,盜掠所得,輒自取十之七,而以三獻郁,以是所蓄數十萬矣。
某年,為郁七十壽辰,先十日,柬邀其侶至,並言春秋已高,自是不復再作殺人越貨之事,將以飲宴而與諸君別,屆時務須賁臨,苟不如約者,誓與諸君共棄之。
江湖後進,既畏郁之威名,而又不敢拂其意,及期,果盈庭濟濟,劍戟相望。
筵宴至八十餘席,皆虎頭燕頷之偉丈夫也,循班次列坐。
末席則一巨猴,赤面金睛,體高約三四尺,毛色絳黑,酬酢悉如人,惟其頂光滑,儼如僧之新剃席者,兩耳無一存,望之若黝洞然。
座客鹹詫之,相與耳語。
樂既作,水陸雜陳。
少頃,止樂,郁舉爵而笑,掀髯謂客曰:「狂飲寡歡,不可無下酒物,然吾輩又不欲效文人墨客苦思酒令,無已,其與諸君各述平時武勇及所經歷,有異常勞績能人所不能者,相與各浮一大白以賀,何如?」眾曰:「諾。
」乃各依次而敘述焉。
至猴,猴不能語,然頗解人意,目四顧,若有所陳.郁遂指猴示諸客曰:「猴乎,吾之俠友,而又功臣也.在理,吾不能昧其勳烈.今吾已洗手,吾僅有一女,已適人,更無有塵事足擾吾心,今後吾惟擕吾俠友入山耳.俠友曰靈獼,幼年得之於粵東.吾素喜拳棒,嘗從名師遊,凡師之所授,吾過時輒不復記憶.獼在吾身側,慧心敏腕,一見遂領略,而吾轉受業於獼.如是者數年,餘稍稍從諸前輩習為剽掠,凡遇富室,重門洞闢,牆檐有高至丈餘者,獼輒竄身而上,疾如飛隼.既入其家,凡窗戶,一一解其鎖鍵,吾輩乃持刀直入.吾間出他郡,一時腰橐既磬,或擕之,賣技於廣場,食宿之資,鹹取給於是.人以吾為演猴戲而已,初不疑吾為盜.有時安居旅館,夜深,即遣獼出,獵取黃白.獼不俟吾指揮,破曉歸來,則手握金銀而口銜珠寶,脫口出之,其光芒射人目.獼初不分吾顆粒,吾饋以果酒,則跳躍大樂.既飽,乃與吾抵足而寢,雖寒冬,膩然溫如爐火.由是吾與獼日益親,而餘之有俠友,亦為路人所知,遂有捕役日伺吾之蹤跡者.一日,道過保定,吾擕獼行於曠野,北風怒吼,雪花如掌,積尺餘,幸餘與獼身驅偉健,然亦幾沒脛骨矣.餘撫獼,坐地而大慟.幸同伴已舁牀至,餘臥其上,并布二人各扶獼,相與馳入山谷.獼休息旬日,始復常態,餘亦漸痊.同伴告餘,謂某日雪夜,眾方擁爐圍坐,忽見獼坌息而至,狀極倉遽.獼苦不能語,見餘輩,惟指手作勢.遂從之行,得見古寺,乃分道刺探,始稍稍聞人傳言,謂捕得巨盜某某,將就戳,計無所施,愁苦終日.後念獼能潛身入獄,於是相約在獄外靜待.餘聞而大感,由是與獼益有骨肉之感焉.」 方郁述獼事時,四座鹹寂然,及聞獼風雪逃災、黑夜劫獄事,有泣下者。
郁亦不覺以手掠鬚,澘然墮淚。
獼則連引數觥,婆娑起舞,眾亦爭舉大杯以賀之。
郁又續言曰:「吾適所述,猶人所能為者,未足以盡獼之異績也.不見其頭顱之濯濯乎?此其事更有足使諸君讚歎者.曩時,聖祖登極,青宮眾多,各懷異志,諸皇子鹹蓄有奇人異士.門戶既分,黨爭遂起.某皇子得海外某國貢奇珠一,其貴重罕與倫比,什襲珍藏.布愛姬岫雲者,鐘愛異於他妃,乃以此珠賜之.岫雲因獲此珠,恐有覬覦之者,亦多所防備.其侍女鹹解武事.某年,吾同黨人大會於九華山,因議及是珠,謂有人能取之者,當集資為壽,且舉之為魁.顧贊成者雖多,至欲實行入宮,則相與瞠目而視,不敢冒此大險,遂亦一笑而罷.獼彼時亦聞是語,乃乘吾不備,飄然而去.吾大驚訝,謂相處十餘年,仍背吾他適,初不疑其負有盜珠之意也.吾於是鬱鬱成疾,困頃牀席十布餘日.吾同伴及諸弟子率來視吾疾,門限為穿.一日,方共集吾室,乃獼忽破窗直入,然其形狀殊不類平昔,血溢額際,痂厚結如錢.餘驟見獼,大喜,病若失,趿履下牀,見狀大驚.獼見吾,忽探頰嗛出大珠.時日甫西匿,室黑,末及秉燭,而是珠光芒乃鑒人毛髮.諸友鹹在,見而駭絕,始悟其被創之由,實為盜珠也.獼不能述盜時情事,吾後從他人得聞之.謂岫雲藏珠之所,雖所親無知之者.獼入宮,乘夜破扉,傾箱倒篋.岫雲大呼,侍婢盡起,爭持刃逐獼,獼遁去.岫雲恐獼為盜珠而來,防範益嚴.慮藏珠之所為獼偵察,乃白皇子,廷俠士入宮,己則抱珠於懷,終夕列炬,眾目共監視此珠,意獼雖狡,當不容獵取.如是者凡七晝夜.是夜,獼忽取一巨爆,從檐角燃之,其聲震瓦.眾知有變,鹹出宮偵視,已躍入岫雲之懷,奪珠入手.岫雲驚號,獼又竄出窗外.俠客急飛劍馳逐,獼見白光,知為勁敵,急吞珠入口,且馳且避,而白光盤繞頂際不已。
宮有圊,乃不顧污穢,藏其中,白光遽斂。
此時露一頂於外,遂被創,乃折而返,出浴於禦溝,沿城而行,亦無覺察之者。
大功於是告成,而宮人諱言其事,亦不敢大索賊。
」 郁言甫畢,諸客鹹擊掌稱善,爭視獼,獼意益得。
郁又曰:「吾得此珠,終無所用,欲售之,而當世無人肯出巨資者。
餘乃捨此珠於嵩山白鶴觀,以觀中有塔,巍然高出雲表,遂安此珠於塔頂焉。
」 茭塘海盜 番禺之茭塘,凡十數村,其村民以盜為業,盜於海,所乘之船曰多槳船,槳有三十六枝者。
行劫皆以晝,遙望客舟如黑豆許,則聽之,大如鴨,則必為所追,至則以鐵鉤拽其船,乃持刀仗往劫。
亦有盜船仍被盜劫者。
此船一二十人方劫得資貨,又遇盜船三四十人者,輒復為所劫。
盜覷李晴山行篋 江郁李晴山,名道南,乾隆朝進士也。
某年春,將赴禮部試,苦治裝無具,乃以居屋出鬻,得五十金,為路資,行李狼狽。
有從者肩二篋隨於其後,甚重。
宿臨淄道中,有盜私伺之,耳語曰:「若者敝甚,非紿我乎?視其篋,疑必有藏金也。
」晴山聞之,故啟其篋,皆破碎經史,硃圈墨跡,無一完善本。
盜相顧,歎息而去。
東南海上多盜 嘉慶初,東南海上多盜,曰鳳尾幫,曰水澳幫,曰蔡牽幫,閩盜也。
曰箬橫小幫,浙盜也。
曰朱濆幫,粵盜也。
續出者,有黃葵幫及和尚秋等小盜,則皆閩、粵間人。
勒保鋼表被盜 嘉慶時,川督勒保頗黷貨,嘗督師剿川楚教匪,久而無功。
其後內調入閣,瀕行,輜重無算。
時海禁未開,各國之商舶未至,計時之鐘表罕有輸入。
勒有鋼表一,愛之甚,佩諸身。
時羣盜如毛,途次,忽被盜,牕戶如故,而囊橐半空,並所寶鋼表亦失之,邏卒無一覺者。
勒以失表,大怒,嚴檄地方官勒限破獲。
一夜,方伏枕假寐,忽微風掠面,驚起視之,一人作健兒裝,半跪榻前而言曰:「中堂安。
」繼而曰:「中堂之物,實某取之。
中堂所得皆不義財,某代取之,所以為中堂弭罪孽也。
中堂乃復窮究,枉及無辜,將更取中堂之首矣。
」遂以表擲之榻,曰:「姑以此物還中堂,餘不可得矣。
」言已,一躍上屋而逝。
勒大驚,翌日,面諭所司,令不復究。
盜善走 姑蘇閶門內有巨室,嘉慶丁巳,中秋之夕,忽有三盜至,皆執兇器,家奴畢集,見其蹲伏屋脊,因鳴金聚眾。
三盜驚走,一以腹貼瓦,如蛇之遊,迅速無比,一以手代足,倒身而行,亦甚捷,一則縱身跳躍,簷瓦無聲。
時觀者若鯽,鎗棍齊舉,廑得捕其跳躍者,俄仍被脫。
越日,則下塘某質肆之銀房,被劫一空矣。
搶米為臨時之盜 嘉慶甲子五月,吳郡大雨者幾二十日,田不能蒔秧。
六月初一日,鄉民結黨成羣,搶奪富家倉粟及衣箱物件之類,九邑同日而起。
搶至初六日,凡一千七百五十七案。
張保以盜緝盜 閩、浙海盜之與蔡牽同時者有張保,甚猖獗。
官軍出征,力竭請降,授官至參將。
有擬薦擢總兵以示羈糜者,桐城姚石甫觀察瑩言於大吏曰:「保無尺寸功,窮蹙乞降,官至三品,寬厚至矣。
再遷擢,何以服奸宄?不如以海洋緝盜責之,有功則遷擢不為濫,有罪則謫降不為苛。
」保卒以此奔走海上而死。
張忠武少曾為盜 張忠武公國樑保障蘇、浙郡縣,垂七八年,其後以兵餉大權為共事者所掣肘,卒以身殉。
忠武初名嘉祥,廣東高要縣人,美秀而文,恂恂如儒者,然喜任俠,跅弛不羈。
年十五,之粵西,從其叔學賈,心弗喜也,日與輕俠惡少年遊。
其黨有為土豪所困者,往助之,殺人犯法。
官捕之急,遂投某山盜藪。
盜魁奇其貌,以女妻之,女嫌其疏賤,不可。
盜魁欲拔之為己副,其黨又不可。
山中例呼盜魁為老大,其支黨皆為兄弟稱,自二三四五以下,各以才之大小,為次之先後,乃呼忠武為老麼。
麼者,第十也。
然每出劫,必倍獲,抗官軍,必告捷,羣盜皆驚服。
一日,山中糧匱,因往劫越南邊境,名為借糧。
越南人驅象陣來禦,盜馬皆奔。
忠武使其黨捕鼠數百,明日復戰,擲鼠於地,縱橫跳踉,象見之,皆慴伏不動,遂獲全勝,乃大掠而歸。
頃之,盜魁病死,羣盜推忠武為魁。
忠武有眾萬人,以兵法部勒之,與之約曰:「凡劫官商,毋得殺人,財貨必留還十之一,俾得為商之資本、官民之旅費。
」既而官軍討之,山中倉猝無兵器,忠武使人揭一竹竿,以禦兵器。
戰益久,則愈削愈銳,以刺人,無不死且傷,又獲大捷。
然兵吏之為所執者,皆禮而遣之,且具書自陳不得已為盜狀,謂苟蒙赦宥,願效死。
及粵寇洪秀全起於金田,遣黨招之,拒不往,曰:「吾之為盜,非得已也,豈從叛賊者哉!」向忠武公榮提軍廣西,使紳士朱琦為書招之。
忠武約官軍壓其巢,出禦而佯敗,乃悉括山中財物,散遣其黨,使歸為良,而自降於布政使勞崇光軍前,改名國樑。
得旨賞千總銜,歸向差遣。
由此戰必為士卒先,威名聞天下。
蓋忠武年十八而作盜魁,二十八而折節從軍,為國虎臣,三十八而緻命遂志,平生大小數十百戰,善於寡擊眾,每出己意,坐作進止,率與古兵法暗合也。
盜為蛇所逐 雁蕩有寺,多田,每歲穫已,海盜輒來殺人,劫糧去,以是僧莫敢居。
道光初,有僧攜一徒,言自峨嵋山來,居之不疑。
盜初以為有術也,繼審為無,復肆劫焉,且刃傷僧足,僧仍不去。
寺後有眢井,僧無事輒窺之,投食其中。
居三年,盜凡五至。
一夕,盜又至,掠甫竟,僧蹙口作聲,忽大小蛇麕至,勢若風雨,巨者如楹如棟,小者如臂如指,四面圍繞。
盜揮以刃,雖傷數頭,莫之止也。
頃刻,周其身如縛。
僧笑曰:「知罪否?」盜叩頭乞哀,僧復長嘯,蛇遽釋之。
盜踉蹌下山,不敢復至。
他日,村人過寺,僧使視眢井,蜿蜒者充塞其中,素所畜也,因呼為蛇和尚。
於是鳩工庀材,即以寺產修寺,不一載,頓復舊觀。
後之住持者,猶能傳其弄蛇之技也。
盜割婢臂 鹹豐初,江蘇有進士某選授閩省某縣令,挈眷赴任。
一日,舟抵某處,忽盜艇四集,蜂擁登舟,刀光閃爍,人語喧嘩。
矚其魁,則一翩翩少年也,貌甚美,揮眾將肆劫。
忽問主人為誰,某方悚惕伏艙陬,噤不敢應。
僕從中有膽壯者告之,盜曰:「是某年伯耶?幾驚長者!」戒其侶毋擾,又曰:「既為某年伯,婢中有巧奴者何在?」僕乃指巧奴,盜曳令前,掣其素腕,用利刃割臂肉少許,置掌中,若甚珍重,急出白色藥敷傷處,慰之曰:「毋恐,即愈也。
」握肉出艙,緻聲孟浪,率眾揚帆去,他物一無所動。
某與僕皆不識盜,問巧奴,亦不知。
視割處,傷痕漸斂,洵良藥也。
相與駭歎久之。
終莫得其故。
盜劫禦賜貂馬褂 鹹豐甲寅十二月,文宗賜曾文正公國藩以禦用黃裏貂馬褂,頒到之翌日,有盜以小舟夜劫文正座船,取其褂而去,文正噤不敢言。
昌平女僕通盜
然亦有謂盜為賊者,馬賊是也。
亦有謂賊為盜者,盜猶言取也。
吾國盜賊多於他國,久為外人所詬病,緻諡之曰盜賊國。
晚近以來,四海承平,已歷數十年之久,生齒日繁,生計日絀,遂至盜賊橫行,明火執仗之徒,鼠竊狗偷之輩,幾已所在皆是矣。
某乙先盜而後賊 淄川有貧民某乙者,殘臘向盡,身無完衣,自念何以卒歲,不敢與妻言,潛操白梃出,伏墓中,冀有孑身而過者,劫其所有。
懸望甚苦,渺無人跡,而松風刺骨,不復可耐,意瀕絕矣。
忽一人傴僂來,心竊喜,持梃遽出,則一叟負囊道左,哀曰:「一身實無長物,家絕食,適於壻家乞得五鬥米耳。
」乙奪米,復欲褫其絮襖,叟苦哀之。
乙憐其老,釋之,負米而歸。
妻詰其自來,詭以賭債對,陰念此策良佳也。
次日而復往,無幾時,見一人荷梃來,亦投墓中,蹲踞眺望,意似同道。
乙乃逡巡自塚後出,其人驚問誰何,答雲:「行道者。
」問何不行,曰:「待君耳。
」其人失笑,各以意會,並道飢寒之苦。
夜既深,無所獵,乙欲歸,其人曰:「子雖作此道,然猶雛也。
前村有嫁女者,營辦中夜,舉家必疲。
從我去,得,當均之。
」乙喜,從之。
至一門,隔壁聞炊餅聲,知未寢,伏伺之。
無何,一人啟關,荷杖出行汲,二人乘間掩入,見燈輝北舍,他屋皆暗黑,聞一媼曰:「大姐,可向東舍一矚,汝奩具悉在櫝,忘扃鐍未也?」聞少女作嬌惰聲。
二人竊喜,潛趨東舍,暗中摸索,得臥櫝,啟覆,探之,深不見底。
其人謂乙曰:「入之。
」乙果入,得一裹,轉遞而出。
其人問盡矣乎,曰:「盡矣。
」又紿之曰:「再索之。
」乃閉櫝,加鎖而去。
乙在內,窘急無計。
未幾,燈火亮入,先炤櫝,聞媼雲:「誰已扃矣。
」於是母及女上榻,息燭。
乙急甚,乃作鼠囓物聲,女曰:「櫝中有鼠。
」媼曰:「勿壞而衣,我疲頓已極,汝宜自覘之。
」女振衣起,發扃,啟櫝,乙突出,女驚仆。
乙拔關奔去,雖無所得,而竊幸得免。
嫁女家被盜,四方流播,或議乙,乙懼,東遁百裡,為逆旅主人賃作傭。
年餘,浮言稍息,始與妻同居,不執白梃矣。
盜賊充斤 光緒時,浙人某觀察被命為駐日本公使,時恭忠親王當國,某摳衣入謁,偶談時事,謂現在盜賊充斤,王不解,後始悟斤字為斥字之訛。
翌日,至總理衙門,謂須更換。
羣詢其故,恭王謂日本為同文之國,某誕妄若此,恐貽笑柄,重為我國之羞也。
旋經旁坐者竭力解圍始已。
盜有徒為賊 劫盜之中,別有一類曰趕蛋,不為盜於齊民家,而為盜盜之盜。
其行盜也,必伺羣盜之出發,或襲其巢,或要於路,出百計以劫盜所劫之財。
謂為盜,則所獲為贓;謂為非盜,則所為實盜。
官無律可引,盜無力可制,皆強黠者為之也。
興化沈慶齡廣文暮年燕居,輒喜問米鹽瑣屑。
適家有慶事,賓散,偕僕掩門戶,以燭灼之,懼有野犬留廚下。
不料炊草中一物蜷伏,以足蹴之,則起而跪陳,乃一五十許人。
知是偷兒也,詰之,則為著名積盜,行劫於五百裡之遠近,巢穴在海子池茅屋中,人鹹呼為老漢。
沈以其憨老可憫,不之叱責,惠以銅錢數千,使之改行為善,以保殘年,老漢叩謝而去。
未幾,老漢以小資本作走販,日積月計,稱小康。
門下賊徒纍纍,皆覬覦之,而莫之敢發。
有樊川產之劉阿七者,老漢之徒也,夜入老漢室,冀傾其篋。
漏三下,老漢臥矣,少頃,忽促其婦起,燃燈檢門戶曰:「今夕當有兒輩來作祟也。
」婦怨為見鬼,不得已,索之,絮聒而入。
老漢怒,起而親檢之,果大索不得。
沈思良久,忽指盛水缸而詈曰:「小孽障必在此。
黔驢之技止此耶?速出,毋自斃!」語甫訖,果一人破水出,阿七也。
蓋阿七聞老漢睡夢中言,知難苟免,因潛身缸水中,以瓢掩其頂,以蘆管透其氣,冀或避面也。
老漢見阿七出,微笑而責之曰:「小孩子膽壯,智略亦高,特與老夫惡作劇,未免班門弄斧矣。
今姑與爾約,爾能盜我尺寸縑,當予以百金,否則毋自貽醜也。
」阿七惶恐去。
未一月,阿七之母攜幼孫哭於老漢之門雲:「孽子自得罪後,歸家懊喪,竟於前夜自縊死,乞賞粒米,得延命,誓世世不忘。
」老漢疑其詐,密使人往探之,果有薄棺厝破屋中,當惠以米五升,錢一千,俾老幼分攜而去。
旋歸,謂其婦曰:「阿七死,我安枕矣。
」由是老漢遂不防阿七。
越月,老漢家忽被竊,而賊來無迹,因具訴於縣,便道訪舊同事者助緝。
適由阿七家過,問之鄰右雲:「今晨阿七攜母歸樊川矣。
」老漢頓足大呼曰:「我為阿七賣矣,我為阿七賣矣!」即歸與婦言,裝束赴樊川,訪三月,卒莫見阿七面,是非趕蛋中之聖手耶? 上海多盜而少賊 上海多盜而少賊,通衢大道,商店民居,皆羣盜臨存之所。
盜之多,始於光緒之中葉,而蔓延於宣統時。
租界警政尚修,俗所謂巡捕者,巡士也,有時植立於馬路之中,有時巡邏於永巷之內,一二鼠偷狗竊者流,自能見而卻步。
若夫盜,則雖非明火,亦皆執仗,成羣結伴,攜槍帶刀,巡捕懾於其黨之眾、械之利,早已望望然去之。
以是益肆無忌憚,出沒自如,而日益橫行矣。
推原其故,蓋裁兵逃匪時而集合,時而解散,生計所迫之故也。
趁火打劫 有所謂趁火打劫者,臨時之盜也。
遇有人家失火,即約一二伴侶,飛奔入內,見物即取,或持之,或負之,或扛之。
主人加以訶斥,則曰:「將為汝寄頓於吾家也。
」蓋倉猝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耳。
擄人勒贖 擄人勒贖之事,初惟廣東為甚,繼而東三省之馬賊尤而效之,後且及於江、浙。
宣統時,上海亦有此風,雖人煙稠密,探捕林立,不顧也。
限滿不贖,則被擄者之生命不保矣。
擄船勒贖 水盜之猖獗者,當之者財物被奪,固無幸矣,且或擄其船舶以候贖,非予重金不還也。
盜有把風 盜之行劫也,必先探其地之富室為誰,既確知其居室之所在,乃始結黨而趨之。
慮其家中人之出而呼號,或有兵警往捕也,則以數人守其宅之前後左右,曰把風。
土國寶以盜投誠 土國寶者,明太湖盜也,國初歸降,洪文襄公承疇薦授蘇州巡撫.性殘暴,一時縉紳故老,鹹被其害.又因抗糧案株連生員數百,盡行斥革.後又交通鄭氏,欲以地叛,為制府 文僖公勒吉所知,因盡調其兵馬糧餉赴江寧,露章劾之。
國寶偵知,欲逃,城門已閉,乃與其婦同縊死於鐘樓。
蘇盜打糧 國初羣盜蜂起,太湖有赤腳張三、毛二、沈泮、柏相甫、扒平大王等,盤踞澱山、長白、蕩澄湖,白晝搶刼,名曰打糧。
擇縉紳富人及其愛子,擒匿盜穴,勒千金萬金以取贖。
愆期不至,有水牢、河泥、糞窖、煙薰眼等刑。
且自投刺謁巨室,曰貸餉,不允,則夜必燒劫。
貧人獻新者或邀厚賞,故眾多歸之。
流毒數十年,始剿滅。
老爪掘坎瘞行旅 康熙時,定州有盜號老爪者,其黨大抵皆畿內河北人,佯具行李為商賈或仕宦狀,與行旅之人同行且宿,漸親密,輒誘之於雞未鳴時起行,別遣徒眾於前途二三裡許,掘坎以待。
至其地,則皆縊殺而瘞之,不留一人,劫其裝去,無可蹤跡,車夫亦多其黨也。
李笠翁盜庫金 康熙時,有李笠翁者,名漁,薄負文采,遊京師,名動公卿,其為盜,人不盡知也。
有江陰章老人者,嘗述其高祖鎮兗州,曾祖隨宦焉。
時滿洲某以帝室懿親撫山東,邀李主章奏。
李風流自賞,暇輙挾諸大僚子弟,載酒大明湖,徜徉嘯傲,裘馬翩翩,大率少年選事者。
時承平未久,大臣子弟例習武,備幹城選,不論將家子矣。
予曾祖以總兵子廁於其間,擊劍超距,靡所不為。
而李文士也,從容諸人間,時強拉與戲,顛仆之,以為笑樂。
李被顛,起或詼諧自調,色不忤,故諸人樂與之遊,絕不覺其有武勇也。
一日,謂諸人曰:「歷下風土,諸公子當倦遊覽矣。
南朝景物,秀絕人寰,廣陵瘉靡麗,為三吳冠,盍買舟作廣陵遊乎?」諸公子喜,載數畫舫,聯檣南下,抵廣陵。
至則繫舟數月,興闌欲歸,行解維矣,李忽置酒徧拜諸人曰:「漁辱從諸公子遊已久,今有急,未識諸公子肯援手乎?」諸人笑扶李起曰:「先生屬尊,何必爾,敢不惟命。
」李起曰:「吾頃需金數萬,無所措。
」諸人聞數鉅,有難色。
須臾,李又曰:「諸公子固不能相假,吾知運司庫金銀無慮千萬,視戔戔者,不啻九千一毫,於國帑無大損,諸公子材武,盍助漁取之?」諸人相顧駭愕,不敢應。
李憤,作色脅諸人曰:「諸公子必不相擾,漁能自取之。
明晨,捨少金諸公子舟他遁,禍嫁諸公子矣。
事發,累尊公,禍必不輕。
諸公子即能自白,恐不免比匪之罪。
能行,必無禍。
」諸人不得已,應之。
李曰:「信乎?」曰:「信。
」李呼舟人曰:「止酒。
俟奏凱還,飲至,為諸公子策勳未晚也。
」舟人讙應如雷,諸人益驚,乃知舟人皆李黨。
李起,取佩刀,指諸公子曰:「此行無爭鬬,不必人人持械,漁操刀為諸公子衞。
諸公子速隨漁登。
語畢,巨躍如飛,先登岸。
諸人隨之,疾趨,登運庫屋,揭瓦斬樑,驅諸人探身下盜金,自操刀踞屋頂瞭望,備有變。
既,諸人以次負金出,驅諸人先行而自殿後。
抵舟,命舟人揚帆,時酒尚溫也。
李酌酒飲諸人曰:「諸公子身下盜庫金,而漁居屋頂瞭,事發,不必首漁而從諸公子也,諸公子幸好自愛。
」諸人默然。
歸,乃不敢與李暱,然亦勿敢聲,亦不知其多金果何所用也。
盜冒太守名到任 康熙甲辰,池州守郭某領憑赴任,中途被盜劫,眷六十餘皆殲焉,惟妻及幼子得生,盜竟掩為己之妻子矣。
既得憑,即揚揚至任,謁上臺。
為政精明,人鹹愛重之,惟所徵錢糧久不起解。
上臺詰之,謂錢糧重事,必親解,不能數往來,俟數足,當齎至,如不信,遣吏按驗可也。
按之庫,果纍纍,上臺大喜。
未幾而郭之鄉人有往探郭者,每一人至,則迎入,潛殺之,無得出。
其鄉人在家者疑之,郭之妻兄乃往探,至,適守出行,遇之於途,則見輿中人非郭,大駭,即飾為丐狀,詣府署,曰:「吾千裡流落至此,府署日需水,願供此以餬口。
」迺擔水至內衙,見其妹,妹搖手使勿言。
後日再進,則妹已密書一封投之,出視,則知郭已為盜殺,盜三十餘人鹹在署,乃密控縣官及上臺。
上臺以人多,非可猝擒,聞其人多精算,迺陽謂之曰:「各縣錢糧未明,聞汝署中人多能,可為我分其勞乎?」曰:「可。
」於是每縣遣二人行,而密告其縣令,各將此二人下之獄。
迺以他事召偽守,至即縛之,鞫得實,庫金凡八萬兩,滿十一月即思逸去矣。
黠盜取汪山樵玉龜 康熙時,蘇州汪山樵官陝西興平縣,腰際嘗佩一玉龜。
玉不甚白,微帶紫紅色,龜目為二黑點所琢成,腹下斑斑數團,作龜甲狀。
不甚大,縱一寸三四分,橫可寸許。
某日,驗屍至鄉,夜宿民家,夢一衣緋衣者拜手而進,雲是張昌宗,此玉龜乃則天皇後寵幸時所賜,嘗命其子死後以此殉葬,乃頭方落,而其子已私質三千金於某平章。
如此不肖,使我尋覓至今,今既覓得,原物應歸主人。
遂伸臂解山樵腰間玉龜持之,復三拜手而出。
及醒,視腰際玉龜,已不翼而飛矣。
而相對言語,聲息形狀,猶宛然在目也。
山樵至輟食三日,復嗟悼者久之。
或謂山樵曰:「君所夢,非夢,實人也。
陝中劍客甚多,為盜者亦不少,惟劫官,不劫民家,劫豪富,不劫小康,君之所遇,其亦此類。
假託張昌宗,已露破綻,豈有為鬼而尚戀戀一玉龜,亦豈有自唐歷五代、宋、元、明諸朝,尋覓不得,而乃於七八百年後尋得之理乎?其初進時,履屋瓦如平地,寂無聲息,而不使有一瓦碎,故隨從諸役俱不聞焉。
其既進後,用異術使君不知不覺如入夢然。
【即今之催眠術。
】然後自託古人,盜取君物。
不然,君必根究也。
」山樵聞之,悵然若失。
漳州守為盜 康熙時,福建龍溪縣有富室,屢失珠玉重物,案久不破。
官嚴比,捕役患之,邀精幹者數人分途緝捕,且託大戶為邏察之。
某夕,漏三下,忽有持燈而來者,衣短黑衣,外罩一藍色袍,過一井,以燈懸之井中,覆以袍。
役於暗處躡其後,至高墉下,飛騰而上。
未幾,負一小匣出,跡之,從漳州守郡廨後垣躍入。
捕飛一刀擊之,不中,擲一磚,中額。
捕不敢入,命諸役環守之,天明不出。
密白大令,請於晨,將府中胥徒雜役一一點名,有無傷額者。
謁守,守辭以疾。
令自言稍知岐黃,請入內視脈。
不得已,見之,兩手脈無恙,惟以烏紗帕裹額,微有血痕,問之,曰:「頭風。
」令大疑,亟白上臺,備述其狀,使兵役圍署搜之,得真贓,招失主認領。
撫軍奏聞,上大駭曰:「知府中有若輩乎?」飭會制軍嚴訊,始知其先為積猾,得巨金援例部選也。
訊其既為官,何復爾爾,曰:「故智復萌,情不自禁,所謂經營長物無饜足也。
」遂從重置法。
郁雙蓄靈獼以為助 雍正時,濟南有大盜曰郁雙,積案纍纍,官吏莫能捕。
徒黨甚眾,凡在其門下者,盜掠所得,輒自取十之七,而以三獻郁,以是所蓄數十萬矣。
某年,為郁七十壽辰,先十日,柬邀其侶至,並言春秋已高,自是不復再作殺人越貨之事,將以飲宴而與諸君別,屆時務須賁臨,苟不如約者,誓與諸君共棄之。
江湖後進,既畏郁之威名,而又不敢拂其意,及期,果盈庭濟濟,劍戟相望。
筵宴至八十餘席,皆虎頭燕頷之偉丈夫也,循班次列坐。
末席則一巨猴,赤面金睛,體高約三四尺,毛色絳黑,酬酢悉如人,惟其頂光滑,儼如僧之新剃席者,兩耳無一存,望之若黝洞然。
座客鹹詫之,相與耳語。
樂既作,水陸雜陳。
少頃,止樂,郁舉爵而笑,掀髯謂客曰:「狂飲寡歡,不可無下酒物,然吾輩又不欲效文人墨客苦思酒令,無已,其與諸君各述平時武勇及所經歷,有異常勞績能人所不能者,相與各浮一大白以賀,何如?」眾曰:「諾。
」乃各依次而敘述焉。
至猴,猴不能語,然頗解人意,目四顧,若有所陳.郁遂指猴示諸客曰:「猴乎,吾之俠友,而又功臣也.在理,吾不能昧其勳烈.今吾已洗手,吾僅有一女,已適人,更無有塵事足擾吾心,今後吾惟擕吾俠友入山耳.俠友曰靈獼,幼年得之於粵東.吾素喜拳棒,嘗從名師遊,凡師之所授,吾過時輒不復記憶.獼在吾身側,慧心敏腕,一見遂領略,而吾轉受業於獼.如是者數年,餘稍稍從諸前輩習為剽掠,凡遇富室,重門洞闢,牆檐有高至丈餘者,獼輒竄身而上,疾如飛隼.既入其家,凡窗戶,一一解其鎖鍵,吾輩乃持刀直入.吾間出他郡,一時腰橐既磬,或擕之,賣技於廣場,食宿之資,鹹取給於是.人以吾為演猴戲而已,初不疑吾為盜.有時安居旅館,夜深,即遣獼出,獵取黃白.獼不俟吾指揮,破曉歸來,則手握金銀而口銜珠寶,脫口出之,其光芒射人目.獼初不分吾顆粒,吾饋以果酒,則跳躍大樂.既飽,乃與吾抵足而寢,雖寒冬,膩然溫如爐火.由是吾與獼日益親,而餘之有俠友,亦為路人所知,遂有捕役日伺吾之蹤跡者.一日,道過保定,吾擕獼行於曠野,北風怒吼,雪花如掌,積尺餘,幸餘與獼身驅偉健,然亦幾沒脛骨矣.餘撫獼,坐地而大慟.幸同伴已舁牀至,餘臥其上,并布二人各扶獼,相與馳入山谷.獼休息旬日,始復常態,餘亦漸痊.同伴告餘,謂某日雪夜,眾方擁爐圍坐,忽見獼坌息而至,狀極倉遽.獼苦不能語,見餘輩,惟指手作勢.遂從之行,得見古寺,乃分道刺探,始稍稍聞人傳言,謂捕得巨盜某某,將就戳,計無所施,愁苦終日.後念獼能潛身入獄,於是相約在獄外靜待.餘聞而大感,由是與獼益有骨肉之感焉.」 方郁述獼事時,四座鹹寂然,及聞獼風雪逃災、黑夜劫獄事,有泣下者。
郁亦不覺以手掠鬚,澘然墮淚。
獼則連引數觥,婆娑起舞,眾亦爭舉大杯以賀之。
郁又續言曰:「吾適所述,猶人所能為者,未足以盡獼之異績也.不見其頭顱之濯濯乎?此其事更有足使諸君讚歎者.曩時,聖祖登極,青宮眾多,各懷異志,諸皇子鹹蓄有奇人異士.門戶既分,黨爭遂起.某皇子得海外某國貢奇珠一,其貴重罕與倫比,什襲珍藏.布愛姬岫雲者,鐘愛異於他妃,乃以此珠賜之.岫雲因獲此珠,恐有覬覦之者,亦多所防備.其侍女鹹解武事.某年,吾同黨人大會於九華山,因議及是珠,謂有人能取之者,當集資為壽,且舉之為魁.顧贊成者雖多,至欲實行入宮,則相與瞠目而視,不敢冒此大險,遂亦一笑而罷.獼彼時亦聞是語,乃乘吾不備,飄然而去.吾大驚訝,謂相處十餘年,仍背吾他適,初不疑其負有盜珠之意也.吾於是鬱鬱成疾,困頃牀席十布餘日.吾同伴及諸弟子率來視吾疾,門限為穿.一日,方共集吾室,乃獼忽破窗直入,然其形狀殊不類平昔,血溢額際,痂厚結如錢.餘驟見獼,大喜,病若失,趿履下牀,見狀大驚.獼見吾,忽探頰嗛出大珠.時日甫西匿,室黑,末及秉燭,而是珠光芒乃鑒人毛髮.諸友鹹在,見而駭絕,始悟其被創之由,實為盜珠也.獼不能述盜時情事,吾後從他人得聞之.謂岫雲藏珠之所,雖所親無知之者.獼入宮,乘夜破扉,傾箱倒篋.岫雲大呼,侍婢盡起,爭持刃逐獼,獼遁去.岫雲恐獼為盜珠而來,防範益嚴.慮藏珠之所為獼偵察,乃白皇子,廷俠士入宮,己則抱珠於懷,終夕列炬,眾目共監視此珠,意獼雖狡,當不容獵取.如是者凡七晝夜.是夜,獼忽取一巨爆,從檐角燃之,其聲震瓦.眾知有變,鹹出宮偵視,已躍入岫雲之懷,奪珠入手.岫雲驚號,獼又竄出窗外.俠客急飛劍馳逐,獼見白光,知為勁敵,急吞珠入口,且馳且避,而白光盤繞頂際不已。
宮有圊,乃不顧污穢,藏其中,白光遽斂。
此時露一頂於外,遂被創,乃折而返,出浴於禦溝,沿城而行,亦無覺察之者。
大功於是告成,而宮人諱言其事,亦不敢大索賊。
」 郁言甫畢,諸客鹹擊掌稱善,爭視獼,獼意益得。
郁又曰:「吾得此珠,終無所用,欲售之,而當世無人肯出巨資者。
餘乃捨此珠於嵩山白鶴觀,以觀中有塔,巍然高出雲表,遂安此珠於塔頂焉。
」 茭塘海盜 番禺之茭塘,凡十數村,其村民以盜為業,盜於海,所乘之船曰多槳船,槳有三十六枝者。
行劫皆以晝,遙望客舟如黑豆許,則聽之,大如鴨,則必為所追,至則以鐵鉤拽其船,乃持刀仗往劫。
亦有盜船仍被盜劫者。
此船一二十人方劫得資貨,又遇盜船三四十人者,輒復為所劫。
盜覷李晴山行篋 江郁李晴山,名道南,乾隆朝進士也。
某年春,將赴禮部試,苦治裝無具,乃以居屋出鬻,得五十金,為路資,行李狼狽。
有從者肩二篋隨於其後,甚重。
宿臨淄道中,有盜私伺之,耳語曰:「若者敝甚,非紿我乎?視其篋,疑必有藏金也。
」晴山聞之,故啟其篋,皆破碎經史,硃圈墨跡,無一完善本。
盜相顧,歎息而去。
東南海上多盜 嘉慶初,東南海上多盜,曰鳳尾幫,曰水澳幫,曰蔡牽幫,閩盜也。
曰箬橫小幫,浙盜也。
曰朱濆幫,粵盜也。
續出者,有黃葵幫及和尚秋等小盜,則皆閩、粵間人。
勒保鋼表被盜 嘉慶時,川督勒保頗黷貨,嘗督師剿川楚教匪,久而無功。
其後內調入閣,瀕行,輜重無算。
時海禁未開,各國之商舶未至,計時之鐘表罕有輸入。
勒有鋼表一,愛之甚,佩諸身。
時羣盜如毛,途次,忽被盜,牕戶如故,而囊橐半空,並所寶鋼表亦失之,邏卒無一覺者。
勒以失表,大怒,嚴檄地方官勒限破獲。
一夜,方伏枕假寐,忽微風掠面,驚起視之,一人作健兒裝,半跪榻前而言曰:「中堂安。
」繼而曰:「中堂之物,實某取之。
中堂所得皆不義財,某代取之,所以為中堂弭罪孽也。
中堂乃復窮究,枉及無辜,將更取中堂之首矣。
」遂以表擲之榻,曰:「姑以此物還中堂,餘不可得矣。
」言已,一躍上屋而逝。
勒大驚,翌日,面諭所司,令不復究。
盜善走 姑蘇閶門內有巨室,嘉慶丁巳,中秋之夕,忽有三盜至,皆執兇器,家奴畢集,見其蹲伏屋脊,因鳴金聚眾。
三盜驚走,一以腹貼瓦,如蛇之遊,迅速無比,一以手代足,倒身而行,亦甚捷,一則縱身跳躍,簷瓦無聲。
時觀者若鯽,鎗棍齊舉,廑得捕其跳躍者,俄仍被脫。
越日,則下塘某質肆之銀房,被劫一空矣。
搶米為臨時之盜 嘉慶甲子五月,吳郡大雨者幾二十日,田不能蒔秧。
六月初一日,鄉民結黨成羣,搶奪富家倉粟及衣箱物件之類,九邑同日而起。
搶至初六日,凡一千七百五十七案。
張保以盜緝盜 閩、浙海盜之與蔡牽同時者有張保,甚猖獗。
官軍出征,力竭請降,授官至參將。
有擬薦擢總兵以示羈糜者,桐城姚石甫觀察瑩言於大吏曰:「保無尺寸功,窮蹙乞降,官至三品,寬厚至矣。
再遷擢,何以服奸宄?不如以海洋緝盜責之,有功則遷擢不為濫,有罪則謫降不為苛。
」保卒以此奔走海上而死。
張忠武少曾為盜 張忠武公國樑保障蘇、浙郡縣,垂七八年,其後以兵餉大權為共事者所掣肘,卒以身殉。
忠武初名嘉祥,廣東高要縣人,美秀而文,恂恂如儒者,然喜任俠,跅弛不羈。
年十五,之粵西,從其叔學賈,心弗喜也,日與輕俠惡少年遊。
其黨有為土豪所困者,往助之,殺人犯法。
官捕之急,遂投某山盜藪。
盜魁奇其貌,以女妻之,女嫌其疏賤,不可。
盜魁欲拔之為己副,其黨又不可。
山中例呼盜魁為老大,其支黨皆為兄弟稱,自二三四五以下,各以才之大小,為次之先後,乃呼忠武為老麼。
麼者,第十也。
然每出劫,必倍獲,抗官軍,必告捷,羣盜皆驚服。
一日,山中糧匱,因往劫越南邊境,名為借糧。
越南人驅象陣來禦,盜馬皆奔。
忠武使其黨捕鼠數百,明日復戰,擲鼠於地,縱橫跳踉,象見之,皆慴伏不動,遂獲全勝,乃大掠而歸。
頃之,盜魁病死,羣盜推忠武為魁。
忠武有眾萬人,以兵法部勒之,與之約曰:「凡劫官商,毋得殺人,財貨必留還十之一,俾得為商之資本、官民之旅費。
」既而官軍討之,山中倉猝無兵器,忠武使人揭一竹竿,以禦兵器。
戰益久,則愈削愈銳,以刺人,無不死且傷,又獲大捷。
然兵吏之為所執者,皆禮而遣之,且具書自陳不得已為盜狀,謂苟蒙赦宥,願效死。
及粵寇洪秀全起於金田,遣黨招之,拒不往,曰:「吾之為盜,非得已也,豈從叛賊者哉!」向忠武公榮提軍廣西,使紳士朱琦為書招之。
忠武約官軍壓其巢,出禦而佯敗,乃悉括山中財物,散遣其黨,使歸為良,而自降於布政使勞崇光軍前,改名國樑。
得旨賞千總銜,歸向差遣。
由此戰必為士卒先,威名聞天下。
蓋忠武年十八而作盜魁,二十八而折節從軍,為國虎臣,三十八而緻命遂志,平生大小數十百戰,善於寡擊眾,每出己意,坐作進止,率與古兵法暗合也。
盜為蛇所逐 雁蕩有寺,多田,每歲穫已,海盜輒來殺人,劫糧去,以是僧莫敢居。
道光初,有僧攜一徒,言自峨嵋山來,居之不疑。
盜初以為有術也,繼審為無,復肆劫焉,且刃傷僧足,僧仍不去。
寺後有眢井,僧無事輒窺之,投食其中。
居三年,盜凡五至。
一夕,盜又至,掠甫竟,僧蹙口作聲,忽大小蛇麕至,勢若風雨,巨者如楹如棟,小者如臂如指,四面圍繞。
盜揮以刃,雖傷數頭,莫之止也。
頃刻,周其身如縛。
僧笑曰:「知罪否?」盜叩頭乞哀,僧復長嘯,蛇遽釋之。
盜踉蹌下山,不敢復至。
他日,村人過寺,僧使視眢井,蜿蜒者充塞其中,素所畜也,因呼為蛇和尚。
於是鳩工庀材,即以寺產修寺,不一載,頓復舊觀。
後之住持者,猶能傳其弄蛇之技也。
盜割婢臂 鹹豐初,江蘇有進士某選授閩省某縣令,挈眷赴任。
一日,舟抵某處,忽盜艇四集,蜂擁登舟,刀光閃爍,人語喧嘩。
矚其魁,則一翩翩少年也,貌甚美,揮眾將肆劫。
忽問主人為誰,某方悚惕伏艙陬,噤不敢應。
僕從中有膽壯者告之,盜曰:「是某年伯耶?幾驚長者!」戒其侶毋擾,又曰:「既為某年伯,婢中有巧奴者何在?」僕乃指巧奴,盜曳令前,掣其素腕,用利刃割臂肉少許,置掌中,若甚珍重,急出白色藥敷傷處,慰之曰:「毋恐,即愈也。
」握肉出艙,緻聲孟浪,率眾揚帆去,他物一無所動。
某與僕皆不識盜,問巧奴,亦不知。
視割處,傷痕漸斂,洵良藥也。
相與駭歎久之。
終莫得其故。
盜劫禦賜貂馬褂 鹹豐甲寅十二月,文宗賜曾文正公國藩以禦用黃裏貂馬褂,頒到之翌日,有盜以小舟夜劫文正座船,取其褂而去,文正噤不敢言。
昌平女僕通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