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城寨附 道路附 橋梁附
關燈
小
中
大
之西為哈拉烏蘇,即禹貢之黑水,今雲南所謂潞江也。
其水出自達賴喇嘛東北哈拉諾爾,東南流入察木多,又東南入雲南,為潞江。
拉哩在達隆宗西北,距察木多一千五百餘裡,天時嚴寒,山勢陡險,無城郭,所屬寺院,有堪布喇嘛主掌,兼第巴事。
又有工布、江達在拉哩西南,工布僻處一隅,而江達則為西藏孔道。
天時和暖,產稻米,有水田,絕域中之沃壤也。
黑水源出西藏之喀喇池,入潞江,至緬甸入海。
渡黑水,行十餘日,至烏思藏。
烏思藏西南二千裡,懸崖峭壁,積雪凝冰,山之巔清泉百道,奮湧爭流,而四面羣山環峙,有如兒孫。
西北走喀齊,西南走天竺,東北走甘陝,東南走川滇,為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奉為鼻祖,則崑崙山也。
渡析支,泝洄而上,四山中有沮洳場,約二百餘裡,汎濫不可數計,土名苦敦腦兒,譯言星宿海,黃河發始之源也。
前藏東拉哩西一千零十餘裡,有達賴喇嘛坐牀之所,曰布達拉寺,在布達拉山。
布達拉山四面皆崇山峻嶺,不生草木,殆古所謂鐵圍也。
其中原隰平衍,南北約六七十裡,東西約二百餘裡,中通藏江,自東北繞西北流。
藏江之北北山之南,平地突起一石,其周五六裡,高一裡許,依山疊砌高樓十三層,形勢莊嚴,則布達拉寺也。
羅蔔嶺崗,在布達拉西南十五裡,為達賴喇嘛沐浴之所。
水自藏布江引入池中,池有榭,壁繪諸佛像及青石梯,六佛昇天之遺跡也。
由前藏行八日九百餘裡至後藏,地曰劄什倫布。
翁結巴寺則為班禪額爾德尼坐牀之所。
三瞻 西藏三瞻之地,兩山抱護,形勢險固,土肥產豐。
道光中,工勒布盤踞其間,以劫掠行客為事,藏路不通。
同治癸亥,蜀督駱文忠以內地兵丁不服水土,借藏兵攻破碉樓山寨,生擒工勒布,並勦其黨,惟藏中墊軍餉五十萬,乃以其地償於藏,仍由藏中派土司治理之。
光緒丙申,瞻對土司有離心,蜀督鹿傳霖調兵四營往勦,奪碉樓要口,藏中所委土司子重,以餘黨逃。
官軍報捷,鹿督乃改其地為州治,名曰定瞻州。
察木多 察木多,舊名喀木,為西藏之頭藏,據瀾滄江上源薩楚河、鄂穆楚河會流之地,當打箭鑪至前藏之中央,滇、蜀、羌、隴之孔道,藏東第一要隘也。
番人所居,背倚南山,碉房深邃,洞宇縈迴,坡下建營壘,築市肆,商業殷盛,無異都會。
有二橋,跨南河路通雲南者為雲南橋,跨北河路通四川者為四川橋,實往來通道也。
西康 西康,古康、藏、衞三區之一也,東起打箭鑪,西至丹達山,凡三千餘裡;南與雲南之維西、中甸二廳接壤,北踰俄洛已達野番與甘肅交界,亦四千餘裡。
其西南隅,過雜瑜外經野番境數日程即為英屬。
【宣統辛亥春,英人踰野番境在壓壁曲隴樹旗;是年夏,英國遊擊貝爾立由雜瑜取道野番境回國,均經邊務大臣趙爾豐電政府與英交涉在案。
】西北隅毗連西寧,東南隅抵四川寧遠所屬各州縣之境,東北隅為四川、甘肅之交。
幅員遼闊,倍於川,等於藏,為西藏廓爾喀朝貢之大道,駐藏大臣出入之通衢。
歷代不知經營,以地界於酋長,官為土司而自治者十之五,畀於呼圖克圖者十之一,流為野番者十之三,賞給西藏者十之一。
光緒丙午秋,詔設邊務大臣,漸將土司、呼圖克圖之地改土歸流;野番之地征討投誠;賞給西藏之地,如江卡、貢覺、桑昂、雜瑜、瞻對次第收回,均奏明設官,類伍齊、碩搬多、洛隆宗、邊壩四部落亦以兵力收回之。
此實宜由康設官,仍以丹達山巔為康、藏分界,則西康之疆域全矣。
西康之山 康境之山甚多,年終積雪,人迹不能到者,山雖高而無名,統而名之曰雪山,無地無之。
其人力所通之處,山高有道路者番人名之曰拉,無道路者名之曰熱,猶內地之山有穴者曰岫,出脊者曰岡,大而高凸曰嵩,小而高曰岑,銳而高曰嶠,卑而大曰扈之類也。
康為川,藏通衢,沿途大山與川交界者曰折山,自此前進則有高日山,博浪工山,三壩山,大朔山,寧靜山,昂地山,王卡山,恩逹山,瓦合山,與西藏交界者曰丹達山。
此數山者,盛夏之時,天陰則雪秋冬及春,有時大雪封山,不能行路,驛站亦有阻雪之日,此指大道而言也。
小路之山如甘孜赴德格之濯拉,德格赴昌都之熱埡,巴塘赴鹽井之覺隴,白玉赴德格之恩作拉,登科赴召渠之恩科,亦皆高而積雪。
此外尚多,不能歷數,惟登高一覽,則眾山俱小矣。
騰吉裡湖 騰吉裡湖為西藏第一大湖,在拉薩西北,高於海面四千六百四十米突,東西長而南北狹,四周約七十七裡。
湖水極淨,與雪峰相映,最為奇觀,水含多量鹽分,帶苦味。
以氣候寒冷,湖水易冰,際嚴冬則湖面如鏡,土人常往來於冰上。
每年五月始裂,聲聞於四遠。
嶺左地勢 梅江,韓江為廣東通渠,江岸名城有潮州,嘉應州。
梅江下流會韓江以入海,而鎖鑰於汕頭,連山由南條分支,蜿蜒北走,瀕海揭陽,潮陽諸山尾閭於是,如神龍舒爪,左右拱繞,兩端兀峙,成馬嶼口,口外則雲飛波走,莽無涯涘矣。
口內水深且無沙線,故為南方之良港。
口內有崎碌(去石改山)礮台,形勢頗利,近則漸廢,礮亦寙陋,石磴苔荒,大旗風冷,寺台老兵種菜煨芋而外,無所事也。
榆林港 廣東崖州有榆林港,最深,可泊大兵艦,為我國第三船澳。
某督在粵時,擬於瓊州府城外設守,經營榆林港,籌有定款,購有極巨之礮數十尊。
及李瀚章繼任,則以臺礮無用,盡舉以贈直督。
粵西異境天開 粵西山水奇特,往往異境天開。
相傳某邑鄉人樵採,至一峭壁,無可攀躋,其下忽露洞口,蛇行而入,屈曲十餘丈始見天日,高山平原,清流嘉蔭,靡所不有。
出以語眾,且擷幽花異果,以證其實。
好事者入而跡之,則有宮室廢址,及漢篆碑版,不知避秦世外者,何以入而復出也。
厥後,邑人往遊者繁,宰官迷信最深,以為必係鬼神之域,懼幹幽譴,固以泥丸,日久遂失所在矣。
廣西省城形勝 廣西省城居全省之北,與湖南接境二百餘裡,形勢雄勁。
將至城垣,羣峰攢簇,僅一線通路,南則面對府江,對岸亦環以諸山。
其陸程,至邊關二千餘裡,極崎嶇,間無宿店。
水程則由府河下梧州,繞上左右江過潯州、南寧,亦在三千裡外。
灘石阻梗,水淺時,月餘始達,一遇江漲,則立須停舟,更多危險。
光緒壬午,法越事起,轉運維艱,即文報急遞,動須半月,當路頗以為憂。
以全境四至論之,改省南寧,則要害適中,於邊防大計,呼吸可通。
且市廛繁盛,舟楫四達,實為水陸衝途,滇、廣、越南百貨出入,與梧州相等。
邊地戍兵,轉餉輪班,皆必由之路,開府於此,真足控制中外也。
其後省垣僅通湖南一路,荒陋之狀,不可名言,世號為第一瘠省,信然。
雲貴山水 雲南山多平坦,多高厚,水多清冷,土多黃。
貴州山多槎枒,多深阻,水多湍悍,土多沮洳。
滇省水道 滇省水道甚稀,每有一溪一川,皆以江或海名之,大理之洱海,漾濞之漾濞江與瀾滄江,不過大山間一百餘尺闊之巨流耳,以視江浙之太湖,不知當以何物名之。
顧江浙人之視丘為山,要亦與滇人之以川名海,同一淺見也。
壩子 滇人稱平原為壩子,壩子有數方裡者,有十餘方裡者,有數十方裡者,大小不等。
至其所謂壩子,非從前之府治,即州縣治,或大村落。
蓋雲南全省,本屬嶺地,山嶺居十之七,一遇平原,即相其地勢,以為府治,以為州縣治,或人民集居,因成村落。
至若居民數戶,依稍平之坡築室而居,以種玉蜀為生者,則名之為鋪,而不名之為壩子。
且壩子多在兩山之間,往往將至一縣或一大村,當下坡時,即先見萬山圍繞中平地一片,惟其形幾如釜底,推以理想,千百年前或本一大河也。
大理下關 大理下關,為雲南迤西門戶,蒼山繞其左,洱海臨其右,誠天然之形勝也。
蒼山高度約距地平線七千餘英尺,終年積雪,風景絕佳。
至下關西一裡許,石城巍峨,古壘高矗,關前有石碑一,書「漢丞相諸葛武侯擒孟獲處」十一字。
關以外水聲淙淙,如飛馬奔馳,白浪四濺,誠洱海西流之大觀也。
雲南土司轄地 臨安府屬土司,惟納樓、長舍二舍情形略近內地,江外猛丁一帶,間有平原,其餘多屬磽瘠。
普洱府屬,平原頗多。
鎮邊廳屬,惟孟連、猛濱平原較大,餘則山多原少。
順寧府屬,平原廣漠。
永昌府屬,如保山所轄四土司,特苦磽瘠。
騰衝府屬,平疇萬頃。
蓋沿邊各地,山多者恒瘠,原多者恒肥也。
倮塞山 河口為滇邊要塞,顧瘴氣甚重,附近有倮塞山,山地高,氣候甚寒,鐵道盤旋其上,守路防塞,兩可兼顧。
臘耳山 臘耳山介楚、黔之間,其山自貴州正大營起,北界老鳳、芭茅、猴子諸山,東接栗林、天星、鴨保、岑頭諸坡,故苗之介居三廳及松桃、銅仁間者,舊史統謂之臘耳山苗。
月崖 貴州思南沿河司東岸有月崖,苗人以漆畫一月於上,夜有光,而日間黯然,周三丈餘,拜之為神。
漢人既有是地,相聚而謀曰:「是苗人之以術制我也。
」遂圬之。
今惟白色一團而已。
蒙古道路 由張家口至庫倫都凡三千六百裡,出張家口,一望皆沙漠,淡水殊少,每二三十裡始有一井,非土人之拙於墾濬也,其土深厚不易掘耳,往往有掘數百丈尚不得涓滴者。
人馬經此,逢井必憩,有時人尚可支持,馬則已渴甚,輾轉必需飲矣。
故蒙古交通,除台站外,其所有道路,惟遊牧之徑途耳。
無水可飲,無柴可取,又無村落可寄宿,一片荒涼,極目不見一人。
多倫 多倫居內蒙中樞,夙為重鎮,猶外蒙之庫倫也。
自張家口至此,凡四百八十裡,實則口外裡數,每裡足抵內地二裡焉。
昔為蒙人遊牧之場,康、乾以來,均由漢人陸續開墾,時移業進,漸成鉅鎮矣。
庫倫 庫倫為外蒙總匯,位置在西經九度、北緯四十八度,居喀爾喀土謝圖汗東北部,遊牧地最廣。
庫倫者,蒙語城柵之意,以四圍皆木柵,故名。
城南十餘裡有汗山,綿延高聳,茂林蒼翠,蒙人尊之為神山,四時緻祭,禁止樵採。
自京師正北偏西行,過居庸關,出張家口,西北行三十站,轉北行十四站,至庫倫,距京師四千餘裡。
更由庫倫北行十一站,至恰克圖,即買賣城是也,再北行,即為西伯利亞。
由恰克圖北行五百餘裡,即為上烏丁次克,沿鐵路至貝加爾湖,北即伊爾庫次克,與恰克圖相對,一為西伯利亞之大商場,一則蒙古之大商場也。
故由上烏丁次克至庫倫,實不過平常十八站地,而至京師,則須四十四站。
以軍郵計,八日始達庫倫,即草青馬肥之時,亦須六日。
國朝設庫倫辦事大臣,轄土謝圖汗、車臣汗兩部,車臣汗部西界黑龍江,南界內蒙東盟,以烏珠穆沁旗為界。
庫倫辦事,並兼轄恰克圖貿易事宜,凡四十七卡倫,恰克圖東卡倫二十八,屬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恰克圖西卡倫十九,屬三音諾顏、劄薩克圖二部,此四十七卡倫,皆歸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至三音諾顏、劄薩克圖二部事,則歸烏裡雅蘇臺管轄。
土謝圖汗部地勢平坦,水草廣茂,北部多山,南部多沙漠,庫倫即在土謝圖汗部北偏東,察烏罕蓋山亙其南,色楞格河繞其東,自左翼右末旗分之,北則高山細流,縱橫蜿蜒,南則平沙廣漠,草木不生,外蒙中部最險之域也。
每卡倫,駐庫什固爾兵二百人。
庫什固爾者,保安之意,猶漢語保安軍也。
然此種兵皆非能戰者,且訓練無方,器械窳舊,亦徒有其名而已。
庫倫佛山 庫倫多山,有名佛山者,禁地也,徧山皆綠葉松。
哈薩克 哈薩克地居新疆,其種族為蒙古,元之後裔也。
當元之盛時,分封於哈薩克,故以哈薩克人呼之。
其後子孫蕃衍,有徙居東土耳其斯坦者,有徙居伊犂、科布多、塔爾巴哈台者。
其在外蒙哈薩克之哈民,以雍正丁未恰克圖界約及鹹豐庚申中俄續約,劃歸俄羅斯,乃不屬於我國。
哈人善騎,故俄之哈薩克馬隊頗著名。
然因地近寒帶,冬日嚴寒,以南方較為溫煖,頗思內向,往往潛行越界,借地遊牧,名曰潛哈,曾經奏明有案。
然不敢以原屬我國之蒙、哈、令其為我國之國民者,恐俄人以哈薩克既歸俄國,即指哈人所借之地為俄國之領土也。
光緒壬寅、癸卯間,科布多參贊瑞洵及志銳等先後奏請收回借地,疊經諭令潘效蘇會同瑞洵妥籌辦理,並有不得以借地為已成之案憚於更正之諭。
然邊疆大吏,皆以為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原奏者非欲認真辦事,不過藉此以邀功,查復者則更畏難苟安,不惜飾詞以罔上,故迄未查明借地實行收回。
京師城門 京城周四十裡,高三丈五尺五寸,門九,南曰正陽,南之左曰崇文,右曰宣武,北之東曰安定,西曰德勝,東之北曰東直,南曰朝陽,西之北曰西直,北曰阜成,明永樂己醜所建,順、康以來,修整宏壯,其名則仍舊貫。
阜成門又名平賊門,平闖賊也。
當明末時,闖賊從此門遁出,其南壁上尚有手印之蓮花迹。
城內有一胡同,曰追賊胡同,亂定後,居民惡其名,改追賊為錐子,而書平賊為平則。
正陽門門禁 京都城禁綦嚴,向夕即閉,正陽門外城有門三,中央者正對天橋,為馳道所經,故終年不啟,車馬往來鹹取道於左右兩門。
舊例,京朝官吏除宗室親貴旗人外,皆居外城,每日哺則兩門皆閉,至三鼓時,左右兩門啟一次,以備各官入朝。
內城居人之偶留於外城者,即乘此時隨入,故俗有倒趕城之說,又謂之趕夜城,然祇許入不許出,防宵遁也。
自光緒庚子拳匪肇禍後,外人以此門密邇使館,時閉時啟,出入不便,要求弛禁,許之。
顧初猶左右虛掩,繼乃虛掩一門,至光、宣間,則上半夜啟左門,下半夜啟右門,於是車馬雜遝,終夜有聲,而交通大便矣。
左門中有觀音殿,殿址始於明,松山之役,思宗聞洪承疇殉國,既賜祭十六壇,復建祠以表其忠。
祠成而聞其生降,遂罷,後乃塑大士像以奉之。
右門中有關帝廟,廟貌如生而甚短小。
相傳像初塑於明宮中,尚有一巨者,同時以塑成之年月日時召術者推算,術者素以神術聞,謂:「大者身且不保,小者則香火可數百年。
」語聞於思宗,特留其大者而舁小者於正陽門側。
崇禎甲申難作,大內灰飛,像亦同燼,而在門側者,果無恙,至國朝而奉祀如故。
京師五鎮 永定門外煙墩為南方之鎮,大鐘寺為西鎮,鷄獅潭為北鎮,黃木廠為東鎮,煤山為中鎮。
帶衞歸海 天津之建治營城,昉自明末,國初時,邑人周姓又曾以私財修之者也。
城周九裡,闢四門,北帶河,西衞安,南歸極,東鎮海,命名之始,審勢象形,具有深意。
光緒庚子,聯軍破天津,八國分兵據其地。
和約既定,外兵遵約撤退,而郡城與大沽礮臺同在毀棄之列,爰就圜城舊址築馬路,而所有碑石,則全為英人移往威海,為建造港塢之需。
故津人迷信者,羣謂四門之名適有「帶衞歸海」等四字,物之成敗有定數也。
古長城 自木蘭北數百裡,有土堆巍然,東至俄羅斯,西抵準噶爾,蜿蜒數千裡。
道光以前,屯戍墩堠猶有存者,土人雲古長城也。
萬裡長城 長城東起臨榆之山海關,跨直隸、山西、陝西、甘肅四省,蜿蜒屈曲,約長五千餘裡。
東半內外均砌巨磚,黃河之西則築以泥土。
蔡元請修築邊牆 康熙辛未,總兵官蔡元疏請修築邊牆,上初命閣臣集九卿於闕門外,面詢可否以聞。
羣臣未及對,上復召大學士諭曰:「朕思眾志成城,豈在邊牆。
」諸臣叩首曰:「大哉王言,臣等見不及此也。
」所請遂不準行。
上海縣城沿革 光緒中葉以前,上海縣城僅七門,曰大東,曰小東,曰大南,曰小南,曰西門,曰老北,曰新北,戊申、己酉間,南市漸興,邑紳有以城垣之阻為不便交通者,乃倡拆城築路之說。
事為固執者所聞,大倡非議,遣人持籍四出,迫令居民簽名以為抵制,於是遂有拆城保城二黨,私鬨不已。
稟之有司,有司莫能袒,則請議於文廟之明倫堂。
衝突久之,卒不解決,於是模稜者謂不如不拆城而別闢高大之城門三五以利交通,二黨莫能難也,議遂定。
於是復闢新東、小北、小西三門,又別拆小東、新北二門而高大之。
廣州城 廣州有舊城、新城、外城之分舊城,昔為尚可喜駐鎮;新城,則其子姪及漢軍藩屬官僚大小衙署在焉;外城,乃鹹豐中粵寇蕭朝貴增築,以資防海,今僅存土基。
粵寇既平,官署盡在舊城,漢人居東,旗人居西,中以旗望街分之,撫署為可喜第,最宏敞;將軍署為之孝第,尤壯麗,堂前拜台石,闊六十方尺,深半之,門前獅子二,耿精忠自肇慶取石鐫成,高大無匹。
出西門三裡,曰寶珠礮臺,曰白鵝潭,曰沙基,曰十三行,曰濠畔街,曰一約,曰二約以至七約,皆各國通商立埠之所也。
臺灣不建城 臺灣平後,雍正年間有請建城垣者,世宗諭雲:「臺灣非內地比,此次之易於收復,亦因賊無險可據。
設有城垣,賊必負隅抗拒,更費兵力矣。
」故臺灣郡縣不建城,而用刺竹。
洛陽之寨 距洛陽城五裡有墩,十裡有鋪,十裡以外,每五裡設墩臺。
鄉村之煙戶稠密者公同築圍,形式若城,亦有門有樓,特較城稍小,其名曰寨。
湖南苗寨 鎮筸五寨而外,苗寨以土為之,統分十裡,上六裡即永綏廳,下四裡即乾州廳,外更有筸子長官司所轄之苗寨數十處,鎮溪所千戶東南附近之苗寨數十處。
苗寨在上六裡下四裡,初為所官管轄,後隸保靖宣慰司,其性獷悍,土官亦羈縻之而已。
千戶長官司所轄,邊牆內者居多數,土官尚能彈壓之,頗知畏法敬官,邊徼有事,撻伐甫及,輒爭先投誠,其風較十裡為馴。
達圍寨 四川邊外番人居達圍寨,寨凡三層。
其制,下以棲人;中之右,土司居之,左為喇嘛誦經所,中供佛,其上則土司婦女所憩。
安娘壩番寨 安娘壩番寨,疊石三層,入門拾級而上,四周約數十間,中一樓最高,有金頂,為供佛之堂。
廊下環小牛皮筩十數,中貫以柱,男婦拽而轉之,筩內皆皮紙所寫各部佛經。
番人聰俊者,誦經於佛堂,不能,則日夕轉此經筩,以當課誦。
京師道路 京師街市穢惡,初因官款艱窘,且時為董其事者所乾沒,繼因民居與店戶欲醵資自修街道,而所司吏役輒謂妨損官街,百般訛索,故亦任其蕪穢。
又京城例於四月間於各處開溝,蓋溝渠不通,非此不能宣洩地氣也。
是時穢臭薰人,易緻疫癘,人馬誤陷其中,往往不得活。
開溝之處,鬧市獨多,差役因從而漁利。
又開溝者,每故意擇大店門口居中開挖,店主以貿易不便,必重賂之,乃稍移偏。
光緒中,潘文勤公在工部時,有司員某銳於任事,以開通溝渠平易道路為己任,鋪戶聞之大喜,亦願醵資助費,而文勤執不可。
某叩其故,文勤曰:「汝以通溝平道為美,然一時之利也。
汝之後,安得復有汝!將至路仍不修,而年年勒令店戶出資,是貽無窮之害矣,不如其已。
」遂止。
胡同本為火弄 京師稱巷曰胡同,其義無所出。
蓋閩中方言,家中小巷謂之弄。
《南史》東昏侯遇弒於西弄,即巷也。
元《經世大典》謂之火弄,後因訛為胡同。
京師八大胡同 京師八大胡同,名稱最久,皆在正陽門外,即石頭胡同、臙脂胡同、大李紗帽胡同、小李紗帽胡同、百順胡同、皮條營、陝西巷、韓家潭是也。
韓家潭初為伶人專有,其家宅俗呼下處,豪客輒於此取樂。
光緒庚子亂後,南妓麕集,伶人失業,始有妓女蹤跡,而入八大胡同之列。
或謂有十條胡同,則益以王廣福斜街、櫻桃竹斜街也。
京師王廣福斜街 京師有王廣福斜街,始人競稱為王寡婦斜街,後則易為王廣福三字,地名稍雅,而失其真矣。
此與麻狀元胡同可以作對。
上海租界之路 上海公共租界馬路之建築,除南京路、四川路用鐵梨木火磚鋪設外,其餘普通為兩式,一以沙與石子拌和平鋪者,普通名之曰馬路。
一以碎石大小疊砌者,普通名之曰石路。
鐵路橋 津浦鐵路之橋,河身偪仄,且河底少沙,故其橋亦普通製造。
京漢鐵路之橋,河水漫溢八九裡,底多沙土鬆蘇,不易建置,腳用螺旋深入數十丈,誠為世界所未有。
正太鐵路越固關井陘之險,汽車行飛崖間,易緻顛隕,其軌兩端不等,一端寬四尺八寸半,一端寬三尺三寸,車至寬處,其輪軸自由伸展,至狹處,其輪軸自由收縮,此係我國某工程師之所新發明也。
蘆溝橋 蘆溝橋,在京師廣安門外。
溝本桑乾河故道,因其水濁而黑,故曰蘆溝,又曰渾河,國朝改名曰永定河。
橋始建於金大定己酉,長約二百餘步,石欄雙鎖,上鐫獅像百餘,姿勢各異,亦前代美術之一種也。
在昔為南北往來衝要,騷人墨客過此,必流連題詠,故燕京八景中有「蘆溝曉月」,與「長亭灞橋」同為勝蹟。
明顧元起詩雲:「西山籠霧晚蒼蒼,一線桑乾萬裡長。
最是征夫望鄉處,蘆溝橋上月如霜。
」自京漢鐵路開車,此橋遂寂寞矣。
船橋 蘭州北門外橋名鎮遠,以船為之,橫排二十四艘,自南岸達北岸,每船相離尋丈,船填土石,頭尾用大鐵索囊磚石沈河底,復用大鐵練連貫之,練環大如盤,兩岸均有鐵柱,插沙土中,大合抱,出地約丈餘,相傳為明初所鑄。
船面鋪大木闆數層,以草土填平,沿河聯以紅欄。
凡往來甘涼口外者,悉由此橋,車馬日以千計,諺所謂「天下黃河一道橋」是也。
冬河冰合,甘督率僚屬祭河神,始拆船橋,車馬皆行冰上,正二月間冰泮,仍駕以橋。
臺灣藤橋 臺灣諸羅有遊八社,其第五社曰藤橋。
高山對峙,中夾大溪,深數千仞,番人剖大藤為經,繫於兩麓大木上,以小藤為緯,橫織如梁,翼以扶闌。
行則搖曳如欲墜,過者股慄目眩,不敢俯睇,而番人以頭頂物,往來如飛。
成都長春橋 四川成都東門外之長春橋,俗呼東門大橋,一名濯錦橋。
光緒癸未間修築時,發現宋碑一方,則此橋猶為宋代所建者也。
溜渡 溜渡者,居瀾滄江上岸,至峭削,江寬二三十丈,無可施鐵索,土人細竹為巨纜,兩端綴以石碣,更取藤作三圈,貫纜上,名曰溜筩。
渡者自縛筩內,岸人舉纜力送,須臾達中途,纜受重下垂,曲如弓背,渡者以兩手攀纜遞進,始達彼岸。
纜有二,以通往來,其運物亦如渡人之法,別以細索繫圈上,中路停滯,則振其索,圈動纜升,久之亦抵岸矣。
以用溜渡,故稱此江為溜筩江。
雲南鐵索橋 雲南鐵索橋,在響水關側,兩岸壁立,下臨深谿,亂石壅流,飛濤百丈,以不能累石為柱,則以鐵索大如臂者,貫於兩岸之崖石,或十餘條或二十條,用木絞使直,鋪闆作地平,翼以欄杆。
橋長者或數十丈,望之,如飛樓虛閣,往來者不知行於空中也。
滇中以瀾滄江為最。
明李定國燒斷以拒大兵,吳三桂用竹筏過兵至永昌,既逐定國,始動帑三千金修之。
貴州盤江之橋 黔中盤江一橋,視雲南瀾滄江更勝。
鄂爾泰節制三省時,改驛路於此,今為通大理之沿邊要道。
其水出自達賴喇嘛東北哈拉諾爾,東南流入察木多,又東南入雲南,為潞江。
拉哩在達隆宗西北,距察木多一千五百餘裡,天時嚴寒,山勢陡險,無城郭,所屬寺院,有堪布喇嘛主掌,兼第巴事。
又有工布、江達在拉哩西南,工布僻處一隅,而江達則為西藏孔道。
天時和暖,產稻米,有水田,絕域中之沃壤也。
黑水源出西藏之喀喇池,入潞江,至緬甸入海。
渡黑水,行十餘日,至烏思藏。
烏思藏西南二千裡,懸崖峭壁,積雪凝冰,山之巔清泉百道,奮湧爭流,而四面羣山環峙,有如兒孫。
西北走喀齊,西南走天竺,東北走甘陝,東南走川滇,為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奉為鼻祖,則崑崙山也。
渡析支,泝洄而上,四山中有沮洳場,約二百餘裡,汎濫不可數計,土名苦敦腦兒,譯言星宿海,黃河發始之源也。
前藏東拉哩西一千零十餘裡,有達賴喇嘛坐牀之所,曰布達拉寺,在布達拉山。
布達拉山四面皆崇山峻嶺,不生草木,殆古所謂鐵圍也。
其中原隰平衍,南北約六七十裡,東西約二百餘裡,中通藏江,自東北繞西北流。
藏江之北北山之南,平地突起一石,其周五六裡,高一裡許,依山疊砌高樓十三層,形勢莊嚴,則布達拉寺也。
羅蔔嶺崗,在布達拉西南十五裡,為達賴喇嘛沐浴之所。
水自藏布江引入池中,池有榭,壁繪諸佛像及青石梯,六佛昇天之遺跡也。
由前藏行八日九百餘裡至後藏,地曰劄什倫布。
翁結巴寺則為班禪額爾德尼坐牀之所。
三瞻 西藏三瞻之地,兩山抱護,形勢險固,土肥產豐。
道光中,工勒布盤踞其間,以劫掠行客為事,藏路不通。
同治癸亥,蜀督駱文忠以內地兵丁不服水土,借藏兵攻破碉樓山寨,生擒工勒布,並勦其黨,惟藏中墊軍餉五十萬,乃以其地償於藏,仍由藏中派土司治理之。
光緒丙申,瞻對土司有離心,蜀督鹿傳霖調兵四營往勦,奪碉樓要口,藏中所委土司子重,以餘黨逃。
官軍報捷,鹿督乃改其地為州治,名曰定瞻州。
察木多 察木多,舊名喀木,為西藏之頭藏,據瀾滄江上源薩楚河、鄂穆楚河會流之地,當打箭鑪至前藏之中央,滇、蜀、羌、隴之孔道,藏東第一要隘也。
番人所居,背倚南山,碉房深邃,洞宇縈迴,坡下建營壘,築市肆,商業殷盛,無異都會。
有二橋,跨南河路通雲南者為雲南橋,跨北河路通四川者為四川橋,實往來通道也。
西康 西康,古康、藏、衞三區之一也,東起打箭鑪,西至丹達山,凡三千餘裡;南與雲南之維西、中甸二廳接壤,北踰俄洛已達野番與甘肅交界,亦四千餘裡。
其西南隅,過雜瑜外經野番境數日程即為英屬。
【宣統辛亥春,英人踰野番境在壓壁曲隴樹旗;是年夏,英國遊擊貝爾立由雜瑜取道野番境回國,均經邊務大臣趙爾豐電政府與英交涉在案。
】西北隅毗連西寧,東南隅抵四川寧遠所屬各州縣之境,東北隅為四川、甘肅之交。
幅員遼闊,倍於川,等於藏,為西藏廓爾喀朝貢之大道,駐藏大臣出入之通衢。
歷代不知經營,以地界於酋長,官為土司而自治者十之五,畀於呼圖克圖者十之一,流為野番者十之三,賞給西藏者十之一。
光緒丙午秋,詔設邊務大臣,漸將土司、呼圖克圖之地改土歸流;野番之地征討投誠;賞給西藏之地,如江卡、貢覺、桑昂、雜瑜、瞻對次第收回,均奏明設官,類伍齊、碩搬多、洛隆宗、邊壩四部落亦以兵力收回之。
此實宜由康設官,仍以丹達山巔為康、藏分界,則西康之疆域全矣。
西康之山 康境之山甚多,年終積雪,人迹不能到者,山雖高而無名,統而名之曰雪山,無地無之。
其人力所通之處,山高有道路者番人名之曰拉,無道路者名之曰熱,猶內地之山有穴者曰岫,出脊者曰岡,大而高凸曰嵩,小而高曰岑,銳而高曰嶠,卑而大曰扈之類也。
康為川,藏通衢,沿途大山與川交界者曰折山,自此前進則有高日山,博浪工山,三壩山,大朔山,寧靜山,昂地山,王卡山,恩逹山,瓦合山,與西藏交界者曰丹達山。
此數山者,盛夏之時,天陰則雪秋冬及春,有時大雪封山,不能行路,驛站亦有阻雪之日,此指大道而言也。
小路之山如甘孜赴德格之濯拉,德格赴昌都之熱埡,巴塘赴鹽井之覺隴,白玉赴德格之恩作拉,登科赴召渠之恩科,亦皆高而積雪。
此外尚多,不能歷數,惟登高一覽,則眾山俱小矣。
騰吉裡湖 騰吉裡湖為西藏第一大湖,在拉薩西北,高於海面四千六百四十米突,東西長而南北狹,四周約七十七裡。
湖水極淨,與雪峰相映,最為奇觀,水含多量鹽分,帶苦味。
以氣候寒冷,湖水易冰,際嚴冬則湖面如鏡,土人常往來於冰上。
每年五月始裂,聲聞於四遠。
嶺左地勢 梅江,韓江為廣東通渠,江岸名城有潮州,嘉應州。
梅江下流會韓江以入海,而鎖鑰於汕頭,連山由南條分支,蜿蜒北走,瀕海揭陽,潮陽諸山尾閭於是,如神龍舒爪,左右拱繞,兩端兀峙,成馬嶼口,口外則雲飛波走,莽無涯涘矣。
口內水深且無沙線,故為南方之良港。
口內有崎碌(去石改山)礮台,形勢頗利,近則漸廢,礮亦寙陋,石磴苔荒,大旗風冷,寺台老兵種菜煨芋而外,無所事也。
榆林港 廣東崖州有榆林港,最深,可泊大兵艦,為我國第三船澳。
某督在粵時,擬於瓊州府城外設守,經營榆林港,籌有定款,購有極巨之礮數十尊。
及李瀚章繼任,則以臺礮無用,盡舉以贈直督。
粵西異境天開 粵西山水奇特,往往異境天開。
相傳某邑鄉人樵採,至一峭壁,無可攀躋,其下忽露洞口,蛇行而入,屈曲十餘丈始見天日,高山平原,清流嘉蔭,靡所不有。
出以語眾,且擷幽花異果,以證其實。
好事者入而跡之,則有宮室廢址,及漢篆碑版,不知避秦世外者,何以入而復出也。
厥後,邑人往遊者繁,宰官迷信最深,以為必係鬼神之域,懼幹幽譴,固以泥丸,日久遂失所在矣。
廣西省城形勝 廣西省城居全省之北,與湖南接境二百餘裡,形勢雄勁。
將至城垣,羣峰攢簇,僅一線通路,南則面對府江,對岸亦環以諸山。
其陸程,至邊關二千餘裡,極崎嶇,間無宿店。
水程則由府河下梧州,繞上左右江過潯州、南寧,亦在三千裡外。
灘石阻梗,水淺時,月餘始達,一遇江漲,則立須停舟,更多危險。
光緒壬午,法越事起,轉運維艱,即文報急遞,動須半月,當路頗以為憂。
以全境四至論之,改省南寧,則要害適中,於邊防大計,呼吸可通。
且市廛繁盛,舟楫四達,實為水陸衝途,滇、廣、越南百貨出入,與梧州相等。
邊地戍兵,轉餉輪班,皆必由之路,開府於此,真足控制中外也。
其後省垣僅通湖南一路,荒陋之狀,不可名言,世號為第一瘠省,信然。
雲貴山水 雲南山多平坦,多高厚,水多清冷,土多黃。
貴州山多槎枒,多深阻,水多湍悍,土多沮洳。
滇省水道 滇省水道甚稀,每有一溪一川,皆以江或海名之,大理之洱海,漾濞之漾濞江與瀾滄江,不過大山間一百餘尺闊之巨流耳,以視江浙之太湖,不知當以何物名之。
顧江浙人之視丘為山,要亦與滇人之以川名海,同一淺見也。
壩子 滇人稱平原為壩子,壩子有數方裡者,有十餘方裡者,有數十方裡者,大小不等。
至其所謂壩子,非從前之府治,即州縣治,或大村落。
蓋雲南全省,本屬嶺地,山嶺居十之七,一遇平原,即相其地勢,以為府治,以為州縣治,或人民集居,因成村落。
至若居民數戶,依稍平之坡築室而居,以種玉蜀為生者,則名之為鋪,而不名之為壩子。
且壩子多在兩山之間,往往將至一縣或一大村,當下坡時,即先見萬山圍繞中平地一片,惟其形幾如釜底,推以理想,千百年前或本一大河也。
大理下關 大理下關,為雲南迤西門戶,蒼山繞其左,洱海臨其右,誠天然之形勝也。
蒼山高度約距地平線七千餘英尺,終年積雪,風景絕佳。
至下關西一裡許,石城巍峨,古壘高矗,關前有石碑一,書「漢丞相諸葛武侯擒孟獲處」十一字。
關以外水聲淙淙,如飛馬奔馳,白浪四濺,誠洱海西流之大觀也。
雲南土司轄地 臨安府屬土司,惟納樓、長舍二舍情形略近內地,江外猛丁一帶,間有平原,其餘多屬磽瘠。
普洱府屬,平原頗多。
鎮邊廳屬,惟孟連、猛濱平原較大,餘則山多原少。
順寧府屬,平原廣漠。
永昌府屬,如保山所轄四土司,特苦磽瘠。
騰衝府屬,平疇萬頃。
蓋沿邊各地,山多者恒瘠,原多者恒肥也。
倮塞山 河口為滇邊要塞,顧瘴氣甚重,附近有倮塞山,山地高,氣候甚寒,鐵道盤旋其上,守路防塞,兩可兼顧。
臘耳山 臘耳山介楚、黔之間,其山自貴州正大營起,北界老鳳、芭茅、猴子諸山,東接栗林、天星、鴨保、岑頭諸坡,故苗之介居三廳及松桃、銅仁間者,舊史統謂之臘耳山苗。
月崖 貴州思南沿河司東岸有月崖,苗人以漆畫一月於上,夜有光,而日間黯然,周三丈餘,拜之為神。
漢人既有是地,相聚而謀曰:「是苗人之以術制我也。
」遂圬之。
今惟白色一團而已。
蒙古道路 由張家口至庫倫都凡三千六百裡,出張家口,一望皆沙漠,淡水殊少,每二三十裡始有一井,非土人之拙於墾濬也,其土深厚不易掘耳,往往有掘數百丈尚不得涓滴者。
人馬經此,逢井必憩,有時人尚可支持,馬則已渴甚,輾轉必需飲矣。
故蒙古交通,除台站外,其所有道路,惟遊牧之徑途耳。
無水可飲,無柴可取,又無村落可寄宿,一片荒涼,極目不見一人。
多倫 多倫居內蒙中樞,夙為重鎮,猶外蒙之庫倫也。
自張家口至此,凡四百八十裡,實則口外裡數,每裡足抵內地二裡焉。
昔為蒙人遊牧之場,康、乾以來,均由漢人陸續開墾,時移業進,漸成鉅鎮矣。
庫倫 庫倫為外蒙總匯,位置在西經九度、北緯四十八度,居喀爾喀土謝圖汗東北部,遊牧地最廣。
庫倫者,蒙語城柵之意,以四圍皆木柵,故名。
城南十餘裡有汗山,綿延高聳,茂林蒼翠,蒙人尊之為神山,四時緻祭,禁止樵採。
自京師正北偏西行,過居庸關,出張家口,西北行三十站,轉北行十四站,至庫倫,距京師四千餘裡。
更由庫倫北行十一站,至恰克圖,即買賣城是也,再北行,即為西伯利亞。
由恰克圖北行五百餘裡,即為上烏丁次克,沿鐵路至貝加爾湖,北即伊爾庫次克,與恰克圖相對,一為西伯利亞之大商場,一則蒙古之大商場也。
故由上烏丁次克至庫倫,實不過平常十八站地,而至京師,則須四十四站。
以軍郵計,八日始達庫倫,即草青馬肥之時,亦須六日。
國朝設庫倫辦事大臣,轄土謝圖汗、車臣汗兩部,車臣汗部西界黑龍江,南界內蒙東盟,以烏珠穆沁旗為界。
庫倫辦事,並兼轄恰克圖貿易事宜,凡四十七卡倫,恰克圖東卡倫二十八,屬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恰克圖西卡倫十九,屬三音諾顏、劄薩克圖二部,此四十七卡倫,皆歸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至三音諾顏、劄薩克圖二部事,則歸烏裡雅蘇臺管轄。
土謝圖汗部地勢平坦,水草廣茂,北部多山,南部多沙漠,庫倫即在土謝圖汗部北偏東,察烏罕蓋山亙其南,色楞格河繞其東,自左翼右末旗分之,北則高山細流,縱橫蜿蜒,南則平沙廣漠,草木不生,外蒙中部最險之域也。
每卡倫,駐庫什固爾兵二百人。
庫什固爾者,保安之意,猶漢語保安軍也。
然此種兵皆非能戰者,且訓練無方,器械窳舊,亦徒有其名而已。
庫倫佛山 庫倫多山,有名佛山者,禁地也,徧山皆綠葉松。
哈薩克 哈薩克地居新疆,其種族為蒙古,元之後裔也。
當元之盛時,分封於哈薩克,故以哈薩克人呼之。
其後子孫蕃衍,有徙居東土耳其斯坦者,有徙居伊犂、科布多、塔爾巴哈台者。
其在外蒙哈薩克之哈民,以雍正丁未恰克圖界約及鹹豐庚申中俄續約,劃歸俄羅斯,乃不屬於我國。
哈人善騎,故俄之哈薩克馬隊頗著名。
然因地近寒帶,冬日嚴寒,以南方較為溫煖,頗思內向,往往潛行越界,借地遊牧,名曰潛哈,曾經奏明有案。
然不敢以原屬我國之蒙、哈、令其為我國之國民者,恐俄人以哈薩克既歸俄國,即指哈人所借之地為俄國之領土也。
光緒壬寅、癸卯間,科布多參贊瑞洵及志銳等先後奏請收回借地,疊經諭令潘效蘇會同瑞洵妥籌辦理,並有不得以借地為已成之案憚於更正之諭。
然邊疆大吏,皆以為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原奏者非欲認真辦事,不過藉此以邀功,查復者則更畏難苟安,不惜飾詞以罔上,故迄未查明借地實行收回。
京師城門 京城周四十裡,高三丈五尺五寸,門九,南曰正陽,南之左曰崇文,右曰宣武,北之東曰安定,西曰德勝,東之北曰東直,南曰朝陽,西之北曰西直,北曰阜成,明永樂己醜所建,順、康以來,修整宏壯,其名則仍舊貫。
阜成門又名平賊門,平闖賊也。
當明末時,闖賊從此門遁出,其南壁上尚有手印之蓮花迹。
城內有一胡同,曰追賊胡同,亂定後,居民惡其名,改追賊為錐子,而書平賊為平則。
正陽門門禁 京都城禁綦嚴,向夕即閉,正陽門外城有門三,中央者正對天橋,為馳道所經,故終年不啟,車馬往來鹹取道於左右兩門。
舊例,京朝官吏除宗室親貴旗人外,皆居外城,每日哺則兩門皆閉,至三鼓時,左右兩門啟一次,以備各官入朝。
內城居人之偶留於外城者,即乘此時隨入,故俗有倒趕城之說,又謂之趕夜城,然祇許入不許出,防宵遁也。
自光緒庚子拳匪肇禍後,外人以此門密邇使館,時閉時啟,出入不便,要求弛禁,許之。
顧初猶左右虛掩,繼乃虛掩一門,至光、宣間,則上半夜啟左門,下半夜啟右門,於是車馬雜遝,終夜有聲,而交通大便矣。
左門中有觀音殿,殿址始於明,松山之役,思宗聞洪承疇殉國,既賜祭十六壇,復建祠以表其忠。
祠成而聞其生降,遂罷,後乃塑大士像以奉之。
右門中有關帝廟,廟貌如生而甚短小。
相傳像初塑於明宮中,尚有一巨者,同時以塑成之年月日時召術者推算,術者素以神術聞,謂:「大者身且不保,小者則香火可數百年。
」語聞於思宗,特留其大者而舁小者於正陽門側。
崇禎甲申難作,大內灰飛,像亦同燼,而在門側者,果無恙,至國朝而奉祀如故。
京師五鎮 永定門外煙墩為南方之鎮,大鐘寺為西鎮,鷄獅潭為北鎮,黃木廠為東鎮,煤山為中鎮。
帶衞歸海 天津之建治營城,昉自明末,國初時,邑人周姓又曾以私財修之者也。
城周九裡,闢四門,北帶河,西衞安,南歸極,東鎮海,命名之始,審勢象形,具有深意。
光緒庚子,聯軍破天津,八國分兵據其地。
和約既定,外兵遵約撤退,而郡城與大沽礮臺同在毀棄之列,爰就圜城舊址築馬路,而所有碑石,則全為英人移往威海,為建造港塢之需。
故津人迷信者,羣謂四門之名適有「帶衞歸海」等四字,物之成敗有定數也。
古長城 自木蘭北數百裡,有土堆巍然,東至俄羅斯,西抵準噶爾,蜿蜒數千裡。
道光以前,屯戍墩堠猶有存者,土人雲古長城也。
萬裡長城 長城東起臨榆之山海關,跨直隸、山西、陝西、甘肅四省,蜿蜒屈曲,約長五千餘裡。
東半內外均砌巨磚,黃河之西則築以泥土。
蔡元請修築邊牆 康熙辛未,總兵官蔡元疏請修築邊牆,上初命閣臣集九卿於闕門外,面詢可否以聞。
羣臣未及對,上復召大學士諭曰:「朕思眾志成城,豈在邊牆。
」諸臣叩首曰:「大哉王言,臣等見不及此也。
」所請遂不準行。
上海縣城沿革 光緒中葉以前,上海縣城僅七門,曰大東,曰小東,曰大南,曰小南,曰西門,曰老北,曰新北,戊申、己酉間,南市漸興,邑紳有以城垣之阻為不便交通者,乃倡拆城築路之說。
事為固執者所聞,大倡非議,遣人持籍四出,迫令居民簽名以為抵制,於是遂有拆城保城二黨,私鬨不已。
稟之有司,有司莫能袒,則請議於文廟之明倫堂。
衝突久之,卒不解決,於是模稜者謂不如不拆城而別闢高大之城門三五以利交通,二黨莫能難也,議遂定。
於是復闢新東、小北、小西三門,又別拆小東、新北二門而高大之。
廣州城 廣州有舊城、新城、外城之分舊城,昔為尚可喜駐鎮;新城,則其子姪及漢軍藩屬官僚大小衙署在焉;外城,乃鹹豐中粵寇蕭朝貴增築,以資防海,今僅存土基。
粵寇既平,官署盡在舊城,漢人居東,旗人居西,中以旗望街分之,撫署為可喜第,最宏敞;將軍署為之孝第,尤壯麗,堂前拜台石,闊六十方尺,深半之,門前獅子二,耿精忠自肇慶取石鐫成,高大無匹。
出西門三裡,曰寶珠礮臺,曰白鵝潭,曰沙基,曰十三行,曰濠畔街,曰一約,曰二約以至七約,皆各國通商立埠之所也。
臺灣不建城 臺灣平後,雍正年間有請建城垣者,世宗諭雲:「臺灣非內地比,此次之易於收復,亦因賊無險可據。
設有城垣,賊必負隅抗拒,更費兵力矣。
」故臺灣郡縣不建城,而用刺竹。
洛陽之寨 距洛陽城五裡有墩,十裡有鋪,十裡以外,每五裡設墩臺。
鄉村之煙戶稠密者公同築圍,形式若城,亦有門有樓,特較城稍小,其名曰寨。
湖南苗寨 鎮筸五寨而外,苗寨以土為之,統分十裡,上六裡即永綏廳,下四裡即乾州廳,外更有筸子長官司所轄之苗寨數十處,鎮溪所千戶東南附近之苗寨數十處。
苗寨在上六裡下四裡,初為所官管轄,後隸保靖宣慰司,其性獷悍,土官亦羈縻之而已。
千戶長官司所轄,邊牆內者居多數,土官尚能彈壓之,頗知畏法敬官,邊徼有事,撻伐甫及,輒爭先投誠,其風較十裡為馴。
達圍寨 四川邊外番人居達圍寨,寨凡三層。
其制,下以棲人;中之右,土司居之,左為喇嘛誦經所,中供佛,其上則土司婦女所憩。
安娘壩番寨 安娘壩番寨,疊石三層,入門拾級而上,四周約數十間,中一樓最高,有金頂,為供佛之堂。
廊下環小牛皮筩十數,中貫以柱,男婦拽而轉之,筩內皆皮紙所寫各部佛經。
番人聰俊者,誦經於佛堂,不能,則日夕轉此經筩,以當課誦。
京師道路 京師街市穢惡,初因官款艱窘,且時為董其事者所乾沒,繼因民居與店戶欲醵資自修街道,而所司吏役輒謂妨損官街,百般訛索,故亦任其蕪穢。
又京城例於四月間於各處開溝,蓋溝渠不通,非此不能宣洩地氣也。
是時穢臭薰人,易緻疫癘,人馬誤陷其中,往往不得活。
開溝之處,鬧市獨多,差役因從而漁利。
又開溝者,每故意擇大店門口居中開挖,店主以貿易不便,必重賂之,乃稍移偏。
光緒中,潘文勤公在工部時,有司員某銳於任事,以開通溝渠平易道路為己任,鋪戶聞之大喜,亦願醵資助費,而文勤執不可。
某叩其故,文勤曰:「汝以通溝平道為美,然一時之利也。
汝之後,安得復有汝!將至路仍不修,而年年勒令店戶出資,是貽無窮之害矣,不如其已。
」遂止。
胡同本為火弄 京師稱巷曰胡同,其義無所出。
蓋閩中方言,家中小巷謂之弄。
《南史》東昏侯遇弒於西弄,即巷也。
元《經世大典》謂之火弄,後因訛為胡同。
京師八大胡同 京師八大胡同,名稱最久,皆在正陽門外,即石頭胡同、臙脂胡同、大李紗帽胡同、小李紗帽胡同、百順胡同、皮條營、陝西巷、韓家潭是也。
韓家潭初為伶人專有,其家宅俗呼下處,豪客輒於此取樂。
光緒庚子亂後,南妓麕集,伶人失業,始有妓女蹤跡,而入八大胡同之列。
或謂有十條胡同,則益以王廣福斜街、櫻桃竹斜街也。
京師王廣福斜街 京師有王廣福斜街,始人競稱為王寡婦斜街,後則易為王廣福三字,地名稍雅,而失其真矣。
此與麻狀元胡同可以作對。
上海租界之路 上海公共租界馬路之建築,除南京路、四川路用鐵梨木火磚鋪設外,其餘普通為兩式,一以沙與石子拌和平鋪者,普通名之曰馬路。
一以碎石大小疊砌者,普通名之曰石路。
鐵路橋 津浦鐵路之橋,河身偪仄,且河底少沙,故其橋亦普通製造。
京漢鐵路之橋,河水漫溢八九裡,底多沙土鬆蘇,不易建置,腳用螺旋深入數十丈,誠為世界所未有。
正太鐵路越固關井陘之險,汽車行飛崖間,易緻顛隕,其軌兩端不等,一端寬四尺八寸半,一端寬三尺三寸,車至寬處,其輪軸自由伸展,至狹處,其輪軸自由收縮,此係我國某工程師之所新發明也。
蘆溝橋 蘆溝橋,在京師廣安門外。
溝本桑乾河故道,因其水濁而黑,故曰蘆溝,又曰渾河,國朝改名曰永定河。
橋始建於金大定己酉,長約二百餘步,石欄雙鎖,上鐫獅像百餘,姿勢各異,亦前代美術之一種也。
在昔為南北往來衝要,騷人墨客過此,必流連題詠,故燕京八景中有「蘆溝曉月」,與「長亭灞橋」同為勝蹟。
明顧元起詩雲:「西山籠霧晚蒼蒼,一線桑乾萬裡長。
最是征夫望鄉處,蘆溝橋上月如霜。
」自京漢鐵路開車,此橋遂寂寞矣。
船橋 蘭州北門外橋名鎮遠,以船為之,橫排二十四艘,自南岸達北岸,每船相離尋丈,船填土石,頭尾用大鐵索囊磚石沈河底,復用大鐵練連貫之,練環大如盤,兩岸均有鐵柱,插沙土中,大合抱,出地約丈餘,相傳為明初所鑄。
船面鋪大木闆數層,以草土填平,沿河聯以紅欄。
凡往來甘涼口外者,悉由此橋,車馬日以千計,諺所謂「天下黃河一道橋」是也。
冬河冰合,甘督率僚屬祭河神,始拆船橋,車馬皆行冰上,正二月間冰泮,仍駕以橋。
臺灣藤橋 臺灣諸羅有遊八社,其第五社曰藤橋。
高山對峙,中夾大溪,深數千仞,番人剖大藤為經,繫於兩麓大木上,以小藤為緯,橫織如梁,翼以扶闌。
行則搖曳如欲墜,過者股慄目眩,不敢俯睇,而番人以頭頂物,往來如飛。
成都長春橋 四川成都東門外之長春橋,俗呼東門大橋,一名濯錦橋。
光緒癸未間修築時,發現宋碑一方,則此橋猶為宋代所建者也。
溜渡 溜渡者,居瀾滄江上岸,至峭削,江寬二三十丈,無可施鐵索,土人細竹為巨纜,兩端綴以石碣,更取藤作三圈,貫纜上,名曰溜筩。
渡者自縛筩內,岸人舉纜力送,須臾達中途,纜受重下垂,曲如弓背,渡者以兩手攀纜遞進,始達彼岸。
纜有二,以通往來,其運物亦如渡人之法,別以細索繫圈上,中路停滯,則振其索,圈動纜升,久之亦抵岸矣。
以用溜渡,故稱此江為溜筩江。
雲南鐵索橋 雲南鐵索橋,在響水關側,兩岸壁立,下臨深谿,亂石壅流,飛濤百丈,以不能累石為柱,則以鐵索大如臂者,貫於兩岸之崖石,或十餘條或二十條,用木絞使直,鋪闆作地平,翼以欄杆。
橋長者或數十丈,望之,如飛樓虛閣,往來者不知行於空中也。
滇中以瀾滄江為最。
明李定國燒斷以拒大兵,吳三桂用竹筏過兵至永昌,既逐定國,始動帑三千金修之。
貴州盤江之橋 黔中盤江一橋,視雲南瀾滄江更勝。
鄂爾泰節制三省時,改驛路於此,今為通大理之沿邊要道。